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价值
详细内容

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价值

时间:2010-03-17     人气:1088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一、人力资源 对中国企业而言,人力源管理的概念无疑是一种舶来品。 十几年前,当“人力资源”这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走下豪华邮轮,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其影响力就像飓风一样,迅速地席卷了整个中国。几年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国企......
一、人力资源

对中国企业而言,人力源管理的概念无疑是一种舶来品。
十几年前,当“人力资源”这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走下豪华邮轮,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其影响力就像飓风一样,迅速地席卷了整个中国。几年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更换了一块门牌:“人事部”、“劳资部”、“行政部”等等,都因为这位贵客的到来而变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部”。


毋庸讳言,这场人力资源管理理、方法与技术的布道,对中国企业管理起着革性的推动作用,人的价值得到空前提高,人本意识逐渐获得企业认同。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接受人力资源这一全新观念洗礼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而很少考虑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应采取怎样的治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胜任素质?


对上述问题的忽视,往往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不能系统地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内外部环境,盲目引进管理技术、教条运用管理思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因收效甚微而将日趋变得谨慎,有些企业甚至开始质疑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所在,人力资源部门离“战略伙伴”的愿景仍旧遥不可及甚至渐行渐远。
更为糟糕的是,随着专业外包服务的兴起以及e-hr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企业似乎找到了性价比更优的替代方案。关于人力资源部门存在必要性的讨论开始蔓延。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如何发展?抑或是因为职能外包而消亡?
企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员工个人绩效来改善组织绩效,人力资源要创造价值,其基础在于能够理解并执行公司整体战略。


单个的人力资源职能(比如招聘、培训等)与企业战略没有衔接的封闭的人力资源体系,都不能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人力资源系统(此处不是指e-hr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甚至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更大的战略体系结合考虑,才可能为企业创造高绩效价值。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层面:


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职能,如招聘、薪酬与福利等。术性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基于流程的事务处理,标准化、重复性是其主要特点,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较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提供服务直接支持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职能,比如通过劳动力分析(workforce analytics)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能力发展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单个职能,而是以企业战略与组织绩效为导向,跨越单个人力资源职能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将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单个人力资源职能来执行。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的、优质的服务,并且有效地控制成本。
而随着经营环境地不断变化,企业势必对人力资源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直接为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停留在事务处理层面,则永远逃脱不了被动、滞后的局面;而空谈人力资源战略但却不能有效地将战略分解到可操作的工作上,则势必很快让人力资源部在企业内失去信誉。人力资源必须在传统的事务服务与提供高附加值的战略服务两种角色间表现优秀,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问题在于,事务性工作总是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拽住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放,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本无暇考虑更高层面的战略人力资源工作。


一些企业开始理性地反思人力资源治理模式的问题。
事实上,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层面与战略层面,企业应该配备两种不同特质的管理者:从事技术层面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与平衡的知识结构(既懂人力资源管理,又了解业务需求)的“通才(hr generalist)”;而从事战略层面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是在人力资源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才(hr specialist)”。


新的问题在于,区分专才与通才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不仅要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再造,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工作量将会随着工作的细分而大幅度增加,这势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调整甚至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显然,做出这样的决策,对企业高管层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新的、更为柔和的解决方案,希望在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寻求外部合作伙伴,而企业自身将主要关注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于是,在专业化分工大背景下产生的人力资源外包(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简称hro)概念开始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


二、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显著的背景下,顺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的需求而兴起的。
著名研究机构yankee group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2,至2008年,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00亿美金,而仅美国国内的市场规模就将超过全球总体规模的一半,达到420亿美金。
事实上,人力资源外包(hro)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一般而言,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分为三大类服务:
1、 人力资源数据处理服务(hr processing services)
2、 人力资源咨询服务(hr consulting services)
3、 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hr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hr bpo)

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


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是指企业将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工作量较大或比较烦杂的hr业务的执行进行外包,但未赋予服务商任何的管理职责(管理仍旧由企业自身的hr部门负责)。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主要涉及:
1、 薪资计算与发放
2、 保险福利计算与缴纳
3、 员工档案托管
4、 人员派遣
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不涉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而服务商的收费也是以所服务的员工数量为基数进行计算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企业雇佣员工的成本比较高,而外包服务商通过规模化服务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因此,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将上述业务进行外包。巨大的市场也成就了一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比如,美国adp(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公司在人力资源事务外包(其中主要是薪资计算与发放)这块业务上,已成长为一家年收入超过85亿美金的大型跨国企业。


而在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整个商业环境的诚信体系比较脆弱,企业在观念上还很难接受将内部极为敏感的业务与数据进行外包,因此薪资计算与发放外包业务在国内还很难推广;但有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会选择将保险福利方案的设计与费用缴纳外包;还有些企业从控制正式员工数量的角度出发,会选择人员派遣的外包服务(但在国内,所派遣的人员往往也不是外包服务商的职员,人员派遣服务便简化为“代签劳动合同”服务,而派遣人员一旦从企业离职,实际上又回到社会,而不是派遣公司);此外,基于国内政策的规定,大多数没有人事权的企业须选择将员工档案外包给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托管。


由于竞争门槛并不高同时还受到地域的限制,使得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一大批区域性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保守估计,目前国内从事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的机构将不下万家。其中,fesco(外企服务集团)、中智、四达等企业已逐渐形成了年收入几亿到十几亿人民币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强势品牌。
由于中国企业数量与人口基数庞大,同时,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完善与企业观念的不断更新,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的市场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人力资源咨询服务


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人力资源咨询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形式。只不过,人力资源咨询是以顾问的形式(而非参与管理与执行)帮助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战略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涉及:
1、 人力资源治理模式
2、 人力资源规划
3、 组织再造
4、 人力资源业务流程设计
5、 职位、绩效、薪酬体系设计
6、 员工保留计划
7、 e-hr规划、选型与实施监理
人力资源咨询是一种服务商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的知识转移,并且往往是一次性的服务。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理念起步较早,绝大多数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或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使得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一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正在努力拓展新的外包服务模式以避免业务规模的萎缩,例如:hewitt(翰威特)就通过收购一家著名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商exult而将hr bpo逐渐发展成为该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中国,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人力资源理念的导入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使得人力资源咨询业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调查表明,人力资源咨询已成为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业务领域。当美世、翰威特等国际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其传统人力资源咨询业务在发达国家趋于饱和的时候,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却能取得每年50以上的成长业绩。新华信、北大纵横等国内的综合性管理咨询公司,据信有超过60的业务来自于人力资源咨询。


一个现象足以说明这个事实:当翰威特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有些习惯,融入人们的意识深处,或者说,有些意识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套用荣格的一个分析心理学学术用语,叫做集体无意识。

      2009年元旦来临时,过去的一年,如同历史长河中溅出的一滴水珠,在每一个人的身后消失了。一个新的时空节点,纵横延伸出365个刻度,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设定坐标,标记下岁月沧桑的痕迹。

      然而,在农耕文化的滋养下,积久成习,不在爆竹声中把春节梳妆打扮一番移到别处,中国人的一年,似乎总没有过完。

      所以,在2010年春节一天天临近之时,概括性地从营销的角度盘点过去的一年,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并不与如今通用的阳历纪年有逻辑上的冲突。

      从大的方面说,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关于营销,似乎有两个关键词—不确定性和创新,最为营销人关注。

      起码在去年年初,产能过剩、海外市场萎缩、内需不振、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更趋激烈,中国企业感受到的压力或许来自不同的层面,然而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却是共同的。

      至于营销创新,其实是市场不确定性给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营销创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一家彩电企业的营销总经理告诉我,营销创新,就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基于营销的原点—产品,对营销要素进行组合。他的观点是以他所在企业的销售业绩作为依据的,其电视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第一。他说,这主要得益于其企业技术领先、产品极具差异化功能、产品线合理、通畅的销售渠道以及营销策略灵活。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认为,营销创新,应该基于市场发展大趋势,所谓市场变化,其实是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人的需求是通过产品来满足的,要通过营销让产品销售成为多余,就要在4P之外加上一个P(People),针对人、人的需求创新营销模式,企业方可在未来掌握市场话语权。

      青岛啤酒(33.30,0.42,1.28%)全球营销总裁严旭对创新营销的理解是,以品质、品牌、渠道相互支撑作为企业运营的支点,对资源进行整合。比如,战略上,整合奥运、NBA资源;战术上,举办“青岛啤酒—我是冠军”全民奥运健身活动、NBA“炫舞激情”拉拉队选拔赛;在渠道策略上,逆啤酒市场主流渠道模式而动,整合大客户资源,推行“大客户+微观运营”模式。分解开来,青岛啤酒的每一个样式都有企业在做(或者以类似的方式在做),然而,将相关资源持续地整合在一起且指向性极其明确,让青岛啤酒百年历史归零,以年轻化的品牌形象拉动市场消费主力,不是创新整合营销又是什么?

      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国人的一句俗话,说起来不太雅致,但道理说得非常透彻:“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其营销理念与手法自然应该“量体裁衣”,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营销范式其实是不存在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可以复制,然而作为灵性存在的智慧是无法复制的。能否辩证地分析问题,核心就在这里。

      春天就要来了。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市场仍然充满了未知的变数,而营销创新永远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关于营销创新的效果,还是让企业通过动态的实践,而不是书斋里的静态思考,给出答案吧。

    阅读全文
  • 继“啃老族”、“月光族”之后,职场出现新群体:“蚁族”。据任仕达中国区总经理王桂生介绍,“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80后”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低,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聚集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像蚂蚁一样默默生活、奋斗着……随着北大学者廉思《蚁族》一书的热销,这一特殊群体开始进入社会大众的视线,关注度直线上升。

    企业纷纷“解冻”招聘计划

    目前,经济形势逐渐回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解冻”招聘计划。王桂生说,就任仕达一家机构而言,第三季度内从企业接到的委托招聘的岗位数就已超过2000个,很多企业也明确表示出了明年继续扩招的意向。

    王桂生表示,但在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复苏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企业在短期内一下子释放出大量的正式岗位,也需要接受和尊重企业在复苏阶段小心谨慎的用工态度,包括他们会更多的选择一些灵活、弹性的用工方式,如使用一些临时工、派遣制员工等,在劳动力需求高峰期从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处“租用”这些员工,等到高峰过后再退还给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由其调往其他有需求的公司继续工作。

    这种模式下,人力资源外包机构通过手中的大量客户资源,可以保证员工始终(或者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工作状态,也为企业节省了用工成本,同时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门槛。

    网络、专场、校招与人力资源机构四线合一

    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在“蚁族”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对此,王桂生建议,为了解决这种摩擦性失业,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在人才市场化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搭建一个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的平台,加快劳动力的配置过程;同时也利用其专业服务能力和大量的(企业)客户资源,帮助“蚂蚁们”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土壤和能够发挥其能力的舞台。这些除了要将传统的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的受众面进一步铺开外,也对人力资源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