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林新时代发展形势分析\上半年中国进口原木2407.4万立方米
在全球气候变化、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森林城市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人工林将为增加森林碳汇、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优化城市绿色空间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等多重效益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中在梳理人工林建设成就的同时,针对我国人工林存在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木材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未来造林空间受限等问题,参照国内外林业发展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了人工林的发展方向转变,即从木材导向的单一经营迈向可持续的多功能经营,从大面积低质低效纯林迈向近自然育林,从重数量轻质量迈向质量与数量并举,以及从静态主观事后管理迈向动态智能实时管理。
1我国人工林新时代发展背景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建设质量与数量并举的人工林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也是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城镇绿色空间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可替代的基础工作。
2我国人工林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为0.69亿hm2,占全国林地面积的36%,约占全球人工林总面积的33%,稳居全球首位。从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开始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我国人工林面积增加了近2倍,蓄积量更是增加了15倍,并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工林建设在稳步推进。人工林的增加补充了林产品尤其是木材的部分缺口,因此降低了对天然林的采伐,间接实现了对天然林的保护。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天然林的采伐比例年均降低3%。人工林的建设和贡献主要分为2部分:一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工程定位在供应木材和人造成板等林产品,增强了我国林业产业的供给能力;二是防护林建设关注环境效益,防御自然灾害,构建生态屏障,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到第八次清查时各项生态服务功能比第七次提升15%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工林建设在近40年里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总量多,人均少,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我国的森林和人工林在总量上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已经跨入世界前列。然而,从人均水平来看,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覆盖率还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与我国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和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6的总量排名有相当大的差距。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束时,我国人工林蓄积量为24.83亿m3,仅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左右,与36%的面积占比不相称。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2.8m3/hm2,仅相当于天然林的50%左右。
2.2生态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工作“重两头,轻中间”,过密过疏林分多、密度适宜林分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林分结构简单,大面积集中成片,抗逆性差,稳定性低,容易诱发病虫害,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地力衰退严重。在全国人工林建设中,杉木、马尾松、杨树3个树种的面积占比达到59.41%。具体到单个省份纯林现象则更为明显,例如安徽省杨树、杉木和马尾松占全省人工乔木林面积的74.29%,湖南省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占全省人工乔木林面积的70.65%,浙江省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占全省人工乔木林面积的68.52%。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如林木过量采伐、抚育管理滞后,我国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低、效益不高,林地生产潜力远未发挥出来。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采伐消耗蓄积的64%来自中幼龄林,中幼龄林超强度采伐作业的面积比例高达45%。通过对我国森林林分结构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见表1),现有林木的平均胸径呈递减趋势,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成熟林的比重自本世纪以来才略有上升,林业资源的供给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现有木材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都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中国木材消费总量将提高到4.57亿~4.77亿m3,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1亿~1.5亿m3。从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规模效率来看,全国各地总体上都以2012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未来造林空间受限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可用于进一步扩大造林的面积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城市中可供建设森林绿地的土地越来越少,城市缺林少绿现象仍然明显,我国森林城市建设还面临着提质升级的挑战。我国的宜林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宜林地面积仅为3958万hm2,不足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时的1/2,且2/3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低于5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极大地制约着树木生长,造林、营林及成林难度较大。因此,要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效,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本底条件,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造林技术和经营模式。例如,在民勤干旱沙地种植梭梭后,土壤碳汇功能明显提高,并且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
3我国人工林发展措施与展望
3.1从木材导向的单一经营迈向可持续的多功能经营
可持续的多功能森林经营正在成为世界现代林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即通过整合多种功能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在可持续经营管理下的森林固碳能力要比传统林业经营模式高出68%。森林多功能论认为,除了木材产品产生的经济价值外,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森林能够实现供给、调节、文化、支持等4大功能的2个及以上,以实现森林整体效益的最优化。林业是木材和多种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多功能森林经营有5大体现:1)追求最大化的森林数量和质量生长指标;2)保持森林生长过程的稳定性并维持林地生产力;3)以木材生产为主导的多种服务功能并行;4)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5)发挥人工林的碳汇功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根据经营目标和实际情况,可以选用小面积皆伐、带状间伐、四次抚育采伐、群团状择伐或目标树单株择伐等作业方式。
鉴于森林的多重服务功能,现阶段已积极开展森林的多功能经营工作,开发森林的多种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包括森林观光、森林康养、森林固碳、传承文化、改善人居等,建设城市森林,“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关注人工林经济产值的同时也重视人工林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例如,上海市通过着力打造“两道”、“两网”、“两园”,即生态廊道、城市绿道,农田林网、立体绿网,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以提高生态环境的系统化、精细化及功能化水平。
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技术体系立足于宏观时空尺度、林分尺度、物种类型尺度和林木个体尺度4个层面,为经营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框架。同时,人工林的多功能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也是一个妥协和权衡的过程,有时候需要为了实现关键性功能目标而不得不放弃一些辅助性功能,这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森林冠层可对降雨进行截留,森林根系可对径流进行截留,进而改变水的分配格局。在实施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将不同的功能目标进行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和技术难度,协调多方利益,实现人工林整体发展而非面面俱到的最优化。
3.2从大面积低质低效纯林迈向近自然育林
我国现有的人工林有90%为树种单一的纯林,其中针叶纯林占2/3,个别省份高达95%,人工林经营的质量和效益都有待提高。因此,可以将近自然育林理念引入人工林经营工作中。成熟自然林的最重要特点就是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之间形成微妙而稳定的平衡,抚育成本低,是林地经营的最佳状态。通过对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将现存的大面积单层同龄人工针叶纯林转化成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林,调整林分的结构组成,改善森林质量,以复层、异龄、混交为结构特征,以择伐和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遵循自然更新为主、人工诱导为辅的原则,依照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理念进行经营,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提高森林的生产能力和抵抗能力,能够为生态韧性城市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例如,针对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2种人工纯林,从林木分级与标记、间伐强度、生长阶段措施等3个方面设计经营措施,实现近自然化改造。
3.3从重数量轻质量迈向质量与数量并举
在我国人工林建设中存在的短、平、快粗放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森林面积中质量好的仅占19%,生态功能强的只占13%,有25%的森林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同时,现阶段我国容易造林的土地空间越来越少,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推进越来越难。这迫切要求我国人工林向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未来造林将更加注重森林质量和森林生产力的提高,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从长远出发,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创新经营体制,加强对低效林的改造。在关注森林面积、蓄积、生长量等传统生产指标的同时,也要重视森林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径级结构、层次结构等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着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4从静态主观事后管理迈向动态智能实时管理
目前我国林业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传统的林业资源监测和管理手段依赖于静态、主观、事后决策管理,无法对林木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响应,这给人工林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研究表明,林业信息化和林业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能够有力带动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人工林的建设和经营需要在科学的管理化体系下进行,通过构建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以数据为核心,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技术,对人工林从苗木到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监控,对林业灾害进行监测、应急和预防,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快捷、有效。
2016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木2407.4万立方米,同比增加4.09%,累计进口额为396749.7万美元,同比减少9.46%,其中,针叶原木进口1584.9万立方米,同比增加2.88%,进口额187259.6万美元,同比增加12.39%。2016年6月份,我国进口原木422万立方米,同比增加9.33%,进口额为72028.9万美元,同比增加1.73%,其中,针叶原木进口295万立方米,同比增14.34%,进口额35008.8万美元,同比增加18.78%。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24日表示,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万多亿元,经济林产品、人造板、木地板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彭有冬是在24日举行的国际林联亚洲大洋洲区域大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还表示,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持续开展退耕还林,不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土地沙化治理,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彭有冬说,今后5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国际林联亚洲大洋洲区域大会由国际林联和中国林科院共同主办,主题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研究的作用”,来自世界各国近800位专家学者参会。
日前,一批货值3万多美元的2436根巴西桉木原木经聊城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顺利进入高唐县,这在聊城尚属首次,该批原木将用于我市十大重点项目“100万立方进口原木旋切项目”中。
“100万立方进口原木旋切项目”是聊城市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主要使用进口木材生产环保无醛胶合板和单板,该生产加工单位同时被列为国家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重点实验基地,项目达产后,可为国家贡献税收8000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为确保巴西原木顺利进境,聊城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主动到企业现场办公,根据进境原木特点制定检验检疫方案,多次与进口商沟通,最终顺利完成检验工作,助力聊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近日,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基地”落户常熟。该中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的、隶属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业研究机构,致力于苏作红木文化的研究,着重从历朝吴地园林及居家内置苏作家具的制作题材中溯源发掘,对装饰、包镶、雕刻制作传统工艺进行整理研究。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