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实施中的细节
时间:2010-03-22 人气:885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绩效管理实施中缺乏细节管理引发的案例: 案例一:工作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 主管:月初布置给你的工作任务完成了吗? 员工:我的工作需要财务部提供数据支持,但财务部未提供,所以没有办法完成。 主管:财务部为什么不提供数据? 员工:财务部的人说,......
绩效管理实施中缺乏细节管理引发的案例:
案例一:工作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
主管:月初布置给你的工作任务完成了吗?
员工:我的工作需要财务部提供数据支持,但财务部未提供,所以没有办法完成。
主管:财务部为什么不提供数据?
员工:财务部的人说,各部门的数据没有报给他们,以致无法进行汇总统计,当然就提供不出我们工作所需的数据。
主管:那你干嘛不向我及时汇报?
员工:几天前,你正出差在外,我打电话给你,要求你参加财务部主持的一个协调会,你说赶不回来,不参加。
案例二:我的钱怎么少了?
员工:咦,这回发的绩效工资怎么少了这么多?
主管:你上个月工作没做好,扣了你20分。
员工:我加班加点卖力干,工作到底哪里没做好?
我们都知道,绩效管理是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结果控制的,过程控制不好,直接对结果不利。上述事件或现象在实施考核的企业里屡屡发生,是因为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对结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控制措施,我们称之为细节管理,这些细节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过程监督管理,过程辅导管理,以及绩效改进管理等。主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落实这些细节管理措施,抓好过程控制,以实现对结果的控制。
细节一:缺乏过程监督管理
让我们仔细分析案例一:主管在月底考核打分时才发现下属没有完成任务,表面上看未完成任务的原因是由于财务部未能提供所需数据,主管出差,没能及时参加财务协调会议等。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主管没有进行过程监督管理,只是把任务分配给员工就算完了,至于员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完成的怎么样、需不需要协调帮助、如何协调等一系列的过程问题,主管没有参与监督管理。
很多主管会片面的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打分,而没有认识到过程监督是打分的基础。如果考核仅是简单的打分,像案例一这种情况,主管又该给员工打多少分呢?如果打分不合格,员工肯定不满意,完不成任务是客观原因,而非自己不努力,进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整个绩效管理的实施;如果打分合格,但是任务确实没有完成,一方面不符合规定,另一方面这样做会削弱考核的严肃性,在员工心里就会产生“考核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标准可言的错觉。因此主管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过程监督的细节管理。
过程监督管理之所以重要,还在于上级管理人员如果经常忽视员工“怎么做”,而只是注重最后的绩效结果,就会导致部分人员以影响公司整体利益的方式去完成结果。例如:只顾自己的目标而影响他人目标,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大局利益,甚至某些行为有可能加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冲突等。
那主管该如何进行监督管理呢?主管在进行过程监督时,可以按照时间节点进行,也可以按照任务节点进行,或者两种方法并用。
1、按时间节点进行
根据考核期的不同,时间节点可以是按天、按周、按月或按季度进行。以月度考核为例,主管以每周为时间节点,定期对本月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具体时间可设在周初或周末;形式可以是开小组会,单独谈话等。这种方式需要形成一种惯例。如果主管出差可以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来联系;或者由主管指定他人来进行,再将结果汇报给主管。这种监督方式较适合部门事务比较多且繁杂的职能管理部门。
2、按任务节点进行
以任务为节点就是按照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将任务划分成若干小阶段,在阶段点或关键点前后对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采用的方式可以是开碰头会,小组讨论等;如果时间来不及,主管也要与主要负责人进行非正式沟通,以确认任务完成的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方式较适用于以完成系列任务为主的业务、技术等部门。
3、时间节点、任务节点并用
细节二:缺乏过程辅导管理
从案例二我们发现,员工虽工作努力了,却没有将工作做好,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被处罚。重要的原因是主管在下属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开展绩效辅导,没有明确员工的工作方向,没有及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明确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员工出现问题就需要主管随时进行辅导,伴随着过程监督管理的又一个细节工作是过程辅导管理。
常用的辅导步骤如下:
1、强调辅导的目的和重要性。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开始指导,强调员工的想法对此次讨论的意义。
2、询问具体情况。利用此机会更多地收集到真实的情况。你收集的情况越具体真实,你的指导也就越有效。
3、商议期望达成的结果。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开始商议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理想结果取得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开始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目标。这是指导的最终关键。
5、设定下次讨论时间。在结束讨论之前指定一个下次讨论的时间。以让下属人员感觉到你始终关注他这方面的改进情况。
通过经常不断的辅导能确保员工从一开始就能把工作做正确,这样可以省去大量走弯路的时间,同时还能确保员工的工作结果符合公司的利益和客户的期望,从而实现过程控制保证考核结果。
细节三:缺乏绩效改进管理
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作为确定员工薪酬、奖惩、晋升或降级的标准,员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其根本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绩效改进,绩效改进是绩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细节管理工作。
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企业里尽管大多数人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认识都有提高,但在实际行动中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去做的管理者却很少,改进绩效也就成了一句口号。从案例二我们也可以发现,员工做出了很大努力,然而绩效并不令主管满意。分析绩效不好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可能是员工对自身的优势或不足了解不够,技能方面有欠缺;外因方面可能是主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清楚,绩效改进制度不完善等。
针对员工内因的绩效改进措施主要是:主管帮助下属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一方面,由公司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主管可以明确指出员工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员工自学为主,主管或其他专业人士指导为辅。通过学习培训,使员工具备工作要求的能力。
针对外因的绩效改进措施,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培训主管与改进管理制度两方面。
1、培训主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流程和应用技巧等方面。培训的目的是澄清各级主管对绩效管理的错误及模糊认识——绩效管理并不是给其增加额外工作量,只是为了管理工作更好;绩效管理不是为了制造员工之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去发现、评价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提高;平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绩效辅导和沟通上,但它却能防患于未然,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通过培训,提高各级主管对绩效改进等内容的认识。
2、通过公布绩效改进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绩效改进的实施。针对主管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走过场、不作为等敷衍现象,从制度上明确奖惩,奖励那些能为员工考虑,制定绩效改进方案的管理人员,惩处那些虽经培训却仍然敷衍了事的管理人员。同时,对于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做管理的主管,可以予以工作上的调动。
找到了绩效不高的原因,制定了绩效改进的方案计划,在绩效改进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绩效改进方案是指导绩效改进实施的标准,因此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要有“行动步骤”。如果停留在理论上的话,改进方案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绩效改进方案也要符合“SMART”原则,做到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相关联和有时限;绩效改进方案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关键是要控制过程,给员工以指导。绩效改进能否成功,就在于是否能控制改进的过程。只有各级主管在过程中给予员工指导和帮助,修正改进方案,才能保证绩效改进的效果。
绩效改进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与绩效管理相似的,也是一个连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企业、各级主管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将绩效改进管理工作的细节做到实处,那就能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激情,绩效管理工作也有了成功的保障。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细节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主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多花些时间在细节管理工作上,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管理工作做好了,就会为提高员工与整体业绩提供保障,为主管提高个人的管理能力夯实基础。
案例一:工作任务为什么没有完成?
主管:月初布置给你的工作任务完成了吗?
员工:我的工作需要财务部提供数据支持,但财务部未提供,所以没有办法完成。
主管:财务部为什么不提供数据?
员工:财务部的人说,各部门的数据没有报给他们,以致无法进行汇总统计,当然就提供不出我们工作所需的数据。
主管:那你干嘛不向我及时汇报?
员工:几天前,你正出差在外,我打电话给你,要求你参加财务部主持的一个协调会,你说赶不回来,不参加。
案例二:我的钱怎么少了?
员工:咦,这回发的绩效工资怎么少了这么多?
主管:你上个月工作没做好,扣了你20分。
员工:我加班加点卖力干,工作到底哪里没做好?
我们都知道,绩效管理是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结果控制的,过程控制不好,直接对结果不利。上述事件或现象在实施考核的企业里屡屡发生,是因为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对结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控制措施,我们称之为细节管理,这些细节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过程监督管理,过程辅导管理,以及绩效改进管理等。主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落实这些细节管理措施,抓好过程控制,以实现对结果的控制。
细节一:缺乏过程监督管理
让我们仔细分析案例一:主管在月底考核打分时才发现下属没有完成任务,表面上看未完成任务的原因是由于财务部未能提供所需数据,主管出差,没能及时参加财务协调会议等。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主管没有进行过程监督管理,只是把任务分配给员工就算完了,至于员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完成的怎么样、需不需要协调帮助、如何协调等一系列的过程问题,主管没有参与监督管理。
很多主管会片面的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打分,而没有认识到过程监督是打分的基础。如果考核仅是简单的打分,像案例一这种情况,主管又该给员工打多少分呢?如果打分不合格,员工肯定不满意,完不成任务是客观原因,而非自己不努力,进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整个绩效管理的实施;如果打分合格,但是任务确实没有完成,一方面不符合规定,另一方面这样做会削弱考核的严肃性,在员工心里就会产生“考核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标准可言的错觉。因此主管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过程监督的细节管理。
过程监督管理之所以重要,还在于上级管理人员如果经常忽视员工“怎么做”,而只是注重最后的绩效结果,就会导致部分人员以影响公司整体利益的方式去完成结果。例如:只顾自己的目标而影响他人目标,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大局利益,甚至某些行为有可能加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冲突等。
那主管该如何进行监督管理呢?主管在进行过程监督时,可以按照时间节点进行,也可以按照任务节点进行,或者两种方法并用。
1、按时间节点进行
根据考核期的不同,时间节点可以是按天、按周、按月或按季度进行。以月度考核为例,主管以每周为时间节点,定期对本月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具体时间可设在周初或周末;形式可以是开小组会,单独谈话等。这种方式需要形成一种惯例。如果主管出差可以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来联系;或者由主管指定他人来进行,再将结果汇报给主管。这种监督方式较适合部门事务比较多且繁杂的职能管理部门。
2、按任务节点进行
以任务为节点就是按照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将任务划分成若干小阶段,在阶段点或关键点前后对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采用的方式可以是开碰头会,小组讨论等;如果时间来不及,主管也要与主要负责人进行非正式沟通,以确认任务完成的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方式较适用于以完成系列任务为主的业务、技术等部门。
3、时间节点、任务节点并用
细节二:缺乏过程辅导管理
从案例二我们发现,员工虽工作努力了,却没有将工作做好,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反被处罚。重要的原因是主管在下属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开展绩效辅导,没有明确员工的工作方向,没有及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明确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发现员工出现问题就需要主管随时进行辅导,伴随着过程监督管理的又一个细节工作是过程辅导管理。
常用的辅导步骤如下:
1、强调辅导的目的和重要性。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开始指导,强调员工的想法对此次讨论的意义。
2、询问具体情况。利用此机会更多地收集到真实的情况。你收集的情况越具体真实,你的指导也就越有效。
3、商议期望达成的结果。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开始商议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什么。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理想结果取得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开始讨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目标。这是指导的最终关键。
5、设定下次讨论时间。在结束讨论之前指定一个下次讨论的时间。以让下属人员感觉到你始终关注他这方面的改进情况。
通过经常不断的辅导能确保员工从一开始就能把工作做正确,这样可以省去大量走弯路的时间,同时还能确保员工的工作结果符合公司的利益和客户的期望,从而实现过程控制保证考核结果。
细节三:缺乏绩效改进管理
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作为确定员工薪酬、奖惩、晋升或降级的标准,员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其根本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绩效改进,绩效改进是绩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细节管理工作。
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企业里尽管大多数人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认识都有提高,但在实际行动中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去做的管理者却很少,改进绩效也就成了一句口号。从案例二我们也可以发现,员工做出了很大努力,然而绩效并不令主管满意。分析绩效不好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可能是员工对自身的优势或不足了解不够,技能方面有欠缺;外因方面可能是主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清楚,绩效改进制度不完善等。
针对员工内因的绩效改进措施主要是:主管帮助下属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一方面,由公司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主管可以明确指出员工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员工自学为主,主管或其他专业人士指导为辅。通过学习培训,使员工具备工作要求的能力。
针对外因的绩效改进措施,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培训主管与改进管理制度两方面。
1、培训主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绩效管理的基础知识、流程和应用技巧等方面。培训的目的是澄清各级主管对绩效管理的错误及模糊认识——绩效管理并不是给其增加额外工作量,只是为了管理工作更好;绩效管理不是为了制造员工之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去发现、评价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员工提高;平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绩效辅导和沟通上,但它却能防患于未然,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通过培训,提高各级主管对绩效改进等内容的认识。
2、通过公布绩效改进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绩效改进的实施。针对主管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走过场、不作为等敷衍现象,从制度上明确奖惩,奖励那些能为员工考虑,制定绩效改进方案的管理人员,惩处那些虽经培训却仍然敷衍了事的管理人员。同时,对于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做管理的主管,可以予以工作上的调动。
找到了绩效不高的原因,制定了绩效改进的方案计划,在绩效改进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绩效改进方案是指导绩效改进实施的标准,因此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要有“行动步骤”。如果停留在理论上的话,改进方案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绩效改进方案也要符合“SMART”原则,做到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相关联和有时限;绩效改进方案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关键是要控制过程,给员工以指导。绩效改进能否成功,就在于是否能控制改进的过程。只有各级主管在过程中给予员工指导和帮助,修正改进方案,才能保证绩效改进的效果。
绩效改进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与绩效管理相似的,也是一个连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企业、各级主管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将绩效改进管理工作的细节做到实处,那就能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激情,绩效管理工作也有了成功的保障。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细节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主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多花些时间在细节管理工作上,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管理工作做好了,就会为提高员工与整体业绩提供保障,为主管提高个人的管理能力夯实基础。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左手与右手下棋,谁能胜谁却负?
参加工作那年,同室一位好友酷爱象棋,但棋风丑陋,棋艺平平,水平高者不愿与之对弈,水平低者输后又常遭奚落,时间一久,对手难逢。一日,棋瘾发作,他拉着我说:“我让你一车,如何?”我说:“你让我子(只剩老将),我也赢不了你。”无奈,只得自己摆谱,左手与右手对弈起来。我倍感纳闷,便佯装阅览,实静观其表。不一会,他喜形于色,手舞足蹈,很有成就感,看来局势正按他所预定的方向发展。良久,他向我发问:“你猜我哪只手水平高?”我一时无言以对,同时好奇地望着他。他坚定地告诉我:“我左手连赢三盘,右手总差那么一步。”我突然“恍然大悟”,只是低头笑而不答。
一晃已过去十七、八年,每每想起此事,便忍俊不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情沉重,怎么也笑不起来,原因是公司营销中心目前制定的绩效考核及薪酬方案出了问题,便由此及彼,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竟然还演绎着左手与右手对弈的故事。同事不可笑,因为他不到二十岁,我们太可悲,因为又虚度十几秋。我似乎在其中悟出企业管理的真谛。
最近参加一场培训,会间了解到目前民营企业老板普遍苦于绩效考核,每当提起此事,便捶胸顿足,接着便一脸茫然。的确,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似乎碰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效率低下,激情不足,工作很难向前推动,虽然“执行力”的话题已火了好几年,但执行依然不力。有关绩效管理的书籍琳琅满目,参加绩效培训的人比肩继踵,但真正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什么平衡记分卡、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多人比较法、分组排序法、工作写实法、评分法、述职法等等,一个个败下阵来。
前几天与朋友闲聊,话题又移到绩效管理,我问他:如今人造卫星早已上天,“嫦娥奔月”已不是梦想,可是全国上下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绩效管理,为什么很少成功?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科学技术时往往得心应手,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绩效管理面前束手无策?难道绩效管理的科技含量高于卫星上天?如果我们不认真思索,绩效管理可能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
世间万物都可以“博弈”之思想来理解。卫星上天是人与自然博弈的结果,绩效考核是企业与人之间的博弈,博弈的一方是企业,其代表是业主或老板,另一方则是企业的员工。需要说明的是,人与自然博弈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目的(现在提倡人与自然河蟹相处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企业与人之间的博弈则是寻找一种平衡,力求双赢,最终“握手言和”。博弈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的结果,其前提是必须是“矛盾双方”,只有一方或实质上只有一方的博弈是不成立的。如果绩效考核方案由本部门提出,考核对象又是本部门员工,其情形与“左手与右手对弈”并无二致,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有人会问:绩效考核方案必须由老板审查批准,你能哄得过他?但是,老板有几双眼睛?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相比,谁更专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老板与当事者相比,谁掌握更多资源?老板能处罚一二个,他能罚责全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他必须委托或授权他人代理,如果代理人也是“打工者”,他代表企业的程度就可能很有限。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股份制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企业彻底实行股份制,企业员工都是股东,都是老板,博弈会不会演变成“左手对右手”?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体制的不同,原来博弈的基础又完全改变了,此时博弈的双方不再是企业与人或人与人,而变成人与经济现象,亦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由于企业所有员工均站在博弈的一方,并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目标一致,利益共同,相互信任,协力同心,其结果必然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至于出现卫星能上天而考核不能落地的状况。
话扯远了,这些都是经济学家考虑的问题,我们不必杞人忧天。还是谈谈本公司的情况:营销中心绩效考核及薪酬方案已由该部门提出,目前正蓄势待发,准备试行。一日,公司老板找到我,问道:“你觉得营销中心绩效方案如何?”这下可难倒我了。我不能说不好,因为营销中心那帮人个个都是名牌大学高材生,又久历沙场,能力均在我等之上;我又不能说好,因为显然老板已对此心存疑虑。我沉思片刻,答道:“应该讨论一下”。中国语言太有艺术性了,“讨论”,多好的答案,好可以讨论,不好也可以讨论吗!语气肯定不说,又不偏不倚,互不得罪。老板默不作声,接着十分镇静地对我说:“我希望你站在公司的高度,按照你的设想,帮我全面考虑一下。”我顿时一愣,心想:厉害!他虽然不懂什么绩效考核及薪酬设计,但他懂得博弈论思想,他是要我去与营销中心那帮人博弈。尽管这场博弈实力相差悬殊,规则也不十全十美(因为对老板而言,我与营销中心那帮人都是博弈的对手),但总比“左手对右手”强。果然,新方案一出,营销中心那帮人个个嘴巴翘得象猪八戒,肚子鼓胀得象七、八个的孕妇。可老板偷着乐,因为他知道我正准备“将军束车”。其实,新方案也没有什么高招,那帮人谁不知道?
博弈论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思想,路人皆知,但是,我们却经常违背了其基本原则,只要你走出去看一看,在我们的周围却到处演绎“左手与右手对弈”的故事,令人深思!
有一句管理箴言说得好:“管理就是哲学加数学”。话虽简单,但真正理解并认真思考的人却不多。哲学是一种战略、一种胸怀、一种高度、一种根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数学只是哲学的副产品。缺乏哲学的数学只能是文字游戏,亦如左手与右手对弈,逢场作戏、索然无味、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方法不当,只是多走弯路,影响速度而已,思想缺乏,则南辕北辙,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可是,我们总是在数学上大做文章,却住住忽视哲学思想。
一晃已过去十七、八年,每每想起此事,便忍俊不禁。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心情沉重,怎么也笑不起来,原因是公司营销中心目前制定的绩效考核及薪酬方案出了问题,便由此及彼,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竟然还演绎着左手与右手对弈的故事。同事不可笑,因为他不到二十岁,我们太可悲,因为又虚度十几秋。我似乎在其中悟出企业管理的真谛。
最近参加一场培训,会间了解到目前民营企业老板普遍苦于绩效考核,每当提起此事,便捶胸顿足,接着便一脸茫然。的确,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似乎碰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效率低下,激情不足,工作很难向前推动,虽然“执行力”的话题已火了好几年,但执行依然不力。有关绩效管理的书籍琳琅满目,参加绩效培训的人比肩继踵,但真正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什么平衡记分卡、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多人比较法、分组排序法、工作写实法、评分法、述职法等等,一个个败下阵来。
前几天与朋友闲聊,话题又移到绩效管理,我问他:如今人造卫星早已上天,“嫦娥奔月”已不是梦想,可是全国上下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绩效管理,为什么很少成功?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科学技术时往往得心应手,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绩效管理面前束手无策?难道绩效管理的科技含量高于卫星上天?如果我们不认真思索,绩效管理可能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
世间万物都可以“博弈”之思想来理解。卫星上天是人与自然博弈的结果,绩效考核是企业与人之间的博弈,博弈的一方是企业,其代表是业主或老板,另一方则是企业的员工。需要说明的是,人与自然博弈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目的(现在提倡人与自然河蟹相处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企业与人之间的博弈则是寻找一种平衡,力求双赢,最终“握手言和”。博弈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的结果,其前提是必须是“矛盾双方”,只有一方或实质上只有一方的博弈是不成立的。如果绩效考核方案由本部门提出,考核对象又是本部门员工,其情形与“左手与右手对弈”并无二致,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有人会问:绩效考核方案必须由老板审查批准,你能哄得过他?但是,老板有几双眼睛?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相比,谁更专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老板与当事者相比,谁掌握更多资源?老板能处罚一二个,他能罚责全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他必须委托或授权他人代理,如果代理人也是“打工者”,他代表企业的程度就可能很有限。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股份制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企业彻底实行股份制,企业员工都是股东,都是老板,博弈会不会演变成“左手对右手”?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体制的不同,原来博弈的基础又完全改变了,此时博弈的双方不再是企业与人或人与人,而变成人与经济现象,亦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由于企业所有员工均站在博弈的一方,并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目标一致,利益共同,相互信任,协力同心,其结果必然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至于出现卫星能上天而考核不能落地的状况。
话扯远了,这些都是经济学家考虑的问题,我们不必杞人忧天。还是谈谈本公司的情况:营销中心绩效考核及薪酬方案已由该部门提出,目前正蓄势待发,准备试行。一日,公司老板找到我,问道:“你觉得营销中心绩效方案如何?”这下可难倒我了。我不能说不好,因为营销中心那帮人个个都是名牌大学高材生,又久历沙场,能力均在我等之上;我又不能说好,因为显然老板已对此心存疑虑。我沉思片刻,答道:“应该讨论一下”。中国语言太有艺术性了,“讨论”,多好的答案,好可以讨论,不好也可以讨论吗!语气肯定不说,又不偏不倚,互不得罪。老板默不作声,接着十分镇静地对我说:“我希望你站在公司的高度,按照你的设想,帮我全面考虑一下。”我顿时一愣,心想:厉害!他虽然不懂什么绩效考核及薪酬设计,但他懂得博弈论思想,他是要我去与营销中心那帮人博弈。尽管这场博弈实力相差悬殊,规则也不十全十美(因为对老板而言,我与营销中心那帮人都是博弈的对手),但总比“左手对右手”强。果然,新方案一出,营销中心那帮人个个嘴巴翘得象猪八戒,肚子鼓胀得象七、八个的孕妇。可老板偷着乐,因为他知道我正准备“将军束车”。其实,新方案也没有什么高招,那帮人谁不知道?
博弈论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思想,路人皆知,但是,我们却经常违背了其基本原则,只要你走出去看一看,在我们的周围却到处演绎“左手与右手对弈”的故事,令人深思!
有一句管理箴言说得好:“管理就是哲学加数学”。话虽简单,但真正理解并认真思考的人却不多。哲学是一种战略、一种胸怀、一种高度、一种根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数学只是哲学的副产品。缺乏哲学的数学只能是文字游戏,亦如左手与右手对弈,逢场作戏、索然无味、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方法不当,只是多走弯路,影响速度而已,思想缺乏,则南辕北辙,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可是,我们总是在数学上大做文章,却住住忽视哲学思想。
阅读全文
下一条:给员工一个向往的理由
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要想让优秀员工一直留下来,就要让他们都拥有梦想,并且给他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时下,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破产,不少的大企业也纷纷拼命裁人,压缩成本,以求活着过冬。“抄底”是那段时间曝光率相当高的词汇,不管是抄了资产的底还是抄了人才的底,有一部分企业大为获益。当时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曾有人向正在大谈危机之下的跨国并购的嘉宾发问:“当一两年后经济回暖的时候,你如何让这些因为受危机影响而投靠你的国际高端人才继续留下来?”
现在,这个带着挑衅意味的问题正在靠近企业。中国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6.1,第二季度增长7.9,第三季度增长8.9——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正在走出经济危机的谷底。随着经济的回暖,人才招聘市场开始活跃。
“如果你还在和员工谈忠诚度,那么你就已经OUT了!现在已经不是谁去要求谁忠诚,而是你是否有足够吸引人的愿景让一群人愿意和你一起干!”2009年最佳雇主品牌颁奖盛典现场,一位嘉宾的慷慨陈词赢得了热烈掌声。
在战略目标日益同质化的今天,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雇主品牌建设,雇主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竞争方向。当企业拥有最佳雇主品牌时,它就能降低招聘成本和员工的流失率,并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生产效率。
用愿景和价值观选择员工
曾有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的调查报告指出,工作2-3年的人群离职率最高。报告分析认为,经过两三年的成长,不少人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升值资本,希望拥有更大的职权。所以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忧虑。
或许GE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GE,员工的离职率并不高,主要是因为GE在招人时非常谨慎。GE深知,企业和员工的成长是在共同的价值观影响下,朝着共同的愿景奋斗而实现的。员工不是生来就认同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的,因此用愿景和价值观来选择员工,是形成良好工作关系、打造雇主品牌的第一步。
GE有一个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又红又专”,即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诚信精神,同时又有公司所需要的业务素质。GE认为,哪怕你是在一个小小的店里实习,或者做社会上的志愿者,都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除此之外,GE最注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的主动性、潜在的领导才能,以及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性。
GE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很多人离职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行,只是暂时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新员工入职后,公司会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培训,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融入过程。从而让企业和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
真正让员工快速融入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员工提前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价值观。正因如此,GE从2004年开始启动了实习生项目,让一些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来GE实习。
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光有愿景是不能当饭吃的,薪酬和发展前景才是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公平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薪酬物质激励,还应该包括培训、职业发展和荣誉等非物质激励。而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必须让员工做有所学,劳有所得,才有所展。所以,一项公平的激励机制是打造雇主品牌的根基。”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丁雪峰说道。
每个人刚进入GE的时候,公司只能预计他在某个方面可能做得很好,但工作一年以后,公司就会根据他的实际表现,利用详细、严密、公正、透明度很强的手段,评估出到底谁是最好的。对于业绩好并有潜力的员工,GE会根据其职业目标,通过包括升职在内的各种形式,让其向上发展。此外,诚信在GE非常重要。如果有好的业绩和好的诚信,将成为提升对象;没有好的业绩但有好的诚信会给第二次机会;业绩优秀但缺失诚信或两者都没有,会被要求离开公司。
对于人力资源评估,GE非常注重实事求是。说这个人好,好在什么地方,必须有具体实例,不能凭空断言。这就避免了很多官僚和一些不公平的现象。GE选拔的人才,尽量是大家公认的非常好的人才,在把他们选拔到新的岗位后,公司将用很多方式方法帮助他们,给他们培训,给他们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发现他们更大的潜力。
另外,每个员工每年的工资增长都是与他的业绩分数紧密相连的,业绩分数越高,增长比例就越高,而且增长工资的周期就越短。
在GE,不管员工的国籍、教育背景是什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毕业的,公司衡量的标准都是一样的——GE对员工的评价基于个人和团队的业绩和对诚信原则的执行。
晋升通道让每个员工都拥有梦想
对于员工来说,一个公司的魅力绝不仅仅是薪酬,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能够提供让他们实现梦想的通道。在这方面,宝洁公司是一个好榜样。
宝洁是当今为数不多的采用内部提升制的企业之一。早在企业成立之初的1837年到1867年的30年里,宝洁公司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思考和研究,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员工一直留下来?他们的答案是,关键在于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使员工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吻合,而内部选拔制度非常有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
宝洁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内部提升,宝洁不会从外面招入一个人做上司。宝洁提出:“我们实行从内部发展的组织制度,选拔、提升和奖励表现突出的员工,而不受任何与工作表现无关的因素影响。提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对公司的贡献。你个人的发展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在宝洁,内部选拔已经成为宝洁的企业价值观之一,成为宝洁企业文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形式,是宝洁用人的制度核心。
在宝洁,除了律师、医生等职务,几乎所有的高级经理都是从新人做起。宝洁管理层95以上的员工都是由应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起来的。在宝洁的内部提升理念和机制下,历任CEO都是从初进公司时的一级经理开始做起的,他们熟悉宝洁的产品,也熟悉宝洁的经营机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宝洁的文化有百分之百的忠诚。他们是随着宝洁公司成长而一道成长的。这种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可以很好地保持公司的凝聚力,提高他们工作的满意度和激情。
“要实现内部提升制,就必须要有几个前提:一是公司雇佣的人员必须有发展的潜力;二是他们应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三是公司的职业设计相当明确并且充满层次;四是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提升公司雇员的潜力;五是公司的提升制度必须透明化。”丁雪峰表示。
时下,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破产,不少的大企业也纷纷拼命裁人,压缩成本,以求活着过冬。“抄底”是那段时间曝光率相当高的词汇,不管是抄了资产的底还是抄了人才的底,有一部分企业大为获益。当时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曾有人向正在大谈危机之下的跨国并购的嘉宾发问:“当一两年后经济回暖的时候,你如何让这些因为受危机影响而投靠你的国际高端人才继续留下来?”
现在,这个带着挑衅意味的问题正在靠近企业。中国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6.1,第二季度增长7.9,第三季度增长8.9——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正在走出经济危机的谷底。随着经济的回暖,人才招聘市场开始活跃。
“如果你还在和员工谈忠诚度,那么你就已经OUT了!现在已经不是谁去要求谁忠诚,而是你是否有足够吸引人的愿景让一群人愿意和你一起干!”2009年最佳雇主品牌颁奖盛典现场,一位嘉宾的慷慨陈词赢得了热烈掌声。
在战略目标日益同质化的今天,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雇主品牌建设,雇主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竞争方向。当企业拥有最佳雇主品牌时,它就能降低招聘成本和员工的流失率,并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生产效率。
用愿景和价值观选择员工
曾有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的调查报告指出,工作2-3年的人群离职率最高。报告分析认为,经过两三年的成长,不少人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升值资本,希望拥有更大的职权。所以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忧虑。
或许GE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GE,员工的离职率并不高,主要是因为GE在招人时非常谨慎。GE深知,企业和员工的成长是在共同的价值观影响下,朝着共同的愿景奋斗而实现的。员工不是生来就认同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的,因此用愿景和价值观来选择员工,是形成良好工作关系、打造雇主品牌的第一步。
GE有一个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又红又专”,即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诚信精神,同时又有公司所需要的业务素质。GE认为,哪怕你是在一个小小的店里实习,或者做社会上的志愿者,都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除此之外,GE最注重的是应聘者是否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的主动性、潜在的领导才能,以及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性。
GE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很多人离职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行,只是暂时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新员工入职后,公司会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培训,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融入过程。从而让企业和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
真正让员工快速融入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员工提前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价值观。正因如此,GE从2004年开始启动了实习生项目,让一些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来GE实习。
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光有愿景是不能当饭吃的,薪酬和发展前景才是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公平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薪酬物质激励,还应该包括培训、职业发展和荣誉等非物质激励。而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必须让员工做有所学,劳有所得,才有所展。所以,一项公平的激励机制是打造雇主品牌的根基。”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丁雪峰说道。
每个人刚进入GE的时候,公司只能预计他在某个方面可能做得很好,但工作一年以后,公司就会根据他的实际表现,利用详细、严密、公正、透明度很强的手段,评估出到底谁是最好的。对于业绩好并有潜力的员工,GE会根据其职业目标,通过包括升职在内的各种形式,让其向上发展。此外,诚信在GE非常重要。如果有好的业绩和好的诚信,将成为提升对象;没有好的业绩但有好的诚信会给第二次机会;业绩优秀但缺失诚信或两者都没有,会被要求离开公司。
对于人力资源评估,GE非常注重实事求是。说这个人好,好在什么地方,必须有具体实例,不能凭空断言。这就避免了很多官僚和一些不公平的现象。GE选拔的人才,尽量是大家公认的非常好的人才,在把他们选拔到新的岗位后,公司将用很多方式方法帮助他们,给他们培训,给他们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断发现他们更大的潜力。
另外,每个员工每年的工资增长都是与他的业绩分数紧密相连的,业绩分数越高,增长比例就越高,而且增长工资的周期就越短。
在GE,不管员工的国籍、教育背景是什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毕业的,公司衡量的标准都是一样的——GE对员工的评价基于个人和团队的业绩和对诚信原则的执行。
晋升通道让每个员工都拥有梦想
对于员工来说,一个公司的魅力绝不仅仅是薪酬,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能够提供让他们实现梦想的通道。在这方面,宝洁公司是一个好榜样。
宝洁是当今为数不多的采用内部提升制的企业之一。早在企业成立之初的1837年到1867年的30年里,宝洁公司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思考和研究,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员工一直留下来?他们的答案是,关键在于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使员工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吻合,而内部选拔制度非常有利于实现这两个目标。
宝洁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内部提升,宝洁不会从外面招入一个人做上司。宝洁提出:“我们实行从内部发展的组织制度,选拔、提升和奖励表现突出的员工,而不受任何与工作表现无关的因素影响。提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对公司的贡献。你个人的发展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在宝洁,内部选拔已经成为宝洁的企业价值观之一,成为宝洁企业文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形式,是宝洁用人的制度核心。
在宝洁,除了律师、医生等职务,几乎所有的高级经理都是从新人做起。宝洁管理层95以上的员工都是由应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起来的。在宝洁的内部提升理念和机制下,历任CEO都是从初进公司时的一级经理开始做起的,他们熟悉宝洁的产品,也熟悉宝洁的经营机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宝洁的文化有百分之百的忠诚。他们是随着宝洁公司成长而一道成长的。这种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可以很好地保持公司的凝聚力,提高他们工作的满意度和激情。
“要实现内部提升制,就必须要有几个前提:一是公司雇佣的人员必须有发展的潜力;二是他们应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三是公司的职业设计相当明确并且充满层次;四是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提升公司雇员的潜力;五是公司的提升制度必须透明化。”丁雪峰表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