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居消费层次划分凸显
详细内容

家居消费层次划分凸显

时间:2009-08-03     人气:1044     来源:搜房网     作者:
概述:       今年的家具消费市场,除了品牌集中度充分提高以外,以往不温不火的传统实木家具市场逐渐热起来,大有和板式家具市场一争高下的势头。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朱长岭在市场调研中也发......
       今年的家具消费市场,除了品牌集中度充分提高以外,以往不温不火的传统实木家具市场逐渐热起来,大有和板式家具市场一争高下的势头。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朱长岭在市场调研中也发现:“实木家具、传统家具的消费热度不减,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之外。可见家具的消费层次逐渐拉开了,收入高的人倾向于购买实木家具,收入中等的会选择板式家具。”

        据红星美凯龙东四环店店长焦富征透露,传统家具市场较之前更加热和起来。“以前板式家具区域的人气要远远比传统家具旺。现在随着消费者对实木家具文化的了解逐渐深入,以及卖场与一些传统家具品牌联合举办的宣传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传统家具消费呈现出上扬的态势。”

        对于传统家具和板式家具同时旺起来的现象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标致和百强。据了解,潜心于新古典家具二十多年的标致家具在今年3月正式推出了板式家具,深受消费者欢迎,一举卖到断货。而百强实木家具“黑森林”系列也在今年上半年登陆各大主流家居卖场,百强家具总经理陈晓太告诉记者:“实木家具五一前后卖得最好的时候甚至超过了百强起家的板式家具业务。”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目前我国出口还在下降,但国际市场份额却有所上升。今年1-5月份,我国在美、日、欧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同比分别提高4.1、3.6和3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提高较大的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其他产品,上半年服装、箱包、鞋类和家具出口额分别下降8.5%、7.4%、4.3%和9.8%,远低于21.8%的整体出口降幅。加工贸易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6月份出口下降15.6%,进口下降19.7%。

      数据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由今年1月份单月出口491.1亿美元上升至6月份单月出口561.3亿美元,月均增长2.7%,逐月拉近与全国外贸的平均水平,且6月份跌幅低于全国外贸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这是近6个月来首次出现的积极变化。”张骥强调,这说明支持机电产品和加工贸易增长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进入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了思想,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和个人崇拜;破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法规,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无论是纵向与中国历史上其他阶段相比,还是横向和印度、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间,创造的财富有巨大的增长,可以说3000年来未有之变局”。30年来中国家具产业借改革开放之东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家具总产值约13亿元,从2003年开始中国家具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年中国家具工业生产总值达到3760亿元,至2007年中国家具工业生产总值已达到5400亿元,增长了245倍,保持了30%以上的发展速度。2007年中国家具出口也突破了200亿美元。家具产业的重大进展正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1 家具短缺时代的回顾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因文化大革命而出现动乱,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工业生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也影响了这个时期家具的生产和消费,也影响了家具产业与世界家具产业的同步发展。

      根据1972年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沈阳、武汉、杭州、西安等16个中心城市的调查,1966年的家具产量为150万件,1972年减少到93万件,下降38%。由于家具生产停滞,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各地家具店出现了日夜排长队抢购家具的情况。即使是式样陈旧、质量低下的产品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造成家具供应紧张的原因,除了工厂转型、生产能力下降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短缺经济时代,木材作为战略物质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家具企业想多生产家具也成了无米之炊。根据16大中心城市的统计,分配给家具企业的木材由1966年的22万立方米下降到1972年的12.5万立方米,减少了43%,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以钢代木、以塑代木也不可能,因而严重制约了家具产业的发展。这种短缺的状态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木材供应由计划供应逐渐转入市场调节供应,家具的卖方市场才逐步得到缓解。

      2 国际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

      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是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高峰期,中间实施的改革开放国策,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家具产业向中国转移提供了机遇,中国相对丰富而廉价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为接受海外家具产业的转移提供了条件,而及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更加速了这种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1979年7月,香港鼎盛家具集团董事长吴荣泉先生率先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市,投资华侨农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板式家具厂——深圳华盛家具装饰有限公司。同年9月深圳市二轻局所属的一家五金小企业与香港雅大床具厂合资创建了家乐床具家具厂。在中国东海岸的烟台市,烟台木材公司与日本某家具公司合资创建了烟台木器厂,这是我国80年代上半叶在中国出现的第二家板式家具厂。随着这些企业在国内的成功,随后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家具企业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大陆转移,以“台升”为代表的台资家具企业更是在东莞大岭山建立了功能齐全,配套协作的家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再后来,发达国家和知名品牌的家具生产企业,家具涂料、家具机械、家具五金配件、家具营销企业也开始落户中国,并不断扩大规模。一时间,中国成为了世界家具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

      外资或合资家具企业在中国落户,他们带来了新的家具品类、风格样式、新的用材、新的工艺与设备、新的技术与管理,使封闭自锁了三十年的中国家具产业耳目一新。曾记得深圳华盛家具装饰公司投产之后,他们的全刨花板家具,32mm拆装结构,全新的32mm标准连接件,非木质的封边条,开料锯,大型封边机。以及多排钻等新设备和新工艺,吸引了全国业内人士的目光,一时间朝圣般涌往深圳参观学习,因而华盛董事长吴荣泉先生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板式家具的教父。在外资合资企业的带动下,80年代下半叶仅轻工系统就引进了200余条板式家具生产线,其中轻工部四大家具企业之一的南京木器厂引进的规模和质量都可以称为样板工程,总工程师杨文嘉先生功不可没。90年代以后随着家具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他们带来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家具产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

      3 民营家具企业的出现和崛起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安徽小岗村被饿肚子逼出来的联产承包制得到了中央的默认,1982-1983年全面推开,1984年人民公社解体。1979年,下乡知识青年的大批回城,在无法解决就业的前提下,城市中开始了个体户的试点。80年代中期,浙江盐城衬衫厂的步鑫生成了民营企业的旗帜,1986年由《?北京木材工业》杂志社、西安《家具与生活》杂志社和中南林学院联合组织的全国家具企业厂长知识更新研讨会,有160多名家具企业领导出席,会上特邀步鑫生作了企业改制改革的专题讲座,给与会者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个体和民营家具企业的成长期,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如顺德的北晧和龙江镇,洗脚上田的农民都抓住了这一良机办起了家具厂和家具店,前店后厂的早期规模就此形成。直到今天,龙江作为中国家具生产基地仍有1200多家家具企业在从事各类家具的研发和生产;而乐从作为中国家具商贸之都,还拥有2000多家民营家具商铺和300余万平方米的卖场。

      国有家具企业因体制僵化,又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因而在市场经济中溃不成军,上海家具厂的萎缩和改体,北京木材厂在深圳创办的新一代家具公司的消亡;以中央、省、市三级国有工艺美术品进出口公司为投资主体的深圳大豪家具有限公司在风光一时之后也终于在21世纪初因资不抵债而破产。而从中剥离出来的合资民营企业大豪兴利家具有限公司则不断发展壮大。大连“华丰”、河北“蓝鸟”等一批地方国营的家具企业则通过股份制改造,加入了民营企业的阵营,从而获得了持续发展。

      对私营、民营企业,从不合法到合法,从允许存在到鼓励、支持、引导,从体制外的补充到体制内的重要部分,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到目前为止,中国家具企业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外资、合资企业外,绝大多数均为民营企业。

      4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较快地恢复了中国在WTO的地位,在承担对外市场开放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了融入世界经济的良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家具产业抓住机遇,获得了较快发展。首先是家具原辅材料的全球化,使中国家具制造获得了充分的木材供应。中国是世界人均占有木材积蓄量最少的国家之一,而家具产业又离不开木材的供应。2006上半年中国家具产业使用的原木达2800万立方米,全年进口木材达3822万立方米;据预测2010年中国家具原木需求量将达到5600万立方米。如此巨大的消耗量离开了国际木材市场的供应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家具产业市场的全球化使中国的家具出口获得了快速发展。1997年中国家具出口仅18.2亿美元,而2007年已达到204.5亿美元,增长了11倍多,中国家具已进入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具市场。

      家具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全球化,使中国家具产业的技术进步与世界同步。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具设备与技术并非控制出口的军事技术与武器,因而有实力的中国家具企业都可以通过引进而实现与世界同步发展。例如:“双叶”、“全友”、“兴利”等一批企业进入了技术先进的家具企业方阵。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直接聘请海内外的专家参与中国家具企业的规划和设计,或聘请海内外知名设计师参与中国品牌家具的研发与设计,如“联邦”、“兴利”、“顾家工艺”、“圣奥”等都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切都加速了中国家具企业全球化的步伐。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家具业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和设立营销网络,在“米兰”、“科隆”等大型国际家具展会上参展或参观学习,也使得部分企业开始全球化的尝试。

      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家具大会,以及2007年9月在上海开幕的吉盛伟邦绿地国家家具村,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家具产业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家具产业成绩卓著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对内改革,特别是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特别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新形势下,中国家具产业已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发展成为初步工业化的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善的中国家具产业。

      一是经过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深圳、东莞、广州、顺德、中山为主要区的珠江三角洲家具产业群;由苏、浙、沪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家具产业群;以京、津、翼、鲁、辽组成的环渤海湾家具产业群;以及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组成的西部家具产业群。为中国家具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在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家具协会组织引导下建立的特色产区,如中山大涌的“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东莞大领山的“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山东宁津的“中国桌椅之乡”、浙江安吉的“中国椅业之乡”等十多个特色家具产区,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三是在各个产区内规划建设的家具工业园区,如江苏邳州、深圳坑子镇、浙江嘉善……,无论是以企业为主导,或以协会为主导,或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建设的各类家具工业园区,都为扩大产能,完善功能,合作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四是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家具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上游产业的发展。例如人造板产业,2006年我国胶合板产量已达2728.78万立方米,纤维板达到466.60万平方米,其中密度中维板222.04万立方米,刨花板843.26万立方米,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大国。家具产业也带动了木工家具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如德国“威力”等木工机械制造企业在中国落户外,民营的家具机械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如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制造基地,其产品除常规机械外,还开发了高端数控机械产品,家具涂料工业也获得快速发展,一批国际知名涂料企业也落户中国,为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家具市场空间繁荣,总卖场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美克美家”、“红星美凯龙”、“好百年”、“吉盛伟邦”等一批高端品牌卖场也开始在中国的中心城市进行竞争。

      为家具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也获得同步发展,如从事家具设计和制造人才培养的林业院校和职业学院,都设立了相关专业,对口培养人才。从事家具产品信息化研究的广州“圆方”公司,除了设计软件外,近年在制造技术和大规模定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内众多大型家具展会逐渐与国际接轨并达到国际水准。另外,由中国家协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家具设计大赛水平也日渐提高,为推动中国的家具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