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白领如何面对中年危机
时间:2010-03-15 人气:1044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概述: 人们越来越长寿了,人力的使用周期竟然缩减了。一边是日复一日毫无激情,一边是新人们虎视眈眈的眼神;一边是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一边我们还要承受着压力、指责……职场正在完成一波又一波的新老更替,我们真的老了吗面对席卷而来的职场 “中年......
人们越来越长寿了,人力的使用周期竟然缩减了。一边是日复一日毫无激情,一边是新人们虎视眈眈的眼神;一边是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一边我们还要承受着压力、指责……职场正在完成一波又一波的新老更替,我们真的老了吗面对席卷而来的职场 “中年危机”,我们怎么办
一声叹息
当工作渐渐没有激情……
代表人物:小冯
工作缺乏激情是许多职场人士都会遇到的困境。小冯从学校毕业后在这家公司工作4年了,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热情,什么工作都会拖到最后一刻交,还时有小错发生。与刚工作时的勤快、好学、成长快相比,现在的小冯明显犯懒。对于这一情况小冯自己也感觉到了,但是她似乎缺乏走出来的动力。
专家点评:对于一个进入职场4年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很容易面临转型、跳槽、失去工作兴趣诸如此类的职场困惑,建议“小冯们”认真理清三个问题:
爱VS恨。如果你热爱这份工作,那么你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投入,并享受过程,容易出成绩。反之,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所爱,没有兴趣的话,即使在很努力地工作,但无形中却是一种毫无激情的敷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别人的问题VS自身的问题。近千位职场人士分析表明,有68%的人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由于现有的工作是由家人安排好的,或是为了生存而选择,与自己的梦想失之千里,从事着自己不认同的工作,很难保证工作激情。另外就是来自周边人的影响,同一公司的人,纷纷抱着敷衍的态度应付工作,没有兴趣,没有积极的态度,久而久之便会随波逐流。
职业定位VS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专家认为,工作没激情大多都是因为职业定位不对路,也缺乏职业规划。“小冯们”可以寻求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帮助,用一些科学系统的测评和分析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近期或中长期的职业发展做一个理性的规划。(王文)
几多无奈
外企里的年龄恐慌……
“优美的办公环境、笔挺的西装、流利的外语,外加一部笔记本电脑,常坐飞机出差。”这是大多数人对外企的直观印象,可在这些华丽的外包装下,我们常常见到的是青春洋溢的面孔,却很少见到老成持重的中年人。难道外企只是年轻人的天下
在外企,员工在35岁左右就开始产生心理恐慌。张小姐大学毕业后在小企业奋斗了几年才进入现在这家外企,可几年过去了,她仍在原地踏步,看着自己日益失去光泽的脸庞,她的心理压力突然增多。“现在做什么都要求35岁以下的,这真是一个恐慌而又尴尬的年龄。”张小姐感叹道。记者了解到,在外企,如果你到40岁左右还没有“一官半职”的话,确实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绩效考核时刻敲击着你的神经,公司并不会因为你年龄大而减轻你的工作量,或许你还得忍受年轻上司的责难,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另谋出路。另一方面,你不想折腾,想继续“死扛”在这里,直到退休,可是公司却会找各种借口将你辞掉,因为他们宁可用低薪的年轻人来代替你,除非你是公司认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因为已经意识到即将出现的中年危机,外企里的大多数员工会在刚入职时就努力拼搏,争取升职,因此外企里的“斗争”更是残酷。当然也有人不愿卷入人事斗争,只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希望将来以外企丰富的工作经历为自己创业打下基础,这部分人以“80后”为主。也有一些人打算到中年时跳槽到中小企业,因为有外企背景支撑,他们一般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或领导。当然,也有职场人表示:年轻时多努力,赚够了钱就提早退休。某外资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陈女士建议:“在外企工作,规划越早越好,其次就是要不断学习。”最后还应该有好的心态,有些技术操作岗位上还是需要有经验的中年人做中流砥柱。此外,有的企业会在员工工作10年后与之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指的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企业和员工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的劳动合作关系,有人将这戏称为外企里的“铁饭碗”,一般来说,科研、行政等相对需要稳定的岗位会有这类的合同。
一声叹息
当工作渐渐没有激情……
代表人物:小冯
工作缺乏激情是许多职场人士都会遇到的困境。小冯从学校毕业后在这家公司工作4年了,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热情,什么工作都会拖到最后一刻交,还时有小错发生。与刚工作时的勤快、好学、成长快相比,现在的小冯明显犯懒。对于这一情况小冯自己也感觉到了,但是她似乎缺乏走出来的动力。
专家点评:对于一个进入职场4年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很容易面临转型、跳槽、失去工作兴趣诸如此类的职场困惑,建议“小冯们”认真理清三个问题:
爱VS恨。如果你热爱这份工作,那么你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投入,并享受过程,容易出成绩。反之,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所爱,没有兴趣的话,即使在很努力地工作,但无形中却是一种毫无激情的敷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别人的问题VS自身的问题。近千位职场人士分析表明,有68%的人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由于现有的工作是由家人安排好的,或是为了生存而选择,与自己的梦想失之千里,从事着自己不认同的工作,很难保证工作激情。另外就是来自周边人的影响,同一公司的人,纷纷抱着敷衍的态度应付工作,没有兴趣,没有积极的态度,久而久之便会随波逐流。
职业定位VS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专家认为,工作没激情大多都是因为职业定位不对路,也缺乏职业规划。“小冯们”可以寻求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帮助,用一些科学系统的测评和分析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近期或中长期的职业发展做一个理性的规划。(王文)
几多无奈
外企里的年龄恐慌……
“优美的办公环境、笔挺的西装、流利的外语,外加一部笔记本电脑,常坐飞机出差。”这是大多数人对外企的直观印象,可在这些华丽的外包装下,我们常常见到的是青春洋溢的面孔,却很少见到老成持重的中年人。难道外企只是年轻人的天下
在外企,员工在35岁左右就开始产生心理恐慌。张小姐大学毕业后在小企业奋斗了几年才进入现在这家外企,可几年过去了,她仍在原地踏步,看着自己日益失去光泽的脸庞,她的心理压力突然增多。“现在做什么都要求35岁以下的,这真是一个恐慌而又尴尬的年龄。”张小姐感叹道。记者了解到,在外企,如果你到40岁左右还没有“一官半职”的话,确实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绩效考核时刻敲击着你的神经,公司并不会因为你年龄大而减轻你的工作量,或许你还得忍受年轻上司的责难,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另谋出路。另一方面,你不想折腾,想继续“死扛”在这里,直到退休,可是公司却会找各种借口将你辞掉,因为他们宁可用低薪的年轻人来代替你,除非你是公司认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因为已经意识到即将出现的中年危机,外企里的大多数员工会在刚入职时就努力拼搏,争取升职,因此外企里的“斗争”更是残酷。当然也有人不愿卷入人事斗争,只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希望将来以外企丰富的工作经历为自己创业打下基础,这部分人以“80后”为主。也有一些人打算到中年时跳槽到中小企业,因为有外企背景支撑,他们一般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或领导。当然,也有职场人表示:年轻时多努力,赚够了钱就提早退休。某外资物流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陈女士建议:“在外企工作,规划越早越好,其次就是要不断学习。”最后还应该有好的心态,有些技术操作岗位上还是需要有经验的中年人做中流砥柱。此外,有的企业会在员工工作10年后与之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指的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企业和员工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的劳动合作关系,有人将这戏称为外企里的“铁饭碗”,一般来说,科研、行政等相对需要稳定的岗位会有这类的合同。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绩效管理如何促进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用什么样的人,是决定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有人才战略才有企业发展的战略。我想用两个企业案例,来具体说明不同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一家企业是百事,是以营销为主导的企业;另一家是惠普,他们以研发为主导。
惠普的人才战略注重创新和质量,在人员发展方面,他们注重管理技能和辅导技能的运用,对管理者的一项绩效考核就是辅导下属。从行业的特性、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领导风格考虑,惠普侧重于人员的长期发展,创造诚实和优秀的团队合作氛围。惠普员工的福利和工作条件基本相同,股票权利也是根据公司的业绩而不是个人来决定。虽然在做绩效评估的时候,他们有时也做强制排序,但做完排序以后,不一定就会有员工被淘汰。
百事处于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行业,他们的人才战略就是吸引注重短期成果并渴望成功的人才,这些人渴望成功并愿意接受挑战。从个人工作的工作职责来看,百事强调个人目标,强调个人能力,根据个人的目标和能力来决定是否加薪,同时结合个人和公司业绩分配奖金和股票。百事12的增长速度为员工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会。百事强调考核,强调最好的发展是在员工的下一个岗位,这是业绩突出的公司最佳的绩效管理做法。百事公司有明确的目标来管理绩效评估,奖励成绩优秀的员工,要求员工完成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有任何借口。百事还把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分布,分成出色、很好、熟练和差几种,出色的占5,差占3。
从两家公司的绩效管理区别,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业绩管理区分。比如更注重短期效益的企业,他们的营销部可能会了解每周的业绩情况,甚至每天的工作情况。他们会量化销售业绩,而不量化行为指标。行为指标虽然重要但不是最关键的,尤其对销售部门来说,在做绩效评估的时候,往往采取量化的指标,其中关键的指标不是管理指标,也不是行为指标,而是业绩指标。
在绩效管理方式的选择中,使用哪种方式相对来说是可以组合的,并不是说某家公司一定要像惠普一样。比如联想,我们在研发团队里绩效考核更像惠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的;销售部门的绩效考核则更像是百事公司。
绩效管理要强调业绩和个人发展配合
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决定员工职位的升迁或调动,以及评估个人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发现很多企业做绩效考核对于业绩更关注,但对个人发展方面不是很关注,我们绩效考核实际上是什么作用?企业绩效考核跟绩效管理到底有什么不同?我的观点就是:绩效管理更强调业绩和个人发展配合。但绩效管理和个人发展又是不同的,在绩效管理过程里,要了解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在评估完之后,要关注给予他什么样的培训。
我们做完绩效管理后,对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做了评估,但他的发展意向是否得到了评价呢?我们有没有判断出该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在2002年我刚到联想公司的时候,公司有800多人,每年的培训经费是37万元,那时候每个部门都不太支持做培训,一是本来工作很忙,另外他们觉得做培训是在浪费时间。现在公司的培训经费增长到700万左右,费用增长的背后是需求的支撑,也就是说业务部门现在关注培训,在他们评估完以后,可以看出员工的哪些方面能力还需要提升,大家于是发现个人的培训需求是跟公司业绩目标一致的,所以进而评估他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和培训目标。
当然,还应辅以其他的辅助发展措施进行培训,比如个人教练,我们称之为企业内部辅导。这非常重要,把辅导主管对员工的辅导当作业绩考核的一部分,这也是提升人才储备很重要的一个措施。
怎样进行能力评估也是一个关键所在。有人说用360度考核等,其实都无所谓,但是对能力的评估应该纳入公司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启用末位淘汰制,如果强制排序的话,对最后的5或10,都要做绩效管理的继续,帮助他来提升。不管哪个公司,对业绩不佳的员工都应该有最起码的绩效改善计划,否则就很可能形成大锅饭。
仍以百事为例,他们采用岗位轮换制度,同时对个人进行360度评估以后,加强对个人能力的反馈。公司高层经理对所有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审核,通过每一个人的发展计划,包括对新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领导才能培训、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训等,来设计培训体系。公司强调的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人才的绩效评估
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司,不管从什么层面来讲,对关键岗位的管理,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行业里,关键岗位相对是固定的。但是在快速变化的企业里边,有些岗位每年都会更新,所以要强调对关键人才的管理,而不是去强调某个岗位是否关键。着眼于关键人才,因为关键人才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实现相应的发展战略。
我们制订了后备人才的档案和培训计划。很多公司都有后备人才库,他们把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分开排序,我们做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关注前一百名或前二百名的那些关键人才,进入他们的档案。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某个部门的档案,在员工晋升一定级别后就能够打开一个文件夹看到。公司在发展变化的时候,往往很难关注到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关注20到30的关键人才,那么对公司来讲,就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失导致手忙脚乱。
对关键人才管理重要一点,就是考核并区分关键人才和一般人才的业绩潜力。
对公司内部的组织人员情况,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在百事,很多子公司都有一个大表,叫做后备人才计划。在档案里面,包括姓名、服务年限、工作水平、业绩、是否具有提升的潜力、提升的潜力、等级等。一看这张表,就会非常清楚,在某个岗位上面有哪些后备人才,这个人的姓名、是否有某些心理准备、受过相应的培训、工作状况如何,一目了然。在公司内部贴了组织结构图,是一千多名经理人员的简介,公司可以模拟各种人事安排,从而找出最佳的人员流动计划,做出相应的人员调整。
关键岗位的任命和流动程序,决定于两个指标,一个来自于业绩评估,主要业绩的评估,关键绩效的评估。他的业绩完成情况比如每个季度考核一次,并且是能够考核的。我们用了360度的能力考核,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系统,软性指标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领导力、管理能力、个人品德等。如美国要对公司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反欺诈行为准则进行评估和审计,这个方面也是评估的一个因素。至于多种奖励成果,就不一一阐述了。总之,在评估完了以后,应该配合多种计划,不应该评估完了以后没有结果,薪酬体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的东西,非物质性的奖励可能更重要。
我们在做绩效管理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评估团队同时奖励个人,即评估这个团队的业绩同时奖给业绩超标的人。在原来做绩效评估的时候,刚开始发现有70的奖金奖给了70的人,结果好多人才,尤其那些业绩超标的人,认为像吃大锅饭,干得好也拿不了多少工资,干得不好的也少不了多少,觉得没有劲头。我们甚至发现没有达标的人都会拿到奖金,理由是没有达标不是他的原因,是外部市场变化快,所以这种绩效激励对整个团队是有害无利的。
惠普的人才战略注重创新和质量,在人员发展方面,他们注重管理技能和辅导技能的运用,对管理者的一项绩效考核就是辅导下属。从行业的特性、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领导风格考虑,惠普侧重于人员的长期发展,创造诚实和优秀的团队合作氛围。惠普员工的福利和工作条件基本相同,股票权利也是根据公司的业绩而不是个人来决定。虽然在做绩效评估的时候,他们有时也做强制排序,但做完排序以后,不一定就会有员工被淘汰。
百事处于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行业,他们的人才战略就是吸引注重短期成果并渴望成功的人才,这些人渴望成功并愿意接受挑战。从个人工作的工作职责来看,百事强调个人目标,强调个人能力,根据个人的目标和能力来决定是否加薪,同时结合个人和公司业绩分配奖金和股票。百事12的增长速度为员工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会。百事强调考核,强调最好的发展是在员工的下一个岗位,这是业绩突出的公司最佳的绩效管理做法。百事公司有明确的目标来管理绩效评估,奖励成绩优秀的员工,要求员工完成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有任何借口。百事还把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分布,分成出色、很好、熟练和差几种,出色的占5,差占3。
从两家公司的绩效管理区别,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业绩管理区分。比如更注重短期效益的企业,他们的营销部可能会了解每周的业绩情况,甚至每天的工作情况。他们会量化销售业绩,而不量化行为指标。行为指标虽然重要但不是最关键的,尤其对销售部门来说,在做绩效评估的时候,往往采取量化的指标,其中关键的指标不是管理指标,也不是行为指标,而是业绩指标。
在绩效管理方式的选择中,使用哪种方式相对来说是可以组合的,并不是说某家公司一定要像惠普一样。比如联想,我们在研发团队里绩效考核更像惠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的;销售部门的绩效考核则更像是百事公司。
绩效管理要强调业绩和个人发展配合
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决定员工职位的升迁或调动,以及评估个人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发现很多企业做绩效考核对于业绩更关注,但对个人发展方面不是很关注,我们绩效考核实际上是什么作用?企业绩效考核跟绩效管理到底有什么不同?我的观点就是:绩效管理更强调业绩和个人发展配合。但绩效管理和个人发展又是不同的,在绩效管理过程里,要了解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在评估完之后,要关注给予他什么样的培训。
我们做完绩效管理后,对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做了评估,但他的发展意向是否得到了评价呢?我们有没有判断出该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培训?在2002年我刚到联想公司的时候,公司有800多人,每年的培训经费是37万元,那时候每个部门都不太支持做培训,一是本来工作很忙,另外他们觉得做培训是在浪费时间。现在公司的培训经费增长到700万左右,费用增长的背后是需求的支撑,也就是说业务部门现在关注培训,在他们评估完以后,可以看出员工的哪些方面能力还需要提升,大家于是发现个人的培训需求是跟公司业绩目标一致的,所以进而评估他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和培训目标。
当然,还应辅以其他的辅助发展措施进行培训,比如个人教练,我们称之为企业内部辅导。这非常重要,把辅导主管对员工的辅导当作业绩考核的一部分,这也是提升人才储备很重要的一个措施。
怎样进行能力评估也是一个关键所在。有人说用360度考核等,其实都无所谓,但是对能力的评估应该纳入公司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启用末位淘汰制,如果强制排序的话,对最后的5或10,都要做绩效管理的继续,帮助他来提升。不管哪个公司,对业绩不佳的员工都应该有最起码的绩效改善计划,否则就很可能形成大锅饭。
仍以百事为例,他们采用岗位轮换制度,同时对个人进行360度评估以后,加强对个人能力的反馈。公司高层经理对所有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审核,通过每一个人的发展计划,包括对新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领导才能培训、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训等,来设计培训体系。公司强调的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人才的绩效评估
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司,不管从什么层面来讲,对关键岗位的管理,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行业里,关键岗位相对是固定的。但是在快速变化的企业里边,有些岗位每年都会更新,所以要强调对关键人才的管理,而不是去强调某个岗位是否关键。着眼于关键人才,因为关键人才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实现相应的发展战略。
我们制订了后备人才的档案和培训计划。很多公司都有后备人才库,他们把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分开排序,我们做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关注前一百名或前二百名的那些关键人才,进入他们的档案。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某个部门的档案,在员工晋升一定级别后就能够打开一个文件夹看到。公司在发展变化的时候,往往很难关注到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关注20到30的关键人才,那么对公司来讲,就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失导致手忙脚乱。
对关键人才管理重要一点,就是考核并区分关键人才和一般人才的业绩潜力。
对公司内部的组织人员情况,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在百事,很多子公司都有一个大表,叫做后备人才计划。在档案里面,包括姓名、服务年限、工作水平、业绩、是否具有提升的潜力、提升的潜力、等级等。一看这张表,就会非常清楚,在某个岗位上面有哪些后备人才,这个人的姓名、是否有某些心理准备、受过相应的培训、工作状况如何,一目了然。在公司内部贴了组织结构图,是一千多名经理人员的简介,公司可以模拟各种人事安排,从而找出最佳的人员流动计划,做出相应的人员调整。
关键岗位的任命和流动程序,决定于两个指标,一个来自于业绩评估,主要业绩的评估,关键绩效的评估。他的业绩完成情况比如每个季度考核一次,并且是能够考核的。我们用了360度的能力考核,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系统,软性指标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领导力、管理能力、个人品德等。如美国要对公司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反欺诈行为准则进行评估和审计,这个方面也是评估的一个因素。至于多种奖励成果,就不一一阐述了。总之,在评估完了以后,应该配合多种计划,不应该评估完了以后没有结果,薪酬体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的东西,非物质性的奖励可能更重要。
我们在做绩效管理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评估团队同时奖励个人,即评估这个团队的业绩同时奖给业绩超标的人。在原来做绩效评估的时候,刚开始发现有70的奖金奖给了70的人,结果好多人才,尤其那些业绩超标的人,认为像吃大锅饭,干得好也拿不了多少工资,干得不好的也少不了多少,觉得没有劲头。我们甚至发现没有达标的人都会拿到奖金,理由是没有达标不是他的原因,是外部市场变化快,所以这种绩效激励对整个团队是有害无利的。
阅读全文
下一条:最容易被淘汰的八种职场人
职场竞争可谓激烈,职场人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职场江湖的边缘人士,久而久之被雇主抛弃。一方面,职场人必须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避免被淘汰;另一方面,职场人必须建立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营造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职场氛围。但大家记住一个江湖规则: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职场江湖必须时不时淘汰一些人以保持新鲜的血液、江湖的活力以及前进的动力。那哪些职场人容易被淘汰了?
1、不爱学习的人
在知识更新快速的今天,要想在职场里成为常青树仅靠在某一阶段积累的或者是大学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会发现很多曾经非常牛A的职场人士过了几年后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很多知识丰富满腹经纶的人过了几年后变得平平淡淡与常人没有多大差别,我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持续的学习。在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不学习的职场人士将很快成为被拍到沙滩上的那一股浪。正如某家培训机构广告语说的那样:学习是一种信仰。职场人士更要将这种信仰转化为日常习惯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斤斤计较的人
斤斤计较的人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机遇与发展。职场人士要懂得佛家所说的“舍得”,懂得舍才会得,不懂得舍就不会得。舍越多得越多,舍越少得越少。如果你斤斤计较,交往对象会认为你是个不懂得分享的人,俗话说的好:这哥们太小气,真没意思。一旦这话传开,你很难再成为交往对象分享的对象。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职场交际圈的边缘人。在职场发展严重依赖关系的中国,斤斤计较的人是不会成为上司青睐的对象,很难有出头之日。
3、吃里扒外的人
所谓吃里扒外就是利用公司的资源去牟取自身不应该得到的利益,比如说吃回扣、打外单、干私活等。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吃里扒外的理由。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很多人吃里扒外看起来很隐秘伪装很好,但实质上老板都知道。职场人士必须记住:你的任何行为老板都会知道的,要知道老板是过来人。吃里扒外的那一刻,就是老板对你不信任的开始;一旦吃里扒外,职场上的提升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4、单打独斗的人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获得胜利的,哪怕个人的能力再强。由多种能力互补的职场人组成的团队是获得长久胜利的保证,无数个案例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你的能力很强但团队合作能力很差不能与其他团队成员很好融合的话,你就是团队里的害群之马。可能你短期为团队的贡献很大,领导不会裁掉你;一旦业务稳定下来,你必将成为领导痛下杀手的羔羊。
5、过多心计的人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职场是江湖,江湖险恶,身处江湖的人要小心谨慎,小心说出的每一句话,注意自身的每一个行为,因为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得罪某个人。做人一定要光明磊落,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能过多使用心计。使用心计短时间内或许能获得利益,但这种利益定会很快失去。这是个轮回的世界,你用什么手段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什么手段对待你;你用什么方式得到的东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的。
6、缺乏激情的人
每一个职场人士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焦虑感强等困扰着每一个职场人士。要想不被淘汰,职场人必须时刻保持激情去接受每一个挑战。可以短暂失去激情,但早上醒来必须焕发激情,因为一切还要继续着。缺乏激情的人不但会影响自身的生活与工作,还是影响他人的情绪以及团队的激情,继而影响团队的绩效。反过来想,你会喜欢没有激情的人吗?送给大家两句话:工作失去激情,业绩将会变得怎样;一个人没有激情,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7、太势利眼的人
势利本身无可厚非,我相信每一个职场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势利,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势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事,但凡事不能过度,过度表现就会被他人瞧不起,认为你是个没有出息的家伙。一旦你被贴上了这个标签,再想“翻案”改变他人对你的认知是相当困难的。太势利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被他人看穿看透,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继而成为“暗算”的对象。
8、没有特长的人
职场人士必须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其他人不会你会、其他人会一点你会很多、其他人会很多你可以做的更精更完美。特长是价值的体现,是拥有职场影响力的重要工具。没有特长的人是很难同事的认可与领导的青睐的。这里注意一点,特长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并不一定是解决工作难题的能力或者掌握了某一非常复杂的技术,也可能是其他的生活上的特长,比如说有的很善唱歌,有的很善调节气氛等,不要小看这些特长,很多人正是依靠这些特长获得了职位上的晋升。
1、不爱学习的人
在知识更新快速的今天,要想在职场里成为常青树仅靠在某一阶段积累的或者是大学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会发现很多曾经非常牛A的职场人士过了几年后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很多知识丰富满腹经纶的人过了几年后变得平平淡淡与常人没有多大差别,我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持续的学习。在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不学习的职场人士将很快成为被拍到沙滩上的那一股浪。正如某家培训机构广告语说的那样:学习是一种信仰。职场人士更要将这种信仰转化为日常习惯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斤斤计较的人
斤斤计较的人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机遇与发展。职场人士要懂得佛家所说的“舍得”,懂得舍才会得,不懂得舍就不会得。舍越多得越多,舍越少得越少。如果你斤斤计较,交往对象会认为你是个不懂得分享的人,俗话说的好:这哥们太小气,真没意思。一旦这话传开,你很难再成为交往对象分享的对象。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职场交际圈的边缘人。在职场发展严重依赖关系的中国,斤斤计较的人是不会成为上司青睐的对象,很难有出头之日。
3、吃里扒外的人
所谓吃里扒外就是利用公司的资源去牟取自身不应该得到的利益,比如说吃回扣、打外单、干私活等。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吃里扒外的理由。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很多人吃里扒外看起来很隐秘伪装很好,但实质上老板都知道。职场人士必须记住:你的任何行为老板都会知道的,要知道老板是过来人。吃里扒外的那一刻,就是老板对你不信任的开始;一旦吃里扒外,职场上的提升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4、单打独斗的人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获得胜利的,哪怕个人的能力再强。由多种能力互补的职场人组成的团队是获得长久胜利的保证,无数个案例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你的能力很强但团队合作能力很差不能与其他团队成员很好融合的话,你就是团队里的害群之马。可能你短期为团队的贡献很大,领导不会裁掉你;一旦业务稳定下来,你必将成为领导痛下杀手的羔羊。
5、过多心计的人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职场是江湖,江湖险恶,身处江湖的人要小心谨慎,小心说出的每一句话,注意自身的每一个行为,因为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得罪某个人。做人一定要光明磊落,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能过多使用心计。使用心计短时间内或许能获得利益,但这种利益定会很快失去。这是个轮回的世界,你用什么手段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什么手段对待你;你用什么方式得到的东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的。
6、缺乏激情的人
每一个职场人士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焦虑感强等困扰着每一个职场人士。要想不被淘汰,职场人必须时刻保持激情去接受每一个挑战。可以短暂失去激情,但早上醒来必须焕发激情,因为一切还要继续着。缺乏激情的人不但会影响自身的生活与工作,还是影响他人的情绪以及团队的激情,继而影响团队的绩效。反过来想,你会喜欢没有激情的人吗?送给大家两句话:工作失去激情,业绩将会变得怎样;一个人没有激情,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7、太势利眼的人
势利本身无可厚非,我相信每一个职场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势利,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势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事,但凡事不能过度,过度表现就会被他人瞧不起,认为你是个没有出息的家伙。一旦你被贴上了这个标签,再想“翻案”改变他人对你的认知是相当困难的。太势利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被他人看穿看透,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继而成为“暗算”的对象。
8、没有特长的人
职场人士必须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其他人不会你会、其他人会一点你会很多、其他人会很多你可以做的更精更完美。特长是价值的体现,是拥有职场影响力的重要工具。没有特长的人是很难同事的认可与领导的青睐的。这里注意一点,特长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并不一定是解决工作难题的能力或者掌握了某一非常复杂的技术,也可能是其他的生活上的特长,比如说有的很善唱歌,有的很善调节气氛等,不要小看这些特长,很多人正是依靠这些特长获得了职位上的晋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