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固执己见怎么办?
时间:2010-02-03 人气:880 来源:中国国际模具网 作者:
概述: 对于如何制订下一年度的招商政策,q企业内部分歧严重。 新组建的营销管理层一改过去凭感觉决策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不但深入......
对于如何制订下一年度的招商政策,q企业内部分歧严重。
新组建的营销管理层一改过去凭感觉决策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不但深入访谈具有典型意义的代理商,而且充分听取了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最后集中讨论形成了全新的招商政策。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目前公司业务人员偏少、广告费用紧张的现实,充分利用现有300多家一级代理商,鼓励和帮助他们在本地区招商,扩大二级网络、增加终端数量。每发展一家新的二级代理,公司按新增销售额的5%对一级代理商进行补贴。
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投入少、见效快。初步计算,在全年仅投入100万的情况下,即可新增提货额2000万元,新增二级代理商200家以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县镇终端专卖店严重不足的问题。
但向公司汇报后,老板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招商还是要依靠公司自己的业务人员去做,这样不需要增加多少费用,而且效果更好。
这实际上还是在延续过去的招商思路,事实证明,在操作中困难很多。营销部门在会上反复解释均不奏效,大家对老板的固执己见普遍感到失望。
放弃现有的渠道力量不借用,按老方式招商,用人海战术在全国范围内大海捞针,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但如何去沟通才能得到领导认可呢?
解决分歧的三因素理论
知道分歧的来源才能消除分歧。
如果肯定了目标是一致的,那么上下级的分歧无非出自三个层面,找到这些因素并加以剖析,双方即可达到共识。这可以称为解决分歧的三因素理论。
因素一:信息来源差异。
即原始数据或基础信息不同。常见的情况是上级对一线信息知之不详,而下级对全局信息了解不够。
这是“盲人摸象”式的分歧。几个盲人,有的摸到大象腿,说遇到四根大柱子;有的摸到大象身子,说遇到一面墙。这种初始化上的差异,导致大家都拿着残缺不全的“病态”论据说话,自然无法得出一致结论。
因素二:推理过程差异。
即推导过程中出现逻辑误判。
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在逻辑上出现多个“与、或、非”的交织。论据相同,而上下级得出的结论不同,这一定是推导过程中的一方出现失误。
因素三:结论判断差异。
哪怕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每个人对结论的判断和感觉也会有不同之处。比如同样得到了半杯水,有人认为还没满,会产生遗憾;有人则认为至少还有半杯,会有满足感。
根据上述原理,
营销部门会后利用私下沟通的方式最终找到了差异点,成功化解分歧。
1.消除信息差异。
深入交流中发现,老板认为“自派业务员招商费用低”,是受到了以前信息的误导。
为突出业绩,前任营销团队向上汇报招商成果时,只谈及招商人员花掉多少差旅费、人工费,这样计算下来,招商费用只占到新增销售额的3%,看起来十分划算。
但实际上自主招商需要大量广告支持,同时公司要提供门店装修费用,此外还要对新代理商首批提货给予优惠返点,这三项费用是隐藏在营销日常费用中的,但都与招商密不可分。
统算下来,自派业务员赴全国招商,总费用要占到新增提货额的12%,远比公司给一级代理商的招商奖励高得多。
2.消除推理差异。
继续沟通,发现“自主招商效果好”的观点来自于推理上的误判。
在推理过程中,老板根据以前经验,每家二级代理年销售额约10万元,按每名业务员一年可新招5家计算,现有的50名业务人员,年增加销售额2500万元。
但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代理是年初招到的,有的则是在年末。即便是每家二级代理的年销售额为10万元,由于加盟时间参差不齐,年内增加销售额为2500万元的推理也是错误的。通常来说,这样最理想的效果也只是1000万左右。
所以,营销部门推出的方案更有销量保证。
3.消除判断差异。
明确了哪种方案费用更低、效果更好之后,双方还存在对结论的判断差异。
老板认为,由一级代理商招收来的二级网络,对公司缺乏忠诚度。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新代理商加盟看重的是企业品牌,谁招收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加强对销售终端的管理。而只要把业务人员从繁重的招商工作中脱离出来(以往业务人员只顾招商却无暇管理,二级网络的忠诚度其实更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渠道管理上,企业的渠道控制力不会成为问题。
通过上述逐项分析,营销部门绕开双方方案上的分歧,把隐含的差异抽丝剥茧地找出来,最终使新的招商政策得到了批准。
老板:谨防“官渡陷阱”
表面的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背后的问题仍然值得思考。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q企业的授权机制还有待完善。制订招商政策本属于营销中心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老板不应在关键战役筹划上干扰一线将官的指挥权。
公司层面对下只授执行权不授战略制订权固然正确,但执行权也包括策略制订权,营销政策就是策略权的一部分,不能让下级一点的思考的余地都没有。
策略上不授权,仗是打不好的。授权不充分常常是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管理学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叫做“官渡陷阱”。
这是取例于三国时期的中国化案例。
在袁绍与曹操对峙于官渡时,人才济济的袁绍帐下形成两种意见。谋士团队代表郭图提出,此时应派精兵夜劫曹操大营;而武将张郃等人则力主先保己方的乌巢粮草。
袁绍是一个比较糊涂的管理者,最终的决定是派张郃去劫营,派郭图推举的一个平庸将领去保乌巢。
两路的执行者都在干和自己意愿相反的事。张郃在郁闷,劫营成功是自己执行得好呢,还是郭图出的主意好?同样,另一路也同样郁闷,巴不得证明对方的想法是错的,所以两路人在执行中都不肯尽全力。结果,两路均大败。此后,曹操雄霸一方,而袁绍则一蹶不振,彻底退出逐鹿之争。
决策与执行脱节是这类问题的本质。
拿主意的人不去执行,执行的人不让拿主意。结果错了搞不清原因,对了分不出功劳。混在一起,谁为结果负责呢?
下次还这样,下级就会比张郃还郁闷。结果出岔子,领导首先会考虑换将,但不改变授权机制,换多少人都是一样。
企业在管理中应尽力避免这种“领导挖陷阱、大家一起跳”的怪现象。越大的企业,领导人个人因素越要淡化,以法治代替人治,才能防止因个人决策上的缺陷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
那种兴亡安危系于领袖一人的企业,成功了是侥幸,失败了则是必然。
营销干部:进谏需要资格和方法
在授权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工作?
首先,营销部门会后再与老板私下沟通显然是必要的。
分歧大时,先放一下无妨。但下级不可断言上级的思路就一定是错误的,而应再补充调查,否则很难找到双方的差异点。在没有找到双方的差异点之前,不要盲目进言。
营销干部手握重兵、身居要职,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业绩要靠他们去创造,所以有时难免会有“直言进谏”的习惯,这对解决分歧有时适得其反。
历史上从古至今,从来就不乏屈死的忠臣。他们的目的是好的,抱着为国为君肝脑涂地的心情,但做出的事却让皇帝切齿痛恨。他们一心想进谏,却大多忘记了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你有没有进谏的资格,二是你有没有进谏的方法。
不是所有人都有进谏资格的,与皇帝亲近一些的人可以直言,而疏远的人就不行。重臣和心腹是两个概念,官高也不等于信任。不分场合的坚持会使人怀疑动机,而一旦皇帝对你动机产生怀疑时,内容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做到了亲近只是第一步,亲近的人在不赞同领导想法时,也要注意进谏的方法。比如,绝对不能公开争论,因为当问题变成挑战领导权威时,性质就变化了。而且,在公开的会议上找到了差异点也很难讲清楚,即使讲清楚了,领导也不好当场改变主意。
会上拥护、会下恳谈是可行之道,没有外人在场时,领导才好接受,这是下级必须体谅上级的地方。
其次,会下的进谏也要先扬后抑,先肯定领导思路中的可取之处,代表自己深刻思考过领导的指示,这样才能让领导有好感并继续听下去,然后才陈述理由。
理由不能只是自己的感觉,事实更有说服力。和老板一样拍脑袋提方案,你的脑袋肯定没有老板的大。
最后,当领导仍然无法改变错误观点时,要想好补救的措施。
在著名的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助手王平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但向主将提出了建议,而且当意见不被采纳时,做好了善后的准备工作。所以在马谡被斩、诸葛亮“自贬三级”的败军之际,王平仍然可以升官封侯。
今日切记:
听谏也需要资格
作为领导,志向与胸怀不够是听不到直言建议的,他们以为没有,殊不知是下属不敢说。一定不要忘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大道理,在自己接触少的地方要藏拙,主动找一下与下级产生差异的原因。明君不是项羽似的力可拔山,而是刘邦、刘备似的博采众长。要让自己具备听谏的资格,是成为英明领导者的必修功课。
新组建的营销管理层一改过去凭感觉决策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不但深入访谈具有典型意义的代理商,而且充分听取了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最后集中讨论形成了全新的招商政策。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目前公司业务人员偏少、广告费用紧张的现实,充分利用现有300多家一级代理商,鼓励和帮助他们在本地区招商,扩大二级网络、增加终端数量。每发展一家新的二级代理,公司按新增销售额的5%对一级代理商进行补贴。
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投入少、见效快。初步计算,在全年仅投入100万的情况下,即可新增提货额2000万元,新增二级代理商200家以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县镇终端专卖店严重不足的问题。
但向公司汇报后,老板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招商还是要依靠公司自己的业务人员去做,这样不需要增加多少费用,而且效果更好。
这实际上还是在延续过去的招商思路,事实证明,在操作中困难很多。营销部门在会上反复解释均不奏效,大家对老板的固执己见普遍感到失望。
放弃现有的渠道力量不借用,按老方式招商,用人海战术在全国范围内大海捞针,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但如何去沟通才能得到领导认可呢?
解决分歧的三因素理论
知道分歧的来源才能消除分歧。
如果肯定了目标是一致的,那么上下级的分歧无非出自三个层面,找到这些因素并加以剖析,双方即可达到共识。这可以称为解决分歧的三因素理论。
因素一:信息来源差异。
即原始数据或基础信息不同。常见的情况是上级对一线信息知之不详,而下级对全局信息了解不够。
这是“盲人摸象”式的分歧。几个盲人,有的摸到大象腿,说遇到四根大柱子;有的摸到大象身子,说遇到一面墙。这种初始化上的差异,导致大家都拿着残缺不全的“病态”论据说话,自然无法得出一致结论。
因素二:推理过程差异。
即推导过程中出现逻辑误判。
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在逻辑上出现多个“与、或、非”的交织。论据相同,而上下级得出的结论不同,这一定是推导过程中的一方出现失误。
因素三:结论判断差异。
哪怕是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每个人对结论的判断和感觉也会有不同之处。比如同样得到了半杯水,有人认为还没满,会产生遗憾;有人则认为至少还有半杯,会有满足感。
根据上述原理,
营销部门会后利用私下沟通的方式最终找到了差异点,成功化解分歧。
1.消除信息差异。
深入交流中发现,老板认为“自派业务员招商费用低”,是受到了以前信息的误导。
为突出业绩,前任营销团队向上汇报招商成果时,只谈及招商人员花掉多少差旅费、人工费,这样计算下来,招商费用只占到新增销售额的3%,看起来十分划算。
但实际上自主招商需要大量广告支持,同时公司要提供门店装修费用,此外还要对新代理商首批提货给予优惠返点,这三项费用是隐藏在营销日常费用中的,但都与招商密不可分。
统算下来,自派业务员赴全国招商,总费用要占到新增提货额的12%,远比公司给一级代理商的招商奖励高得多。
2.消除推理差异。
继续沟通,发现“自主招商效果好”的观点来自于推理上的误判。
在推理过程中,老板根据以前经验,每家二级代理年销售额约10万元,按每名业务员一年可新招5家计算,现有的50名业务人员,年增加销售额2500万元。
但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代理是年初招到的,有的则是在年末。即便是每家二级代理的年销售额为10万元,由于加盟时间参差不齐,年内增加销售额为2500万元的推理也是错误的。通常来说,这样最理想的效果也只是1000万左右。
所以,营销部门推出的方案更有销量保证。
3.消除判断差异。
明确了哪种方案费用更低、效果更好之后,双方还存在对结论的判断差异。
老板认为,由一级代理商招收来的二级网络,对公司缺乏忠诚度。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新代理商加盟看重的是企业品牌,谁招收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加强对销售终端的管理。而只要把业务人员从繁重的招商工作中脱离出来(以往业务人员只顾招商却无暇管理,二级网络的忠诚度其实更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渠道管理上,企业的渠道控制力不会成为问题。
通过上述逐项分析,营销部门绕开双方方案上的分歧,把隐含的差异抽丝剥茧地找出来,最终使新的招商政策得到了批准。
老板:谨防“官渡陷阱”
表面的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背后的问题仍然值得思考。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q企业的授权机制还有待完善。制订招商政策本属于营销中心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老板不应在关键战役筹划上干扰一线将官的指挥权。
公司层面对下只授执行权不授战略制订权固然正确,但执行权也包括策略制订权,营销政策就是策略权的一部分,不能让下级一点的思考的余地都没有。
策略上不授权,仗是打不好的。授权不充分常常是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管理学中,有一个典型的现象叫做“官渡陷阱”。
这是取例于三国时期的中国化案例。
在袁绍与曹操对峙于官渡时,人才济济的袁绍帐下形成两种意见。谋士团队代表郭图提出,此时应派精兵夜劫曹操大营;而武将张郃等人则力主先保己方的乌巢粮草。
袁绍是一个比较糊涂的管理者,最终的决定是派张郃去劫营,派郭图推举的一个平庸将领去保乌巢。
两路的执行者都在干和自己意愿相反的事。张郃在郁闷,劫营成功是自己执行得好呢,还是郭图出的主意好?同样,另一路也同样郁闷,巴不得证明对方的想法是错的,所以两路人在执行中都不肯尽全力。结果,两路均大败。此后,曹操雄霸一方,而袁绍则一蹶不振,彻底退出逐鹿之争。
决策与执行脱节是这类问题的本质。
拿主意的人不去执行,执行的人不让拿主意。结果错了搞不清原因,对了分不出功劳。混在一起,谁为结果负责呢?
下次还这样,下级就会比张郃还郁闷。结果出岔子,领导首先会考虑换将,但不改变授权机制,换多少人都是一样。
企业在管理中应尽力避免这种“领导挖陷阱、大家一起跳”的怪现象。越大的企业,领导人个人因素越要淡化,以法治代替人治,才能防止因个人决策上的缺陷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
那种兴亡安危系于领袖一人的企业,成功了是侥幸,失败了则是必然。
营销干部:进谏需要资格和方法
在授权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工作?
首先,营销部门会后再与老板私下沟通显然是必要的。
分歧大时,先放一下无妨。但下级不可断言上级的思路就一定是错误的,而应再补充调查,否则很难找到双方的差异点。在没有找到双方的差异点之前,不要盲目进言。
营销干部手握重兵、身居要职,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业绩要靠他们去创造,所以有时难免会有“直言进谏”的习惯,这对解决分歧有时适得其反。
历史上从古至今,从来就不乏屈死的忠臣。他们的目的是好的,抱着为国为君肝脑涂地的心情,但做出的事却让皇帝切齿痛恨。他们一心想进谏,却大多忘记了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你有没有进谏的资格,二是你有没有进谏的方法。
不是所有人都有进谏资格的,与皇帝亲近一些的人可以直言,而疏远的人就不行。重臣和心腹是两个概念,官高也不等于信任。不分场合的坚持会使人怀疑动机,而一旦皇帝对你动机产生怀疑时,内容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做到了亲近只是第一步,亲近的人在不赞同领导想法时,也要注意进谏的方法。比如,绝对不能公开争论,因为当问题变成挑战领导权威时,性质就变化了。而且,在公开的会议上找到了差异点也很难讲清楚,即使讲清楚了,领导也不好当场改变主意。
会上拥护、会下恳谈是可行之道,没有外人在场时,领导才好接受,这是下级必须体谅上级的地方。
其次,会下的进谏也要先扬后抑,先肯定领导思路中的可取之处,代表自己深刻思考过领导的指示,这样才能让领导有好感并继续听下去,然后才陈述理由。
理由不能只是自己的感觉,事实更有说服力。和老板一样拍脑袋提方案,你的脑袋肯定没有老板的大。
最后,当领导仍然无法改变错误观点时,要想好补救的措施。
在著名的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助手王平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但向主将提出了建议,而且当意见不被采纳时,做好了善后的准备工作。所以在马谡被斩、诸葛亮“自贬三级”的败军之际,王平仍然可以升官封侯。
今日切记:
听谏也需要资格
作为领导,志向与胸怀不够是听不到直言建议的,他们以为没有,殊不知是下属不敢说。一定不要忘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大道理,在自己接触少的地方要藏拙,主动找一下与下级产生差异的原因。明君不是项羽似的力可拔山,而是刘邦、刘备似的博采众长。要让自己具备听谏的资格,是成为英明领导者的必修功课。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中层管理者,到底该管理什么?
伴随着职位的晋升,很多人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无论是公司中层,还是部门经理,一旦进入管理岗位,工作内容和性质都会发生本质变化。作为昔日打工时一名管理者,试图和大家探讨中层管理者,到底该管理什么?分享经验,以求共勉。
从大的方面,管理的内容分为人和事。而事,又在人为,所以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管理人。中层管理者,对上级是执行角色,没有什么管理职能,无需探讨;对下属是领导角色,带领团队,需要管理,实施目标,也需要管理。作为中层管理者要做好管理,我认为需要把握两个方面要素:
第一、管理自己
中层管理,先管理自己,再管理下属。管理自己,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着重注意。
1、自我岗位职责的分析
首先应该分析自己的岗位职责、公司对自己的职位期望和定位、职位的发展空间及享有资源,理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比如营销总监职位,要明白公司对品牌发展(内营销、vi标准化建设、行业会议、媒体拓展、广告宣传、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等)、销售管理(市场分析、销售计划及产品组合计划、价格策略及推广计划、代理渠道建设管理、销售总结分析等)、客服管理(客户回访机制、客户联谊活动、客户圆桌会议)等方面的要求、现状和资源配置。
梳理清楚每一项具体任务目标和资源,才能切实地将任务分解,细化,制定出具备可实施操作的工作计划,否则方向性思路不清楚,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2、自我能力优劣势分析
认清楚自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经常性分析总结自己的优势、擅长领域,才能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行为方式。
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形成的管理方式也不同。比如有的同事,做事提纲挈领,雷厉风行,这样的中层就需要详细的计划来约束和支撑自己,以免跑的太快,如脱缰之马,产生脱节;有的同事,思维缜密,处事谨慎,这样的中层需要多向市场前端和产品一线推进,增加做事张力,提升人格魄力和实践能力。
同为中层管理者,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喜欢说。喜欢听的,管理下属时多采用书面汇报,以免自己没想清楚给下属带来不必要的误判;喜欢说的,管理下属时多采用口头汇报。及时反馈和表述自己的思路与想法。每个人性格和喜好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要是你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你可以向周围的人寻求反馈并加以分析,周围五六个很了解你的人谈到的共同点,就是你的优劣势。发现自己的长处,加以利用和发挥,总结自己的劣势,及时改善和提升。弥补短板,发挥长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自我时间管理分析
对于每个管理者而言,时间都是有限的,除了例行工作之外,每天临时性的工作也会接踵而来(公司会议、客户拜访、媒体约见、临时事务等),要是没有时间管理和规划,很容易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让自己一头浆糊而且疲惫不堪。
这个时候,建议你的方法是用工作计划表和工作分类法相结合,有了新的临时工作内容,添加到自己的工作计划表中,按照工作分类法的不同等级,去优化处理。
晚上休息前只要当天的工作计划中,该处理的事务都处理完成,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微调也都添加到工作计划表中,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天天如此,让每个在进程中的工作,都按照惯有的节奏前进,不会因为临时事务而受到影响,处理起来,你就会游刃有余。
第二、管理下属
下属支撑自己业绩的关键因素,管理上需要多费心,多重视,否则部门业绩不好自己会连带受损。管理下属,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把握。
1、职位职责管理
做好职位职责书,让每个人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关键时候出现问题互相扯皮,把一些偷懒的想法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下属清楚的了解了自己工作范围后,受益于其他同事帮助,容易有颗感恩的心,利于内部团结。
清晰的职位职责,不但可以指导下属日常工作,也是管理者考核下属的重要依据。让每个下属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工作计划书,你做适当微调和修正,让下属按照计划书去执行并考核。
这一点做不好的话,执行时会出现的职位职责书形同虚设问题,其中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职位职责书内容不明确。制定时千万不是抄袭其他企业相应岗位的内容来应付,一定要根据自己企业对这一岗位的要求和期望来制定,内容上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无废话,具体明细无套话,切忌洋洋洒洒一大篇,这样下属也容易领会和执行。
二是管理者并不是按职位职责书来考核员工,而是经常以自己判断员工是否“忙”来确定奖励。
处理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自己问题。首先,对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做到心知肚明,早请示晚汇报有时虽然繁琐,但是对营销管理很有效。清楚了解员工手头上有哪些事情在做,哪些事情可以缓冲地做,才便于管理。不然就会出现有时有了临时的事情,结果安排给了一个很忙的下属,让员工无所适从。其次,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做到了如指掌。再次,考核必须有依有据,以职位职责书为主导,临时安排的事情,不能作为日常考核的内容,而是作为另外加分的内容,也就是作为奖励的依据,奖励员工不是奖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是奖励完成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最后,职位职责一定要分核心职责和一般职责。对于每一个岗位核心职责不宜超过三个,且每个核心职责一定可以量化。比如销售业绩要求、品牌效果考核数据、分析师报告数量等。核心职责是考核的主要依据,出现任何一项没有完成任务,就判定其工作不合格。一般职责是辅助性工作,是在做好核心工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是否成为优秀员工的条件。
2、员工的绩效管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目标只有分解成可实施的小目标,才能逐一落实。将一年的部门目标分解到十二个月,旺季和前半年尽量多分配。然后再细分为每个人每个月、每个周的任务指标。
对于下属,采用月绩效考核,周汇总考核,日汇报考核。
采用早晚会制度,早上利用20分钟,每个人阐述今天的工作计划,昨天的工作完成情况,理由分析和需要资源和其他部门同事配合需求。给下属产生无形业绩压力同时,让每个人清楚了解到同事们都在做什么,相比而言自己的工作是否出色?是否饱满?是否主动?…
这样作为管理者也能清楚的了解到下属每天在做什么?每个人的工作状态和部门整体状态,行为目标将支撑结果目标,只有把握好每一天,才能确保每个月乃至每一年。
3、团队建设管理
团队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下属的培训,激励沟通,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能都很适合。因为不同性质的团队,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具体方法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但是,我认为团队建设很关键一点,就是价值认同,利益认同,需要每个管理者多加注意。
每个人的发展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诉求为半径的一个圆,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圆。双方都在不断提升利益诉求半径的时候,这两个圆,可能是相切一瞬间,也可能是相交一段时间。作为打工者,很难让两者做到同心圆。所以做好团队建设目标,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内,员工与公司的价值认同和利益认同相一致,让两个圆相交的时间更长一些。
同时,企业只有价值相同的人在一起,才能形成有凝聚力的商业组织,而只有在组织内实现利益(现金利益和增值利益)分配的认同,才可能把聚在一起的人留在一起,让组织能继续存在。
史玉柱成功,不仅是因为自身能力出众,整个团队的稳定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整个团队能死心塌地跟着他一路走来,除了现金利益,可以获得像导师一样的不断指导,像父母一样的激励沟通,像过来人一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等,这些增值利益也是团队稳定的根本基础。而作为管理者,史玉柱自己本身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管理好自己,也是一个魅力点所在。
所以我认为,管好自己,管好下属,就是中层管理者面临的管理。
从大的方面,管理的内容分为人和事。而事,又在人为,所以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管理人。中层管理者,对上级是执行角色,没有什么管理职能,无需探讨;对下属是领导角色,带领团队,需要管理,实施目标,也需要管理。作为中层管理者要做好管理,我认为需要把握两个方面要素:
第一、管理自己
中层管理,先管理自己,再管理下属。管理自己,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着重注意。
1、自我岗位职责的分析
首先应该分析自己的岗位职责、公司对自己的职位期望和定位、职位的发展空间及享有资源,理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比如营销总监职位,要明白公司对品牌发展(内营销、vi标准化建设、行业会议、媒体拓展、广告宣传、公司信息系统建设等)、销售管理(市场分析、销售计划及产品组合计划、价格策略及推广计划、代理渠道建设管理、销售总结分析等)、客服管理(客户回访机制、客户联谊活动、客户圆桌会议)等方面的要求、现状和资源配置。
梳理清楚每一项具体任务目标和资源,才能切实地将任务分解,细化,制定出具备可实施操作的工作计划,否则方向性思路不清楚,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2、自我能力优劣势分析
认清楚自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经常性分析总结自己的优势、擅长领域,才能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行为方式。
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做事方式不同,形成的管理方式也不同。比如有的同事,做事提纲挈领,雷厉风行,这样的中层就需要详细的计划来约束和支撑自己,以免跑的太快,如脱缰之马,产生脱节;有的同事,思维缜密,处事谨慎,这样的中层需要多向市场前端和产品一线推进,增加做事张力,提升人格魄力和实践能力。
同为中层管理者,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喜欢说。喜欢听的,管理下属时多采用书面汇报,以免自己没想清楚给下属带来不必要的误判;喜欢说的,管理下属时多采用口头汇报。及时反馈和表述自己的思路与想法。每个人性格和喜好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要是你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你可以向周围的人寻求反馈并加以分析,周围五六个很了解你的人谈到的共同点,就是你的优劣势。发现自己的长处,加以利用和发挥,总结自己的劣势,及时改善和提升。弥补短板,发挥长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自我时间管理分析
对于每个管理者而言,时间都是有限的,除了例行工作之外,每天临时性的工作也会接踵而来(公司会议、客户拜访、媒体约见、临时事务等),要是没有时间管理和规划,很容易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让自己一头浆糊而且疲惫不堪。
这个时候,建议你的方法是用工作计划表和工作分类法相结合,有了新的临时工作内容,添加到自己的工作计划表中,按照工作分类法的不同等级,去优化处理。
晚上休息前只要当天的工作计划中,该处理的事务都处理完成,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微调也都添加到工作计划表中,就可以安然入睡了。天天如此,让每个在进程中的工作,都按照惯有的节奏前进,不会因为临时事务而受到影响,处理起来,你就会游刃有余。
第二、管理下属
下属支撑自己业绩的关键因素,管理上需要多费心,多重视,否则部门业绩不好自己会连带受损。管理下属,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环节需要把握。
1、职位职责管理
做好职位职责书,让每个人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关键时候出现问题互相扯皮,把一些偷懒的想法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下属清楚的了解了自己工作范围后,受益于其他同事帮助,容易有颗感恩的心,利于内部团结。
清晰的职位职责,不但可以指导下属日常工作,也是管理者考核下属的重要依据。让每个下属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据此制定出自己的工作计划书,你做适当微调和修正,让下属按照计划书去执行并考核。
这一点做不好的话,执行时会出现的职位职责书形同虚设问题,其中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职位职责书内容不明确。制定时千万不是抄袭其他企业相应岗位的内容来应付,一定要根据自己企业对这一岗位的要求和期望来制定,内容上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无废话,具体明细无套话,切忌洋洋洒洒一大篇,这样下属也容易领会和执行。
二是管理者并不是按职位职责书来考核员工,而是经常以自己判断员工是否“忙”来确定奖励。
处理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自己问题。首先,对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做到心知肚明,早请示晚汇报有时虽然繁琐,但是对营销管理很有效。清楚了解员工手头上有哪些事情在做,哪些事情可以缓冲地做,才便于管理。不然就会出现有时有了临时的事情,结果安排给了一个很忙的下属,让员工无所适从。其次,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做到了如指掌。再次,考核必须有依有据,以职位职责书为主导,临时安排的事情,不能作为日常考核的内容,而是作为另外加分的内容,也就是作为奖励的依据,奖励员工不是奖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是奖励完成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最后,职位职责一定要分核心职责和一般职责。对于每一个岗位核心职责不宜超过三个,且每个核心职责一定可以量化。比如销售业绩要求、品牌效果考核数据、分析师报告数量等。核心职责是考核的主要依据,出现任何一项没有完成任务,就判定其工作不合格。一般职责是辅助性工作,是在做好核心工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是否成为优秀员工的条件。
2、员工的绩效管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目标只有分解成可实施的小目标,才能逐一落实。将一年的部门目标分解到十二个月,旺季和前半年尽量多分配。然后再细分为每个人每个月、每个周的任务指标。
对于下属,采用月绩效考核,周汇总考核,日汇报考核。
采用早晚会制度,早上利用20分钟,每个人阐述今天的工作计划,昨天的工作完成情况,理由分析和需要资源和其他部门同事配合需求。给下属产生无形业绩压力同时,让每个人清楚了解到同事们都在做什么,相比而言自己的工作是否出色?是否饱满?是否主动?…
这样作为管理者也能清楚的了解到下属每天在做什么?每个人的工作状态和部门整体状态,行为目标将支撑结果目标,只有把握好每一天,才能确保每个月乃至每一年。
3、团队建设管理
团队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下属的培训,激励沟通,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能都很适合。因为不同性质的团队,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具体方法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但是,我认为团队建设很关键一点,就是价值认同,利益认同,需要每个管理者多加注意。
每个人的发展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诉求为半径的一个圆,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圆。双方都在不断提升利益诉求半径的时候,这两个圆,可能是相切一瞬间,也可能是相交一段时间。作为打工者,很难让两者做到同心圆。所以做好团队建设目标,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内,员工与公司的价值认同和利益认同相一致,让两个圆相交的时间更长一些。
同时,企业只有价值相同的人在一起,才能形成有凝聚力的商业组织,而只有在组织内实现利益(现金利益和增值利益)分配的认同,才可能把聚在一起的人留在一起,让组织能继续存在。
史玉柱成功,不仅是因为自身能力出众,整个团队的稳定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整个团队能死心塌地跟着他一路走来,除了现金利益,可以获得像导师一样的不断指导,像父母一样的激励沟通,像过来人一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等,这些增值利益也是团队稳定的根本基础。而作为管理者,史玉柱自己本身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管理好自己,也是一个魅力点所在。
所以我认为,管好自己,管好下属,就是中层管理者面临的管理。
阅读全文
下一条:如何培养领袖气质?
趋势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要求每一个职场人员,要有超凡的领导能力和良好的协调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在团体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如何培养自己的“领袖气质”。可是树立权威形象,培养领袖气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将会为你的领袖气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领袖气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建议,在你的口中说出与在他的口中说出所产生的是截然不动的两种效果?在某种情况下,为什么有着比他更出色才能的你,却无法象他那样得到团体的认可呢?你又是否意识到这种现象对你的职场进阶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任何一个团体中,总有某一个人充当着核心的角色,他的言行能够被团体认可,并指引着团体的某一些决策和行动。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称为:“领袖气质”。具有这种领袖气质的并不一定是高层的管理者,在任何一个团体中,小到几个人组成的办公室,大到一个集团,总会有一个人具有说服他人、引导他人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领袖气质”也可以被认为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诚实守信
这个市场化的社会在权力、金钱等各种欲望的充斥下,变得尔虞我诈。“诚实”成了“老实”的代名词,而“老实”又似乎成了“无能”的标志。于是,刚从校园里面出来的书生,也会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而演绎出在履历上出现了同一所大学有三个学生会主席的闹剧。可是这种欺骗带来的,只是对自己前途的阻碍。
试想,一个欺诈而不讲信用的人,连人格都让人产生怀疑怎么可能在他人心里树立权威形象呢?所以诚实守信是培养“领袖气质”的基本条件。
学会倾听
在职场上,学会如何表现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认为“说”比“听”更能展现自我。这并没有错,但是你是否想过自己所说的是不是能被团体所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他总是一声不吭地在一边静静地坐着,仔细聆听着别人的发言。到最后,他才会站出来果断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听”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同时也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的思想,了解别人的需求,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异,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当掌握了一切信息以后,你所提出的意见就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团体的角度上。所以最后的发言在某种时候,因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见解也就更深入,更权威。如果你每一次的意见都是相对正确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在他人心中树立起权威形象。
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记住别人的名字开始!
你要让别人重视你,树立起你的权威形象,就必须要学会重视别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交流增多,“hi”一声就可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也许对你来说,要记住每一张新面孔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再次见面却想不起他人名字的尴尬场景便会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可是有谁意识到这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忽视和不尊重呢?心理学家发现,当许多人坐在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在你发言中提到了多个同事的名字及他们说过的话时,那么,被提到的那几个同事就会对你的发言重视一些,也容易接受一些。为什么一个称呼会引起这么大魔力呢?那就是“被重视”这个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让我们从记住别人的姓名做起,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得到其它人的重视和尊重。
从大局的利益出发
一个人待人处世如果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那就不可能得到团体的认可,也更谈不上树立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了。
小胡在一家集团的市场部工作,每一个月初部门都会招集地区级主管开定价会议,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小胡提出的定价总得不到认可,甚至还遭到负责其它地区的同事的排斥,他觉得很苦恼。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另一个地区的主管对他吐苦水,让他找出了原由所在。事情很简单,因为小胡所在的地区销售情况很好,而且竞争对手少,相对而言,就可以制定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可是其它地区竞争对手的实力较强,市场的吞吐量又不是很大,销售价格如果定得高,便不可能完成销售目标。小胡只考虑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没有从大局考虑,他所提议的定价自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其实这种情况常常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生。因为人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工作,如果你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你就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果断的提出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我相信,你已经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但是如何来表现你的权威呢?你平时成绩必须要做到自己心里有底,说话要坚决。
有些人,在工作中面对某些问题时,明明有自己的见解,却思前想后,犹犹豫豫,等到其它同事提出时才懊悔不已。一次一次的错过,使得你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平时说话老是模棱两可,明明是一个正确的意见,却让他人产生模糊的感觉,这也会让他人对你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所以,当你考虑好了,请果断的提出你的意见。
什么是领袖气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建议,在你的口中说出与在他的口中说出所产生的是截然不动的两种效果?在某种情况下,为什么有着比他更出色才能的你,却无法象他那样得到团体的认可呢?你又是否意识到这种现象对你的职场进阶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任何一个团体中,总有某一个人充当着核心的角色,他的言行能够被团体认可,并指引着团体的某一些决策和行动。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所具备的人格魅力称为:“领袖气质”。具有这种领袖气质的并不一定是高层的管理者,在任何一个团体中,小到几个人组成的办公室,大到一个集团,总会有一个人具有说服他人、引导他人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领袖气质”也可以被认为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诚实守信
这个市场化的社会在权力、金钱等各种欲望的充斥下,变得尔虞我诈。“诚实”成了“老实”的代名词,而“老实”又似乎成了“无能”的标志。于是,刚从校园里面出来的书生,也会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而演绎出在履历上出现了同一所大学有三个学生会主席的闹剧。可是这种欺骗带来的,只是对自己前途的阻碍。
试想,一个欺诈而不讲信用的人,连人格都让人产生怀疑怎么可能在他人心里树立权威形象呢?所以诚实守信是培养“领袖气质”的基本条件。
学会倾听
在职场上,学会如何表现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认为“说”比“听”更能展现自我。这并没有错,但是你是否想过自己所说的是不是能被团体所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他总是一声不吭地在一边静静地坐着,仔细聆听着别人的发言。到最后,他才会站出来果断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听”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同时也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的思想,了解别人的需求,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异,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当掌握了一切信息以后,你所提出的意见就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团体的角度上。所以最后的发言在某种时候,因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见解也就更深入,更权威。如果你每一次的意见都是相对正确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在他人心中树立起权威形象。
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从记住别人的名字开始!
你要让别人重视你,树立起你的权威形象,就必须要学会重视别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交流增多,“hi”一声就可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也许对你来说,要记住每一张新面孔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再次见面却想不起他人名字的尴尬场景便会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可是有谁意识到这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忽视和不尊重呢?心理学家发现,当许多人坐在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在你发言中提到了多个同事的名字及他们说过的话时,那么,被提到的那几个同事就会对你的发言重视一些,也容易接受一些。为什么一个称呼会引起这么大魔力呢?那就是“被重视”这个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让我们从记住别人的姓名做起,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得到其它人的重视和尊重。
从大局的利益出发
一个人待人处世如果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那就不可能得到团体的认可,也更谈不上树立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了。
小胡在一家集团的市场部工作,每一个月初部门都会招集地区级主管开定价会议,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小胡提出的定价总得不到认可,甚至还遭到负责其它地区的同事的排斥,他觉得很苦恼。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另一个地区的主管对他吐苦水,让他找出了原由所在。事情很简单,因为小胡所在的地区销售情况很好,而且竞争对手少,相对而言,就可以制定一个比较高的价格。可是其它地区竞争对手的实力较强,市场的吞吐量又不是很大,销售价格如果定得高,便不可能完成销售目标。小胡只考虑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没有从大局考虑,他所提议的定价自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其实这种情况常常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生。因为人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工作,如果你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你就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果断的提出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我相信,你已经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但是如何来表现你的权威呢?你平时成绩必须要做到自己心里有底,说话要坚决。
有些人,在工作中面对某些问题时,明明有自己的见解,却思前想后,犹犹豫豫,等到其它同事提出时才懊悔不已。一次一次的错过,使得你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平时说话老是模棱两可,明明是一个正确的意见,却让他人产生模糊的感觉,这也会让他人对你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所以,当你考虑好了,请果断的提出你的意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