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艺的传统理念与方法\西亚和中亚地区木材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分析和预测
详细内容

漆艺的传统理念与方法\西亚和中亚地区木材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分析和预测

时间:2020-10-11     人气:929     来源:     作者:
概述:漆艺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其地位不可动摇。现今家居产品品种繁多,无论从品种还是表现手法,都越来越丰富。而提及漆器,人们通常只将其与古董货收藏相联系,漆器仅被作为观赏性、收藏性的工艺品对待,而由此狭隘了其发展空间。传统漆器大漆典雅,装饰也繁多复杂......

漆艺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其地位不可动摇。现今家居产品品种繁多,无论从品种还是表现手法,都越来越丰富。而提及漆器,人们通常只将其与古董货收藏相联系,漆器仅被作为观赏性、收藏性的工艺品对待,而由此狭隘了其发展空间。传统漆器大漆典雅,装饰也繁多复杂,无论从色调还是外形出发,都在现代家居氛围中都显得略为厚重与保守,难以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协调。

以传统的方法制作漆器,工序繁多且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干燥条件等外界因素,也因此生产劳动率很低。单单对家具,如家具的如数啊,就需要从选漆、选桐油开始,到刮灰、打磨、熬油、兑漆、滤漆、刷漆等,每道工序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制作者都需要非常的认真仔细。

所以,由于局限的材料与制作条件,生产周期长、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是最突出的问题。

我们所见到的精美的漆器,无一不是通过反复的工艺制成的。漆器在经过精细打磨之后,会表现出一种非常温润的光泽,而这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加工,无论是螺钿、雕漆、髹饰还是彩绘,直走过程都相当复杂,并且需要技艺高超的师傅手工完成。一件精美的漆艺家居产品,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工艺要求高且工序复杂,这些因素都导致传统漆艺无法很好得适应现代家居产品市场化、工业化的要求,也因此我们急需改良和创新工艺。


由于不利的生长条件和重点强度保护,木材产品的产量较低;该区域大量依赖进口来满足需求。木材产品进口从1995年的约5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35亿美元,占了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阿富汗、格鲁吉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占该区域木材生产的绝大部分。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程度提高及收入增加,整个区域的木材产品消费预计将增长。未来15年内,锯材、人造板、纸和纸板年消费增长预计分别为2.5%、4.5%和4.0%。据估计,中亚国家的消费增长会最为迅速,因为它们正处于1990年后经济低迷的恢复期。由于自然资源有限、需求日益增长,该区域仍将是一个主要的木材产品进口区域。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和土耳其,依托于广大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稳定的投资环境,主要以进口原料为基础,投资发展森林工业(家具、纸板和中密度纤维板)。随着欧洲木材工业利润的不断下降,上述产业可能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纸和纸板生产(主要是棉纸和瓦楞纸板箱)几乎完全使用进口木浆和当地收集的废纸。然而,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大用水量引起的高成本,使得这一产业的竞争力受到质疑(Mubin,2004)。
从总体水平来看,木质燃料消费量将在未来15年内继续下降。但是,消费趋势在国与国之间甚至有时在国家内部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经济多样化的土耳其,木质燃料使用已大幅减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商品燃料供应,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然而,在低收入国家,由于无法获得商品燃料,木质燃料利用有所增长。例如,木质燃料分别占到阿富汗和也门家庭能源需求的85%和70%左右(粮农组织,2007c)。在一些中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木质燃料的使用量也很高。这些国家的总消费量预计将增长,会给生产力较低的森林和林地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在西亚,薪材消费在下降,但木炭利用却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餐馆和家庭。沙特阿拉伯曾致力于通过禁止木炭生产和鼓励进口来保护资源,但是没有获得成功,因为人们没有其他的收入途径,木炭生产仍然是生活的来源。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茶板在上漆前需要砂纸再打磨一遍,漆器制作就是这一遍遍的打磨上漆再打磨。做漆器是手艺亦是艺术,太仆漆器最欢迎之处就在于它合乎古典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性。老林手下似随意点下的大漆,于日后都是一幅幅独特的画。

    匠心4P

    磨砺万彩,太朴吾心

    文/汤石香摄影/张嘉奇

    人物名片>>>

    林文锋,文中的老林。200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太朴”大漆手作艺术工作室创始人,艺术设计师、漆艺人。

    林广杰,老林的外甥,文中的小林。2011年毕业于闽江大学,曾在漆画家郑频漆画工作室学习,现是“太朴”工作室骨干成员。90后,漆艺人。

    山野深处长着一种叫“漆”的树种,手工割开它的树皮,韧皮内将流出一种白色粘性乳液,接触空气后即刻氧化呈现为黑褐色,这种天然乳液就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的漆器、蚕丝、陶瓷是闻名天下的三大独特元素。

    漆器的历史可上溯到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漆器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美感,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唐朝以大漆髹制古琴,乾隆年间以红漆髹制龙椅。但和许多的传统和老手艺一样,漆器制造随着变革而被大多数人们遗忘,同时被小部分人铭记和坚持着。

    老林和小林就是这小部分人中的坚守者。

    千磨万彩的不朽美丽

    老林叫林文锋,小林林广杰是他的外甥。几年前,俩人将仙游的家宅改造成了大漆工作室,取名为“太朴”,意为自然质朴之道,做些大漆茶盘、屏风、古琴、家具、香筒、手镯等各种漆器。老林是平面设计师出身,作品更具有现代的艺术感,需要有特定的艺术表达时,常都是他自己动手慢慢打磨。小林年纪虽小,却接触漆器多年,在技艺上更为熟悉。两人刚好能够互补。

    为什么要做漆器?老林不是很清楚。或许是因为是伴着童年成长的那些漆器;或许是喜爱上了中国这种传统的材质和技艺,来表达平面设计无法表述的感觉;或许是外甥刚好学成归来的机缘;又或许是因为厌倦了“快”,想借由大漆的“慢”找到生活的真谛。

    做漆器是慢的。就算除去了繁琐的采漆、制漆过程也是慢的。一件漆器,小如手镯、香筒,都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大件家具或古琴的制作有时长达数年。且每个步骤都需要靠手工完成,完成后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到不可思议,也简单的不可思议。简单来看就看就是无数遍的上漆、打磨;而繁琐的就是这无数遍上漆打磨的过程。

    木胚漆器,通常第一个步骤是裱布(需底胚完备的情况下)。合适的棉麻布、大漆和着面粉或瓦灰,这一步是为了以增加磨擦力,减免开裂和掉漆。一道漆一般要等上好几天才能干透,具体时间依漆的厚度而定,涂得太厚了,就需要数月或是干不了。

    这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刮灰。先粗灰、再中灰、再而细灰,每刮一次灰就得打磨一次。打磨用的是砂纸,以目为单位,粗细不等。打磨时也依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粗些的可以用600目、1000目,细的则从3000到12000目都有。

    然后就是不断的上漆、打磨。依照想要的效果,上不同层数、不同厚度的漆;阴干,再上漆填平;再阴干,磨平。上漆道数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一件漆器,绝对经过上千次的摩擦,千磨万彩绝不是夸张的形容。

    磨出来的图案是不可预测的,这不可预测的美丽往往能给予人万分的惊喜,自然形成的美感与工厂里千篇一律的商品截然不同。

    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开了,是大漆存续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

    看天气做活

    做漆器的慢,除了一遍遍地上漆打磨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而自然阴干这事儿,得看天气。

    自从开始做漆器,老林开始关注季节和天气。这些天温度怎样,湿度如何,会不会下雨,这都影响着这几天的工作安排。

    漆器制作就是靠天吃饭。冬天温度太低不适合上漆,秋天干燥湿度不够,也不适合上漆。夏天如果能下个雨就非常好,但雷阵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风一来湿气就全吹走了。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大漆制作的良好时节,正应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了。虽然现代化的设备可以为大漆制作提供便利,但是老林还是选择遵循自然。要想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需要各种突变的天气配合。所以说,漆艺的活是“人成一半,天成一半”。

    被这娇贵的大漆一折腾,老林变成了人体感温感湿器,连屋里屋外差多少度都了如指掌。老林说,这些天的晚上更适合上漆,白天适合打磨。打磨的工作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不高,而且白天光亮,图案纹理也看得清楚。

    小林不大喜欢上漆,年轻人总是没那么静。有些程序的上漆就是一遍一遍地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油漆工。相比而言,他更喜欢打磨,虽然更耗时,但能看出效果,美丽的图案会在一遍遍地打磨中呈现在你的眼前,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

    但冬天打磨就是折腾人的事情。打磨离不了水,它需要水作润滑,也需要用水看清图案。就算冻也不能戴手套,那会影响手感和力度。所以冬天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一双双冻得通红有些甚至是冻烂的手依旧在打磨。

    不过看天吃饭也有好处,想偷闲的借口就多了:天气太热了不适合上漆,湿度不够不适合上漆,上道漆还没干透等等,多的是借口。但想做,也都能找出适宜当天气候的活来做。以自然为伙伴从事劳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历”,他们会合着大自然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

    手工艺应该是最亲切的

    采访当天,刚下过雨,温湿度都不错。因为要拍照,老林和小林抱着几块茶板去院子里上漆,还特地穿上了衣服(做漆器是不能吹空调的,天气又热,大家都喜欢光着膀子)。院子里的蚊子都不“杀熟”,光着膀子的人一点事儿没有,两个记者被咬得上蹿下跳。

    茶板刷完,“下一个步骤是:泡茶。”“我们的节奏没那么快,来喝茶,歇会儿。”老林说。

    老林一边泡茶,一边聊起手工艺。“日本追求极致的匠人,会将器具和大漆搬到船上,把船开到大海中央再髹漆。”完全无尘环境和平静的大海是上漆的绝佳之地。但对于这种方式,老林觉得态度值得学习,但方法未必要遵循。

    “我觉得把合适的东西放到一起才是好的。柳宗悦说过,工艺的文化首先是生活的文化。器是生活的器,也应该是美的。但不要做现代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把漆器做活,我希望把大漆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类似的话,在柳宗悦的《工艺之道》也有说到:美术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便越美。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要从远处仰望,一旦接近就没有尊严,人们通常总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工艺的世界却并非如此,也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切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

    “何谓匠心?要寄托情感,手作可以把带有手工痕迹的情感和温度给予别人。”老林说,“比如做一个镯子,在做镯子的时候可以想象着一个女孩戴上时的场景和心情,手作人的这份心情会通过一只手镯传递的,那么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很有意思,有温度,而且更用心。这个情感就会直接体现在你的作品里。”

    从物到心,这才是匠心的意义吧?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中国网5月5日讯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坚定支持刚方打击红木走私行动,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帮助刚方有效提升执法能力,为促进刚方濒危木材国际贸易合法可持续开展作出贡献。

    问:刚果(金)政府官员称,14名持旅游签证的中国公民因涉嫌非法砍伐并出口红木被拘捕。中方是否了解相关情况?

    答: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我们尊重刚方依法公正处理此事,同时希望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缔约国,一贯高度重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问题,对参与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中国海关多次组织开展以打击濒危木材走私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中方坚定支持刚方打击红木走私行动,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帮助刚方有效提升执法能力,为促进刚方濒危木材国际贸易合法可持续开展作出贡献。

    阅读全文
  • 李淑平

    近日,大英博物馆“中国与南亚展厅”重开引发国内外热议。藏品既有公元前5000年的古物,也有近代珍品。其中‘上下’品牌的“犀皮漆天地盖盒”被永久收藏。大英博物馆在选择现代藏品时有何标准?为何会选中这件漆器?

    英国女王参加大英博物馆“中国及南亚展厅”开幕活动。

    2017年11月8日的伦敦,最高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街上感觉颇冷。此时的大英博物馆内却“很热”,因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了。女王来为修缮后的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剪彩揭幕,该展厅同时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并宣布于12月14日重新对外开放。

    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2.3万件,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重新开放的中国及南亚展厅目前对外展出亚洲文物2000余件,其中半数为中国文物,年代跨度为公元前5000年至近代,展品包括石器、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画、雕像等。新展厅在原有展陈基础上增加了书法、绘画及丝绸等文物陈列,并展出了新近收藏的中国当代玉器、漆器和瓷器艺术品。

    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菲舍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展厅新增一批现代艺术品,以求“把中国和南亚的故事延伸至当代”。

    在当天首批展出的现代艺术品中包括一件“犀皮漆天地盖盒”,由‘上下’CEO兼艺术总监蒋琼耳与中国非遗传承人漆艺艺术家甘而可共同完成。

    大英博物馆“中国及南亚展厅”展品架摄影师:BenSmith“犀皮漆天地盖盒”

    这件“犀皮漆天地盖盒”,以黑檀木制胎,外径352mm,高55mm,扁圆形盒身源自中国传统的盛器:攒盘。盒顶缀钮以南红玛瑙精心雕琢成太湖石状,钮高48mm,嵌于盒盖中央。盒身经由中国传统大漆工艺制作,以红斑犀皮漆为表,以精细黑推光漆为里,历经十八个月的复杂工序和打磨推光方得以呈现。犀皮漆纹理自然如流水,漆面光泽莹润,如湖如镜。“如园”太湖石钮盈盈屹立其上,似石出湖面,又似水从石过,恰合兰亭“临水知惠乐,因风骋列游”之诗意。

    蒋琼耳介绍,这件作品由甘而可提供技艺,蒋琼耳提供设计思路,“这样的搭配合作也体现了这个时代手工艺和时尚生活之间的互动交流。”当时考虑的是怎样用最佳的方式呈现“犀皮漆”或者说“菠萝漆”这种工艺的特质。它最美的部分就是那种流动的纹理。在不同的角度、光线下去观察,纹理都在变,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所以设计重心就是要通过造型形式以及视觉上的文化寓意把这种流动性体现出来。你可以把天地盒盖上面覆盖的肌理想象成一个花园,当中立有一块太湖石,整个画面就活了起来。把盖子拿下来后,里面是脱胎于传统攒盘的食盒,使用了黑色的大漆鎏金,它还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有实用功能的器物。

    在展厅对外开放后,这件漆器艺术品引得观众频频驻足欣赏。为什么大英博物馆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现代漆器里会选中这件作品?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大英博物馆“定制”作品

    可以说,这件藏品是大英博物馆定制的。

    ‘上下’收藏高级订制部副总裁林杏芳介绍,早在2014年大英博物馆就注意到了他们。在2014年10月份,该品牌与佳士得合作推出了一个涵盖20件作品的“中国当代设计”专场拍卖。这是全世界第一次举办有关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品的拍卖会,并且非常成功,不但20件作品全部拍完,有几件作品甚至拍出了历史性的高价。此后,该品牌多件作品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装饰博物馆收藏。

    2015年,当‘上下’筹备第2场拍卖会时,大英博物馆表达了希望能够永久性收藏一件作品的意愿,并且随后派出自己的创作人挑中了一件“如园”系列作品。他们不仅考察团队的设计能力,也考察中国大漆工艺的技艺与传承性。最后认可了蒋琼耳与甘而可的合作。

    “漆器工艺是个需要很长时间的技艺,在差不多18个月里,‘上下’团队和大英博物馆方面都投入很多精力,几乎每周都要沟通进展,定期到甘而可工作室现场观摩。”林杏芳回忆,在作品整个设计、创作、制作的过程中,大英博物馆一直派人飞到中国来跟踪记录,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对他们来说,这是在记录一段历史,而不是只关注完成的作品本身。直到作品被正式展出林杏芳才松了一口气。“如果没有之前扎扎实实地一直研究传统手工艺,是很难过大英博物馆这一关的。”

    蒋琼耳在大英博物馆演讲。摄影师:BenSmith

    这个扎扎实实背后,是‘上下’自创立近十年来一直秉承沟通传统与创新的初心未变。在11月10日,中国展厅公众开放日,蒋琼耳在大英博物馆以“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在演讲结束后与媒体分享了怎样在尊重手工艺生命本身的前提之下,寻找手工艺艺术的真正意义,从而拓展未来的可能性,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为时代刻下生活、技术、工艺、科技、艺术、设计最高境界的印记。

    “从博物馆到生活中再到博物馆”

    琼耳这个名字是外公蒋玄怡起的,琼是美玉,耳是庶民,就是说生命里既要追求完美,也要甘于平凡。也许在那一刻开始,蒋琼耳注定要做一个平衡者,一个沟通者。

    她所创始的品牌‘上下’是什么?蒋琼耳解释,以家为原点,“上下”是“时间”与“情感”,是“美”与“用”的并进。“上下”是对立中的均衡,如其在上如其在下,也就是传统与创新,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源自中国,放眼世界。

    “桥”系列竹丝扣瓷茶具、“大天地”系列碳纤维椅子

    因此,‘上下’是要通过创新,来传承中国精湛的手工艺,使其重新进入当代人的生活。这就要将自己的当代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他们一直在寻找手工艺者。双方基于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的共识,会有很好的合作。目前,该品牌出品的“大天地”紫檀家具,“天籁”薄胎瓷碗,用“竹丝扣瓷”新编法做的名为“桥”的白瓷茶具等等,都是这样合作的杰作。

    “传统工艺从博物馆通过当代设计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再因它的价值回到博物馆,这就是个圈,就是我们要画的一个圈。”蒋琼耳表示,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自己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来自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对当代中国手工艺的认同和支持,也是对自己从事事业的一种激励。

    “踏踏实实做个农民,培育好土壤”

    2017年的大英博物馆收藏作品这件事被蒋琼耳认为是一个里程碑。从‘上下’品牌筹备到现在已经近十年,“十年一个里程碑,坚持三十年,这个品牌一定就起来了。”蒋琼耳表示,一开始做品牌的时候就决定至少坚持三十年。

    当初爱马仕第五代传人见蒋琼耳的时候告诉她,做品牌是怎样一种状态?就是要把自己当农民,是在耕耘一片土壤。作为创始人你是看不到收获的,你要把土壤培育好并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才能在这个土壤上收获。如果我们现在急着去收割,留给后代的只有贫瘠的土地。

    “我记住了这理念,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蒋琼耳说,所以‘上下’这十年在外人看来发展步伐是挺慢的,只开了上海、北京、巴黎的店。

    她以养育孩子打比方。不算前面研发、走访手工业者的准备时间,品牌从2010年开第一家店到现在也就7年,相当于小学前的小孩。学前小孩要放养,调皮点没关系。但7岁上小学以后就必须系统学习了。品牌也是一样的,过去几年都是散养的,能做什么做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因为手工业产业链就这些事情,能达到什么程度就尽量达到。有什么机会就尽量做。过度推也没用。

    但是7岁以后,有基础了,虽然谈不上很好的基础,但是算有了雏形。蒋琼耳表示,接下来‘上下’要转型,考虑有规划有步骤地往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品牌走上世界,产业化,最终还和市场结合的梦想。作品既要从博物馆走出来,又要走上市场,走入日常生活。但是不要忘记从市场提炼出来,回到博物馆,“上下”之间缺一不可,这个圈还要接着画。

    也许,5年后,大家会在深圳塘朗山看到依山而建的‘上下’酒店。在这里,有体验,有情感,有产品零售。

    而这,只是‘上下’新规划的其中一步。


    走进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塔尔玛乡14村木材加工厂,伴随着隆隆的机器作业声,几名工人正在制作家具半成品。
    负责人索朗伦珠也正忙着把工人们加工完的不同规格的刨光材进行集中整理。这是今年,索朗伦珠接到的第6笔加工定单,据他介绍,这批货运到申扎县城后,价值达7万元,可赚利润3万余元。
    在这之前,索朗伦珠在家里忙着牧业,生活并不富裕,为了把日子过好,索朗伦珠参加了那曲市的转移就业培训,学完这们技术后,增强了他的致富信心,得知乡里还有贫困户未就业,索朗伦珠就想着带领他们一同致富。
    在乡政府的扶持下,索朗伦珠和乡亲们红红火火的开起了木材加工厂。就这样,他和工友们已经完成了210对床的订单。他的木材加工生意也越来越兴隆。
    据了解,2017年,申扎县塔尔玛乡14村木材加工厂年底分红了25万元,一年20余万元收入的小加工厂变成了塔尔玛乡14村村民致富的大行当。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