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显示:新房家具平均花费1.7万元
详细内容

调查显示:新房家具平均花费1.7万元

时间:2009-01-13     人气:1527     来源:搜房网     作者:
概述:新婚人群对于家居界而言无疑是一块巨型的奶油蛋糕。据了解北京每年将近有10万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现在人们对婚礼有着不同的理解,婚礼可以省,婚纱照可以不拍。但是最不能省的就是布置新房,选购什么样的家具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期家居观点调查了几对即将......
新婚人群对于家居界而言无疑是一块巨型的奶油蛋糕。据了解北京每年将近有10万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现在人们对婚礼有着不同的理解,婚礼可以省,婚纱照可以不拍。但是最不能省的就是布置新房,选购什么样的家具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期家居观点调查了几对即将步入结婚殿堂的准新人和已经登记、婚龄不满3年的新婚夫妇,对于购买家具这个话题,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最新调查:新房家具平均花费一万七

  在针对婚房装修调查中,有将近55880人参与了投票。装修完新房后,就要开始准备购置家具了,据本次调查统计新人们购买家具的预算大多在2-4万元左右。据民政部门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每年平均就有10万对新人登记结婚。

  最近的调查显示,京津地区平均每对新婚夫妇将为结婚花费12万元人民币左右,统计显示,全国每对新人消费结构为:影楼婚纱照3526元,结婚珠宝首饰5659元,婚纱礼服2008元,婚庆礼仪7464元,喜宴水平(不含酒水)1030元/桌,新居装修5.6289万元,蜜月旅游9304元,家用电器16533元,家具17263元,则这些新婚消费已达138646元。

  如果不算购买新居和家用轿车的话,我国城镇居民的新婚消费主要是新居装修(44。75%)、新居用品(含电器和家具,26.86%)及婚庆宴请(12.89%),占总消费的84。50%,其中新居装修和新居用品属于长期受益性消费。仅北京地区每年因结婚而产生的消费总额就达120亿元。对即将步入幸福殿堂的年轻人来说,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新房的家具,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爱巢。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近日,记者发现样品家具渐渐成了消费者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原因在于样品家具由于在空气中置放的时间较长,气味小,环保正是它的主要卖点。

      通常消费者在购买新家具后,都要将其在通风处放置一段时间,因为新家具味大。如果买回家的是家具样品,这种“风险”就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一消费者认为,家具样品在空气中置放时间较长,有的甚至已经放了半年甚至一年之久,其中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释放就会比较彻底,加上家具城中的通风系统比家里要好,也利于散味。此外,样品家具最根本的优势就是价格还比较便宜。

      面对此种观念,消费者接受程度不一,部分消费者还有不同的看法的顾虑。他们表示,不太愿意花钱买回一个样品回去,总觉得是旧的,心里会不舒服。还有的消费者认为,样品家具大多数是最后一件,商家一般都会“不换不退”,如此一来,售后服务就无法保障,就没有必要为贪图便宜而冒险。

    阅读全文
  •      零售终端,销售链的末端,消费者和企业“竞技”的足球场,消费者用“拒绝、异议”紧守“购买”的大门,能否洞穿消费者把守的“购买”大门,就看导购员的“临门一脚”踢得怎么样。个人素质与导购技巧决定其进攻是否有效。 

      他们直接面对消费者,这“临门一脚”踢得好不好与其角色定位有极大的关系。 

      在这一脚未踢出去之前,要先找准自己的位置,弄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寻找 “进球”成功率最高的角度。有无数的专家、学者教导导购员要做好什么,比如要做好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窗口;要做好消费者和企业沟通的桥梁;要做好企业形象大使等,但没人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笔者结合多年走访终端观察到的导购“怪现状”做以梳理,帮助导购员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四种角色不要做:老师、导游、专家、乞丐。   

      不做导游 

      导游的职责是让游客领略山水之美,品味文化之醇,解读遗迹之迷,游客有何不解,导游针对讲解。乍看,导购和导游的工作内含一样。在终端也常见消费者如同游客,来到柜台,手指某款产品要求介绍,听完一款介绍再指一款要求介绍,如此听完几款之后,会说句:“你介绍的不错,我再去看看其他品牌的产品。”消费者引导者导购员的讲解思路。如此这般,接待了一拨又一拨消费者,就是不见成交。消费者也是看了一个品牌又一个品牌,哪个品牌都有不同之处,但却不知道应该选择哪款产品。 

      在终端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应该占据的是主导地位,用自己的思路去引导消费者,让顾客模糊的需求明晰化,而不是被动跟随消费者的思路。消费者不是产品专家,大多消费者只是有购买动机,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产品应该具备什么功能、材质、外观。各种精致外观、独特卖点、高档材质堆积起来的产品海洋,消费者没有经过销售人员有意识引导,就像游客,走马观花,只会导致眼花,无法选择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销售过程中,主动权要握在自己手里,卖自己想卖的产品,卖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用一套销售方法、话术去引导消费者。   

      不做老师 

      终端常见一些销售人员,见了消费者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解产品知识,从基础知识、行业知识、产品结构、产品材质、产品卖点按部就班讲给消费者听,把培训课堂搬到了终端,完全把消费者当做了一个来接受产品培训的学生。很多导购员平时与人交流语速平和,但到了终端,见了消费者语速马上就加快,经过笔者分析发现,是因为在终端,消费者的光临来之不易,而且终端竞争激烈,加上产品相关知识极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销售,生怕某个方面内容没讲到位,也就造成了时间紧任务重,导购员语速不由自主加快。 

      消费者是来购买产品,其动机是现状不满足产生了购买需求,这种需求是改变、优化生活现状,而不是接受知识培训。滔滔不绝的讲解,一是会造成消费者的反感,二是会“言多必失”。笔者在《用三句论语解读终端销售核心技能》一文里也曾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这个问题的存在,也折射出了很多企业的终端销售培训方法不得当,只给予了产品知识,但没给予知识运用的方法,造成了导购员生搬硬套课堂培训内容,不由自主把自己变成了老师。   

      不做专家 

      大多产品都是由专利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构成,这些技术都有专业的名词,专门的称谓,但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认知,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熟悉。但大多的导购员都以专家自居,满口的专业术语,用消费者听不明白的词语彰显自己的专家形象。试问消费者都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他会购买你的产品吗?有些消费者怕去购物,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怕购买后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后悔。打消消费者疑虑的办法就是让消费者真实了解产品及其带来的使用利益。 

      要成为产品专家,这句话是不错的。成为专家就要“深入”产品,但面对消费者要能“浅出”,把生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用“平常话、身边事”讲述功能卖点带给消费者的生活便利,让消费者真实感知产品的优越性、不可替代性,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后达成销售。   

      不做乞丐 

      导购员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是帮助消费者解决生活需求,能给消费者带来幸福、便利,受益的是消费者。消费者通过付出金钱购买产品满足需求,我们推销产品收取金钱,这是等价交换,处于平等的地位。 

      但很多导购员搞错了自己的定位,把消费者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消费者是“上帝”不错,但这个上帝与销售人员处在同一地位,并不是高高在上。“上帝”的购买不是施舍,而且“上帝”也没那么多怜悯心。 

      把“你买这个吧?”这句话变成“你应该买这个!” 

      “你买这个吧?”是祈求,本来是贩卖幸福的人,却变成了乞丐。“你应该买这个!”是“赈济”消费者的需求。   

      导购员,在整个终端销售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购买顾问,是一个参谋者不要弄巧成拙。 

      多用心,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弄清自己的角色,踢好“临门一脚”!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