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发现距今2.5亿年的鳞木化石\湖州浙桑新材:废弃桑枝变身环保家具
详细内容

云南发现距今2.5亿年的鳞木化石\湖州浙桑新材:废弃桑枝变身环保家具

时间:2020-10-11     人气:646     来源:     作者:
概述:这是村民发现的鳞木化石(6月12日摄)新华社昆明6月20日电(记者岳冉冉)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坪上镇老场村岩脚村民组的小河边近日挖到疑似“龙化石”的照片和信息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经专家鉴定,该化石并非人们猜测的“龙化石”,而是一种生活在2.5......

这是村民发现的鳞木化石(6月12日摄)

新华社昆明6月20日电(记者岳冉冉)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坪上镇老场村岩脚村民组的小河边近日挖到疑似“龙化石”的照片和信息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经专家鉴定,该化石并非人们猜测的“龙化石”,而是一种生活在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的石松类植物:“鳞木”的茎干化石。

6月12日,有网友曝料称镇雄县坪上镇老场村岩脚村民组的小河边发现一块异形化石,该化石裸露部位长约130厘米,截面直径约17厘米,随后各种照片及信息在网上传播。从照片上看,整个化石呈黑色,部分镶嵌在岩石里,裸露部分十分坚硬,光滑的表面规则排列着一块块的“鳞片”。根据外形和大小,村民猜测它是一条巨型的蟒蛇化石,更有人认为它是传说中的“龙”。

当晚,该化石被盗走和毁坏。镇雄县文化馆立即对被盗挖后残留的化石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并将化石图片、视频、样品先后发给多方求证,确定这块化石属于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的鳞木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冯卓教授介绍,从照片看,村民挖到的是典型的鳞木化石。鳞木是一种已经灭绝的乔木型石松类植物,也是国际上石炭纪和二叠纪重要的成煤植物。石松类植物最早出现在4亿多年前,最初只有低矮的草本类型,直到石炭纪才出现了高大的乔木类型。

冯卓解释,鳞木在距今大约3.5亿至2.5亿年之间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长得非常高大,可超过50米高。当树叶脱落后,树干表面常留下叶座和叶痕,形成规则的菱形或六边形螺旋排列的图案,这也是大家觉得它像鱼鳞和蛇纹的原因。

“欧美地区发现的最后出现的鳞木化石大约是在距今3亿年的石炭纪末期,而这次在镇雄发现的鳞木化石大约是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石松类植物的分异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冯卓说。

松木、红木、香樟……这些传统的家具原材料已被大家所熟知,然而,在市科技创业园内,有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利用农村废弃资源桑枝在全国首创环保家具。记者了解到,与普通板材相比,桑枝制成的木板木质细腻,具有防潮、变形小、不含甲醛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别看它们现在很成型,这是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才制作而成的。”湖州浙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其明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低碳节约理念渐入人心,如果传统家具厂商不转型,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2012年,他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桑木定向板,并制成无甲醛的桑木环保家具。
据了解,以桑枝作为原料生产,不但为家具加工制造找到了廉价的原材料来源,节约了大量的木材资源,同时也为桑枝条的再生利用找到了出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地防止了农民在蚕桑生产低谷时期挖桑毁园,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了充分挖掘桑枝的新价值,除了与中国美院、湖州丝绸之路等加强战略性合作,“浙桑新材”更将科技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浙桑新材”已获国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发明2件,企业核心研究团队中拥有木材制造与设计专业博士5名。今年9月,企业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丝木生态家具项目被列为2015湖州青年创业大赛优秀项目榜首。“如今,企业可年产10万张桑纤维可循环环保板和5万套办公家具,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1000万元。”叶其明透露,前不久,企业还与浙江顾家工艺达成战略代工意向,预计今后年代工量达3000万元以上。
作为我市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近段时间,“浙桑新材”在全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制定了企业自身的三年发展计划,并积极推动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目前量产用于办公的家具,第二阶段是用于保健的民用家具,预计2016年底可面世,第三阶段就是生产丝木工艺品,积极弘扬桑蚕文化。”(据:浙江省科技厅)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在昆路公路大营段附近,有人用130卡车运输野生树木。”2月25日,富民县森林公安局接到报警。

    接报后,值班民警在昆禄公路富民境内将装有野生树木的一辆红色130卡车依法查获。经查,杨某某在未办理木材运输证的情况下,擅自从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办新民村拉运活立木到富民境内,树种为青香树,数量为11株。

    杨某某无证运输活立木的行为,属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违法行为。目前,此案已被依法立案查处。



    荣国府荣禧堂正室东边室内陈设贾母上房明间陈设贾母上房室内布局

    编者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对于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节令庆典、文化娱乐、礼仪风俗等进行了细腻生动传神的描述,也涉及到当时建筑室内陈设、布局、构造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本篇将从室内陈设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地深入到原著所述及的建筑的室内空间,用图解的形式,多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现红楼人物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建筑室内布置的角度对原著中的描述展开分析,力求能总结出当时建筑室内布局、陈设、装饰的典型特点,揭示出《红楼梦》居室中的文化意象。

    厅堂室内陈设的布局原则

    :《红楼梦》室内陈设杂谈

    文、图/黄云皓

    核心提示:

    1、从厅堂的陈设布局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厅堂所体现的社会性、公共性原则,即端正、平稳的气氛,表现恒定、规范的等级。

    2、厅堂的室内陈设尤为突出对称、居中的构成,十分遵循儒学中庸原则,表现出了中国古典建筑室内的独特风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是一个很讲章法的国度,因此反映在居室的建制上就非常有讲究,有说法。早在春秋时代,孔子便提出:“居室乃是修养之所本,一室不治,何以天下为?”又说:“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乎。”这就是安居而后才能乐业的中国居室理念之本。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东西流向的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加上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性民族特征,使中国这个集聚的农业国家形成了稳定的生产方式与和平的交往方式。在这种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特征、文化特征、个性特征。也正是这种长期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中国居室的基本配置形式。中国人爱以“三间正房”来泛称房宅。“三间正房”是中国住宅的基本方式。三间正房一般所指便是客厅、卧室、书房,这正是“社会、自身、文化”的基本解释,是由于合乎稳定为本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仁、义、礼、智、信”为宗旨的社会交往原则所造就的。而这“三间正房”中最主要的就是客厅,即厅堂了。那么在这里,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传世名著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清代康乾盛世时居室厅堂中的文化蕴涵。

    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陈设

    荣国府正堂

    “荣禧堂”为荣国府正堂,书中有详细传神的描述,“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与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从这段细腻传神厅堂室内陈设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一书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还属于清朝的前期。大厅上两溜十六张交椅虽然已是固定性的陈设,但还没有配套的茶几夹在两张椅子当中。像晚清小说作者所描写的八张椅子四个茶几,是乾隆以后的一种新形式的家具,更是清代典型陈设格式之一。书中这段对于荣国府正堂的室内陈设的描述,主要是反映出荣国府钟鼎之族显赫的社会地位。其厅堂中的条案上所设完全不同于一般人家的花瓶和镜子的“平静”寓意,而是设一米左右高的青铜古鼎,两边分别是金蜼彝、玻璃海,上悬墨龙大画。鼎、彝、海都是古礼器,是祭祀的用具,而“海”又是用玻璃(即琉璃)制成,在清前期是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的。此外从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荣国府正厅的室内完全不同于一般民宅的尊贵、气派、荣耀。

    贾母院正堂

    对于书中描述的另一厅堂:贾母院的上房正堂,书中采用的手法则完全不同于荣禧堂的集中描写,而是散落在书中各个章节中的。现在我们来把这些散落的文字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第三回略写贾母院的上房正堂内景,书中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第三十二回又写道:“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第三十九回又借刘姥姥的眼睛表现贾母院的上房正堂内景,书中写道:“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第四十二回又借王太医之眼看房内陈设,书中写道:“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这里王夫人和李纨、凤姐儿、宝钗姊妹等见大夫出去,方从橱后出来。”这些散落的章节的文字描述虽然零碎,但并不混乱,脉络还是很清晰的,所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描述,勾画出贾母正房的室内布局。综合起来分析可知:这贾母正房是“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第三回)。这五间上房的室内布局是很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上房的室内布局。正中一间是明间,其左右是次间、稍间。明间一般做为客厅,次间、稍间则是主要的休息场所。通过对于书中描述的分析,可知这贾母上房的西稍间中有“套间暖阁儿”,是贾母的卧室。而东稍间则是用“碧纱橱”与西侧的房间隔断。碧纱橱内有床,原来是贾宝玉的卧室,后来是林黛玉初到荣国府的卧房;碧纱橱外也有床,是贾宝玉从碧纱橱中移出来后的临时卧室。而贾母的这五间上房还有后房门,与后院相通。出后房门到后院,再从后院的东西穿堂穿过,就到了一条“南北宽夹道”,通过这条夹道就可到凤姐院和王夫人院的后院。而贾母这五间上房的正中明间中的最主要的陈设就是在堂屋的正中设一张“罗汉床”,即书中屡屡提到的“榻”。例如除了前面所引提到之外,第七十一回还写道:“只便衣常妆出来,堂上受礼。当中独设一榻,引枕靠背脚踏俱全,自己歪在榻上。榻之前后左右,皆是一色的小矮凳,宝钗、宝琴、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姊妹等围绕……便命他两个也过来榻前同坐。宝玉却在榻上脚下与贾母捶腿。首席便是薛姨妈,下边两溜皆顺着房头辈数下去。帘外两廊都是族中男客,也依次而坐。先是那女客一起一起行礼,后方是男客行礼,贾母歪在榻上。”第七十五回“尤氏等遂辞了李纨,往贾母这边来。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从中可以看出这“榻”在贾母正房中的中心地位。“榻”即“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因此从这一布局可以看出贾母院上房正堂不同于荣禧堂气派威严的风格,而是呈现出休闲舒适的一面。这种格局与苏州狮子林中燕誉堂的“女厅”中的格局是一致的。

    贾母院穿堂

    书中除了上述的两个厅堂的重点描述之外,还有一处第宅的过厅(也就是书中称之“穿堂”)的简略描述。这一穿堂位于贾母院的前院。书中第三回写道:“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此穿堂中的陈设是在穿堂当中设一座屏风。如果是一扇的就不叫屏风,而是称之为大插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说中所写的穿堂的面阔不太大,所以只用一座大插屏遮挡视线就行了。

    通过上面对于《红楼梦》中的两个正堂和一个穿堂的室内陈设布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厅堂是集多功能用途于一体,所以室内陈设相对固定,家庭祭祀、社会喜庆、亲朋往来、长幼教谕、日常三餐等活动都在厅堂中举行。因为厅堂一般属于正房,高度均高于侧房,开间较大,门窗也较大,也显开敞,增加了采光。而从厅堂的陈设布局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厅堂所体现的社会性、公共性原则,即端正、平稳的气氛,表现恒定、规范的等级。在室内陈设上,尤为突出对称、居中的构成,这是一种审美的需求,又是一种做人的道德追求,是儒学中庸原则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在男权一统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厅堂更显理性、冷静、中正,缺少柔情浪漫的气息。

    阅读全文
  • 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切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最大限度打击收购无合法来源木材行为,进一步规范净化楚雄市木材加工市场。?

    近日,楚雄市林业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资源林政科联合对辖区内比较集中的森茂公司木材市场、新村林场木材市场和公路沿线木材加工厂进行突击检查。一是检查加工厂证照是否齐全,是否按期进行年检,以确保企业合法经营;二是检查是否建立收售台账、台账登记内容是否齐全;三是检查安全生产设备是否齐全,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四是检查是否存在收购无合法来源木材行为,对业主和工人进行了法制宣传,希望他们做到“合法经营、安全生产”,并鼓励业主相互监督,举报违法行为。?

    在检查过程中,发放《严禁收购无合法来源木材告知书》57份,查处收购无合法来源木材加工厂7户,没收木材29.57立方米,罚款13300元。通过此次突击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木材加工企业依法经营行为,提高了木材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更好地维护了木材加工行业秩序,推动了楚雄市木材加工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陈杰漆画《梨花三月》60x122cm1996年收纳盒

    文/刘根旺图/陈杰工作室

    品牌名片>>>

    古山漆轩、漆语堂都是陈杰艺术工作室作品的品牌,其中古山漆轩多用于小件漆器作品,漆语堂则更多地被用来称呼术家具等大型漆艺术作品。另陈杰的每套漆家具也有自己的系列名称,如“梨花三月”、“春趣”、“蝉虫”等等,这些作品因漆面绘画画面、意境而命名,带给人更多的是亲近自然的状态。

    设计师名片>>>

    陈杰,福州人,1962年生,漆画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得佳绩,2003年,他从漆画平面艺术转向漆器立体艺术创作,2008年成立古山漆轩,2011年成立漆语堂。

    陈杰的艺术理念>>>

    所有的东西信手拈来都是艺术,这才是做艺术的真谛,艺术不是只能在纸张上画画。

    作为漆画家,早在80年代初,陈杰的作品就已为圈内大师所推崇,在国内外各大展览中也常见到他的作品的影子。而对于漆空间作品,作为一个艺术家,从平面作画到立体漆艺的制作,他是行业内的第一人,至今也难以找到与其并驾齐驱的人。

    陈杰的漆艺作品,被当作福建漆艺作品的代表。2013年,他的作品作为福建省的代表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每年来工作室参观的各大美院的教师、漆艺爱好者更是数不胜数。对于被参观、被展览,甚至有很多人开始仿制他的作品,陈杰并不介意。他说:“我们很难杜绝这些行为,我只是希望这些复制品的工艺水平能高一些,模仿得像样些,仿制好一点,大家一起来把漆艺做得更好。”

    平日里,陈杰最大的精力,都在投入做在设计与研究上,他不断尝试着把漆画平面艺术变成立体漆艺,实现更多的可能。他说:“画与器永远不分开,我在漆画延伸到东方家具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尝试,但还没有达到最好的状态。”

    艺术需要跨界

    过去的三十年里,陈杰一直在用漆作画。他的个人画册已经出版数本,目前正在考虑为这三十年来做一个总结。他说:“人活一辈子很快的,你要知道你这五年做了什么,十年做了什么,三十年又做了什么。”

    把漆画的平面艺术转为空间,立体作品,是近十年才开始的改变。“把漆作为空间作品,呈现给大众,更容易被接受。画毕竟是高高在上的精神产品,而把画变成器、变成物,更为实用,这是多美的一件事。”

    在漆画大省福建,在这个年龄段,从纯粹的艺术家转到做跟生活相关的文人器物,只有陈杰一人。但他并不以此为奇:“这些事情是艺术家必须做的事。很多人把艺术当成单一的事,比如画家,就是画画的,其实这是错的。海外百分之九十的艺术家,会介入所有的艺术空间设计,包括建筑、室内、家居、陈设艺术等,艺术家应该涉及的门类要很广。”艺术也需要“跨界”,他的艺术理念是:“所有的东西信手拈来都是艺术,这才是做艺术的真谛。艺术不是只能在纸张上画画。”

    在漆艺界,有很多人过去做过漆陶器,也做过小型盒子,但是都没形成系统。而陈杰玩转漆艺,把大漆做成无数的生活用品,包括家具、茶具等等。五颜六色的大漆,从他的手中变为可使用可把玩的文人器具,婉转绮丽,流淌出无限旖旎意境。

    以画为境,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出身的陈杰,以家具为载体作画,这样最初的意愿决定了大漆器物作品的风格:“以画为境”。如“蝉虫系列”,画面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对于作品的创作源泉,陈杰的所有设计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灵感源于生活”。他说:“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即便当下没有给你当头一棒,也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让你醍醐灌顶。”如“梨花三月”这组家具的创作,虽取材于他的漆画作品“梨花三月”,但灵感的最初来源却是一次与春天的邂逅。1989年3月的一天,陈杰抵达安徽北部一个村庄,在夜里看到花开满枝的梨树。在乡下明朗的月色下,微风一动,花瓣像雪花一样飘下来,漫天飞舞,异常美丽。那如诗的画面,多年以后仍停留在他的记忆中,无法褪去。直到后来他入了画,做了大漆家具,仿佛才有所交代。

    除了从漆的角度去追求家具带来的意境美,陈杰还对家具的造型研究下了不少功夫。对于家具设计,他的看法是:“过去中国人讲究正襟危坐,到了21世纪,则追求一定的舒适度,所以在保留东方的挺拔的线条美之外,更多地嫁接西方柔和的艺术。”如“梨花三月”一组家具中,椅子的坐面是软的,坐起来舒服,是西方的。框架是硬的,俊秀挺拔,是中国的味道。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季节的视觉审美,陈杰把这组家具中的花几

    桌面做成了可移动式的,春夏可换上清新活泼的绿色桌面,秋冬季节则可换上温暖的红色面板。

    做不可复制的收藏品

    大漆家具看起来华美绚丽,制作起来自然不能含糊,大部分流程都需要手工完成。仅上漆一道程序,手工工序就达几十道,因此制作出来的家具件件都不同。简单的一组漆茶具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还需要两个美院学生配合一个工匠合作完成。所以,在家具市场上,是找不到陈杰的大漆家具的。精心设计制作的家具,未能在市场上流通,有时候陈杰自己也觉得可惜。但受制于工艺的繁复,目前他的每组家具作品,都不会超过10件,一般在5件以内。

    每件家具都有编号,还有陈杰的私人印章和收藏证书。通常,工作室一年只能设计一两组家具,等忙活完,新的设计思路又来了。“量少而精”,将每件家具都当做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来做,这是陈杰工作室一直在坚持的。

    当然作为艺术家,作品难免少不了被“克隆”的现象,但陈杰对此很是坦然:“我们一直在做新东西,一直在往前走的时候,很多东西需要有人传,有人继续去做。”而他也相信,“精神是复制不了的。内在的东西没法复制,心里要很强大,才能做大事。”

    盼望组建漆艺文化系统

    有时候,陈杰会怀念起80年代福州漆画圈良好的氛围。那时艺术界对绘画学习的诚恳是自发的,热情很高,依赖的是行业美学系统的支持。他回忆说:“那时候每个人都是很真诚的,没有经济的诱惑,大家就是一根筋地把一件作品做好,老老实实,非常纯粹。”现在的情况则显然不同了。

    除了学习态度与今天不同,陈杰认为过去与今天最大的不同还是“学习系统”的不同。

    80年代,学生一进大学就是进工厂实习,实践跟教育同步进行。在院校不仅是学习画画、材料研究,还要在工厂学习漆的基础制作以及漆的画面制作,还有推光的制作学习等,从理论知识基础到完整的工序,都学得很详尽。

    现在学习漆画、工艺美术等,都是从教育系统开始,而不是从工艺系统来讲。在院校,学生得到的是教育,从学识、见识、了解人文方面有了提升,但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因缺乏实践而无从着手。“过去福州漆器厂很多,工匠也不少,但是在后来大量工厂倒闭以后,传承就断掉了,学生也不懂得如何去传承。这就是中国美术学习系统的漏洞。”

    陈杰想弥补漆艺教育系统的不足,甚至想建立一个系统。有理论基础的院校学生跟师傅从最基础的开始学,然后再效仿,最后开始独立设计。陈杰认为,只有将理论送回到生活中去印证,加入新的艺术认识,生活与艺术才会不断地产生融合,艺术家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百年树人

    陈杰真正从漆画转向做漆器是从2003年开始的,到今天刚好十年。而行事低调的他,直到2008年才打造漆器品牌:古山漆轩,因工作室地处“古山”得来的名字。第二个品牌“漆语堂”则在2011年才开始使用。陈杰说:“在做了很多跟生活相关的大漆衍生品以后,总要给它们一个身份。漆语堂,意在说明漆的一种语境,漆艺的一种语言,一种生活方式。”

    相对古山漆轩,漆语堂显得更为正式。陈杰也希望让学生们能把这个品牌一代一代往下传,他说:“若干年后,陈杰不在了,学生成了老师,什么都变了,只有我们对漆艺术的追求不变。”

    目前,陈杰一直在培养接班人。很多时候,他既是学生的师傅,又像是他们的父亲,精力与经济的投入都非常大。很多人问,陈杰的作品在哪里能买到,希望他能在大城市开设体验店,但陈杰说:“那是学生们要做的事情。”

    2013年12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陈杰,又给自己加强了工作量,因为漆语堂园林工作室正在筹建中,从工作室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都是他自己亲力亲为来完成,就像在编织一个崭新的梦想。

    对话陈杰

    记者:您的作品参加过很多展览,有一些人欣赏您的作品,但不知道哪里去购买,更有人在私下问您作品的价格。能否透露一下您作品的成本呢?

    陈杰:每一件作品的成本都不同。工作室创作与工厂生产是两个概念。以周期为120天的漆碗为例。如材料、工艺周期、房租、水电等固有成本是可以计算的,甚至一次性多做一些,成本也就自然低了。但是还有大量的无形成本和时间成本,工作室的要求与工厂不同,出现一点点瑕疵,就要回炉再来,以至于有时候卖出的价格是没有利润的。在天天做,不返工的情况下,一个漆碗要200多元的成本。但是大漆家具,其中的工序更为复杂,每一件的成本就都不同了。

    记者:您工作室的作品数量有限,定制也得等一定的时间,未来是否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拥有您的作品呢?

    陈杰:漆器本身制作周期一般都是8个月以上,所以必须等。但是未来,来实践的学生会形成有序列的团队,工匠组与美院的学生组来分工合作完成创作,会形成集体的力量,就像做衣服一样,有专门裁剪衣服的,有专门染布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以后,未来可能会设计制作多一些的漆艺作品。

    农业文明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记者: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近年来不仅是家具行业,漆艺术行业,似乎所有的手工行业都在复兴,对于漆工艺的复兴您怎么看?

    陈杰:漆的展示面非常广,门类多,品种多,百花齐放。漆的艺术,不仅是器物。漆艺包括了家具、生活空间里的床铺、玄关,器则更为小型些,如碗、瓶等。

    汉代就有大型的漆家具,比硬木家具都要早得多。在福州,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大量的漆家具出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间个体资本的进入,产业变得急功近利,海外的代工的单子多了,反而把本土的东西丢失了。

    漆是一个农业文明的产物,跟蜀绣、苏绣等等其它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代表的是农耕文明的复兴。中国人适合慢生活,很雅。我们古人很早就享受在溪边泡茶,在园子里赏花看月,而西方人,很迟才享受这样的生活。

    设计者决定了设计风格

    记者:您的家具作品,基本都是由直线构造,是否有想过做像“圈椅”那样有曲线美的家具?

    陈杰:明式圈椅是过去的经典,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对于我而言,还有更多的东西想做。每个设计者的作品,都是其在自身阅历、学识的基础上,理解东方精神,再对家具进行改良。我的东西都有明式的风范,而不一定是“圈椅”。中国的汉字,曲线不多,四四方方的,也特别地美。

    中式生活复兴还要五十年

    记者:中式生活复兴,您觉得十年够不够,还要多久?

    陈杰:最近几年,大家刚关注到中国人应该怎样休闲生活,过高品质的生活。然而,目前大家所享受的所谓的高端生活,就是拥享LV、宾利等国外奢侈品牌。中国还没有产生本土的国际化奢侈品牌,更没有好的家具品牌。中式生活要真正复兴,还要五十到一百年。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