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劳务派遣”存在误区?
详细内容

“中国式劳务派遣”存在误区?

时间:2010-03-22     人气:1066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全球第二大人力资源供应商任仕达公司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中国的劳务派遣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国内的劳务派遣只是单一的“薪酬外包”,这种“中国式派遣”存在一定的误区。    任仕达公司中国区总裁......
全球第二大人力资源供应商任仕达公司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中国的劳务派遣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国内的劳务派遣只是单一的“薪酬外包”,这种“中国式派遣”存在一定的误区。 

  任仕达公司中国区总裁保罗介绍说,近年来,中国企业实行的各类劳务派遣,其性质都属于“薪酬外包”,即在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外,加入了第三方即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通过第三方来发放劳动者薪酬,第三方则代行管理员工职责并收取管理费。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这一做法成了大量企业“压低用工成本”甚至“侵犯员工利益”的共同选择。 

  保罗认为,这样的派遣形式没有实现派遣业的本意。派遣行业的根本属性,与《劳动合同法》中的“三性”要求即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是一致的。而不少“薪酬外包”的岗位,实际上却是长期、稳定的岗位。 

  保罗说,劳务派遣的方式并非仅此一种。据介绍,欧洲成熟的劳务派遣市场,是以“项目型派遣”为主,“薪酬外包”只是很小一部分。在任仕达公司,“项目型外包”占到公司业务总量的70%。 

  所谓项目型派遣,其特点有三:一是岗位因企业设立项目而存在,比如用工企业因季节性生产销售需要或者新设项目需要人手,需要临时招用一批员工,项目结束后岗位也结束;二是岗位周期平均为12至15个星期;三是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企业项目结束后,具备相关技能的员工还可能被派到另一家公司,继续为新的项目工作。 

  保罗表示,劳务派遣机构有必要认识到自己是雇主,而并不仅仅是为员工提供一次性工作机会。因此,派遣机构有责任做好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有必要帮助员工提升就业能力,如果仅仅把自己当作收取管理费的“职业介绍所”,就无法适应《劳动合同法》的要求。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人力资源外包已愈来愈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之一。 

      第一,人力资源外包不仅仅是人事代理。 

      对于国内很多银行来说,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还停留在“人事代理=人力资源外包”的传统层面,认为招聘和培训等实施外包是可以的,而对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则认为是不可触摸的“禁区”,是坚决不允许外包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相当片面的,也是落后于国际同行的。根据美国Gartner公司的调研显示,2006年末,亚太地区现有以及正在规划的人力资源外包职能中,41.8%的企业选择了招聘与培训外包,27.3%的企业选择了绩效管理外包,20%的企业选择了薪酬管理外包,10.9%的企业选择了人力资源战略外包。由此可以看出,依据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力的强弱,企业既可以有选择的把招聘、培训、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事务性、社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可以策略性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高难度、高专业化的职能进行外包。 

    第二,人力资源外包不仅仅是劳务派遣。 

      传统的劳务派遣方式大都局限于处理劳动合同关系和代发工资等简单业务,派遣人员主要集中在保安、前台服务、餐饮等低门槛岗位。例如北京各大银行目前都没有自己的安保押运人员,所有这方面的业务都外包给一家安保公司予以代理。而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外包有了两点显著的新变化,一是外包岗位的范围在扩大,层级在提高。例如国内较早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华夏银行,在支行层级,除了支行长之外,其他岗位人员的选拔和录用均来自第三方外包服务机构。二是外包机构除了继续提供传统的人事代理服务,还新增了“提升外派员工综合技能”和“专业化管理外派员工”等新型专业服务。 

      第三,人力资源外包不仅仅是为了规避用工风险。 

      很多银行为了规避用工风险,通过与专业服务公司建立受法律保护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起灵活的员工退出机制。这种用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法律风险,但是仅仅依赖对外包机构的法律约束来制约和管理员工,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和健全的薪酬制度,很难真正发挥外派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相反,频繁的员工更换势必增加用工成本,削弱企业对于员工的吸引力和粘合度,而这与企业最初实施外包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因此,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时,应当破除“人力资源外包=规避用工风险”的传统观念,转而树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新型观念,寻找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提供专业的服务,为企业的外派员工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帮助他们/她们有序地成长,提升他们/她们的综合竞争力,而这反过来也有助于培养外派员工的“第二种忠诚”,激发他们/她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有助于企业发现并挽留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阅读全文
  • 生活在职场中,你会发现到处都潜伏着危机,尤其是你的嘴,稍不留意或许“祸”就从口出了,那么如何在办公室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些禁语你必须知道哦:

    禁语一:薪水问题

    很多公司不喜欢职员之间打听薪水,因为同事之间工资往往有不小差别,所以发薪时老板有意单线联系,不公开数额,并叮嘱不让他人知道。同工不同酬是老板常用的手面,用好了,是奖优罚劣的一大法宝,但它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容易促发员工之间的矛盾,而且最终会掉转刀口朝上,矛头直指老板,这当然是他所不想见的,所以对“包打听”之类的人总是格外防备。

    有的人打探别人时喜欢先亮出自己(其实这样的人亮耿来的价值也不大,主动亮牌的往往没好牌),比如先说“我这月工资……奖金……,你呢?”如果她比你钱多,她会假装同情,心里却暗自得意。如果她没你多,她就会心理不平衡了,表面上可能是一脸羡慕,私底下往往不服,这时候你就该小心了。背后做小动作的人通常是你开始不设防的人。

    首先不做这样的人。其次如果你碰上有这样的同事,最好早做打算,当她把话题往工资上引时,你要尽早打断她,说公司有纪律不谈薪水;如果不幸她语速很快,没等你拦住就把话都说了,也不要紧,用外交辞令冷处理:“对不起,我不想谈这个问题。”有来无回一次,就不会有下次了。

    禁语二:个人私人生活情况

    无论失恋还是热恋,别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更别把故事带进来。办公室里容易聊天,说起来只图痛快,不看对象,事后往往懊悔不迭。可惜说出口的话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把同事当知己的害处很多,职场是兑技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即便是合作很好的搭档,也可能突然变脸,他知道你越来越容易攻击你,你暴露的越多越容易被击中。

    比如你曾告诉她男友跟别人好了,她这时候就有说头:“连老公都不能搞定的人,公司的事情怎么放心交给她。”职场上风云变幻,环境险恶,你不害人,同时也不得不防人,把自己的私域圈起来当成办公室话题的禁区,轻易不让公域场上的人涉足,其实是非常明智的一招,是竞争压力下的自我保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先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也不易被打听。

    千万别聊私人问题,也别议论公司里的是非短长。你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用不了几个来回就能绕到你自己头上,引火烧身,那时再逃跑就显得被动。

    禁语三:家庭财产之类的私人秘密

    不是你不坦率,坦率是要分人和分事的,从来就没有不分原则的坦率,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必须有谱。

    就算你刚刚新买了别墅或利用假期去欧洲玩了一趟,也没必要拿到办公室来炫耀,有些快乐,分享的圈子越小越好。被人妒忌的滋味并不好,因为容易招人算计。

    无论露富还是哭穷,在办公室里都显得做作,与其讨人嫌,不如知趣一点,不该说的话不说。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