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色的学习能力,才是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详细内容

出色的学习能力,才是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时间:2016-03-29     人气:2363     来源:BNET商学院     作者:
概述:我说的学习,是指学习新事物,发现成长机会,以及努力督促自己获得不同能力等。要做到这些,你必须敢于实践,一次又一次成为初学者。 ......

  我说的学习,是指学习新事物,发现成长机会,以及努力督促自己获得不同能力等。要做到这些,你必须敢于实践,一次又一次成为初学者。
  劳逸结合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的大脑就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而之所以我们在完成某些任务时会觉得大脑很疲惫,而闲暇的时候觉得几乎没有用脑在想,是因为我们启用的是大脑不同的模式:集中模式和发散模式。
集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你的大脑集中时所处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你的大脑中建立可见的新的神经单元,并且可以随着巩固,变成长久稳固的神经联系。
  而发散模式,则是你打盹的时候,你运动的时候,你郊游的时候,你逛街的时候,你大脑所处的状态。
  这两种模式并没有高下之分。许多有很高成就的人,都能够利用这两种模式的切换来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画家达利,在大脑长时间处于集中模式后会感到没有新的发现,这时他就会拿一串钥匙在手里,然后躺下打个盹。在即将睡着的时候,手一放松,钥匙就坠落将自己惊醒。然后他就会一跃而起把自己刚刚产生的想法带入创作中。
  无独有偶,爱迪生也是用这种方式创新的——只是手中的东西换成了钢珠。
  从这些例子来看,我们再想想很多时候自己身上的经验,就会发现当自己的大脑处于发散模式的时候,往往能产生很多新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模式比作Windows的三维弹球,我们的思维就是弹入大脑系统的那颗球。
  当处于集中模式时,我们的头脑工作得很紧张,可以在我们面对的问题的小范围内进行高效的运作(左红),但也因此难以将思维拓展到更宽广的层面,比如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左黑)去解释现有的问题。
  而当我们转换为发散模式时,我们思维中的“阻碍”变少了,这就更有利于我们从一种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各种“一拍大腿”“一拍脑袋”往往都是这么来的。
  睡眠
  睡眠往往是我们一天中让大脑处于发散状态的最长时间了。研究表明(总觉得这个词不太负责任),在睡眠中,大脑在不断地生成新的突触,而另一些突触则在消亡。大脑会强化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和记忆,冲淡那些不重要的。所以们可以把睡眠想象成“冲走大脑垃圾信息的河流”,让你的大脑保持清醒和健康。
  另一方面,大脑还会在睡眠中演练你学习过的知识难点,这实际上是一种复习的过程。如果你在睡前小小回顾一下你学习的知识,你梦到这个知识点的几率也会增加呢!
  考试前一夜,不足的睡眠就无法冲走你头脑中的毒物,你的所有准备也会大打折扣了。(当然,把复习当预习、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你可以自己权衡一下睡不睡觉。我觉得这种情况的童鞋也不会来看这个问题的吧。)
  你到底学到了吗?
  这正是我犯的错误,请大家跟我一起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细细看了一遍书,就认为自己学会了?
  我是不是用笔把自己判断的重点勾了下来,就认为自己学会了?
  我是不是看了例题和解法,看明白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学会了?
  当知道自己死也解不出的题的答案时,一拍脑袋大叫:“天哪我怎么没想到!”,然后,就认为自己学会了?
  错错错!这些全都不代表自己学会了!
  这是一种自我麻醉,你甚至会一遍一遍地去回顾自己勾下的知识点,然后抬起头来默念很多遍;或是考前不断温习练习题的答案,确定自己能够看懂而自信满满。
  然而,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老套吧?)
  为什么,我们在后文会给大家介绍。
  总之,不要用上面提到的方式给自己一种虚无的成就感,看书时,不要轻易地勾!画!重!点!
  思维模块
  以前,我的一位老师曾让我们以最快的方式写下自己能想起的牙膏品牌,然后告诉我们,研究表明,人在快速反应中最多能同时记住七个同类的东西。
  而在课程中,教授告诉我们,实际上只有四个。人在大脑处于集中模式时,可以允许四方面的知识同时运作,就像一个四脚章鱼,把自己的触手伸到三维弹球的面板里挑选知识。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正在哀叹人脑怎么这么无力,而接下来教授就告诉了我们:这不是四个单一的知识,而是你在某个方面组成的思维模块(Chunk)。这个模块的大小,完全由你来决定。
  简单来说,就是知识的系统化。当你接触一个全新的知识时,就像是给了你一片拼图——看起来毫无意义。而思维模块就是将这些概念和知识逐渐拼起来的过程。当这一片区域的拼图逐渐成型时,这个整体将会更加容易记忆,也能让你更好地对整个拼图的那幅画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H-E-L-L-O,单记五个字母感觉很难吧?但当你把它们组合起来——hello!就突然有了意义。
  我们日常的行为看似无意识,实际上充满了复杂的神经联系。比如我们写信时,我们的大脑在同时进行执笔、组织语言、调用记忆、想汉字、用眼看等等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可以细分为无数更小的模块。然而我们却全然不知,只觉得自己在简单地写信而已。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活动已经模块化了,根本不需要我们意识到,它就在流畅进行了。就像把一个文件夹包成了个压缩包。
  这时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看懂一道题的解法并不等于自己解出一道题了。自己解题的过程,相当于往知识的模块加入一片,与既有的知识相互联系;而看例题则像是给你一片边缘光滑的图像,它虽然自成一体,你也看得出是什么样,但就是没有突起和凹陷,无法与既有的知识拼图整合在一起。
  如何组成思维模块?
  完全集中精力在你要学的对象上。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不易分心的场所(周围没有你熟悉的娱乐方式),关掉手机的即时消息推送。因为你的思维章鱼只有四只脚,仅仅分出一只脚去关注别的事情,也会让你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理解你想要模块化的基本概念。
  对你要模块化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不断地练习。
  在建立模块的时候,不断地练习不仅能够让你巩固知识,还能增加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环境”(context),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一个模块,更能知道什么时候不该用它。
  接下来就说如何练习。
  如何练习?
  在掌握知识点之后,你的大脑神经元中就有了新的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突触。如果放任不管,新形成的突触就会渐渐弱化直至消失。如果能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进行有规律的复习,就会不断加固既有的突触,最终将知识牢牢记住。
  因此,要不断通过小的测试来考验自己。
  记忆卡,类似学生们平常用的那种半个手掌大小的空白单词本。就是一个方式。在卡片的正面写上线索,比如一个单词,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一首诗的名字,然后在背面写上需要自己回忆的内容,和关于这个内容的记忆法。记忆法我们在下一节来介绍。
  然后,先是高密度地复习,记住的就放在一边,没记住的反复记忆,然后过几天再把所有的卡片拿来复习一遍。对于记住的卡片,逐渐放慢复习步调来回顾。
  就像是想要增长肌肉,你想在一晚上高强度地锻炼是无法取得成就的。只有日积月累地锻炼才会有效。而对大脑神经元突触的锻炼,和肌肉的锻炼正是同样的道理。
有效的记忆法
  许多人会觉得用图片、儿歌等来记住知识的方式是旁门左道,根本对学习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在经过调查研究后(好笼统对不起),人们发现利用记忆法记忆的学生,甚至比死记硬背的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个人觉得最有趣的是“记忆宫殿法”。这个方法对于记住一个列表的互相关联不大的东西最为有效。首先你要选择你记忆中熟知的建筑,比如你的家,然后把东西一件,一件地放进这个房子里......Barbara博士的例子我到现在都忘 不掉:如果你要出门买牛奶、面包和鸡蛋,你就闭眼开始慢慢的想象:一盒巨大的牛奶放置在客厅正中,一块面包慵懒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颗鸡蛋从茶几上滚落碎了一地.......这个方法越用越熟练,你甚至可以想象数学公式在你熟悉的家里漂浮。
  联想记忆法:cation(阳离子)和anion(阴离子)这两个词该如何记住?对于cation来说,你可以想象有一只cat,它有软软的paws(爪爪),因此,cation是“positive”的;对于anion,你可以想象onion(洋葱)会让你哭,因此是negative的。
  当遇到抽象的公式时,想象你在公式和图表间徜徉,他们字母的长相、曲线的弧度都可以触摸得到...也是用来记住它们不错的方法。
  小知识:没有你不擅长的东西
  有些时候,人们是否擅长一个东西取决于他们和那个东西接触的频繁程度。人们在遇到新的领域或难题时,很容易在一开始遇到挫折,然后就武断地觉得这个东西很难,自己一点儿也不擅长。对于这些领域的专家和大师,会认为他们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实际上,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想着“哦我不擅长这个”而是“哦,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这才是正确的想法。尝试分离大的目标、建立小的目标,一点一点去实现它们。当你有一些进步的时候,你就会更感兴趣,也会更加自信,更会理解更多这个领域的东西。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都想对自己说这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积极的,一个是消极的。一个大早上的劝自己早点起床,另一个则劝自己多躺会儿反正还早。由此来看,这两个“我”,其实是两种思想。如果消极的思想把积极的思想压倒的话,那么你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

      除非你书读的太多,想的太少。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生活这么忙,工作这么累,一大堆事儿堆积在一起,如果不一件一件地拆分处理好,很容易有无力感,紧接着感受到压力、失落、抑郁等感觉。朋友经常跟我说,你要去想你能掌控的,不要去想你不能掌控的。可是身边的人都是放下今天的事,去做后天的计划,所以会对事情的结果不满意。

      1.社交恐惧症
      1)怕遇见人,不敢上街,老是在家宅着;
      2)身边没有朋友很孤单,遇见心仪的对象,心里反倒安慰自己,不合适;
      3)参加聚会,不知道聊什么;
      4)想说的话都在脑子里,就是说不出来。
      大部分人都喜欢不见面的交流,一是因为在QQ、微信上聊天方便;二是有了表达欲望,可以聊很多;三是见了面不知道谈什么。但是社交真的很重要,每一个人要建立、经营自己的圈子,就算你很优秀,但没人知道,你不就被埋没了吗?其次,与人交流、向人请教,真的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不要担心向别人请教问题,分享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而真正优秀的人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其实沟通是件十分简单的事,听明白对方的话,并给予回应。害怕沟通的人可以在沟通前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到底害怕什么?是担心说错话吗?是担心别人嘲笑你吗?是担心说的话被别人当成空气吗?然后一定要逼着自己在公共场合演讲一次,第一次演讲不成功,反思自己,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一定要逼自己去说话。慢慢地你能够享受到沟通那快乐的感觉了。
      方法:比如首先要求你想想最钦佩谁的口才,想想有没有哪个人口才特别不好?他可以怎样增进说话的技巧。并且在沟通的时候,你需要注意的是:1、仔细地聆听对方的内容,并且听出重点;2、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3、保持友善礼貌的态度,别人也会愿意跟你多沟通;4、状态一定要放松,心情才会放松,因为你说的话会透露你的态度和情绪。
      2.圣母心理
      1)下班后,我已经很累了,但是应同事的请求还是跟她去逛街了;
      2)最近好忙啊,可是朋友旅游去了,让我帮她看两天狗,我竟然答应了;
      3)与老公吃饭,每次都是听他的,其实我想吃火锅;
      4)对待孩子的请求,向来都答应,现在他们把我对他们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我这个妈妈当得一点都没有威严。
      跟这些有圣母心理的人接触久了,发现他们真的是很善良,但是他们却慢慢地没了性格,对待别人唯命是从。他们说自己不去拒绝,是因为自己接受惯了、答应惯了,不知道如何拒绝,更不会想着把时间和精力多给自己一些。我问他们,你们的生活谁做主?你们生活中的主角是谁?他们都沉默了,样子很委屈。
      圣母心理的人是因为不够爱自己!
      方法:想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所以才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对于大多数有“圣母心理”的人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尤其困难的事。但要想更好地爱自己,必须要学会拒绝。提供了一个方法:礼貌但清晰地表达你的拒绝。简单明了。纯粹主义者主张“从不道歉,从不解释”,但我却认为,道歉是客气的一部分,同样很重要。
      3.自卑心理
     1)我觉得这个工作可以更好的解决,但是我不敢跟老总说;
      2)比什么都失败,反正自己不行;
      3)身边同事都很优秀,开会的时候,我不敢太过发表自己的意见;
      4)早上照镜子,好希望自己再漂亮一些
      方法:1、性格一定要变开朗。跑步、打篮球或者参加社交活动;2、一定要自信。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欣赏自己;3、提高主动性,才能无意识地改变自己。
      4.抑郁症
      1)宅着,不愿意跟人交流;
      2)低落、失望、绝望,找不到生活的希望;
      3)内心深处有无数个自己,特别容易胡思乱想;
      4)思想颓靡,身体状态也不好,经常没劲。
      得了抑郁症的患者:1、要知道它只是心灵上的感冒,一定告诉身边的人,抑郁症最大的痛苦就是孤独和担心被抛弃,相信他们会理解、照顾你的。2、强迫自己的思维不要胡思乱想,注意休息,并且也要让大脑休息;3、坚持冥想,让内在安宁、舒服;4、看心理医生,配合他的治疗。
      方法:平时做事主动点、思想乐观点,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运动,不要让潜在的心理问题成为你生活中的绊脚石。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去正视它、解决它,不给自己找借口去放弃。要知道生活不会放弃任何人,除非他先对自己放手。

    阅读全文
  •   先给大家看几个小故事,让我们再次看到,抓住核心点是多么的重要!
      故事一:袋鼠的笼子
      有一天,一个动物园的管理员突然发现园里的袋鼠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开聊,长颈鹿问:「你们想,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袋鼠说:「很难说 !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
      【核心点营销】点评
      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单位和企业每天都在上演,多少企业为了提高业绩,使劲扩张人员,却从不重视营销的策略创新和有效的方法。多少企业产品为了提高销量,使劲的打广告,却从不认真分析过问广告的效果。多少产品为了冲刺业绩,一再的降低价格,却从不研究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提升。我们做了多少相当然的事情之后,却发现问题依旧!
      故事二:修水管的师傅
      我们核心点公司,大楼附近有一位看管停车的老人,他的楼下住户告诉他卫生间滴水,老人下楼一看,确实滴的挺厉害,于是找来自己做水电的亲戚过来帮助,师傅过来后,整个卫生间一打量,认为要把卫生间地砖都撬开,才能看个究竟,找到原因,并且实施补漏。老人非常感谢,并好酒好肉招待,师傅也很出力,撬砖,清场,做防水,重新换砖,连干三天,终于完工,老人感激万分。可是后来用了一两天,发现依然滴水,于是再次查找原因,才发现原来是墙面里面的水管接口处不严导致渗的水,师傅重新买来一铜质水管接头更换,3分钟问题解决,水再没有滴了。
      【核心点营销】点评:
      有多少企业干了多少劳民伤财,却问题依旧的事情。你诊断了吗,你了解市场需求了吗,你了解团队需求了吗,你了解客户需求了吗,核心点你找了吗?
      故事三:大师的鞋带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核心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核心点营销】点评:
      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动力与能力,而能力很多时候来自于他的动力。一个人的热情很多时候就是他不断的动力,毛主席说,一切伟大的胜利都是热情的胜利。热爱就是持续创造的核心。一个新人应聘核心点时和我们的主管说,我原来的专业不是营销可以吗,主管告诉他,专业不是你的核心,志向与热情才是核心,你热爱营销吗。找到你的热爱与热情就是生命幸福的核心。
      故事四:谁是天下第一木匠
      从前,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精妙,难分高下。一天,国王忽然心血来潮,要在他俩之间评出“天下第一木匠”。于是,国王把两位木匠找来,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比赛,题目是雕刻鱼,谁雕的鱼最像,谁就是全国第一的木匠。
      第一位木匠刻的鱼栩栩如生,甚至连鱼鳞也会翻动,就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一样。第二位木匠的鱼则勉强看起来是一条鱼。国王和大臣一致认为第一个木匠雕刻的好。但第二位木匠当即提出:“要判断一条鱼是不是像鱼,应该由猫来决定。”国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带来猫。没想到,猫一放出来,就扑向那条看起来并不像鱼的“鱼”,事实摆在面前,国王只好把“天下第一木匠”的称号赐给了第二个木匠。
      原来,第二个木匠的鱼是用鱼骨雕刻的!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而是鱼的腥味呀!
      【核心点营销】点评:
      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到了什么。你今天面对的一切,你找到真正打动各种“猫”的鱼腥了吗?
      什么是核心?
      当产品同质化严重时,创新并迎合市场需求就是核心。
      当运营结果不理想时,诊断并找到问题的根就是核心。
      当公司竞争激烈时,找到突破点错开竞争就是核心。
      当市场布局完整时,比对手更细致化管理就是核心。
      当对手不营销时,你主动营销就是核心。
      人是核心,而人的核心是人心!
      人在你这里,让他爱上这里就是核心!
      人这一辈子,让自己热爱并热情的活着就是核心。
      营销要找到核心点!
      找到核心就是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找到核心就是更少折腾的达成目标
      找到核心就是更有信心的创造未来
      找到核心点,事半功倍;抓住核心点,出奇制胜。
      营销的核心点只有一个,
      就是让对方发自内心的感到【值】!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