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红木家具博览会开幕首发《保护消费者权益》邮票\崖柏:以香养生香之道
详细内容

中国红木家具博览会开幕首发《保护消费者权益》邮票\崖柏:以香养生香之道

时间:2020-10-11     人气:710     来源:     作者:
概述:2014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15日在此间开幕,与往年不同的的是,本届博览会以诚信为主题,发布了《中山市红木家具行业诚信公约》,现场还举行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邮票首发式。届展会为期5天,总展销面积为1......


2014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15日在此间开幕,与往年不同的的是,本届博览会以诚信为主题,发布了《中山市红木家具行业诚信公约》,现场还举行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邮票首发式。

届展会为期5天,总展销面积为16500平方米,其中特装展位57个,标摊110个。据统计,来自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江西、广西等地的参展商占60%左右,首次参展企业有12家。

开幕式上现场,还举行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邮票首发式。这套纪念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30周年、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20周年的特种邮票一共两枚,分别为公平公正、保护权益,面值1.2元,属于中国历史上首套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发行的邮票。博览会主办方希望借此引起各界重视,为中山红木贴上“保护权益、放心消费”的标签。

展会还发布了《中山市红木家具行业诚信公约》,据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介绍,该《公约》是促进中山红木家具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行业整体利益,规范行业经营和有序竞争而制定的诚信公约。中山市东成红木公司总经理张锡复表示,签订《公约》能促进中山红木家具行业和谐健康发展。

市大涌镇委书记黄红全告诉记者,大涌是“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产业集群名镇”,今年该镇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引擎和战略平台,力促红木家具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品牌带动转型跨越。

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在致辞时称:中山红木家具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市场道路。


崖柏,不仅因其自然的造型获得人们的喜爱,也因其独特的香韵被人们所追捧。崖柏闻香养生,中国古典文献中均有记载,现代医学也已充分证明崖柏的成分与香气对人类有益。

一件崖柏制品,人们喜欢他旋转飘逸的造型,更喜欢它沁人心脾的香气。多年陈化的崖柏,城金黄色或者红褐色,其香味醇厚绵长。崖柏的香气更是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其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舒缓情绪,更能改善失眠的症状,达到安神定魂的功效。崖柏的香,除了能帮助我们提高血液的含氧量量,安神静气意外,更能帮我们缓解疲劳,这也是很多人闻香养生的道理所在。

随着崖柏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现在更是有专人开发应用为崖柏香道。崖柏制香,市面上主要有线香、盘香、塔香和倒流香,以及最原始的崖柏粉熏香。一身都是宝的崖柏,释放出的香味,除了能安神、缓解疲劳外,在排毒养颜、消炎和解毒上也有一定的功效,闻其香味,可助我们“养命”。

崖柏的香气有益于人体健康是不争的事实,崖柏因其产区不同,其香味也不尽相同。在选择香味时,也应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选择,被人的形容和自己的感受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崖柏历尽苦难沧桑、在悬崖峭壁上与狂风暴雪顽强拼搏了千百年。在艺术家的打磨下,成为了一件件极具观赏价值且焕发着正能量的作品,而它那奇特灵秀的药草芳香以及变化万端的姿体语言,更是大自然对于生命的真正诠释!崖柏醇香四溢,沁人心脾,这就是几百上千年的自然的气息。

来源:紫檀文玩老周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中国红木家具产业集群分布区:

    江苏常州:企业600余家,现代实用和古典结合的款式,以红酸枝和花梨为主。

    江苏南通:企业800余家,现代实用和古典结合的款式,以红酸枝和花梨为主。

    福建仙游:企业4000余家,明清仿古款式为主,偏用红酸枝和黄花梨。

    广东江门:企业600余家,仿古家具为主,多使用红酸枝。

    广东大涌:企业700余家,现代实用和古典结合的款式,用材以红酸枝、花梨木、黑檀、红檀、鸡翅木为主。

    浙江东阳:红木家具企业2000余家,现代实用和古典结合的款式,用材主要以花梨木为主,是全国主要批发地之一。

    江苏苏州:企业500余家,中式古典款式,用材以花梨木为主。

    河北:企业800余家,京作宫廷家具为主,用材高档,偏爱黄花梨、紫檀、红酸枝。

    北京:企业1000余家,京作宫廷家具为主,用材高档,偏爱黄花梨、紫檀、红酸枝。


    文、图/李心宇编辑/吴少菊

    作者名片>>>

    李心宇,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古典家具评估师,CCTV微视古典家具讲师,中国古毯研究学者。从事古典家具、古代地毯研究工作多年,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红木相关节目的录制。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物艺术品学院、红木文化讲堂等地讲授家具及地毯方面课程。于《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中国收藏》《收藏快报》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

    鉴藏-李心宇

    在鉴定家具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观察、考证、理清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它过去的经历,还原它真实的身份,再给出准确的结论。因为传世的家具历经几百年沧桑流变,常常会失去原来的模样,而后人在没有充分考证原物的情况下给出“望文生义”的结论在所难免,更有谋利之人妄加改动以图善价,才让我们看到多种造型奇怪的家具。

    遗世的明清家具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去还原。本期,笔者以故宫所藏两件家具为例与大家共同交流,还原它们最初的身份与样貌。

    黄花梨炕几or茶几?

    2002年,故宫出版的《明清家具》(上)一书中收录了一件“黄花梨炕几”(图1),这件家具看起来似曾相识:它与王世襄于1985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中的“明黄花梨高束腰条桌”(图2)上半部造型几乎一致。

    图1黄花梨炕几图2明黄花梨高束腰条桌(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

    炕几是炕上使用之物,置于炕的两端,上面陈设文玩书籍,高度一般是35~40厘米,正好符合人坐炕上时使用案几的高度。《明清家具》(上)一书中的这件家具高48厘米,尺寸非炕上使用之物,将其命名为“炕几”有欠妥当。

    炕几是满人入关即清以后于宫廷中流行开来的家具,在明代非常少见,但这件家具采用经典“黄花梨工”制成,明式风格浓郁,说明其并非是清代之物。从结构上来看,这件家具四腿肩部大进小出的透榫极具早期明式家具的结构特色,尤其黄花梨家具上常采用此种透榫。入清以后,此种做法便少见了。由此可以推断,这件家具极有可能制造于明代晚期。

    图3“新月”形的加固装置不仔细看非常易被忽视

    从工艺上来看,牙条两端“牙嘴”内侧隐蔽处有一个“新月”形的加固装置(图3),其位置的隐蔽令人不易察觉。它是整块牙板一木连作挖出的加固件,并非后贴上去的。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件家具底部没有霸王枨、横枨、托泥加固,四条腿的牢固度只通过肩部榫卯维系。当初制作它的工匠担心稳固度不够,便创造出“新月”形的装置来起加固作用,它在充分展现壸门曲线大幅弯转的同时,还确保了家具的坚固性。可以看出,这样的做法很麻烦,但制作者却通过挖缺留下的“新月”装置成功地突显了壸门曲线的流畅度,使得壸门看起来更加浪漫夸张。这种重视坚固度的做法是明代家具所特有的,给今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工艺提示,它与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中的“黄花梨高束腰条桌”上半部的制作方法一样。

    因此,我们有理由从款式、高度断定它原是一个条桌,后被截了腿。

    在历史上,家具由于使用时间久,腿部糟朽被截矮的情况很常见。加之清末宫廷及社会生活西洋化,自行车、电话、沙发等的普及,需要与之功能相一致的家具来匹配。那么,将一件条桌截掉腿,改做茶几去迎合西式生活看起来也未为不可。

    早在1984年的《家具与生活》杂志上,木器专家张德祥先生就发表过一篇题为“介绍几件明式家具”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件“黄花梨高束腰条桌”。他评价此桌“体积上的上重下轻和雕饰上的上简下繁互为调剂,互相补充,创造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清古韵味,其历经多年风雨仍葆其美妙的风致和牢固的结构,是一件设计成功,制作精良的家具。”之后,此条桌被收入《明式家具珍赏》中,王世襄也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

    从张德祥的“介绍几件明式家具”到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再到故宫出版的《明清家具》(上),种种资料证明,故宫所藏的这件家具最早应是“条桌”,被截腿后作“茶几”使用。

    所以,它的准确名称应为“茶几”,而非“炕几”。

    传世孤品黄花梨树围的真实身份

    有些古典家具因为残破常被后人改头换面。如果改好了既能发挥它的作用,又不失文物研究价值,更是对古人的尊重,若是改得和原作悖离太远就是“浪费”行为了。

    《明清家具》(上)中还有一“黄花梨树围”(图4)与“黄花梨炕几”情况类似。此树围四面镂空,每面分三层打槽装板。中间透雕《捕鱼图》,上下以葡萄纹和菱花纹做装饰。此物做工精致,被称作传世孤品。

    图4黄花梨镂雕捕鱼图树围

    树围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树木。在古代贵胄之家的庭院中,不但种植珍贵的玉兰、海棠、桂花等树木,同时还喂养仙鹤、鹿和用以驾车的山羊等吉祥动物,这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品位生活的标志。为防止鹿与山羊等牲口啃咬及人为伤害,主人往往会在树下加一圈儿木制栏杆:“树围”来保护树木,同时装点庭院。

    既然是起防御作用的树围,材料一般会采用不太珍贵的,以不怕腐烂且耐雨淋的柏木、杉木等木材刷上红漆使用。采用黄花梨木做树围的情况非常少见,从木性上来说,黄花梨涨缩率极高,并不适于室外使用,若经风吹日晒雨淋极易开裂损坏。

    此黄花梨树围采用薄板内外透雕的精致工艺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因为这种工艺不适合室外使用,若将其放在室外,恐怕用不上多少年就“粉身碎骨”,哪还能流传至今。而“树围”围板之间横竖材直接“相顶交接”的榫卯结构也有悖于传统家具惯用手法,令人望而生疑。

    况且,古代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会考虑树围的造型与颜色是否与周边环境协调。显然,这个精致的黄花梨树围与周围的红墙绿瓦、参天大树、石头台阶等高大建筑环境并不匹配,其看上去更加纤细脆弱,达不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看过古画的人便会知道,树围都做得高高大大(图5),至少要有牲口无力啃咬的高度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珍稀树木的作用。而这个树围子高94.4厘米,还不至一米的高度恐怕拦不住大个头动物的侵袭。

    图5《汉宫春晓图》中的高大树围造型

    另外,树围大都成八角形、圆形、方形,这样的形状才能将树木底部完整包裹起来,而此件黄花梨树围的长方形造型也令人费解。

    种种迹象表明,此物真实的身份最初并不是树围,是他物被改之后形成的。其六面雕花木板极像清早期盛行的屏风。透雕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渔夫正要撒网做打鱼状,还有葡萄的枝叶摇曳生姿,一副渔家乐的场景。这种风格、题材和清初大量盛行的黄花梨十二扇祝寿屏风非常接近。所以,树围的前身很可能是屏风的下半部分,因上半部分损坏或丢失,便索性截断只保留下面的部分。后来,有好事者用下面的部分拼揍改装成树围这个稀有的品种,谋取商业利润。而现今,不知个中原因的人们也将其视为传世孤品。

    虽说将屏风改成树围不免牵强,但原件的精美雕刻及精良用料仍有赏析价值和文物价值。抛去树围之名,我们仍可将此物视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去欣赏它、爱护它。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阅读全文
  • 人民网讯1月12日,由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全联艺术红木家具专委会主办,中国古典家具网、《品牌红木》杂志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红木家具品牌大会”之“中国红木家具博鳌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红木家具品牌论坛”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在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红木家具行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都有了质的变化。站在改革的风口,如何御风而行?如何思考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如何谋划品牌建设?为行业所关注,而这些关注点也成为了今年中国红木家具博鳌论坛的焦点话题。


    红木宫灯新篇

    □本版策划余永坚伍健文

    本版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徐培木实习生陈宇强

    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实习生杨浩琦(除署名外)

    广州(楼盘)是传统红木宫灯的发源地之一。清朝曾是广式红木家具的极盛时期,作为红木家具的衍生品,红木宫灯也随之成为广东有名的贡品,并且远销海外,被称为“中国灯”。

    工艺美术大师罗昭亮出生于木雕世家,也是“广式红木宫灯”的传承人。在炎热的8月,我们跟随着他来到白云区神山镇,参观艺华美术工艺厂的红木宫灯车间。暴雨过后的乡村显得宁静如水,红木宫灯便是在这片宁静中继续谱写着它的当代传奇。

    话古

    红木家具衍生宫灯

    海外扬名“中国灯”

    据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应枫介绍,红木宫灯属于木雕的一种。若想了解广式宫灯的历史,应该先了解广式木雕的历史。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一批广州木雕艺人被召入宫中制作御用家具,名为“广木作”。广木作使用南洋红木等硬木为材料,家具造型宽阔、气派,腿足部位的弯形工艺一气呵成。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的木雕,刻有云龙、凤纹等图案,雄浑、厚重又不乏精细。

    在这一基础上,工匠们对制作硬木家具的边角料善加利用,将其加工为六角形框架,外面蒙上绢纱,成为能够点放蜡烛的灯架。其制作工艺继承了广式木雕善刻龙凤的传统,通常在每个六角棱的上端雕刻龙头,下端雕刻凤头,有时也会在中部雕刻凤头,这便是今天人们熟知的红木宫灯的起源。

    据罗昭亮介绍,制作红木宫灯的原料曾经是海船的压舱物,源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有许多海船从广州出发,装载着茶叶、陶瓷、丝绸、广彩等货物运往南洋。这些船卸空货物以后,由于船体变轻,风浪一来便摇晃得厉害。南洋各国出产红木,产量大,价格便宜,商人们就购买红木做压舱物。

    返回广州黄埔港后,当地的家具商发现这些坚硬、耐潮的原木是制作木器的上好材料。罗昭亮说:“其实明朝以前就有这种木料,只是当时人们还没有把它做成家具的意识。红木家具在清朝很发达,雕琢耗时精细。那时的红木宫灯,除了向京城进贡,也会出口,外国人就把它叫做中国灯。”

    谈今

    不甘宫灯濒临失传

    自建工艺厂谋重生

    红木宫灯本是与古代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到了现代便遭遇了生存危机。在罗昭亮看来,红木宫灯与现代水泥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从民国初期开始,建筑都西洋化了,使用的是水泥。水泥是平面的,有种硬邦邦的感觉。而红木是软性的,它的雕刻也有很多变化和图案”。

    另一方面,传统的宫灯多是挂灯、壁灯,甚至提灯,而在现代装饰理念中,以吸顶灯、落地灯为多。“水泥房讲求空间利用,它的屋顶通常不会超过3米。传统宫灯都是比较高的,在低矮的水泥房里挂下来,显得很不适宜。所以发展到后来,只剩下古庙、古建筑才会配红木宫灯,老百姓的家里已很难见到”。

    “我找了一个没人干的活”,罗昭亮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经历,有两层含义:一是会做红木宫灯的人少,二是愿意做红木宫灯的人更少。至少在他投身宫灯制作的1993年,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行业能够生存下来。

    罗昭亮出生于工匠世家,父亲罗启湘从事建筑业,叔父罗启洲是一位资深的红木雕刻艺人,也就是当时俗称的“花梨佬”。1950年代初,罗昭亮就读于广州第十中学,每次经过中华宫灯厂,都能看到临街的橱窗里挂着各式宫灯,绚丽的色彩和古色古香的木雕令他着迷,经常驻足观望。

    改革开放以后,罗昭亮办起摩托车厂,斩获下海的第一桶金;随着时代变迁,他挚爱的宫灯也像许多传统工艺一样,在崇尚高速、简约的现代生活中难以生存。北京(楼盘)、上海(楼盘)等地的老字号宫灯厂纷纷关闭,广州的中华宫灯厂也在1993年倒闭。眼见童年的记忆即将在眼前消失,罗昭亮不甘心了。他来到中华宫灯厂的厂房,自掏腰包把宫灯厂剩余的材料买进,成立了艺华美术工艺厂。

    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制作宫灯,决意不让这门流传了数百年的羊城技艺失传。1997年,工艺厂的第一批产品销往美国。此后数年中,工艺厂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靠摩托车厂的收入接济,勉强维持运营。2009年,来自亚运会的大批订单终于给红木宫灯提供了“复生”的机会。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门岭南技艺依然在延续,工艺厂也渐渐走上了稳健发展之路,用罗昭亮的话说,“这几年是越来越好,目前的收入比较稳定,工厂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传承

    创新木雕和玻璃画

    两大绝技增色添彩

    现代红木宫灯的制作有两个要素,一是木雕,二是玻璃画。谈起木雕的制作,罗昭亮告诉我们,红木宫灯虽然起源于红木,却不一定只能使用红木做材料。除了著名的酸枝红木外,龙眼树、荔枝树和路旁常见的小叶桉都是制作宫灯的上好材料。

    “有人可能觉得龙眼树是普通树种,对它不以为然,其实它可以做成非常精细的木雕。看一种材料能否用来制作红木宫灯,主要取决于它的硬度。比如小叶桉是可以拿来做铁路枕木的,浸了沥青以后,火车轧过去都不怕。”

    对于典型的六角形宫灯来说,木雕首先是雕在六角棱柱上。而罗昭亮对宫灯予以发展,创作了许多落地灯,而且会在灯柱上雕刻漂亮的木雕,以增强宫灯的观赏性。由罗昭亮和他女儿罗敏欣共同创作的《百鸟朝凤灯》便是一例落地灯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高三米,由罗昭亮家门口一株百年龙眼树雕琢而成。罗氏父女巧妙地利用老树千姿百态的根系,在上面雕出龙、虎、蛇等13种动物,不仅体现了红木宫灯的制作工艺,还体现了根雕的制作工艺。

    如果说木质框架继承了广式红木家具的雕琢工艺,手绘砂玻璃画则是红木宫灯特有的工艺。在罗昭亮看来,玻璃画是制作现代宫灯时最难的一项工序。

    玻璃画起源于清朝,由于当时出现了毛玻璃,易于颜色吸收,工匠便以颜料在上面作画,安在宫灯上做装饰之用。传统颜料抗霉、抗虫的效果不好,而且怕水,容易脱落。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丙烯作为一种新型绘画颜料流行起来,罗昭亮便用它代替传统颜料,绘制玻璃窗花,让宫灯产品在使用上更加耐久。

    制作玻璃画,需要以黑色颜料打出底稿,再逐层上色。据罗昭亮介绍,标准宫灯配备12片各不相同的玻璃画,题材与岭南画风相近,以花鸟、山水为主。“构图都是我自己创作的。有时候临摹古人的作品,比如我就临摹过唐伯虎的画,但我只借鉴他的精彩之处,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并非完全照抄”。

    由于玻璃画的制作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功底,非普通工匠能够完成。木质框架可以在工厂用机器削出大样,再由工匠批量打磨,玻璃画却只能靠人工一片一片地画,懂得这门技艺的人屈指可数。罗昭亮说,刚入门的学徒一天可以制作10片,他本人的最高纪录则是一天60片。

    前景

    传统特色广受青睐

    三大价值市场看好

    在罗昭亮的家里,我们看到一位来自杭州(楼盘)美术学院的学生,他利用暑期专程来学习玻璃画的制作。罗昭亮告诉我们,这样“好学”的学生,现在是少之又少。“现在的美术学院学生都去做动漫了”,他笑着说,“谁愿意来做这个啊”。

    与某些面临危机的“非遗”文化相比,红木宫灯的市场现状显得相对乐观。特别是在2009年广州亚运会以后,红木宫灯的传统特色受到各方青睐,罗昭亮终于不再为订单和收入发愁了。然而在另一方面,从事这个行业的学徒数量不多,技艺精湛者更是稀少,从业者缺乏耐心和收入不高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大部分玻璃画的制作依然要靠75岁的罗昭亮来完成。除了传统中常见的挂式宫灯外,他还制作了不少走马灯、吸顶灯和落地灯,照明源也全部使用电力了,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说:“在我们的时代,宫灯有三个价值,一是装饰作用,二是照明实用价值,三是作为传统工艺品,有收藏价值。”

    曾应枫也认为,现在有观点将红木宫灯和大型的广式家具进行比较,认为红木宫灯是木材边角料制成的产品,从而忽视它,这种观点有欠公允。无论是产量还是价格,当代红木产品都不能和古代相提并论。材料的稀缺已经让许多制作传统广式家具的民间艺人面临困境,广式木雕的工艺能够通过宫灯承传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看问题。或许红木宫灯与气派的酸枝桌椅相比,个头是显得小了些,但红木宫灯对材料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它也是有传统的,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广式木雕的手艺,这点应该给予肯定。”

    “岭南功夫”是岭南传统文化技艺的统称。“功”字表功力、功夫之意,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千锤百炼,深厚扎实的手艺功夫,绝不可能成为名扬海外,相承流传的岭南文脉。每一门艺术技能都展现了岭南人的传统智慧和深厚手艺功力。《信息时报》开展本次大型专题活动,旨在推动岭南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播发展,同时希望唤起社会上对岭南文化技艺关注人士的共鸣,提供更多岭南传统技艺的线索和素材,集腋成裘,汇编成刊。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