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家居企业格局调整和版图改写的背后有何启示?\红木新国标为何执行难
详细内容

京津冀家居企业格局调整和版图改写的背后有何启示?\红木新国标为何执行难

时间:2020-10-20     人气:963     来源:     作者:
概述:近日,京津冀家居企业外迁的话题引起了行业内的热议。一边顺应“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发展核心,一边面对越来越严苛的环保减排要求,在多重作用力之下,家居行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格局调整。基于对未来首都发展定位的考量,北京现有的近......
近日,京津冀家居企业外迁的话题引起了行业内的热议。一边顺应“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发展核心,一边面对越来越严苛的环保减排要求,在多重作用力之下,家居行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格局调整。基于对未来首都发展定位的考量,北京现有的近千家家具建材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和近百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都面临着外迁和进行转型升级的压力。
北京家居建材制造业面临各种压力就地改造或转型外迁难以避免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在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炉,也让不少家居企业倍感压力。据了解,该标准首次在排放标准中提出了原辅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指标,以及工艺措施和管理要求。更有业内人士直言,制定新排放标准目的之一,就是推动油性漆彻底退出市场,让家具等木质家居产品全面使用水性漆。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一环,北京家居建材制造业面临着重要的选择与考验。
由此,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的要求下,家居企业将就地改造还是转型外迁。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诸多长期在京进行生产、经营的家居品牌,已经有了外迁计划。不少家居卖场及家具建材品牌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分别在“京津冀”甚至宽广的范围中规划家居产业园区,聚拢更多家居企业“抱团儿”入驻。这些准备在各地大展身手的产业园区,并不是简单的抱团儿搬家。
基础条件加上品牌实力优质的品牌也会得到各方的青睐
当然,能够实现家具工厂与承接地的理想对接,一方面有赖于地方配套设施、交通等基础条件,一方面也有赖于品牌自身的实力与特点,优质的品牌自然也会得到各方的青睐。工厂的迁移也带动了为之服务的人员迁移,这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而言无疑是顺势而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一体化、产业升级转移等一并成为需要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相应的,2015年出炉的《木质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对家具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环保要求。
如能实现制造、仓储、物流一体化的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是一次消费体验的改变。众家居品牌以一个基地为枢纽,联合运输及送货安装,既能节约成本协同合作,又能让消费者减少对接数量和频次。同时,高效率低成本带来更好的性价比,家居产品惠民利民的目标便可能真正落地。
由生产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形成家具行业新格局
北京家具生产企业的外迁,一种是生产环节外迁,一种是立足产业升级基础上的规模扩大。对于品牌和城市来说,影响到底有多大?是被迫的“出走”,还是顺意的“远行”?对此,北京家具行业协会会长何法涧表示,企业外迁后,将保留产业链的两端:设计研发和销售,核心竞争力将留在北京,必然会推动我市的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推进生产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形成我市家具行业新格局。所以,企业外迁不仅不会制约北京家具行业的发展,反而更能促进行业的做强做大。
为了使品牌受二次升级和技术提升的影响降到最低,迁移到更远的地方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当然,北京品牌落户外省、工厂和制造端某些板块的外迁,并不意味着品牌的外迁。就行业来讲,这些品牌在北京诞生、孵化,依然拥有纯正的“北京血统”。虽然把制造基地搬离北京,但从设计到研发,从管理到销售,相应的标准都没有改变。

去年8月出台的《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要求,到目前新国标已经执行4个多月,到底目前市场上的红木家具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为此,由居然之家主办,“友联”红木协办的行业高峰论坛近日在红木大会堂举行。

居然之家集团副总裁任成首先讲到,居然之家作为卖场,已在去年率先执行“新国标”,不断引导、培训商户去配备“一卡一书一证”。但对商户的检查中发现,品牌间证卡的规范性差异较大,有“友联”红木等标识非常规范的商家,也有个别品牌的规范性还需要监督。

标准化专家刘平认为,“新国标”的实施,可以优化行业生态,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一是媒体要多做宣传,广泛向社会介绍通用技术条件;二是消费者要尽量到知名度高的大卖场,购买知名品牌的家具,商场会有更好的自我约束和服务承诺;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加大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力度。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4月20日,京津冀共建的家居行业12330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首家由京津冀三地共同建设的家居行业12330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意味着三地知识产权保护告别了单打独斗,京津冀家居维权进入联动新时期。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京津冀家居行业12330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成立后,三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将建立“属地管理、联合指导、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深度整合三地优质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资源,紧密对接家居企业在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纠纷调解、公益培训、热点问题研讨等服务,助力家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北京家具企业向以青县、汉沽为代表的家具产业园转移,京津冀协同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京津冀协同一体化过程中,我们家居行业正不断进行着制造基地向津冀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往往会出现交叉,三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就越来越重要。”北京家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晨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一旦出现侵权,企业可以向仿冒企业所在地进行投诉,也可以向产品销售地或产品制造地的知识产权部门进行投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国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般来说,大的家居企业是面向全国市场,但是一些京津冀的小品牌,主要的销售地和制造地也都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它们可能并不限于一个城市或省份。一旦出现了仿冒问题,就需要三地能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我觉得在这些新举措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其中提到的‘共建共享’。”王国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共建共享”意味着北京的家居企业在河北遇到侵权问题的时候,河北当地的知识产权部门将给予其与河北省本地家居企业同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这不仅意味着同样的专业知识援助,还意味着企业将得到资金支持,而这对于费用高、周期长的知识产权维权主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共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工作站,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河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康宁表示。

    (来源:北京商报)


    素有“木中黄金”之美誉,东方黄花梨因材质上乘,结构细而均、材质密而硬、纹理清晰柔和、抗腐耐久性强,被广大收藏者视为珍品。对于那些黄花梨种植户来说,能否就此敲开致富门呢?

    十年还是小树苗,长成之后怕人偷,成长的烦恼困扰黄花梨

    7月的海南岛,天气炎热。记者赶到海南省东方市南浪村的时候,27岁的张雅莲正在给自己家苗圃里的树苗浇水、拔草,她培育的是海南当地特有的一个珍稀树种:降香黄檀,也被称为海南黄花梨,这样的树苗,他们种了将近12万株。

    海南黄花梨木是目前世界上最珍贵的硬木之一,堪称“木中之冠”,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也被称为“木黄金”。中药“降香”就是指的黄花梨树的心材,不但具有药用价值,同时还是著名的香料。

    南浪村,被称为“东方花梨第一村”,是海南黄花梨的重要产地之一。

    1985年海南黄花梨的价格仅为每公斤2元,1992年前后,这个数字到了每公斤12元,2002年大量收购时,价格为每吨2万元左右。到了2010年,蹿升至每吨800万至1000万元。而现在,老料价格均在每市斤1万元以上,市面上出售的海南黄花梨手串,价格也在千元以上,而品质好的新料价格也达每市斤几千元。

    但事实上,在黎族,过去老百姓认定的“四大财富”是蛙锣、牛群、山地和粉枪,并没有黄花梨。当地人称以前满山都是黄花梨,通常小的枝条就拿来烧火做饭,大一点的也只卖几毛钱,其宝贵价值是后来才逐步被普遍认知和推崇的。

    和张雅莲邻村的吉明全,今年29岁,在当地经营着一家花梨饰品加工店。他的店里存放着一块用了几十年的花梨木,目前价值上十万,而在以前不过是一块砍猪菜的案板。

    目前,南浪村和附近村庄的黄花梨大料、老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价格的暴涨让大家看到了隐藏在花梨木背后的巨大财富。如今的南浪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远处的田埂和坡地上,全都是花梨树。记者了解到,南浪村全村760人,共种植30多万棵花梨树,人均种植500多棵。

    张雅莲:每家每户都有种,有些人种植也有十多年了,也可以卖到一点钱,但是他慢点种的话,因为它没有格就不值钱,小就没有人要,就没有收入。

    尽管黄花梨被认为是红木中的精品,世界上最贵的木头,但它也是一种生长非常缓慢的稀有树种,通常需要几十、上百年。张雅莲口中提到的“花梨格”,在当地称为“树格”,它是树中间的树心部分,也是黄花梨最值钱的地方。由于黄花梨成材周期比较长,一般要十几年才会长“格”,格越大也就越值钱。

    张雅莲家是南浪村里最早种植黄花梨的几家农户之一。十几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她和妹妹出于好玩,用采摘来的黄花梨籽培育出花梨苗,而父亲便把这些树苗移种到了山上。没想到,十几年前的一个无心举动,为他们家播下了一粒脱贫致富的种子,这些年家里通过卖花梨树,他们开上了小轿车,也翻新了旧房子。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南浪村党支部书记张永伟:我们这里有几户,卖了花梨比较集中,可以卖二三十万。

    南浪村村支书张永伟家里也种了三千株黄花梨。家里的这辆面包车,也是他用卖花梨的钱买来的。

    张永伟:卖两棵就有八万块钱,买一部车也就七万多,我们在这边的车基本都是靠花梨的。这是2003年种的,这棵人家现在给五万块钱,我都不考虑。

    一些种树较早的村民,黄花梨已经成材,随着树龄的增长,这些树木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54岁的张文建有100多棵黄花梨,这些树已经长了21年,如何守住这长在地里的财富,让他伤透脑筋。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南浪村张文建:守啊,有人来守,晚上也来看,人家爱偷的,不是这里的人,外面的人来偷。

    为了防止花梨树被偷,张文建专门把房子修在花梨林边。

    还在林子里拉线装上了电灯。在南浪村,还有的农户把花梨树种在山上,为此他们几乎天天24小时守在山上,防止树木被偷。

    当然,担心树木被盗的村民在南浪村还是少数,由于黄花梨成材周期较长,村里大部分村民都是在2010年前后开始大规模种植的,眼下要谈收益,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该从何谈起。

    今年30岁的张亚劳,家里虽然也种了几百株黄花梨,可是由于才长了七八年时间,现在根本还不能出售,因此也谈不上收益。其实除了卖大的花梨树,张亚劳也想过培育花梨苗卖钱,可是他既没技术又缺资金,空有想法也只得作罢。

    实际上,即便是有技术培育花梨苗的张雅莲家,由于独自经营没有销路,去年培育的10万株花梨苗,大部分也都还长在地里,根本卖不出去。

    张雅莲:没有任何希望,种也卖不出去,就这样看着它,每天要浇水啊,也不能让它死啊是不是,这么辛苦育起来的。

    无奈之下,张亚劳在村口的地里种上了500株芒果补贴家里的收入,芒果5年就能结果有收入了。

    记者行走在南浪村的村道两边,一棵棵正呼吸着山区清新空气的花梨树,迎风摆动着绿叶。花梨高额的收益,让很多农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可是漫长的等待,又让他们觉得这希望太过遥远。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南浪村村民张亚劳:以后吧,留给孙子了吧。

    一克沉香能卖上万元,人工种植利润咋舌

    随着价格的暴涨,黄花梨成了“黄金梨”,帮助一些村民实现了致富梦。然而黄花梨生长周期极其漫长,眼下对于南浪村的大部分村民来说,树木才刚刚栽下不久,致富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除了黄花梨,沉香木从种植到结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什么办法能让特色林业在不成材时也能赚钱呢?

    早上八点钟,蔡亲信就开始在自家门口忙碌起来,先用石头把一把特殊的刀具打磨锋利,然后拿起一根歪歪扭扭的木头仔细地雕刻起来。

    海南省澄迈县效古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亲信:我要加工一个摆件,加工之后起码卖8000元到10000元。

    为什么这根看似并不起眼的木头经过雕琢后能卖到近万元价格呢?原来蔡亲信要做的是一个沉香摆件,而这个摆件最值钱的地方就在于木头上的这一种特殊的物质:沉香。

    沉香是一种名贵药材,自古以来被称为“中药瑰宝”和“众香之首”,具有极高的药用和收藏价值,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根据资料记载,我国与沉香结缘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由特殊的树中“结”出的物质,这种物质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这种特殊的树种是瑞香科沉香属的几种树木,如马来沉香沉香树,莞香树、印度沉香树等,都可以形成沉香。

    沉香木一般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国外主要集中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国内沉香的产地主要在广东、海南;蔡亲信的沉香是在海南当地的白木香树上进行结香而成的。

    目前,联合国已将野生天然沉香划为濒危植物,列入保护范围。野生天然沉香在中国已经基本没有产量。

    蔡亲信:现在都靠种植了,野生的现在很少。

    今年53岁的蔡亲信,从事沉香行业已经18年,在海南省澄迈县经营着一家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蔡。合作社在当地种植了380多亩白木香树,其中有20多亩白木香树已经开始结香。

    每天早上,老蔡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合作社加工车间里走走转转。老蔡的合作社里有8名工人上班,他们都是当地效古村的村民。工人们正在为新的订单赶制加工沉香手串。

    蔡亲信:加工手串,每一天都大概八个人,加工出来的产量大概有50串手串,现在大概在市场上卖,一串就要卖批发价800元以上,每年大概销量800万元以上,工艺品大概一年是卖100万元到200万元这样。

    老蔡的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是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经济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老蔡的沉香合作社,已成为当地的沉香龙头企业。在老蔡的沉香产品展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沉香制品。说起这些产品,老蔡如数家珍。

    蔡亲信:这是雕了一个沉香的工艺品,一个摆件,你只拿这些香出来卖,可以卖一万块钱,但是我连这个沉香木在一起,雕这个东西出来,就值三到五万了。品质最好的是奇楠香,它的特别之处,它做医药的最高等级的,最好质量的做医药,这个叫救心丹,这一块大概16克,大概17万,要1万多一点1克,论克的。

    沉香因其独特的养生价值,自古以来就与名贵、奇缺联系在了一起。近年来沉香价格平均每年上涨幅度至少为30%。令人咋舌的是,截至目前,1克极品沉香的价格已高达万元以上,是黄金价格的几十倍。尽管价格一路飙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沉香的喜爱和追求。

    如今说起沉香头头是道的老蔡,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人物,但谁都不会想到,20年前,他只是一个以捕鱼、种橡胶为生的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老蔡去到一家沉香企业打工,开始与沉香结缘。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老蔡得到老板的青睐,并逐渐掌握了人工造香的技能。随着野生沉香木的不断减少,老蔡敏锐地意识到,沉香木种植前景广阔。

    蔡亲信:野生的东西越来越少,不种植就不行,所以我就拿了一部分的钱和人家承包地,开始种植、育苗。

    现在老蔡共有5块种植基地,每天他都要到各个基地去走走看看。这个占地25亩的沉香木种植基地,是老蔡在2012年承包下来的,也是合作社里现在仅有的25亩已经结香的树木,已经进行人工造香五年时间。老蔡合作社里生产沉香产品所需的原料,基本都是由这个基地提供的。

    以短养长,育苗+养鸡,十年种沉香比耐心也比经营头脑

    现在,老蔡的沉香合作社每年沉香产品的销量都在800-1000万元,收入颇丰。可是沉香木从种植到结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10-12年的时间,老蔡的合作社里还有350多亩白木香树,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到达结香期。为了填补等待结香的空档期,获得更多收益,老蔡还在沉香木育苗和林下养殖上下功夫,拓展新的收入渠道。

    蔡亲信:这就是我们的沉香苗,大概育了两年,这个是大苗,差不多两米高了,这个卖的价钱就高了,这个要卖到十五块钱一棵,我们小的苗大概是卖两块钱一棵,你们育苗基地也都在这边,我们每一年都育二十万株以上。

    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海南省澄迈县的沉香产业正出于扩张期,沉香木种苗需求旺盛,老蔡的育苗基地销路不成问题。看完了苗圃,老蔡又和工人来到基地的林下养鸡场,这里每天大约有100多个鸡蛋的产出。

    如今在老蔡的农业合作社,育苗和林下养殖的收入每年也有三四十万元。既有长远预期收入的回报,又有眼下短期收入的补给,在老蔡的带动下,效古村的农户几乎都加入了种植沉香木的队伍。

    46岁的陈德山,就是其中一位。眼下他正在用钻孔的方法人工造香。已经跟随老蔡造香采香10年的他,自家也种植了10亩沉香木,现在他正打算把地里老化的橡胶树也换成沉香树。

    海南省澄迈县加乐镇效古村村民陈德山:8年就这么大了,就能造香了赚钱了,8年很快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8年时间你怎么赚钱呢?

    陈德山:靠跟蔡师傅打工,在基地里打工。

    在基地、厂房打工,等于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第二职业,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每年,陈德山在沉香基地造香打工就能收入六七万元。而对于种植沉香眼下没有收入的尴尬境地,老蔡也替村民们想了不少“以短养长”的办法。

    蔡亲信:种沉香这个东西周期比较长,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拿短的来补长,为什么我叫他们种那么密,种了3年到4年,我们就会移种卖点苗,你种3到4年这样的苗可以卖到100块钱一棵,这个农户种了15亩,大概是可以移苗2000棵,一百块钱一棵,那你3到4年就收了20万。

    正是由于老蔡的带动,村里共16户农户加入到老蔡的沉香合作社中来。在台风中失去所有橡胶树的蔡兴章无技术、无资金,蔡亲信也答应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海南省澄迈县加乐镇效古村村民蔡兴章:我出地他出资,那收成就是五五,但是基本的肥料药水农药的钱都是他出的,每个月他还给我1800块管理工钱。每个月都有工钱来赚了,我也不担那个风险了,所以我就觉得比较划算。

    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的蔡亲信,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全村700多人都热心于这一产业,共种植了1千多亩沉香,村里的6户贫困户也种了100多亩,贫困户不仅自己种香,还被蔡亲信吸收进加工厂打工,去年全部实现脱贫。

    蔡亲信:种植户种上沉香的,我都要收购。我都和他们说了,你们不要怕,他们就有这种的信心了。

    阅读全文
  • 记者在清丰县承接京津冀家居产业转移园区看到,这里已建起多排标准化厂房。今年年底前,从河北香河转移来的20多家家居生产企业,将陆续在此“定居”。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底至今,园区已累计签约家居项目63个,总投资80多亿元。
    清丰县拥有家居企业近400家,产业基础雄厚,被中国家具协会命名为“中国中部(清丰)家具产业基地”。今年,该县抢抓北京功能定位调整机遇,把承接北京、天津、河北家居产业转移,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采取多项措施招商引资,力争把清丰建成全国有影响的“家居之都”。
    以“诚”赢得客商。持续深化驻地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清丰县主要领导多次赴北京、河北香河等地开展访问对接活动。县里成立了20支驻地招商小分队,由一名县级干部带队,长期驻守在招商第一线。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税务、金融等部门负责人多次到招商驻地现场办公,用专业化的服务打消投资方顾虑。
    以“效”留住客商。超前谋划,及早动手,清丰县整合区内闲置土地,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土地报批速度,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立早会制度,由县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和项目分包单位参加,现场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健全项目代办、领办机制,为每个落户企业配备联络员,提供靠前服务、精准服务;采取注资、并购等方式做大县建投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贷款担保服务,切实做到“你发展、我铺路,你有难、我帮助”。

    目前,清丰县已成为承接京津冀家居产业转移的热土,大批家居企业组团前来考察对接,仅河北省江西商会家具行业分会就有40多家企业签约落户,呈现出集群转移、辐射带动的良好效应。


    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正式启动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在2014年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开展天然林停伐试点的基础上,从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标志着重点林区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历史彻底结束,从此进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3年多来,重点国有林区每年减少木材产量373.4万立方米,每年少消耗森林蓄积630万立方米。同时,我国森林资源监管体制正逐渐完善,3年来累计督查督办案件2091起,处理违法违纪人员1795人。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