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算帐
时间:2010-03-27 人气:1190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
概述: 我们作为管理者每天都要做决策,而决策的依据很多时候就是算帐。 计算我们每个人都会,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算账。比如说,大部分人不算大账,只算小账。举一个例子来说,......
我们作为管理者每天都要做决策,而决策的依据很多时候就是算帐。
计算我们每个人都会,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算账。比如说,大部分人不算大账,只算小账。举一个例子来说,很多企业做客户服务的人员,都会尽量不给客户公司明确规定可以给客户的优惠。为什么呢?这些非常为公司着想的员工想为公司省钱,觉得这样对公司好。能让公司少花钱就少花钱。但实际上他可能因此而得罪一个客户,让一个客户流失掉。公司的损失可能是他省下来钱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
我建议每个企业,每个管理者都算算你的企业典型客户值多少钱,也要让每个员工都算这个账,算这个大帐。我们会发现,一个客户会值非常非常多的钱。例如,我认为我们易中公司的每一个客户,包括正在看我书的你,平均下来就值十万块钱。
怎么算出来的呢?一个客户平均在我们这里花费5000块,他跟我们十年,他的价值就有5万块钱。他再给我们成功推荐三个客户,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这个客户就值20万了,我再打一个对折,这个客户也值10万块钱。如果一个人明白这个大账,知道一个客户值这么多钱,就不会太在意一、两百块钱的事情了。我们一定要教会员工算大账,自己也要算大账,不算小账。
算帐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的概念。一般会计算帐时总是把历史上所有投入,所有成本都算进去。这么做,从财务的角度是对的,但是对我们的决策大部分情况下是有害无益的。
例如我们在给产品定价的时候,如果把历史上的投入都算进去的话,这个产品成本会显得非常高,我们以此定的价格也会非常高。可能的后果是,这个产品因为高价格你根本卖不出去。你的收入可能是零。其实,你过去投进去的钱都已经收不回来,都已经沉没了。不管你现在做任何事情,那个钱都已经花了,所以在做定价决策的时候不必再考虑那个成本。你要算的是,在什么价格下,我们能够得到最大量的客户,最大的收入,这是我们要算的。
经常会有员工问我们,经理你看这个账该怎么算。其实他掌握的信息比你多,他去算这个帐比你算更合适。但他可能没有自信或不愿承担责任。我建议你这么回答:"你就把这件事情当作你自己家里的事情来算,你就能算明白了"。通常是这样的,如果是自家的事情,天底下没有难算的帐。我们算不清,是因为我们不认为这个帐是自己的帐。这实际上又回到我前面讲的第一条,管理就是做主人翁。如果一个人用主人翁的态度来算帐的话,他算的通常不会差的。但是,他如果用打工心态来算的话,他算的账通常会有问题。
计算我们每个人都会,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算账。比如说,大部分人不算大账,只算小账。举一个例子来说,很多企业做客户服务的人员,都会尽量不给客户公司明确规定可以给客户的优惠。为什么呢?这些非常为公司着想的员工想为公司省钱,觉得这样对公司好。能让公司少花钱就少花钱。但实际上他可能因此而得罪一个客户,让一个客户流失掉。公司的损失可能是他省下来钱的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
我建议每个企业,每个管理者都算算你的企业典型客户值多少钱,也要让每个员工都算这个账,算这个大帐。我们会发现,一个客户会值非常非常多的钱。例如,我认为我们易中公司的每一个客户,包括正在看我书的你,平均下来就值十万块钱。
怎么算出来的呢?一个客户平均在我们这里花费5000块,他跟我们十年,他的价值就有5万块钱。他再给我们成功推荐三个客户,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这个客户就值20万了,我再打一个对折,这个客户也值10万块钱。如果一个人明白这个大账,知道一个客户值这么多钱,就不会太在意一、两百块钱的事情了。我们一定要教会员工算大账,自己也要算大账,不算小账。
算帐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的概念。一般会计算帐时总是把历史上所有投入,所有成本都算进去。这么做,从财务的角度是对的,但是对我们的决策大部分情况下是有害无益的。
例如我们在给产品定价的时候,如果把历史上的投入都算进去的话,这个产品成本会显得非常高,我们以此定的价格也会非常高。可能的后果是,这个产品因为高价格你根本卖不出去。你的收入可能是零。其实,你过去投进去的钱都已经收不回来,都已经沉没了。不管你现在做任何事情,那个钱都已经花了,所以在做定价决策的时候不必再考虑那个成本。你要算的是,在什么价格下,我们能够得到最大量的客户,最大的收入,这是我们要算的。
经常会有员工问我们,经理你看这个账该怎么算。其实他掌握的信息比你多,他去算这个帐比你算更合适。但他可能没有自信或不愿承担责任。我建议你这么回答:"你就把这件事情当作你自己家里的事情来算,你就能算明白了"。通常是这样的,如果是自家的事情,天底下没有难算的帐。我们算不清,是因为我们不认为这个帐是自己的帐。这实际上又回到我前面讲的第一条,管理就是做主人翁。如果一个人用主人翁的态度来算帐的话,他算的通常不会差的。但是,他如果用打工心态来算的话,他算的账通常会有问题。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钻石网络营销:一个美梦的破灭
曾经给钻石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的网络钻石营销模式现在遇到了不可忽视的麻烦。原本在线上发展得如火如荼的钻石行业,一时间,一个美梦面临破灭。
越过华贸中心的写字楼群,“钻石小鸟”北京体验店中,四壁满铺钻石的璀璨店面、一屋子的成品钻戒柜台,除了是建在写字楼里之外,跟传统的钻石珠宝店没有什么不一样,谁能想到“钻石小鸟”是中国钻石网络销售第一品牌。
角落里有几台电脑,是顾客上网区,这符合网络营销的特色。但迎面走来的销售却告知,网上的订单不多,网上订购很多时候尺寸不合适,那也不能退,因此大多数都是到体验店来购买。
上月刚在广州天河区开张了一家体验店的彼爱钻石市场总监陶延成介绍,钻石电子商务的商家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线下开设体验店,线上销售额还占不到总量的二成,80%的交易是在体验店完成。
虽然体验店开设在写字楼省去了繁华商铺的高昂成本,但钻石定价体系是死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体验店开张,钻石网销商家们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价格只是传统钻石珠宝商家的一半,钻石网销的利润已经薄之又薄。
“除非一段时间之后,行业内部重新洗牌。相信这种恶性竞争不会持续太久,在钻石网销的初期,价格低就是吸引力,但低价不是出路。”陶延成说。
网销难题
假借电子商务之名打开知名度,后开设实体店招揽顾客,这是钻石网销商家们现在的生存之道,钻石这样的贵重物品在国内依然不适合网销。
徐潇知道用网络卖钻石,最初是电子商务,最终也会是电子商务,但中间在国人的适应期必须有一个杀手锏。
所以,“钻石小鸟”成立两年之后,作为CEO的徐潇尝试了中国首家钻石网销的体验店。回想起来,现在有多少中国的钻石电子商务玩家应该感谢徐潇的这一发明。
现在,这也证明了钻石尚不适合网销。
“中国整个钻石电子商务业务加起来,市场销售总额还占不到5%,行业内部并没有将钻石网售看成是威胁。”传统商家钻石世家市场部一名负责人表示。
中国消费者现阶段对钻石这一贵重物品的消费特性依然是 “应该现场看实物”。“钻石小鸟”销售人员说,虽然价格便宜百分之五十吸引了很多顾客,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客户犹豫不决。
为了节约成本,网络零售商一般把钻石与戒托分开卖,因此体验店里或者网上均只有少量的成品钻戒。如果消费者对这些成品不满意,只能选择裸钻加戒托进行定制,在钻石小鸟,所有定制均需要至少15天的时间,这种模式与商场提供的多样选择无法比拟。
网络零售商面临的尴尬之处还在于,售后不能完全保证。
当前钻石网络零售商的做法是:体验店+电子商务+呼叫中心。顾客的钻戒有问题,需要用邮寄的方式寄回公司做检测和维修,需要的时间是20天,这会给钻石消费打很大的折扣。
体验店毕竟不够多,钻戒的维护和保养也很不方便,特别对于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即便是“钻石小鸟”,从2004年在国内首开钻石体验中心至今日,也不过才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10家一二线城市开设了体验店。网络零售商一般都对客户说,可以以快递的方式送到店里来免费清洗。但贵重物品消费者一般不会选择邮寄或快递,所以需要清洗和保养时,自己花钱去金店或钻石店解决的不在少数。
成本优势?
网络销售钻石的唯一优势在于通过将钻石的切割商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越过中间层层批发商,绕开昂贵的商场柜台,使得“电子商务卖钻石,价格只有市面柜台价格的一半”。
但体验店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成本,“钻石小鸟”的未来计划是在全国二线城市都开设体验店,这样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原始网销的预算成本。
即便体验店大多开在写字楼而不是商场旺铺,只相当于街面店铺价格的十分之一,但同时失去了在繁华旺铺提高知名度的机会。在相对偏僻的写字楼开店,要想能杀出重围,另外一个费用会大涨,要通过大量广告投入提高知名度。“钻石小鸟”每年都花巨资在各种媒体渠道做广告。场地和广告费用一减一增,加起来的总体效益是网售还是传统珠宝商更有优势,还得看具体品牌。
上述彼爱钻石与 “钻石小鸟”不同,把体验店都开在临街旺铺,这样成本更加节省不了。彼爱市场总监陶延成曾经研究过把体验店设在写字楼的做法,却发现不能只算店铺成本,要考虑综合成本。
写字楼比临街旺铺节约费用大概20%-30%。但是把消费者拉到写字楼消费,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还不高,必须通过广告来支撑,广告等推广投入必须算到成本之内。但临街旺铺本身就是宣传,因为它有客流,比较符合中国消费者对钻石的消费习惯。
钻石网商们都说,自己有独特的进货渠道,因此成本大大缩减。“钻石小鸟”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的优势就是货源不同,联合CEO徐磊在创办钻石小鸟之前是多年的钻石批发商。”
彼爱钻石总经理曹霖也表示,彼爱能在严格的钻石进货体系中越级取货,降低成本,这是因为彼爱的前身是一家上市的传统珠宝企业,该传统珠宝店在经营过程中与珠宝批发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之前的联系,彼爱不可能越级拿到钻石。
假设所有的网络钻石销售商都与“钻石小鸟”及彼爱一样,有着特殊的“前世今生”,然而,广州知名品牌金钻随缘创办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矿物学研究员张世柏一语道破,“钻石行业拿货渠道是按照进货规模来定的”,其实不存在直销商或传统商跨过一个或几个进货渠道去拿货。
除此之外,全球的钻石定价体系都是固定的。
南非的戴比尔斯公司过去垄断了全世界80%的毛坯,目前垄断了50%左右,全世界的钻石价格都向它的报价看齐。
戴比尔斯在全世界成立了统售机构,通过统售机构向全世界卖钻石。戴比尔斯向获得资格的少数一级钻石批发商供货。再由一级批发商往下面上千上万的批发商提供钻石。零售商只能向他们上一级、规模接近的批发商进货。
如果网络零售商家果真都有自己的独特进货渠道,能够越过层层批发商,那他们至少也都应该是一级或下一级钻石批发商,但行业规则是按照进货规模供货,像彼爱一样每个月仅销售2000枚钻戒的小量经营,怎么可能取得特别优待的资格?
张世柏说:“批发商进货量庞大,零售商的购买力连它一个零头都达不到。对于一个珠宝零售商来说,一年卖一个亿的钻石已经很了不起。但是它头顶做批发的,一个月都不止卖一个亿。因此零售商不可能上另外一个台阶拿货。”
对此,曹霖的回答是批发商看中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和增长速度;2009年开始,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排第二位的钻石消费国家。
钻石世家市场部负责人表示,钻石的定价体系几百年传承下来,零售商不可能直接跑到矿商进货。但是这几年来体系有所松动,零售商可以越过一些批发商。
据记者了解,这几年定价体系有所松动,零售商可以越过一些批发商。
即便如此,批发商面对不同的拿货者会开出不同的折扣,这样一来,就把下面层级的生意都做了。
目前,在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各自有几十家同类钻石网销企业在搏杀。仅广州市天河区的维多利广场,就有上十家钻石网售店。这些网络企业的普遍利润只有10%,一些商家不理智地降低价格,导致了现在市场存在大规模压价状况。
彼爱市场总监陶延成说,“我们基本也是10%。周大福卖一万多的钻饰,我们卖三四千。”
为了提高销售额,已经有一部分传统经销商也开始模仿网络零售商开设网店和体验店,譬如老庙黄金(1104.30,11.40,1.04%),它们在自己店里隔出一块地方,或者在商场里再租一个便宜的地方,提供裸钻体验型销售。
因此,电子商务者们还要应对传统商家瓜分网销市场的激烈竞争。
越过华贸中心的写字楼群,“钻石小鸟”北京体验店中,四壁满铺钻石的璀璨店面、一屋子的成品钻戒柜台,除了是建在写字楼里之外,跟传统的钻石珠宝店没有什么不一样,谁能想到“钻石小鸟”是中国钻石网络销售第一品牌。
角落里有几台电脑,是顾客上网区,这符合网络营销的特色。但迎面走来的销售却告知,网上的订单不多,网上订购很多时候尺寸不合适,那也不能退,因此大多数都是到体验店来购买。
上月刚在广州天河区开张了一家体验店的彼爱钻石市场总监陶延成介绍,钻石电子商务的商家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线下开设体验店,线上销售额还占不到总量的二成,80%的交易是在体验店完成。
虽然体验店开设在写字楼省去了繁华商铺的高昂成本,但钻石定价体系是死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体验店开张,钻石网销商家们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价格只是传统钻石珠宝商家的一半,钻石网销的利润已经薄之又薄。
“除非一段时间之后,行业内部重新洗牌。相信这种恶性竞争不会持续太久,在钻石网销的初期,价格低就是吸引力,但低价不是出路。”陶延成说。
网销难题
假借电子商务之名打开知名度,后开设实体店招揽顾客,这是钻石网销商家们现在的生存之道,钻石这样的贵重物品在国内依然不适合网销。
徐潇知道用网络卖钻石,最初是电子商务,最终也会是电子商务,但中间在国人的适应期必须有一个杀手锏。
所以,“钻石小鸟”成立两年之后,作为CEO的徐潇尝试了中国首家钻石网销的体验店。回想起来,现在有多少中国的钻石电子商务玩家应该感谢徐潇的这一发明。
现在,这也证明了钻石尚不适合网销。
“中国整个钻石电子商务业务加起来,市场销售总额还占不到5%,行业内部并没有将钻石网售看成是威胁。”传统商家钻石世家市场部一名负责人表示。
中国消费者现阶段对钻石这一贵重物品的消费特性依然是 “应该现场看实物”。“钻石小鸟”销售人员说,虽然价格便宜百分之五十吸引了很多顾客,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客户犹豫不决。
为了节约成本,网络零售商一般把钻石与戒托分开卖,因此体验店里或者网上均只有少量的成品钻戒。如果消费者对这些成品不满意,只能选择裸钻加戒托进行定制,在钻石小鸟,所有定制均需要至少15天的时间,这种模式与商场提供的多样选择无法比拟。
网络零售商面临的尴尬之处还在于,售后不能完全保证。
当前钻石网络零售商的做法是:体验店+电子商务+呼叫中心。顾客的钻戒有问题,需要用邮寄的方式寄回公司做检测和维修,需要的时间是20天,这会给钻石消费打很大的折扣。
体验店毕竟不够多,钻戒的维护和保养也很不方便,特别对于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即便是“钻石小鸟”,从2004年在国内首开钻石体验中心至今日,也不过才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10家一二线城市开设了体验店。网络零售商一般都对客户说,可以以快递的方式送到店里来免费清洗。但贵重物品消费者一般不会选择邮寄或快递,所以需要清洗和保养时,自己花钱去金店或钻石店解决的不在少数。
成本优势?
网络销售钻石的唯一优势在于通过将钻石的切割商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越过中间层层批发商,绕开昂贵的商场柜台,使得“电子商务卖钻石,价格只有市面柜台价格的一半”。
但体验店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成本,“钻石小鸟”的未来计划是在全国二线城市都开设体验店,这样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原始网销的预算成本。
即便体验店大多开在写字楼而不是商场旺铺,只相当于街面店铺价格的十分之一,但同时失去了在繁华旺铺提高知名度的机会。在相对偏僻的写字楼开店,要想能杀出重围,另外一个费用会大涨,要通过大量广告投入提高知名度。“钻石小鸟”每年都花巨资在各种媒体渠道做广告。场地和广告费用一减一增,加起来的总体效益是网售还是传统珠宝商更有优势,还得看具体品牌。
上述彼爱钻石与 “钻石小鸟”不同,把体验店都开在临街旺铺,这样成本更加节省不了。彼爱市场总监陶延成曾经研究过把体验店设在写字楼的做法,却发现不能只算店铺成本,要考虑综合成本。
写字楼比临街旺铺节约费用大概20%-30%。但是把消费者拉到写字楼消费,这种方式的接受度还不高,必须通过广告来支撑,广告等推广投入必须算到成本之内。但临街旺铺本身就是宣传,因为它有客流,比较符合中国消费者对钻石的消费习惯。
钻石网商们都说,自己有独特的进货渠道,因此成本大大缩减。“钻石小鸟”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我们的优势就是货源不同,联合CEO徐磊在创办钻石小鸟之前是多年的钻石批发商。”
彼爱钻石总经理曹霖也表示,彼爱能在严格的钻石进货体系中越级取货,降低成本,这是因为彼爱的前身是一家上市的传统珠宝企业,该传统珠宝店在经营过程中与珠宝批发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之前的联系,彼爱不可能越级拿到钻石。
假设所有的网络钻石销售商都与“钻石小鸟”及彼爱一样,有着特殊的“前世今生”,然而,广州知名品牌金钻随缘创办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矿物学研究员张世柏一语道破,“钻石行业拿货渠道是按照进货规模来定的”,其实不存在直销商或传统商跨过一个或几个进货渠道去拿货。
除此之外,全球的钻石定价体系都是固定的。
南非的戴比尔斯公司过去垄断了全世界80%的毛坯,目前垄断了50%左右,全世界的钻石价格都向它的报价看齐。
戴比尔斯在全世界成立了统售机构,通过统售机构向全世界卖钻石。戴比尔斯向获得资格的少数一级钻石批发商供货。再由一级批发商往下面上千上万的批发商提供钻石。零售商只能向他们上一级、规模接近的批发商进货。
如果网络零售商家果真都有自己的独特进货渠道,能够越过层层批发商,那他们至少也都应该是一级或下一级钻石批发商,但行业规则是按照进货规模供货,像彼爱一样每个月仅销售2000枚钻戒的小量经营,怎么可能取得特别优待的资格?
张世柏说:“批发商进货量庞大,零售商的购买力连它一个零头都达不到。对于一个珠宝零售商来说,一年卖一个亿的钻石已经很了不起。但是它头顶做批发的,一个月都不止卖一个亿。因此零售商不可能上另外一个台阶拿货。”
对此,曹霖的回答是批发商看中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和增长速度;2009年开始,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排第二位的钻石消费国家。
钻石世家市场部负责人表示,钻石的定价体系几百年传承下来,零售商不可能直接跑到矿商进货。但是这几年来体系有所松动,零售商可以越过一些批发商。
据记者了解,这几年定价体系有所松动,零售商可以越过一些批发商。
即便如此,批发商面对不同的拿货者会开出不同的折扣,这样一来,就把下面层级的生意都做了。
目前,在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各自有几十家同类钻石网销企业在搏杀。仅广州市天河区的维多利广场,就有上十家钻石网售店。这些网络企业的普遍利润只有10%,一些商家不理智地降低价格,导致了现在市场存在大规模压价状况。
彼爱市场总监陶延成说,“我们基本也是10%。周大福卖一万多的钻饰,我们卖三四千。”
为了提高销售额,已经有一部分传统经销商也开始模仿网络零售商开设网店和体验店,譬如老庙黄金(1104.30,11.40,1.04%),它们在自己店里隔出一块地方,或者在商场里再租一个便宜的地方,提供裸钻体验型销售。
因此,电子商务者们还要应对传统商家瓜分网销市场的激烈竞争。
阅读全文
孔雀西南飞,重庆呼唤外来人才
2009年11月20日上午,重庆市紧缺人才引进活动暨清华大学2010届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清华大学工会俱乐部举行,据市委组织部统计,当天共有2714人次参与洽谈,达成初步意向协议519人,签订正式协议13人。在达成初步意向协议中,博士167人、硕士288人。
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当地人才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其理念、思路、心态、能力、资源甚至于背景,都对当地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有的通过思想、理念体现知民意,得民心;有的通过政策、举措,通过行动、行为而得深入人心,重庆近几年来贺国强、黄镇东、汪洋、薄熙来几任领导正是这样“执政为民”,重庆发展很快,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重庆的发展还要靠许多中层官员,过去重庆常有“中梗阻现象”,是指在行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按规定可以批准或办理,但在具体操作中,中层管理人员因故拖着不作为、迟作为或乱作为,由此引发的“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的现象。受部门利益驱动,在执行政策中,有利的即使过时废止了也通行无阻,无利的即使是手持“绿卡”也被“卡”,也就是常说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政令梗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危害和影响极大。
重庆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有成效,重庆先后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确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设立院士专项基金,额度为30万元/人·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市财政每月发岗位津贴3000元;市外人才愿来渝安家的,配偶和子女都会得到妥善安置等等。
重庆着力探索“三公三意三匹配”选人用人机制:“三公”,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相统一;“三意”就是组织意图、群众意见、干部个人的意愿相结合;“三匹配”,就是干部的品行、才能和资历和任职岗位的匹配。我们围绕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19个文件和相关的制度,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在选人用人中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机会均等、竞争择优、干净干事、风清气正。
中央部委干部赴渝挂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央派出熟悉现代金融业的管理人才,既有利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中央金融单位干部的成长。2009年6月30日起,来自中央各部委的11名赴渝挂职干部陆续到岗,工作职位均为重庆市级部门的副职或助理职务,时长1至2年。这11人由于“职级高、年纪轻、学历高、工作水平高”,被称为“三高”干部。
11位挂职干部围绕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为建设“五个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等重点任务的实施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争当桥梁纽带,进一步拉近了重庆与中央的距离,使市委、市政府与中央国家机关的联系更加紧密。年轻优秀干部到重庆挂职,搭建好重庆与中央国家机关联系的桥梁,发挥好部门多种资源优势,以便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引入更多项目和资金,为重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赴渝“博士服务团”:据悉,博士服务团起源于重庆,1997年,重庆市从中国社科院一次性引进39名博士生成立“赴渝博士服务团”,安排到市级部门和区县挂任副职或助理。1998年,18名博士生挂职期满后留渝任职。1999年,中组部、团中央选择在重庆、四川、江西3个省市开展了“博士服务团”工作试点。2001年,该项目进一步拓展到中西部16个省区市。而今,“博士服务团”已成为服务中西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精品项目。10多年来,大部分“博士服务团”成员返回原单位后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担负更重要的工作。目前,除正在我市挂职锻炼的14名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外,自愿留在重庆工作的19位博士,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担负重要的工作。博士服务团项目重庆实施12年,赴渝博士服务团在服务过程中了解国情、熟悉民意、锻炼意志、提高素质。据报道,有关部门围绕博士的选拔、分配、使用、成长、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调研,提炼出有规律性的经验。
异地交流来到重庆任职:主要是沿海地区干部调任重庆任职,如浙江湖州市委常委到重庆双桥区任书记;宁波市委常委、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任职南川区委书记;从山东交流过来的李洪义、王作安、于松柏在2008年9月分别出任云阳、合川、潼南书记;酉阳县委书记陈勇则是从江苏引进。 “外来书记”为重庆引进了行政资源、企业资源、金融资源,以及效率、思想、管理等 ,本地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政策创新不够、怕承担风险、对资本运作不熟悉等情况,在几个区县,同样或多或少的存在。 “引进、交流干部,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才交流与引进,更重要的是对干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包括行政资源、企业资源、效率、金融、思想、管理等全方位的引进。” 引进“外来书记”,最重要的是引进他们身上的先进思想观念和方法。
“千名优秀人才引进工程”:高层次优秀年轻党政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而言之,重点选择有典型性、带动性的高端人才,从而为重庆未来更艰巨宏伟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重庆还将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机制,通过最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重庆引才计划旨在引进一大批能人贤士,改善地方干部队伍的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为重庆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百名市级机关干部与百名乡镇干部互派挂职:为大力培养担当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确保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宏伟事业后继有人,重庆市委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在该市开展百名市级机关干部与百名乡镇干部互派挂职工作,每批挂职两年。首批从77个市级部门和118个乡镇中确定的225名年轻干部已互派到位。 重庆市委组织部门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派出和接收单位要根据挂职干部的不同特点和个人特长,对挂职干部作好安排,让他们有实职、有实权、有实责。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适当调整分工,逐步压担子、赋重任,多岗位、多环境、多角色锻炼培养挂职干部。要严格管理考核,增强挂职实效。
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或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量既懂国际惯例又熟悉国内法律的高级经营管理和金融人才。有数据称,纽约有77万金融从业人员,其中,华尔街就有40万人;伦敦仅金融城内的金融从业人员就有30万人;香港地区也有35万人,截至2008年底,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总量达23.19万人。其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更加稀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人才不足2万人。重庆目前金融从业人员6万人,金融从业人员占比不到1%,通晓国际惯例、娴熟运用金融工具、会进行风险控制的高层次、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寥寥无几。
重庆要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必须要有能“下乡”的金融人才也非常缺乏,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端金融人才”,需要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还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经历的“金融应用和管理人才”。重庆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急需金融业经营人才,金融业风险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T人才等金融高端人才。 格林斯潘说的好:“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不管技术如何先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重庆要大力推动促进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重庆要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竞争评优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出现,也就是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到来之日。
2009年11月20日上午,重庆市紧缺人才引进活动暨清华大学2010届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清华大学工会俱乐部举行,据市委组织部统计,当天共有2714人次参与洽谈,达成初步意向协议519人,签订正式协议13人。在达成初步意向协议中,博士167人、硕士288人。
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当地人才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其理念、思路、心态、能力、资源甚至于背景,都对当地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有的通过思想、理念体现知民意,得民心;有的通过政策、举措,通过行动、行为而得深入人心,重庆近几年来贺国强、黄镇东、汪洋、薄熙来几任领导正是这样“执政为民”,重庆发展很快,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重庆的发展还要靠许多中层官员,过去重庆常有“中梗阻现象”,是指在行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按规定可以批准或办理,但在具体操作中,中层管理人员因故拖着不作为、迟作为或乱作为,由此引发的“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的现象。受部门利益驱动,在执行政策中,有利的即使过时废止了也通行无阻,无利的即使是手持“绿卡”也被“卡”,也就是常说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导致“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政令梗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危害和影响极大。
重庆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有成效,重庆先后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确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设立院士专项基金,额度为30万元/人·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市财政每月发岗位津贴3000元;市外人才愿来渝安家的,配偶和子女都会得到妥善安置等等。
重庆着力探索“三公三意三匹配”选人用人机制:“三公”,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相统一;“三意”就是组织意图、群众意见、干部个人的意愿相结合;“三匹配”,就是干部的品行、才能和资历和任职岗位的匹配。我们围绕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19个文件和相关的制度,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在选人用人中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机会均等、竞争择优、干净干事、风清气正。
中央部委干部赴渝挂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央派出熟悉现代金融业的管理人才,既有利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中央金融单位干部的成长。2009年6月30日起,来自中央各部委的11名赴渝挂职干部陆续到岗,工作职位均为重庆市级部门的副职或助理职务,时长1至2年。这11人由于“职级高、年纪轻、学历高、工作水平高”,被称为“三高”干部。
11位挂职干部围绕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为建设“五个重庆”、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等重点任务的实施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争当桥梁纽带,进一步拉近了重庆与中央的距离,使市委、市政府与中央国家机关的联系更加紧密。年轻优秀干部到重庆挂职,搭建好重庆与中央国家机关联系的桥梁,发挥好部门多种资源优势,以便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引入更多项目和资金,为重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赴渝“博士服务团”:据悉,博士服务团起源于重庆,1997年,重庆市从中国社科院一次性引进39名博士生成立“赴渝博士服务团”,安排到市级部门和区县挂任副职或助理。1998年,18名博士生挂职期满后留渝任职。1999年,中组部、团中央选择在重庆、四川、江西3个省市开展了“博士服务团”工作试点。2001年,该项目进一步拓展到中西部16个省区市。而今,“博士服务团”已成为服务中西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精品项目。10多年来,大部分“博士服务团”成员返回原单位后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担负更重要的工作。目前,除正在我市挂职锻炼的14名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外,自愿留在重庆工作的19位博士,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担负重要的工作。博士服务团项目重庆实施12年,赴渝博士服务团在服务过程中了解国情、熟悉民意、锻炼意志、提高素质。据报道,有关部门围绕博士的选拔、分配、使用、成长、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调研,提炼出有规律性的经验。
异地交流来到重庆任职:主要是沿海地区干部调任重庆任职,如浙江湖州市委常委到重庆双桥区任书记;宁波市委常委、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任职南川区委书记;从山东交流过来的李洪义、王作安、于松柏在2008年9月分别出任云阳、合川、潼南书记;酉阳县委书记陈勇则是从江苏引进。 “外来书记”为重庆引进了行政资源、企业资源、金融资源,以及效率、思想、管理等 ,本地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政策创新不够、怕承担风险、对资本运作不熟悉等情况,在几个区县,同样或多或少的存在。 “引进、交流干部,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人才交流与引进,更重要的是对干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包括行政资源、企业资源、效率、金融、思想、管理等全方位的引进。” 引进“外来书记”,最重要的是引进他们身上的先进思想观念和方法。
“千名优秀人才引进工程”:高层次优秀年轻党政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而言之,重点选择有典型性、带动性的高端人才,从而为重庆未来更艰巨宏伟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重庆还将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机制,通过最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重庆引才计划旨在引进一大批能人贤士,改善地方干部队伍的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为重庆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百名市级机关干部与百名乡镇干部互派挂职:为大力培养担当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确保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宏伟事业后继有人,重庆市委决定从2009年起,每年在该市开展百名市级机关干部与百名乡镇干部互派挂职工作,每批挂职两年。首批从77个市级部门和118个乡镇中确定的225名年轻干部已互派到位。 重庆市委组织部门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派出和接收单位要根据挂职干部的不同特点和个人特长,对挂职干部作好安排,让他们有实职、有实权、有实责。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适当调整分工,逐步压担子、赋重任,多岗位、多环境、多角色锻炼培养挂职干部。要严格管理考核,增强挂职实效。
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或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大量既懂国际惯例又熟悉国内法律的高级经营管理和金融人才。有数据称,纽约有77万金融从业人员,其中,华尔街就有40万人;伦敦仅金融城内的金融从业人员就有30万人;香港地区也有35万人,截至2008年底,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总量达23.19万人。其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更加稀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人才不足2万人。重庆目前金融从业人员6万人,金融从业人员占比不到1%,通晓国际惯例、娴熟运用金融工具、会进行风险控制的高层次、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寥寥无几。
重庆要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必须要有能“下乡”的金融人才也非常缺乏,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端金融人才”,需要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还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经历的“金融应用和管理人才”。重庆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急需金融业经营人才,金融业风险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T人才等金融高端人才。 格林斯潘说的好:“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不管技术如何先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重庆要大力推动促进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重庆要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竞争评优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出现,也就是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到来之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