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销量猛增20% 四川家具市场迎来“艳阳天”
详细内容

销量猛增20% 四川家具市场迎来“艳阳天”

时间:2009-08-14     人气:1460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
概述:  7月,对于家具企业来说,历来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月份,上半年的销售旺季刚结束,下半年的市场消费能力还未被释放,家具卖场一般借由这段时间的“淡季”,谋划整个下半年的市场营销。而2009年的7月,对于成都家具市场却有些意外。近日,记者在太平园......

  7月,对于家具企业来说,历来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月份,上半年的销售旺季刚结束,下半年的市场消费能力还未被释放,家具卖场一般借由这段时间的“淡季”,谋划整个下半年的市场营销。而2009年的7月,对于成都家具市场却有些意外。近日,记者在太平园家私广场等家具专业卖场发现,前来购买家具的消费者明显增多,市场内车水马龙,不少二、三级市场的经销商开着卡车前来进货。“销售旺季提前,市场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这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市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针对上述市场反应,太平园家私广场将在“清凉8月,夏季购物节”活动中推出针对“实木、板式”家具的大型系列活动。所有迹象表明,家具行业的销售旺季已经提前到来,这让商家们对未来行情充满期望。

 

  利好1 政府扶持家具成六大重点产业之一

 

   2008年4月,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出台,提出大力培育电子、机械、家具等六大重点产业,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家具为重点产业,实现工业产业增值为重点发展目标。政府产业优惠政策的扶持,是成都家具产业得以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家具行业无疑借助了这一绝佳利好,提前走出困境,形成“淡季不淡”的局面。

 

  利好2  灾后重建拉动家具消费刚性需求

 

  随着灾后重建加快,家居类市场等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太平园家私广场冯开全认为,占据全省家具生产和销售大部分的成都家具产业,无疑面临一块颇具规模的市场“蛋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成都家具企业,对于这块蛋糕显然更具有优势。由于灾区消费能力有限,以太平园为代表的本土家具卖场纷纷制定了更适合于地震灾区消费的家具产品系列,尽管这样降低了企业盈利,但依然能为企业赢来发展空间。因为不仅可以帮助其在金融风暴中稳住阵脚,还能为快速抢占二级市场、树立自身品牌提供机遇。而如都江堰、绵竹、什邡等地的经济基础都很好,市场潜力相当可观。

 

  利好3  扩大内需

  上游房地产正逐步回暖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家具业处于急剧动荡之中,中国家具企业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更多企业抢滩国内市场,大打促销战,进一步平衡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国家实施家具下乡的政策则极大地刺激了成都家具市场需求。而作为家居上游产业的各地楼市也出现持续回暖的迹象,逐步攀升的交房量使得家居消费市场需求也水涨船高。

 

  利好4 提前让利 家具卖场加大“年中”优惠

 

    本周末,“清凉8月太平园夏季购物节之实木家具周”,将继上周的软体家具周取得骄人成绩后,继续上演。全场6折的优惠幅度,在实木类家具的促销中实属罕见。联邦家居、华源轩、金麒麟、永盛木工房……近百个实木名家具将开展众多精彩活动,不仅展示自己的独特品牌形象,更以时尚的款式和优惠的价格回报全川消费者。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Ethan Allen上周四称,将从一家美国国内木制家具制造商转型为家具定制商,相对于大批量产品生产,将更致力于满足个人的家具需求。这一转型将于12个月内完成。 

        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arooq Kathwari在声明中称:“产品定制能力是公司的一大特色。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承接了很多价格适中的定制沙发制造业务,并且有80%的产品是在30天内就发货的。现在我们要将我们的美国本地木制家具制造业务转型成定制业务。首先进行转型的将是我们的四个流行餐厅家具系列。”同时他还认为,这一转型能增强公司“提供价格适中,而又无可比拟的产品的能力”。 

        Ethan Allen公司在美国有六间工厂,包括一家锯木厂。公司有65%的产品制造在美国本土,另外在墨西哥也有一家工厂。官方暂时未对本次转型有更详细的介绍。
    阅读全文
  •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具有不同的理财观念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业绩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目前的效益欠佳,这固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但企业理财观念及理财方法存在误区也是一个重要的缘由。

        误区一:资金越多越好

        资金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是企业经营赖以依存的基础。资金的多少决定了企业的规模经营程度,因此不少企业把理财的重点放在千方百计地筹资上,总以为只要有了资金,企业经营就会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并不缺乏,缺乏的是营运资金以及运用资金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劣质资产多,资产流动性差,变现能力不强。一个企业应拥有多少资金,必须与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投资方向相适应,一味追求取得增量资金而盘活存量资产,往往是其经营失败的祸根。

        误区二: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上,并常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就是筹资,只要筹到资金便是见到了效益。但任何筹资渠道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而很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时,不如不筹资。“企业是在为银行打工”,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某种心态。例如某上市公司,发行股标筹集了四亿多元的资金,结果半年下来亏去50%。除了违规和欺诈的因素外,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不会用资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因素。

        误区三: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

        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了证券市场,在企业资金来源方面改变了以往主要依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状况。由于证券市场特有的直接融资功能,使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可以筹集永久性资本供企业长期使用,甚至把它看作是无代价的,所以有更多的企业急于搭上这列车,但按照资本结构理论,一方面,企业的资本总额中同时有一定比例的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才可能使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最低,从而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任何资本来源都是有成本的,在一定程度上,权益性资本的成本甚至大于债权性资本的成本。

        误区四:举债经营有利无弊

        举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因此许多企业虽然不刻意追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也对高负债率熟视无睹,似乎认为负债越多,财务的杠杆效应越大。事实上,举债的财务杠杆作用必须要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成本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目前,很多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是远远低于债务利率的,也就是说其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连债务成本也负担不了。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不仅要考虑利率水平,而且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因此举债经营必须慎重。

        误区五:资本扩张总是好事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规模经营是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其经营的首要地位,特别是一些新的公司或新上市公司,其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送转股票。但企业扩张时,业绩增长应当与资本增长同步或者应当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的滑坡,从而使其股价由“贵族”沦落为“垃圾”。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连续几年跌破配股的及格线,丧失了直接融资的资格,将自己逼到了绝境。这些企业破产倒闭不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是过度扩张。由此可见,资本扩张虽然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有限度,企业必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误区六: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

        企业在筹资后会根据经营的需要,把货币性的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的资产,以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故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以期望获得高额收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甚至有些企业不愿意制定最佳现金余额,无法满足其支付性、偿债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从而导致支付危机,引发财务风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在一夜之间清盘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缺乏现金资产所隐含风险的致命性。

        误区七:股票股利比现金股利对企业更有利

        许多上市公司在向投资人分派股利时,总喜欢采用股票股利方式,一方面是基于股本扩张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约现金流出。在分配时,相当多的公司选择股票股利而非现金股利,以求得较好的市场口碑,为“庄家”拉抬股价、操纵市场服务。有些公司连续多年股票股利分派都在30%以上,由于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股价下跌,影响了公司通过配股筹集新的资本,另一方面,投资人往往也因此没有获得实际现款的回报,失去对公司投资的信心。

        误区八:亏在暗处比亏在明处好

        盈利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总有一些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在国有企业,企业的业绩直接关乎到经营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乎到职工的福利待遇,这就使得有些企业不愿意公布其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制造虚假繁荣,如该计提的准备不提,该核销的坏帐不核销,该处理的积压存货不处理。还有些企业认为没有变现的损失不是损失,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获利能力削弱。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正确认清和判断财务管理的处境,摒弃一些错误的认识,才能使企业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