巧借移动互联东风 衣柜企业“入网有门”
自今年两会以来,“互联网+”备受各行各业热议,而在6月24日举行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会议上,互联网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再次被提上新的高度。对于传统衣柜企业而言,如何将移动互联网东风与自身发展完美结合,成为一个全新且重要的课题。
衣柜行业触网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第三代工业革命,衣柜行业正在被互联网渐渐渗透,促使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步伐的企业,将最终淘汰消亡。国务院发布的《工业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衣柜企业触网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不少衣柜企业确实是在加速拥抱互联网,制定的战略规划也言必称互联网,但却未能真正认清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导致“入网无门”。那么,该如何打造“互联网+”衣柜产业呢?
学习互联网思维 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向互联网转型,首先应具有互联网思维,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着力构建线上线下优质互补的商业模式。用户需求为中心是“互联网+”的核心。以产品为突破口,设计个性化、有品质的产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是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最基础和关键的一步。因此,传统衣柜企业要摆脱传统单一的商业模式,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销售方式,实现线上支付与线下体验的无缝衔接;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能互相了解,从而更准确地定位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与工业4.0结合 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
衣柜企业要与工业4.0结合,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特征,实现现代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建立从原料、运输、生产、存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监测,整合各个环节的生产数据,从而实现从原料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溯源链条,为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通过整合市场信息,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并及时反映;创新产品和服务等等。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以信息化和工业制造为趋势,衣柜行业将产生巨大的变革。衣柜企业通过互联网的融合,提供个性化的点对点服务,以打造更准确的定位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将成为发展重点。
当下,互联网对于家具行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很多家具企业开始拓展线上渠道,但是有些企业仍然把线下作为重点,三种生存模式渐渐凸显。
线下埋头苦干型
尽管舆论嚣嚣,什么互联网+、互联网精神满世界飞舞,这类企业完全不予理会,埋头进行自己的线下作业。他们忙于开发适销产品;忙于参加展会,寻找经销商;忙于在各地开店。某家具企业负责人表示,忙到没时间上网。他在干什么?他一头钻进车间,忙于跟工人们一起解决技术难题。这位营销出身的负责人,认识到产品质量才是第一位的,那些花花草草的互联网,跟自己的业务并没有实在的关系。
埋头线下,苦干实干的不仅仅是小企业,大型企业完全不理会互联网思维,坚持自己的传统路线的,大有人在。很多企业放弃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集中精力走线下经营。
线上突飞猛进型
说线下企业的成功,并不能掩盖线上企业的令人瞩目的辉煌。业内所共知的,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冒出了几个新品牌,他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惊人突破,年销售额在数亿之巨。而传统家具企业中,也有互联网销售业绩不俗的。
没有进入业内人士视野的,还有大量草根型家具企业,在互联网上实现了他们的创业梦。在互联网上销售成功的,既有以低质低价走量取胜的企业,如某些家具专业村之类;也有家具艺术家,如某些不求数量突破,但是利润惊人的企业,他们靠私人定制取胜,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客户群;还有一些企业在互联网上销售高端家具,同样获得了理想的业绩。线上销售突飞猛进的事例不少,线上大市场正在被少数企业成功开发。线上销售问题不少,进步不小,这都是事实。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型
诚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营销渠道的拓展,线上线下互相促进、齐头并进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最近,美乐乐将获得上市公司东易日盛1280万美元的投资的消息被公告于天下,显示了家居装饰企业对于线上建站、线下体验模式的认可;在深圳起家的某家线上红木销售企业,在今年初不断地开线下体验店。业内人士表示,在线上销售成功的若干家纯线上公司,都在积极筹划线下体验店的建设,投资都是大手笔。林氏林业更是不惜重金,不断地进占传统家具核心商圈,其咄咄逼人的气势,不由得人们不关注。
诚然,企业的三种生存模式,它们并行不悖,都有各自不错的前景。家具企业在面对新新事物冲击的时候,要从企业运营的情况出发,做好规划,才能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得以长久生存。
近年来家具经销商的惨状,不仅我写了很多,其他人也写了不少,因此有抗租的、有缩小减少经营面积的、有老板跑路的,更多的是关门大吉的。
其中的缘由,也写的太多了,再说就成为“怨妇”了。那么,换个方向,积极的方向来谈这个问题。
生意亏损,无非是租金太高、卖场逼迫经销商多开店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目前家具经销商的经营模式有问题。
一直以来,家具经销商大都采取经销模式,在一个地区或城市,经销某一个品牌(其实是一个家具工厂的产品)。家具工厂为了自身的利益,当然希望经销商店开得越大越好,最好能将工厂所有的产品摆出来。
过去生意好,无所谓,经销商也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根据20 : 80原理,所有工厂的产品,能卖的、好卖的,也就只有20%,其它80%的产品卖得慢,这就是所谓的“长尾”,但缺了这长尾还不行,有客人会要来配套,因此这长尾,对经销商来说,成了“鸡肋”。
许多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大多数经销商亏损的主要原因。
我想介绍一下美国的家具店是怎样经营的,他们有以下几个形式:
工厂直营店:比如 Pulaski、Howard Miller、Ashley 等;
大品牌店:Ikea等;
连锁店:像台升在美国的Universal等;
独立大店:比如巴菲特在他的家乡Omaha开了一家名叫 Nebraska Furniture Mart。
Nebraska Furniture Mart
大部分的模式和我们相似,只是美国现在没有大卖场了。
我们就以Nebraska Furniture Mart为例吧:
Omaha是一个小市镇,巴菲特一下子开了5000平米的店,把当地所有的小店都压下去了。
Nebraska将5000平米分为许多小单位,一个单位200平米左右,每个单位只摆出一家工厂或进口商的产品之中的20%(最畅销的),而将他们80%的长尾,扫描后放到屏幕上。客人看中了这家人的产品,如果意有未足,可以从屏幕上看其它产品,从中选择。这样子5000平米,可以经销25家“品牌”(即25家工厂或进口商的产品),所陈列的产品,线下20%,线上80%。
美国其它大店,都是这样的做法。他们每月都评估所有线下产品的坪效,任何产品坪效不达标,都会被撤换下来。同样地,任何“品牌”的坪效不达标,除非他们更换产品,否则也会被撤换掉。
怎样找产品,找供应商、供应厂呢?他们采用买手制度,刚好和供应商的卖手制度相对接。
美国的供应商,不管是工厂或进口商,都会聘请22-24个卖手,到各个州去卖货。卖手的主要收入是佣金,比较高的佣金,有些高达10%。
这些卖手,知道什么公司买什么货,在什么价位,销量是多少等等。同时他们对产品的方方面面,都非常专业,能滔滔不绝地讲述。
卖手也是各供应商的新产品开发的信息来源,他们对市场上能卖什么产品,太熟悉了。
和他们相对应的,是买手。零售商靠买手,选择合适的商品和商品组合。
家具买手和其它产品的买手一样,主要工作内容:
——了解市场什么产品好卖;
——采购时控制进货成本和质量;
——提供新产品的信息;
——与公司的销售部门和财务共同制定销售预算和采购预算;
——制定零售价格和促销折扣;
——了解竞争者的动态;
——对销售数据进行分析;
——参加各展销会,收集样品。
小公司买手可能就是老板本身,较大的连锁企业,需要几个买手。
在中国,各供应商可能没有明确的卖手,但有销售部,之下有各区负责人。这和美国的卖手相似,是买手的直接联系人。
中国也可能没有明确的买手,更没有买手制度。
买手不单单负责买货,他也必须负责卖货。零售公司,比如一个买手负责5-6家供应商,那他的业绩,必须和这5-6家公司的货的销售挂钩,一起放到坪效表里去考核。
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后中国的家具零售商,必须:
将厂家的产品以20 : 80原理来分线下线上,充分利用空间(因为租金很贵);
划分的空间(摊位),实行买手制的坪效考核,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经销商、零售商不应成为供应商和大卖场的夹心饼干,只有变被动为主动,以我为主,才能渡过困难时期,才能把生意做好。请记住:模式的创新(改变)比产品的创新所获得的利益,更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