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东讲述东阳木雕文化特色\黄花梨沉香鉴真讲座日前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
采访嘉宾:东阳木雕集团总经理、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王向东
采访媒体:炎黄木雕网记者
炎黄木雕网有人说木雕文化将会逐渐被同化,各自的地域特色也将被模糊,您怎么看?
王向东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机械化程度高、信息传播量大、媒体发达,外来文化渗透融合,导致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增多。比方说国画油画的抽象、黄杨木雕的精细、潮州木雕的剔透……这些非本地的特色文化,偶尔调剂借鉴一下,适应发展需要是可以的,但是全盘肯定、强硬模仿,只能脱离本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在大同的过程中,你以为你的文化在大同别人的,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实是别人的文化在入侵你。等到我们东阳木雕自己的特色没有了,那东阳木雕的文化就很难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的根、自己的特色,绝对不能够遗忘。只有你的文化特性才是你的根,这个行业才能永久的存在。
炎黄木雕网有人这样形容过,传统雕刻追求极致的精细,师傅一般要求你雕刻到无法再刻为止,而现代雕刻艺术则是该停手就停手,不能破坏整体意境。是这样的吗?
王向东其实这两种都是东阳木雕一直存在的误区存,前一个是追求技艺,技艺就是功夫真。这种精神是要发扬的,但不是发扬它全盘开荒,那么好的技艺,在局部反应是对的,而不是整体表现。只看不能碰,碰了之后这样要碎,那样要碎,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毫无文化可以传播。后一种就是写意,点到为止,就想国画和油画一样,追求印象派,没有把我们自认为好的东西去表现出来,而是在不自不觉中被别人的文化渗透同化。这两种误区都是不可取的。
炎黄木雕网先前您提到了地域特色,那东阳木雕的特色有哪些,您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王向东东阳木雕最大的特色就是平面浮雕。浮雕浮雕,顾名思义就是要有浮起来的视觉效果,跟现代雕塑不一样。最好的例子就是卢宅肃雍堂,所有的平面浮雕被保留的非常好,即有北方的大气布局,又有南方的精雕细刻。图案以写意为主、节选很多历史情节,线条流畅、多层透雕、布局层层递进、形象美观。
雕的细不是东阳木雕的特色,神似形不似才是。所以东阳木雕对装饰性图案的特征,提炼的非常到位。东阳木雕非常看重实用性,装饰美非常强。比如牛腿,不仅外观精美,流传性强,而且关键是能起到结构巩固的作用。
实用性也是东阳木雕的一大特色。随着科技越来越发展,机雕普及后,大家都认为纯手工的东西,应该雕的多少细致多少精细,结果功夫也花下去,来了场大地震,就没了。为什么我们传承下来的工艺美术品,他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强。为什么不叫艺术,不叫美术品,叫工艺品?工艺美术品,它不能离开实用性。纯艺术性的东西,纯美术性的东西,不存在实用性。工艺美术品,是大众性的东西,都必须强调实用性,如果脱离了实用性,那是根本无法传承的。
东阳木雕最漂亮的是植物,太细致了。东阳木雕的植物基本没有具象过,都是利用特征形成的印象,每种植物的特征都是收纳总结过的。图案只是没根据西方的美学来布局,而是根据中国人的随意思维排列的,散点透视,无序的排列,感觉无序又要有序。
曹荻明老师签名售书
文化发展出版社收藏艺术中心于2015年6月6日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了“黄花梨沉香鉴真”讲座。主讲人为著名木器杂项鉴定专家、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曹荻明老师。
曹荻明老师以“品精品辨真伪”为立意,为到场的读者朋友讲授了黄花梨的纹理辨识、黄花梨的海越区分、常见的黄花梨仿冒品以及沉香的类别、沉水率、鉴别方法等收藏鉴赏知识。当下收藏日渐升温,但收藏市场却鱼龙混杂。曹荻明老师现场讲授的实用方法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一致欢迎。讲座结束后,很多收藏爱好者还向曹荻明老师提了很多自己收藏中的困惑和问题。曹老师都一一给与了爱好者们满意的回答。更有收藏爱好者拿出自己收藏的黄花梨手串请曹老师现场鉴定,曹老师拿着实物走到读者中间,为大家一边展示,一边讲授其中的辨识方法和市场行情。曹老师还邀请现场的观众参与进来,估测手串的种类和价值等,现场气氛热烈。鉴定后曹老师还为爱好者分享了日后挑选藏品的小窍门,令人受益匪浅。
互动环节结束后,很多意犹未尽的读者现场购买了曹荻明老师的新书《品真:三大贡木:黄花梨、紫檀、金丝楠》和《品真:木中之香:沉香、檀香、崖柏》,并邀请作者签名,有些读者还邀请作者合影,场面火爆。
《品真:三大贡木:黄花梨、紫檀、金丝楠》和《品真:木中之香:沉香、檀香、崖柏》是曹荻明老师的系列丛书“小文玩
大文化”中的前两本,书中详细介绍了黄花梨、紫檀、金丝楠、沉香、檀香、崖柏的材质、纹理、产地、鉴别方法等知识,着眼“品”精品,让读者朋友们学到辨“真”伪的能力。众多珍宝级藏品,500余张高清图、局部细节图在书中完美呈现,配以专业点评,让读者从宏观及微观上充分了解藏品及该木器类别的鉴赏要点和鉴别方法。书中的每一节包含精品展示、藏品细部、知识点析、答疑解惑四部分,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入门木器收藏并从藏友晋级为资深藏家。收藏,多见乃能多知,细品方可生慧。这套书就是让您品精品,阔眼界;辨真伪,长眼力。目前该书已首发,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的书店上架。
采访/吴少菊图片提供/acf:home
设计师名片
王昕,ACF设计产业集团创始人,acf:home品牌设计总监,北京国际设计周特邀顾问、策展人。一位以诚意和用心,探索、发现适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家具设计师,寄望用好的设计,唤醒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王昕设计师观点
现在中国设计的整体水平并不差,而且发展速度很快,我们不比国外的弱,也不需担心设计能否被国际接受和认可。
2014年,第五十三届米兰国际家具展中,ACF以华人品牌的身份首次进入主展馆,别有意义。
而此前略带赌气与不甘喊出“争夺中国设计师的话语权”的ACF和王昕却早已从容转身,带着知名的国际设计团队,以优质的原创家具设计,在中国强力发声,关注当代生活方式的文化与价值。
本期专题,来听王昕讲述中国原创设计的发展与自信。
对话王昕
问_吴少菊答_王昕
中国原创设计保护并不乐观
记者:在原创设计越来越受到国内设计师重视与呼吁的时候,您怎么看当前中国的原创家具设计的整体情况?
王昕:目前整体情况还不太乐观,大多数品牌的家具都存在着被抄袭的现象。其实原创设计被抄袭是迟早会发生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因为抄袭者往往会在确定一件设计产品的市场之后,再来行动。
我觉得抄袭的情况是会越来越严重,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本身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基础素质也都不高,加之有太多外行人进入,就导致这种抄袭的现象根本就不被当回事。即便是在现在的W5号馆(中国国际家具展推出的以原创设计为主题呈现的W5馆,集中了目前国内知名设计师创建的独立品牌)里,抄袭的设计仍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可能在抄袭者看来,只是把抄袭作为一个挣钱利器,对于是否要尊重原创,好像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记者:您曾说面对抄袭,设计师对作品的自我保护是最重要的,但按您说的目前这种情况来看,其实设计师对自身设计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您有哪些建议?
王昕:其实,现在外观专利的申请环境比较宽松,只要在没有人抗诉的情况下,如果已经有人申请了设计,同样的外观再去申请,仍然可以被通过。当然,即便如此,设计专利还是要申请的。面对被抄袭的情况,还是需要政府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是申请专利,参加展览会,然后开发布会提早发布……也只能这样。我觉得现在对原创设计的支持更多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当然设计师队伍对自身设计的保护意识也在觉醒当中,虽然还远远不够!
记者:那您所了解的国外设计界中,在原创设计的保护上有否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王昕:为什么说只要政府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其实就可以得到解决。以欧洲为例,他是由一个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组成共同评审团,来评定一件产品是否为抄袭的。也就是说,抄袭与否并非由专业的人士,而是由消费者来认定的。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消费者,对于设计、或是原创的认知度,已经提高了很多。但即便如此,面临着同样的产品,当价格上有很大差距的时候,消费者还是会选择跟利益相关的一方。
acf:fome俏花枝系列争夺中国设计师的话语权
记者:2014年,第五十三届米兰国际家具展中,ACF以华人品牌的身份首次进入主展馆,别有意义。中国原创设计已经为国际接受与认可了吗?还是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王昕:我更想说其实现在中国设计的整体水平并不差。ACF之所以开始做原创设计,就是因为在国外看了太多的展,我们发现其中只有10~20%的品牌产品是非常有设计感的。其余大部分产品,虽然在工艺方面他们可能更胜一筹,但设计上确实挺一般的。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原创设计呢?首先,在设计上,中国整体设计水平的上升速度很快,我们并不比国外设计师弱;再者,就ACF来说,我们想要做的,是通过不断地行动和努力,让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影响未来世界设计的格局。至于是否被国际接受和认可,顺其自然!
记者:这也是您将ACF的品牌口号从“争夺中国设计师的话语权”转为“国际设计,中国发声”的原因所在吧?
王昕:对。其实“争夺中国设计师的话语权”,还带有一定赌气的成分,就是我觉得我们被忽视了,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不弱;再者,目前来看,实际上全球家居最大的市场是在中国,那为什么要让国际来承认?所以转为“国际设计,中国发声”。我们拥有一个国际化的团队,有来自法国、荷兰、意大利、新加坡、以及国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在中国发出声音。那么在国际上发声,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一直有在关注这几年国际家居市场,其实并不是特别理想:整个欧洲市场并不乐观,美国市场虽然在复苏阶段,也只能说勉强可以。目前中国家具市场在重新洗牌,传统家具行业也在变化,因为消费主体已经开始向80、90后快速过渡。那么,家具设计行业必然要紧跟潮流趋势。因此,我认为还是先立足于本土,本土市场还未成功经营的时候,先别想着往外跑。
记者:与诸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为ACF带来的改变与影响有哪些?
王昕:如果一个品牌的产品风格由单一设计师贯穿整个系列的话,当然它很统一,但你也会觉得很乏味,因为他不可能保证每个产品的质量与设计感。而ACF不同设计师间的合作,在一个统一的主导风格下,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更加包容的产品风格。其实,我更愿意看到这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在家具品牌上的碰撞,这也能令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acf:fome锦衣添香衣架家具品牌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似乎从一开始,您就将创新与现代定义为ACF的家具产品设计要点所在?那您所认为的适合当代生活方式与审美的家具作品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王昕:我觉得现代元素,更贴近于现代人的生活。基于对当下生活方式的理解,我觉得现代的家具设计,应该是简洁、舒适的,有设计感,也应该更加生活化。其实就是ACF的涵义,即是美(Aesthetic)、文化(Culture)和功能(Functionality)的完美结合。当然我们最终呈现的设计作品带有东方元素,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自然流露,而非我们刻意追求的。
记者:您认为走“品牌”的发展之路,是中国原创家具行业的可行方向。那现在的中国原创品牌整体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王昕:我觉得这条路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原创品牌,不但要叫好,还得叫座才行,得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整个行业来看,其实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很多跨界设计师,都愿意参与进来了,行业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需要时间去逐步规范。
智能化是未来家具发展趋势
记者:您认为智能化将成为家具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昕:现在每个人都在用智能手机,智能化其实已经悄悄地进入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的这一代人都在被改变,我女儿只有六七岁,朋友的小孩只有两三岁,却已经在玩iPad,而且玩儿的很溜,智能化对他们来说,就跟吃饭是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未来的智能化,一定会从手机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无论家居或是衣食住行。
记者:中国家具原创设计师们要如何做,才能应对这样的发展变化?
王昕:我觉得要去适应这个市场,这个转变很大,可以说是结构性的转变。无论是家具设计或是室内设计,都可以被归到传统行业领域,互联网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要么在那“等死”,要么就“找死”。其实现在都是在“跨界打劫”,互联网到传统行业来“打劫”,那传统行业也要到互联网“打劫”。其实,我觉得这个盘子就这么大,我们需要跨界思维,更关键的是,是否能有更好的创新!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2019年9月19日,第18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北黄冈召开。会议由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林业机械协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国绿色时报社联合主办,由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德国辛北尔康普机器和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和万华禾香板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本届会议主题为“聚焦产业变革,助推家居升级”,会议组织创新求变,设置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刨花/纤维类产品、单板类产品两个专题论坛,邀请20位行业专家做精彩报告,组织3场高端访谈,还策划了新产品及技术专题发布会,全力为人造板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合作升级搭建平台。600余名嘉宾参会,其中企业代表占比近80%。
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已连续举办18届,成为我国人造板行业的品牌盛会。本届会议盛况空前,有效地促进了人造板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引导产业把握机遇变革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向星空致敬
:七十年风雨人生云淡风清
文/特约撰稿王中杰编辑/程香
人物名片:王世襄,一代文博名家,一棵文化大树,一位中国乃至世界上明式家具研究领域中最负盛名的学人。他的治学精神、专业成果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以及丰富别样的人生,给现代中国传统家具研究史留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传奇。
核心提示:王世襄从中国古家具处于落魄、鲜为人知的上世纪40年代开始,用40年时间完成了明式家具的两部力作,之后又以近30年时间促进中国家具文化的传播拓展,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王世襄曾坦言,自己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是一个玩得天昏地黑、业荒于嬉的顽皮学生”。从27岁(194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到四川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自此投身工艺与文博研究工作,至95岁辞世(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近70年的人生跌宕起伏,乐天而坚韧。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也精彩不断。他始终笑对人生,耕耘不辍,自修圆满,不仅成为研究明式家具的一位大家,还把一些冷门“玩好”做成“绝学”。
大半个世纪中,王世襄把诸般喜好做得风生水起,蜚声海内外,却不为功利得失所羁绊,将人生看得云淡天清。
风雨人生路,一笑付东风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州,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当时其父王继曾在外交部条约司供职,母亲金章高贵娴雅,是知名的鱼藻画家。王世襄生于书香门弟,长在官宦之家,其祖上三代有状元、进士出身,出过重臣、循吏和外交使节。王世襄幼年时家里就专门为他请最好的私塾老师讲授古文、经、史与诗词。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王世襄都在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办的学校里读书,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好奇活泼的性格,让年少的王世襄崭露“燕市少年”风貌,他曾自嘲是“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架鹰逐兔,皆乐之不疲。”养鸽飞放更是“常年癖好”。成年后对漆器、火绘、竹刻以及古典音乐的研究都造诣颇深。王世襄还是京城圈内知名美食家和“烹饪圣手”,并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特邀顾问。
王世襄在广泛结交社会各阶层玩友中,完全摒弃了世家子弟的矜贵习气,陶冶了豁达乐观的性格。更为可贵的是,他终生都能虚心求教,博洽多闻,穷究玩物底里,从大俗中玩出大雅,每每有精湛述作问世。例如《谈匏器》、《说葫芦》、《蟋蟀谱集成》、《秋虫六忆》、《北京鸽哨》、《大鹰篇》、《獾狗篇》等,皆为研述几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与工艺的妙文。启功先生说他是“研物立志”,黄苗子先生则称他“玩物成家”。而王世襄穷其一生潜心研究的,乃是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珍赏》与《明式家具研究》问世后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03年,在遥远的阿姆斯特丹皇宫,荷兰女王将“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颁给了王世襄,以对这位时年89岁的中国老人表达敬意,表彰其对中国文物艺术的专业性与创新性的研究。王世襄是获得“最高荣誉奖”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克劳斯亲王文化与发展基金会会长安克·尼荷芙女士说:“王世襄先生长于对中国家具设计、技术和历史的研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收藏,他的收藏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手工艺者和学者得都到鼓舞。”王世襄将所得奖金10万欧元捐助给了福建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建立图书馆、电脑室、音乐舞蹈室、实验室、美术室等齐全设施,体现了王老关心、襄助教育的慈善之心。
王世襄一生历经冷暖、阅尽沧桑,反倒铸就了恬淡坚忍的性情。大学毕业后不久,王世襄即进入故宫[微博]博物院工作,抗战胜利后成立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经马衡、梁思成先生推荐,“清损会”主任委员杭立武委任他以平津地区办公室助理代表职务。王世襄奔走调查,参与收回被劫夺重要文物、善本图书两三千件,其中包括宋代马和之《赤壁赋图卷》等一批国之珍宝,现都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948年王世襄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科长,旋即被派往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后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返回,担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然而,之后的20年里,王世襄被卷入了命运的漩涡中。
1953年,王世襄莫名其妙地被以盗藏文物罪名遭文物局解雇;1957年又被打成“右派”;1966年“文革”开始,王世襄先是被迫“自我革命”,主动请求文物局造反派来抄家,1969年被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还曾被军代表当作“特嫌”看待。1973年夏,王世襄终于回到了北京,此后他抓紧补充修订《髹漆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的编写,并于1983年后陆续正式出版。
王世襄能如此坚守初衷,无怨无悔,与挚友陈梦家之死不无关系。陈梦家在考古学、金石学、文字学方面极有造诣,其卓越贡献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他比王世襄年长3岁,1934年两人相识于燕京大学,都喜欢明式家具。1966年9月3日,陈梦家因不堪凌辱自缢身亡。王世襄深感悲痛惋惜,并选择“与荃猷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立志凡于国于民有益之事,“尚能胜任者,全力以赴,不辞十倍之艰苦、辛劳,达到妥善完成之目的。自信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可得到世人公正、正确之理解与承认。”王世襄做到了,在人生的坎坷中苦耕不辍,并曾为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晚年任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
王世襄从中国古家具处于落泊、鲜为人知的上世纪40年代开始,用40年时间完成了明式家具的两部力作,之后又以近30年时间促进中国家具文化的传播拓展,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王老以70年的岁月见证了明清家具的复兴与辉煌,在中国古家具发展的历史天空中,留下了一抹闪亮的光辉。
王世襄与友人回首往事时,只是淡淡地说:“每个做研究的人都要有雅量,让不同的声音与意见来批评我们的论著。因为永远有新的证据在发现。”如此的襟怀与气度,正是做学问、做事业最为可贵的传统。
上海博物馆家具馆一角(摄影:程香)王世襄旧藏“明黄花梨独板面心夹头榫大平头案”,案长350厘米、宽62.7厘米。现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中厅堂展室屏门前正中。(摄影:程香)结缘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1990年,由王世襄亲题匾额、揭幕的美国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家常年展示中国明式家具的博物馆,顿时成了中国家具迷的“麦加圣地”,不少人远涉千万里而来,赞叹竟有如此优雅美妙的工艺艺术器具。
源起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个收藏欧洲名画的基督教团体主持人罗勃·波顿,游历巴黎时看到一对紫檀木明式官帽椅,惊喜莫名,立即买下运回加州总部。不久,他又购入一张鸡翅木翘头案,椅案搭配,产生绝妙的魅力。与明式家具的邂逅,让波顿先生犹如“撞见一潭清新的活泉”,义无反顾地踏进中国古典家具这个“新天地”的大门。当时世界上相关著述寥寥,1985年英文版《明式家具珍赏》与1989中文版《明式家具研究》,成为茫然中的指路明灯,并产生了“中国古典家具等于王世襄”这样简单明确的观念。此后,波顿和他的团队,从到中国“登门拜师”开始,建立了从加州至北京的“特快专递”,几乎每一、二周就会派人将家具照片、资料送请王世襄鉴定、考评。王世襄则对照片中的每一件家具写下看法。波顿曾说:“当时我们真是和时间赛跑,因为这个收藏中国家具的黄金时刻稍纵即逝。”为此,他们拍卖了收藏的欧洲绘画,以西方人的激情和效率,倾注到明式家具的寻访搜求中,从巴黎、伦敦到香港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仅旅费就花了130万美元。至1990年初,收藏到70余件明式家具,开馆前邀请王世襄伉俪首访并对展品逐一鉴定。王世襄曾言及当时的感觉:“真是痛快!地方宽又有人负责搬运,工作效率非常高。我费了数十年才能做的事,他们短短几年时间内都可以做得到。这趟可办了不少事。”根据王世襄的鉴定意见,他们当即退掉一个货柜的家具,以维护展品“真、精、稀”的品质。
王世襄深知,古典家具陈置在相应的建筑环境中,方能充分彰显其文化艺术风采。他的心愿与波顿不谋而合,即建一座中国庭院式的明式家具博物馆。为选址,王世襄在波顿团体总部所在地、距离旧金山3小时车程的“文艺复兴”小镇群丘之间,踏访数千英亩地的每一角落,最终选定在一个风景秀丽的人工湖畔建馆,此湖亦经他提议命名为“鲁班湖”。该馆由中国科学院建筑研究所负责整体建筑的规划设计,实地勘测、效果描绘也由中国工程师负责。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建立,使这个偏僻小镇远近闻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王世襄后来评价,该馆创造了三个“惟一”:当时世界上惟一一家专门收藏明式家具的博物馆;该馆《中国古典家具学会季刊》是当时惟一的专门研究中国古家具的刊物;有一批专职人员做古家具访求、修复、研究工作,并建立丰富的资料库,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
1992年,王世襄又两次赴加州,仔细考察馆中展品。《明式家具萃珍》就是将该馆所藏100件明式家具及小型器物收入图录的。
倾尽所藏助上海博物馆开辟古典家具陈列
1998年,上海博物馆为古典家具开辟专室陈列展出,是当时全国惟一的明清家具馆,也是现今海内外最重要的明式家具展馆之一。
陈列室中,王世襄平生所藏79件明式家具和小件器尽列其间,成为展馆中最华彩的风景。这些家具全部列入《明式家具珍赏》图版中,不少藏品被视为鉴赏明式家具的标准器。
譬如宋牧仲旧藏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制作古朴庄重,自晚清以来,一向被推为民间存世品中第一紫檀画案。此案一块牙条上镌刻有光绪丁未年清宗室溥侗的题识,证为清康熙朝重臣宋西陂世家旧藏。上博将此案陈列于展厅正当中地台上,案后置明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椅前地上摆明黄花梨滚凳,相配成堂,案面陈列若干文房清供,尽显明式家具简约之美和清雅气韵,也再现了多年里王世襄书房主要陈设之旧貌。
王世襄称为传世重器的还有:“明紫檀黑髹面裹腿罗锅枨画桌”,结构简练,造型淳朴,纯明式风格。此桌明制,黑漆面心板品相完好,色泽奇古,精光内含,与黝黑紫檀相得益彰,弥足珍贵。此件画桌摆放在馆中书斋展室迎面中间。“明黄花梨独板面心夹头榫大平头案”,案长350厘米、宽62.7厘米,虽为攒边作,面心用独幅整板装成,莹洁如玉,同类传世品中仅此一件,故在京城久为人知。此案在馆中厅堂展室屏门前正中陈置。“清前期绦环板围子紫檀罗汉床”,形象秀丽,做工用料极精,造型承古又变化灵动,极具特色。“明紫檀牡丹纹扇面南官帽椅”四具成堂,尺寸硕大,造型舒展而凝重,选材整洁,工艺精湛,是紫檀家具精品中极少数可定为明前期制作的实例。“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成对”,用材丰硕,三截攒靠背,分段透雕,为明中晚期精工制品。“明黄花梨透雕麒麟纹圈椅成对”,造型圆劲有力,线条婉转流畅,雕饰简约精致,尤其靠背板开光透雕麒麟纹,古拙而灵动,其艺术价值,在所见明代圈椅中堪称为第一。此椅图版用作《明式家具珍赏》封面。
此外,其它柜、架、几、杌、镜台等亦不乏精品。其品种之丰,品质之精,传世之珍,深具文物价值。
王世襄于1998年初回顾写到:建国后社会变革,其旧宅日益狭隘,“文革”后沦为大杂院,且面临拆迁,无力保存家具。更“深感所藏家具亦不可能长为己有。数十年心力所萃,只有由国家博物馆[微博]保管陈列,始不致流离分散,且可供人观赏研究,物尽其用。此实为最理想之归宿。时上海博物馆新厦在修建中,机缘巧合,吾友庄贵仑先生正筹划用捐献文物、开辟展馆之方式报效国家,并藉以纪念其先人志宸、志刚两先生昔年在沪创办民族工业之业绩。”两相心愿契合。“於襄则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垂暮之年,堪以终老,此外实无他求。故不计所藏之值,欣然将七十九件全部割爱。一九九三年二月上海博物馆饬员来京,点收运沪。以上为蒐集收藏,前后几达半个世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化私为公,深庆得所之,简略经过。”关于“庄氏家族捐赠”之由来,已说得明白。
王世襄曾经谈及他的估计:中国古代家具能传世至今的至多千分之一,而传世的作品中可称得上“明式家具”杰作的,大概就只有数百件。
现在,王世襄旧藏的明式家具静静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中,向世人述说着中国古典家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将中华民族制作木器的璀璨艺术,穿越时空,融汇到人类文明菁华的永恒之中。
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李婧
1993年,杨波怀揣着5000元走上了创业路,20多年后的今天,他被誉为“中国红木家具第一人”,成就了元亨利这一古典红木家具的知名品牌。20年间,他开过出租车、做过餐饮、卖过电器,但最终选择了红木家具这一行业。杨波坦言,有时选择和定位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决定人的一生。正是精准把握住了黄花梨和红酸枝两种原材的市场潜力,成就了杨波在红木家具界的“教父”之名;也是因为从起步就定位于高端市场,才使得元亨利最终成为红木家具行业的领导品牌。
为何杨波总能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行业领军者而非追随者?在红木家具行业浸润10余年,杨波又如何看待行业的未来?2013年6月,新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CITES公约”)将7种红木树种列入管制名单后,红木原材价格飞涨,一向对红木原材市场感觉敏锐的杨波,在下一波行情中,又看好哪种原材?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的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记者专访杨波,倾听这位“教父”的传奇故事。
黄花梨“教父”如何得名?
杨波出生于中国古典家具之乡河北涞水,当地很多家庭祖祖辈辈以制作红木家具的手艺为生。杨波说,他之所以最终回归红木家具行业,也与家乡息息相关。
1998年,杨波与几个家乡朋友合资建厂,开始了在红木家具行业的创业之路。当时国内的家具行业刚起步,既没有行业规范,也没有知名品牌,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杨波与朋友尝试从越南购进半成品的红木家具,运到国内后再进行组装和加工。当时的越南红木家具非常便宜,杨波记得,他花了7000元就买到了一对红酸枝的组柜。
尽管当时的红木家具行业门槛并不高,进入并不难,但杨波很快就遇到了瓶颈,他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模式。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杨波决定,进入品牌家具卖场居然之家,成为居然之家入驻的第一个传统家具品牌。作为小众产品,红木家具如何支付大卖场不菲的场租费?杨波坦言,当时压力很大,起初3个月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够一个月的场租费。而且,由于销售难度大,想招聘优秀的销售员都很难。“当时红木家具的市场前景不明朗,行业内没什么知名品牌,也没有成功模式可借鉴。”杨波回忆,“我是靠诚意打动了一位特别棒的销售员,他为我们卖出了第一笔大单30万元,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在居然之家遇到的挫折,让杨波认识到,红木家具除了要有环保珍贵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外,还应凭借独特的中国文化赢得市场。随后几年,他在狠抓工艺与材质的同时,潜心研究中国明清家具文化,由此也与古典家具行业的许多老前辈结缘。一次,一位老前辈告诉杨波,在海南还有一些留存下来的黄花梨原材,杨波很吃惊:“黄花梨过去是皇家用料,早在明代就已得到宫廷认可,一直流传有序,非常珍贵。但当时我们以为黄花梨基本没有了,没想到经过前辈指点,在海南又找到了。”
2000年,杨波开始南下“淘宝”,从农民家里的门槛、锅盖、板凳,到锄头、木锨、屋顶的房梁,杨波不放过任何线索,想方设法地寻找、购买黄花梨。海南本地的花梨木商人无人不知杨波,海口市占符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胜高对他的一桩“花梨往事”津津乐道。当时杨波全家到占符村旅游,看到某处园里有一棵野生黄花梨,遂花23万元买走了这棵树。当时黄花梨价格还未急升,一棵直径不过30多厘米的花梨树价值23万元,让当地人大吃一惊。不少占符村的村民受到启发,“花梨木要涨价了”这个信号让不少占符人后来获益颇丰。
“10多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跑去海南10多次。把料弄到手,做出传世精品,得到行家的认可,这是红木家具行业较好的发展模式。后来我的行动又推动了海南以及南方多个省份的种树热潮,看到红木家具的复兴和传承有了希望,这种快乐比对财富积累的认可还要大。”杨波说。
他对黄花梨的痴迷,在于对这一珍贵原材气味、纹理、韵味的喜爱,同时也源于对黄花梨稀缺性的敏锐预测,当时他预言:海南黄花梨在未来3年到200年间肯定是断档时期。
“当时之所以看好黄花梨,主要依据两点:一是黄花梨家具乃历史文化传承之物,是皇室贵胄的御用物件;二是黄花梨材质美,又有很好的稳定性,这是别的木材不可比拟的。这两点再加上稀缺性,是我做选择时依据的主要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尽量选择那些存世量少的稀缺材质,这样附加值和收藏价值都会更高。”杨波说。
这一前瞻性的判断让杨波在黄花梨的价值还未被广泛开掘时抢先一步抄底,当时的黄花梨价格只有每斤36元,到2003年时,杨波北京的仓库中已储藏了几十吨黄花梨原材。如今,黄花梨的价格已涨到了每斤近2万元,10年间涨了500倍,而且有价无市。杨波介绍,目前,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两种材料存世量均极少,只有零星一部分原材,能成批交易的更少,能大量制作黄花梨家具的企业也几乎没有了。“现在黄花梨只是在收藏之间转来转去。就是我们,近两年也没再新制,销售的都是原有库存,也有过去客户低价买下,然后通过我们的平台再次交易。”
白酸枝是又一匹“黑马”?
杨波对原材的敏锐判断力不仅局限于黄花梨,在黄花梨之后,他又看准了红酸枝的市场潜力。
2005年,杨波在接受采访时曾预测,通过多年制作实践,他发现红酸枝的稳定性很好,性价比较高,其10年后的市场行情会步黄花梨后尘。2011年至2012年,杨波又呼吁业内重视并珍惜红酸枝,并认为再不下手以后就很难有机会了。“2013年初,我们获悉CITES公约即将公布的消息,当时我再呼吁业内不购买红酸枝已经来不及了。到6月公约公布后,越南红酸枝被限制出口,大家都慌了。”杨波说。
CITES公约公布后,红酸枝应声上涨,也引发了行业内对替代材种的无限猜想。在各种声音中,有一股声音尤为强烈,那就是以杨波为首的支持白酸枝的声音。
“我个人看好白酸枝这种木材。估计用不上两年,市场上就会出现很多白酸枝家具。为什么要在现在释放出这个信号?一来是给企业提供参考,让企业在选材上有所把握,人们常说机遇有时比努力重要,选材对了,将来的回报才会高。二来是让消费者了解家具的升值趋势,也许现在白酸枝的价格和一些材料相差不多,但未来的价值却不可同日而语。”杨波说。
在红木资源稀缺性不可逆转的前提下,发掘具有更大潜力的红木材质,是红木家具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杨波解释,他之所以在下一波行情中看好白酸枝,主要基于3点判断:首先,白酸枝的存世量可能不及大红酸枝的1/50。“有些木材虽然现在价格相差无几,但存世量的差别,将导致未来的升值空间出现巨大差异。例如,现在草花梨和白酸枝的价格都是每吨3万元左右,但草花梨的存世量非常大,我预计再过一两年,白酸枝的价格会超越黄花梨1倍到2倍。此外,微凹黄檀现在每吨七八万元,预计两年内,白酸枝不仅会追上它的价格,甚至会超过。”杨波说。
其次,白酸枝木材稳定性高,材质细腻,这对于制作家具和收藏家具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杨波认为,黄花梨之所以能高出紫檀多倍的价格,且受到市场认可,稳定性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所有的硬木家具里,黄花梨的稳定性是较好的,也是不烘干处理就可以直接制作成家具的木材。
最后,白酸枝有出处,是我国的传统家具用材。杨波一直强调,现在从明清家具传统用材里能够挑选出来的,且存量还较大的用材,白酸枝是唯一的,微凹黄檀、花枝木等都不是传统用材。“用白酸枝制作明式家具,是未来替代黄花梨家具最好的一种选择。这2个月以来,白酸枝价格已经涨了70%,并且还在继续上涨。预计3年后,白酸枝家具的回报率可能会超过300%。”杨波告诉记者。
古典家具应定位于文化行业
选择和定位的精准是杨波一直以来的致胜法宝,他坦言,如果当初他不是瞄准黄花梨,而是草花梨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元亨利。
除了对原材的精准把握外,杨波也是红木家具行业中很早就开始重视传统家居文化传承的企业家。
在制作新家具的过程中,杨波开始研究和收藏明清老家具,其收藏的家具,尤其是黄花梨家具,拥有极高的美学和历史价值。“因为制作新家具的缘故,结识了一些收藏界的老前辈,在他们的引导下我才步入了家具收藏领域。”
而随着接触到的老家具越多,杨波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新制家具释放出更多传统家具文化和工艺的能量,让这些古代家具精品被更多人看到甚至拥有。“就收藏而言,我与其他藏家是不同的,因为很多人收藏只归于收藏,而我却会将这些家具通过1:1的复制推向市场,为消费者带去凝练了历史与文化的精品。”
杨波坦言,现在市场上粗制滥造的红木家具很多,许多企业只是依照传统家具的图片进行制作,这样做出来的家具往往只是形似,它的曲线、弧度、比例等细节都无法达到原作的水平。“要做好高仿家具,不能只靠琢磨,必须要有优秀的原件供参考,反复研究、打样之后,才能制作出真正高仿到位的家具,而只有味道出来了,才能谈今后的收藏价值。”
2005年,当时的杨波收藏家具时日尚短,通过老前辈的介绍,他收藏到一件黄花梨圆开光四出头官帽椅,这件老家具的收藏过程颇费周折。“我们本来是去看别的物件,偶然在房间里看到了这件四出头官帽椅,它别致的造型、圆润的包浆、精湛的工艺,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件家具收藏回来后,许多人想加价从杨波手里买走,但都被他婉拒了。出于对这件家具的喜爱,杨波萌生将它1:1复制出来的想法。经过反复对比与推敲,用红酸枝制作的同款型四出头官帽椅诞生,并成为元亨利的“明星产品”。
对于红木家具的创新,杨波表示并不反对,但他建议尽量用低端材质进行创新实验,而如果要用黄花梨、紫檀等高端材质做创新家具,一定要慎重。“红木家具从明代到当下,发展了几百年,却一直都没有超越明式家具的巅峰。现在,我们能不能设计出一件可以世代流传的优秀作品,或者说,哪款设计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很难说。创新的红木家具,能否达到一定的文化和艺术高度,将直接影响未来的收藏价值。”
在红木家具行业浸润10余年,杨波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一行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突出文化内涵。杨波不认同将古典家具定位为奢侈品,他认为将其定位为艺术品更为贴切。
“古典家具几百年来传承有序,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含量丰富,我建议业界多朝这个方向努力,让古典家具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牌。”杨波说,“下一个10年,会与上个10年截然不同。过去十年,古典家具企业都在想怎样扩大自己的规模、销量、覆盖面,而下一个10年,发展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让文化渗透进产品,体现于品牌,这方面谁能领先一步,谁就会独占鳌头。企业应在文化上进行提升,还要引导消费者把目光聚焦于文化内涵。”
10余年间,红木家具行业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企业,消费群也在逐年扩大,但这一行业给人的感觉总是靠珍稀原材在支撑,黄花梨像是一日耗尽的奇葩,紫檀、红酸枝也随后被透支。杨波也在反思这一问题,他说这就好像古人写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多少“花”可以重来?“这些材质存量都很有限,不能说我们这代人玩尽了,以后一提起中式家具,只能酸楚一笑。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件产品,都要对得起资源,要值得收藏、传世。做出有价值的产品,是红木家具产业最紧迫的要求,也是这一产业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