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木门销量井喷 成建材行业新核心
四川为木门制造业大省,成品套装门月销售量上千或数千套的企业众多。2006年至2008年的3年时间主要为产业调整期,企业升级换代,产能大幅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恶性竞争又严重影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鱼龙混杂,消费者则对真正的品牌产品和售后服务也不甚了解。如今,这一现象随着更多“外行”的介入,似乎使人看到了一片春光。
去冬开会抱团取暖密谋成立限价联盟
对于木门制造行业来说,2006年8月1日才正式出台《木质门》国标,此前该行业长期被归为建筑领域,即作为房屋修建中的附属物一并交付使用者,其标准为建筑业上世纪50年代所制定。随着90年代后期商品房市场的扩大,家庭装修业务的火爆,大量建筑原有的木门窗被业主拆除,进而由家装公司设计另做或购买铝合金推拉门窗,而成品套装门则随着家居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专业的木门生产厂家开始一哄而起,使之彻底脱离建筑业而形成
家居产业中的一个独立的行业。然而,早在“5·12”大地震和金融危机之前,木门行业便已进入寒冬,以致多家木门企业聚首密商限价之事,以避免销售业绩因大打价格战而急剧下滑。这期间,四川木门行业的知名品牌千川、鸿信·御木堂、鸿基、正泰、瑞麟等在市场上风行,并销往国内各主要城市,为“四川造”品牌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其中鸿信·御木堂还作为四川唯一木门企业参与了《木质门》的国标起草。
今春遭遇需求井喷供不应求交货滞缓
继“5·12”大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打击之后,原本弥漫悲观情绪的木门行业却自今春伊始,遭遇史上最好市场行情。由于大地震后多数业主担心余震而没有装修新购住房,故于今年春节后形成一波波家装井喷,并且一直持续到年底。记者曾采访多位业主,因木门交货滞缓而拖延装修工期的家庭不在少数。其中南苑小区一张姓业主,拿到11扇木门的时间约为72天。新华公园附近某楼盘业主乔先生甚至自称与供货单位较熟,但木门到位的时间也在60天以上。据鸿信·御木堂总经理康红介绍,木门制作需经过72道工序,由于属定制产品,消费者一定要提前选购,不要等工程开始或过半才来定制。今年普遍交货延迟,主要是市场需求量较大,厂家似乎准备不足。按过去常情,木门交货时间一般为20-30天左右。
锁定生财“门道”外行纷纷强势插足
所谓外行插足,实际上是指2006年至2008年这3年行业调整期内先后由其他木业制造领域切入木门行业的企业加盟。如2006年大规模进入木门行业的升达林产集团,其即是由生产木地板为主同时又开发木门产品。2007年,圣象集团和新象集团两家地板企业几乎又同时涉足木门制造业。像圣象集团,不仅开发木门,同时也开发壁柜门,包括今后生产民用家具。圣象木门负责人张光宇介绍,随着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必将会吸引更多的木业生产企业进入木门、壁柜门、橱柜等家居产业中的新兴行业。由于这些企业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高,无论对销售渠道的开发,招商都有先天优势,省内木门制造业的新一轮市场整合势在必行。有业界资深人士预测,随着西部经济高地的加速构筑和楼市的持续走高,明年的市场行情仍被看好。
种种迹象显示,这场延续了两年之久的经济危机,似乎行将结束:
国外各展会形势看好,订单开始增加,甚至中国部分厂家还出现了“招工难”。看上去,2010年,春天离我们已经不远了。这对于中国的家居行业来说,是不一样的春天吗?
如果说本次的经济危机是中国家居行业首遇寒冬,那么,这个寒冬之前的那个春天,应当始于2000年左右。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到90年代的寒冬和暗涌,步入21世纪的中国为家居行业提供了一个温暖而又宽松的成长空间。同时,国外品牌的订单带来了技术经验的引进,中国产品开始向全球配送,一时间“Madein China”出现在世界各地,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而WTO对中国敞开大门更让出口驱动下的家居行业看到了占领全球市场的希望。
那是一个春天,一个过于美好的春天。
过于美好,就意味着我们让它蒙蔽了眼睛。我们不能忽视,从2007年12月经济危机正式爆发以来,中国的家居企业数以千计的死去,市场上“饿殍”遍地。而幸存者们开始意识到,在无可匹敌的高速增长下,我们是多么的脆弱。我们有世界最多的制造工厂,也有被全世界所诟病的产品质量。“Made in China”成为了低价又低质的代名词。我们没有品牌,不被信任。
近十年来,中国家居业集体无意识地陷入了一种甜蜜的束缚中。行业整体看上去充满活力,但缺乏稳固的根底。我们逐渐固执、僵化,连生产活动都如出一辙毫无创意,就像简单的复制与粘贴。
就算没有这场经济危机,我们能就这么存活下去吗?
每次听说国外某地打出“为了您的健康,本店不出售中国货”,每次听说某国外大型展会创意设计区禁止中国人进入,我们都愤慨,激动。我们有时也扪心自问,然后暗下决心要改变。
改变确实太难了,连奥巴马很大意义上也是拿这个词卖概念,家居企业要改变,又谈何容易呢?只是,改变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是的,经济危机过去了,下一个春天要来了,但是这个春天注定和上一次是不一样的。
曾经,西方世界为中国出口产品大量买单;如今,中国是全球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曾经,中国劳动力市场誉满全球,成为品牌OEM的不二选择;如今,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都成为越来越有力的竞争对手。
曾经,美国消费者每年为美国GDP增长贡献达总值的三分之二,每年进口中国家具数以百亿计;如今,美国政府明确表示也要尝试出口型经济,不再为亚洲国家产品买单。
在这前有狼后有虎的困境中,中国家居业若是不另辟蹊径,恐怕难以应付下一个冬天。这个“蹊径”,可以是一个品牌的建立,一种技术的革新,一场销售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已经证明了它在零售和广告宣传方面的革命性作用,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发它更多的功能呢?
美国的《今日家具》每年都会召开一次总裁研讨会(Leadership Conference),今年的题目是“Thriving in A Survivors’ World”。在上半年的报道中,我将其译作“崛起于幸存者的世界”,而在近日的报道中,我修改为“在幸存者的世界繁荣发展”。当然前者听上去更顺口,但是我觉得,“崛起”这个词,还是留与中国家居业更为匹配。美国的诸位,更多的是继续“繁荣发展”罢了。
听闻本次年会新增了一场名为“(卖)到中国去”(Selling into China)的小组讨论。又有谁知道:下一个冬天,是不是美国家居业在担心中国消费者不再为其买单呢?
家具企业同质化逐步明显,家具企业,发明创造的企业不多,模仿、复制却到处可见,一个个性化设计或服务,很容易被其它企业模仿、复制,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无形中,同质产品和服务只能是价格竞争,导致家具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市场需求的规范,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家具企业除了中高档软体家具利润高点,其他实木、板式家具等利润都比较低,曾经缔造出一个个一夜暴富的家具企业的已经成为昔日神话。在这个微利的时代,国内家具企业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工资提高、外销转内销,国内家具企业遇到的压力,消费者要求攀升,同质化显现,利润摊薄。面对“狼来了”的局面,国内家具企业是选择逃跑,还是对抗?
精细化管理是家具企业必由之路
在我国家具企业的发展,最先是80年代,一部分台资企业来大陆投资经营,台资管理模式就是精细化管理,比如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用企业信息化来管理员工,用制度管理企业,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企业细节管理逐步走向完善,如采购人员不可能随意更改系统的单价,更换供应商在系统里会立刻反映,采购人员拿供应商“佣金”难度就会大许多;用了系统管理,仓库的成品、半品、原材料、设备都得到很好管理,财务应付多少、应收多少,设备是不是该换了,生产部门要不要增加人手,老板们通过系统的数据,心里有本明朗的帐。象这些企业,其业务主管、生产主管被频繁更换,一般的员工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企业业务生产照样红红火火,有条不紊,原因很简单,数据在管理系统里,生产模式按信息化流程,真正的主管都是老板,老板对主管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
但是,多数家具企业目前依然是粗放式管理,笔者在某家具软件公司服务多年来,近年经常听家具老板抱怨:前几年,企业在进原材料,很少花时间去讨价还价,对原材料的质量把控也不那么严格,企业招人也是想招就招,设备旧了点就报废,即使是那样,企业照样赚钱,但现在家具企业按这种粗放式模式管理,越来越难了,原材料上涨、人工工资又高、反倾销导致出口受阻,内销竞争压力大,市场高度细分,大品牌显现、企业运营成本过高,利润薄,为了降低企业成本,进原材料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设备也是能用就用。这样,企业无形走上精细管理模式。
在以客户为导向的买方市场,企业要做的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越来越丰富,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消费群体对产品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家具行业步入微利时代,家具企业面临着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传统粗放管理日渐显露弊端,家具企业出现经营成本持续攀高、利润严重下滑,家具企业要在经营中胜出,必须考虑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要克服一切重视细节的改进走出粗放式管理,实现精细管理、使家具企业走向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