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企业管理境界
时间:2010-03-31 人气:1218 来源:管理学家 作者:
概述:领导者运用“无为”思想修身 ,“道法自然”的组织结构 ,战略选择上的“无为”立场 根据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
领导者运用“无为”思想修身 ,“道法自然”的组织结构 ,战略选择上的“无为”立场
根据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确切地说,“无为而治”的内在涵义应该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所谓“无为”仅仅是现象和手段,其真实的目的在于达到“无不为”的理想“治世”,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为之。但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来诠释“无为而治”的涵义,它是组织中一种至高的管理艺术,在此种管理艺术的指导下,领导者通过合理授权,组织成员无论其职位的高低和职务的差异,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智慧,成员的自由和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成员的个人意愿能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状态。
如今随着社会变革速度加快,造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现状。作为企业在变革的大环境里怎么管理呢?许多企业家、管理者和学者首先总是靠本能的感性,然后慢慢就从制度、流程、系统、模型、文化等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管理,但总觉得管理得越深入,出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那就应该倡导“无为”管理思想,将“无为”的智慧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与诸多的先进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领导者运用“无为”思想修身
“无为”思想在管理上首先强调领导者的“修身”,使其具备人格力量。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即指领导者除了应具备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外,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因为,要真正实现以“无为”思想指导企业行为,就要求领导者无私心、无贪欲、忘我地利于他人。领导者不仅要有热爱他人,为社会谋福利和崇高心境,还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通过“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前提下,倡导一种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法制,坚持通过正当途径、合法经营取得利润的思想。牟其中、仰融、杨斌、周正毅等案接二连三地出现,充分说明了企业领导者要加强“修身”的重要性。
“道法自然”的组织结构
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组织结构,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状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灵活自如地运作。
在注重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和吸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时,注意组织机构设置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要适合本企业的特殊性。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在注意一般企业的共性的前提下,更要注意本企业的自身特点。二是要注意组织的稳定性。随着公司成长而逐步调整组织是必要的,但组织、权责、程序的经常变更将使员工信心动摇。
战略选择上的“无为”立场
究竟“多元化”好还是“一元化”好,不同的学者和企业持有不同的看法。多元(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化投资的目的是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正所谓“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东方不亮西方亮”。然而遗憾的是,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我们却很难找到真正成功实现多元化的企业,倒是有许多企业因推行多元化经营而陷入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由“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中国企业多元化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巨人、三株、四通、太阳神、飞龙等一个个曾经闪亮的名字,都吃过“多元化”的苦头。
根据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理,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项目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盲目地搞多元化。企业应根据属于社会百姓需要的,而且在这个方面又有自身的优势来抉择。选定了就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不要轻易改动。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有为”,是不能经营好企业的。
另外,企业在应对激烈竞争市场时,应当坚持“以无事取天下”。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社会新的、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这样自然就拥有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用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根据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确切地说,“无为而治”的内在涵义应该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所谓“无为”仅仅是现象和手段,其真实的目的在于达到“无不为”的理想“治世”,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为之。但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来诠释“无为而治”的涵义,它是组织中一种至高的管理艺术,在此种管理艺术的指导下,领导者通过合理授权,组织成员无论其职位的高低和职务的差异,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智慧,成员的自由和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成员的个人意愿能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状态。
如今随着社会变革速度加快,造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现状。作为企业在变革的大环境里怎么管理呢?许多企业家、管理者和学者首先总是靠本能的感性,然后慢慢就从制度、流程、系统、模型、文化等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管理,但总觉得管理得越深入,出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那就应该倡导“无为”管理思想,将“无为”的智慧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与诸多的先进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领导者运用“无为”思想修身
“无为”思想在管理上首先强调领导者的“修身”,使其具备人格力量。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即指领导者除了应具备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外,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因为,要真正实现以“无为”思想指导企业行为,就要求领导者无私心、无贪欲、忘我地利于他人。领导者不仅要有热爱他人,为社会谋福利和崇高心境,还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通过“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前提下,倡导一种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法制,坚持通过正当途径、合法经营取得利润的思想。牟其中、仰融、杨斌、周正毅等案接二连三地出现,充分说明了企业领导者要加强“修身”的重要性。
“道法自然”的组织结构
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组织结构,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状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灵活自如地运作。
在注重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和吸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时,注意组织机构设置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要适合本企业的特殊性。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在注意一般企业的共性的前提下,更要注意本企业的自身特点。二是要注意组织的稳定性。随着公司成长而逐步调整组织是必要的,但组织、权责、程序的经常变更将使员工信心动摇。
战略选择上的“无为”立场
究竟“多元化”好还是“一元化”好,不同的学者和企业持有不同的看法。多元(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化投资的目的是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正所谓“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东方不亮西方亮”。然而遗憾的是,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我们却很难找到真正成功实现多元化的企业,倒是有许多企业因推行多元化经营而陷入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由“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中国企业多元化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巨人、三株、四通、太阳神、飞龙等一个个曾经闪亮的名字,都吃过“多元化”的苦头。
根据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理,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项目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盲目地搞多元化。企业应根据属于社会百姓需要的,而且在这个方面又有自身的优势来抉择。选定了就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不要轻易改动。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有为”,是不能经营好企业的。
另外,企业在应对激烈竞争市场时,应当坚持“以无事取天下”。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社会新的、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这样自然就拥有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用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今天许多企业进一步发展遭遇到的瓶颈,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协调出现问题:
(1)“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从来不缺少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与感悟,市场意识非常先进,中场感觉非常到位,经营手段也足够的高明,这一点恐怕与国外的企业家难分伯仲。但是企业如果仅仅依此作大作强,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整体的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我认为‘管理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没有管理的经营是机会主义的,强势的经营与脆弱的管理并存,必然造成企业经营的成果被管理的黑洞所吞噬。”
(2)“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企业在过去的20年当中,经营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降价促销、做广告等等。但是管理上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流程再造、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期权激励、企业文化等等,几乎所有管理的方法都涉及到了。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使用降价这样的经营手段,那它在管理上只需要做成本管理就够了,其他都可以不做的,但是事实上许多企业把以上的管理办法都做全了,最后还造成了企业的亏损。因为管理只是在解决一个效率问题,效率是相对经营来说的,如果和经营不匹配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本刊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联合举办本期月度论坛,一同探讨:哪一个观点更符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及时地补齐可能出现的管理或者营销方面的短板,不至于因为某一方面的差距巨大而限制企业的成长?
陈锡忠: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大多数企业创业初期,或者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者几乎把精力都放在经营上,尽可能调动所有的人力,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做经营开拓,在经营方面绞尽脑汁搞创新,在管理方面却往往很浮躁,别人的管理体系、经验拿来就用。比如发现市场上有一本《给加细亚的一封信》的书,或同类的管理方面的书籍,我们经常就拿过来照本宣科地学,有什么就学什么。这使得我们没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共有的现状,在管理上不去创造、不下工夫。
以我们华联商厦为例,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商业零售(超市或大卖场)。初期,我们在经营上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打败对手,增加市场占有率。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想尽一切办法去搞促销,与消费者互动,出现了很多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与经营发生冲突的情况,当时肯定是以经营为主,管理无条件让步:无论是资金调度、人员安排,还是物流、商品定价都围绕经营来做,五条件地服从经营需要。1995年华联商厦开业,1998年便有将近价值1000万的问题商品库存,而那个时候我们总共才有两三百万的利润。最终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1998年我们便做了流程再造,从重经营开始走向重管理。
通过这两三年的不断调整,(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济南华联在区域内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份额,每年有几千万的纯利润,但新问题又来了:我们对资金的控制越来越没底,因为我们用的是和厂家联营的形式,主动权掌握在厂家手里,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定程度上管理的失控.因此提高管理能力依然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总的来说,我对管理的困惑较多,因为经营的问题是具体的,而管理的问题是模糊的。
苟轶群: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企业也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目前在企业中,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我认为存在更多的问题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以民营企业为例,民营企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比较小,这时候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怎么让自己生存下去?第一就是要保证现金流,要保证现金流就必须狠抓经营。民营企业起步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从经营先入手,这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第一个原因。
2、民营企业刚开始时,很多问题都是依靠创业者自己一个人解决的。此时没有太多的约束,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比较灵活,效率也比较高,这个时候必然不会在管理方面有太多的精力投入。
3、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注重管理了。但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企业资金的积累都是几何倍数增加的,今年是两千万,明年可能是四千万或者是六千万;此时企业经营者尽管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管理水平的提高却很难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跟不上经营扩张的速度。经营的扩张速度高于管理提高的速度,也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锦红:上海旧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很多民营企业起家的时候带有机会导向的特征,可能是偶然抓住了一个产品机会,产品赚钱了以后,就会发现要想持续经营下去就必须开始重视品牌。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企业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品牌经营比较好的企业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未来可能会做大、做强。所以说讨论经营和管理哪个重要,我认为每一段时间都不一样——在企业以产品经营为主的时候,那一定是经营重要;而在企业创立品牌的时候,当然是管理重要。
一个企业需要打三张牌:市场营销,资金链,内部管理。我把市场营销放在第一位,资金链放在第二位,内部管理放在第三位。为什么呢?因为有市场就能够带来资金的运转,否则便没有了资金链:另外,如果不把资金投入到市场,也不会产生持续的资金链。管理可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但市场却不是想开动就能开动的。
吴少生:深圳市联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以前是做国际贸易的,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公司连续进行了几次转型。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我们利用区域、资金优势,在西北地区投资了一个能源项目。从做贸易公司到进行资源开发,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经营转型。但刚开始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很多薄弱环节,跟不上经营的速度。
后来,香港迪斯尼乐园开放了,我们感觉到机会来了,购买了20辆大巴士,经营深圳到香港的运输业务。这是我们公司第二次转型,我们的市场定位和开发都很到位,但由于管理跟不上运营,结果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第三次经营转型时,我们看到了深圳跟东莞两地之间存在空缺的厂房租赁市场,便立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开发厂房租赁市场。又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经营出现了很多问题。
(1)“经营过度,管理不足”
“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从来不缺少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与感悟,市场意识非常先进,中场感觉非常到位,经营手段也足够的高明,这一点恐怕与国外的企业家难分伯仲。但是企业如果仅仅依此作大作强,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整体的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我认为‘管理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没有管理的经营是机会主义的,强势的经营与脆弱的管理并存,必然造成企业经营的成果被管理的黑洞所吞噬。”
(2)“管理过度,经营不足”
“我们企业在过去的20年当中,经营的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降价促销、做广告等等。但是管理上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流程再造、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期权激励、企业文化等等,几乎所有管理的方法都涉及到了。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使用降价这样的经营手段,那它在管理上只需要做成本管理就够了,其他都可以不做的,但是事实上许多企业把以上的管理办法都做全了,最后还造成了企业的亏损。因为管理只是在解决一个效率问题,效率是相对经营来说的,如果和经营不匹配的话,就会出问题的。”
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本刊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联合举办本期月度论坛,一同探讨:哪一个观点更符合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及时地补齐可能出现的管理或者营销方面的短板,不至于因为某一方面的差距巨大而限制企业的成长?
陈锡忠: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大多数企业创业初期,或者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者几乎把精力都放在经营上,尽可能调动所有的人力,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来做经营开拓,在经营方面绞尽脑汁搞创新,在管理方面却往往很浮躁,别人的管理体系、经验拿来就用。比如发现市场上有一本《给加细亚的一封信》的书,或同类的管理方面的书籍,我们经常就拿过来照本宣科地学,有什么就学什么。这使得我们没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共有的现状,在管理上不去创造、不下工夫。
以我们华联商厦为例,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商业零售(超市或大卖场)。初期,我们在经营上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打败对手,增加市场占有率。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想尽一切办法去搞促销,与消费者互动,出现了很多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与经营发生冲突的情况,当时肯定是以经营为主,管理无条件让步:无论是资金调度、人员安排,还是物流、商品定价都围绕经营来做,五条件地服从经营需要。1995年华联商厦开业,1998年便有将近价值1000万的问题商品库存,而那个时候我们总共才有两三百万的利润。最终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1998年我们便做了流程再造,从重经营开始走向重管理。
通过这两三年的不断调整,(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济南华联在区域内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份额,每年有几千万的纯利润,但新问题又来了:我们对资金的控制越来越没底,因为我们用的是和厂家联营的形式,主动权掌握在厂家手里,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定程度上管理的失控.因此提高管理能力依然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总的来说,我对管理的困惑较多,因为经营的问题是具体的,而管理的问题是模糊的。
苟轶群: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市场经济正处在转型期,企业也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和经营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目前在企业中,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我认为存在更多的问题是“经营过度,管理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以民营企业为例,民营企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比较小,这时候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怎么让自己生存下去?第一就是要保证现金流,要保证现金流就必须狠抓经营。民营企业起步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从经营先入手,这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第一个原因。
2、民营企业刚开始时,很多问题都是依靠创业者自己一个人解决的。此时没有太多的约束,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比较灵活,效率也比较高,这个时候必然不会在管理方面有太多的精力投入。
3、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注重管理了。但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企业资金的积累都是几何倍数增加的,今年是两千万,明年可能是四千万或者是六千万;此时企业经营者尽管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管理水平的提高却很难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跟不上经营扩张的速度。经营的扩张速度高于管理提高的速度,也是造成经营过度、管理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锦红:上海旧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很多民营企业起家的时候带有机会导向的特征,可能是偶然抓住了一个产品机会,产品赚钱了以后,就会发现要想持续经营下去就必须开始重视品牌。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企业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品牌经营比较好的企业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未来可能会做大、做强。所以说讨论经营和管理哪个重要,我认为每一段时间都不一样——在企业以产品经营为主的时候,那一定是经营重要;而在企业创立品牌的时候,当然是管理重要。
一个企业需要打三张牌:市场营销,资金链,内部管理。我把市场营销放在第一位,资金链放在第二位,内部管理放在第三位。为什么呢?因为有市场就能够带来资金的运转,否则便没有了资金链:另外,如果不把资金投入到市场,也不会产生持续的资金链。管理可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但市场却不是想开动就能开动的。
吴少生:深圳市联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以前是做国际贸易的,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公司连续进行了几次转型。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我们利用区域、资金优势,在西北地区投资了一个能源项目。从做贸易公司到进行资源开发,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经营转型。但刚开始在管理上就出现了很多薄弱环节,跟不上经营的速度。
后来,香港迪斯尼乐园开放了,我们感觉到机会来了,购买了20辆大巴士,经营深圳到香港的运输业务。这是我们公司第二次转型,我们的市场定位和开发都很到位,但由于管理跟不上运营,结果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第三次经营转型时,我们看到了深圳跟东莞两地之间存在空缺的厂房租赁市场,便立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开发厂房租赁市场。又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经营出现了很多问题。
阅读全文
下一条:营销老总如何面对“反授权”
营销管理怪圈
现象一:某销售额不到1亿元的白酒企业区域经理在汇报工作时说:“本月我亲自走访了几家酒店终端,发现……”
现象二:某年销售额5亿元的啤酒企业召开月度营销例会。总经理说:“当前我们品牌在酒店没有开展任何促销,而竞争对手A品牌对酒店大量免费投放冰柜,我们是否也要进行一些形式的促销,搞一些陈列奖?”一位区域经理在汇报时说:“当前我们的品牌力不强,整体广告投入不足,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还很多。”
现象三:某白酒上市公司召开月度营销会议。总经理讲:“我们新产品本月能完成2000万元的销售额么?”大区经理甲说:“我们当前的电视广告应该快速投放,广告再不投,没有客户和我们合作,我们就得喝西北风了。”市场部总监乙说:“我们要进一步规范流程,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
在服务企业客户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碰到上述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基层营销人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或是给自己找借口,将岗位职责推脱给上司;营销总经理为了组织目标,迫不得已干起了本该是基层人员做的基础工作。于是营销管理进入一个怪圈,基层营销人员“关心”起了营销管理工作,营销总经理做起了基层销售的工作。
笔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营销管理中的“反授权”现象。现象一中的区域经理的汇报内容是正常的,但态度是不正常的。一个小企业的区域经理,只负责一个县级市场,下属3个业务代表,却把自己放在一个高级管理者的角色上,动不动就说自己亲自去拜访了某经销商,走访了什么终端。他们的常态是什么呢?基础营销工作下属干,遇着麻烦请示上级——营销总经理,营销总经理成了“消防队长”和问题的实际解决者。现象二中的总经理在谈具体的销售细节,而区域经理们却在谈企业的管理问题。其根源在于区域经理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具体销售工作,而是在越位谈公司的管理问题。其本质是区域经理在“忽悠”上司,上司为了营销目标的达成而被迫去考虑基层细节问题。总经理围着区域经理跑,区域经理对总经理“反授权”。现象三中,总经理在考虑当月的具体销售目标,而其他下属关心着广告的投放、规范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推托责任,寻找接口。其本质仍是在对总经理进行“反授权”,管理的程序被颠覆。
营销管理中“反授权”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了营销管理中的深刻问题。只有营销管理者通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营销管理中“反授权”问题,理顺组织秩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组织成员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管理怪圈剖析
组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归结为管理者的问题。“反授权”同样也可以通过管理者的工作来解决。“反授权”现象在具体的营销管理者中有几种表现:
第一是下级比较狡猾,不想承担责任。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下级充当传话筒,简单地将自己下级的问题向上级进行陈述,然后请示上级裁决。这时候如果上级偏又错以为是下级主动向自己请示,以为是尊重自己,便欣然表态。一旦事情没有解决好,下级便将责任推脱给上级,“这个事情是按您的意思办的”、“您交代这样办的”等便会挂在嘴边,上级有口难辩。替下级决定的结果是下级不作为。
第二是上级不向下级明确授权,或是授权的同时,将事情的责任也同时传递下去。营销管理者注定是责任的最终承担者,这是铁律,无法改变。不论是谁做的决定,责任最终都要由管理者承担,至少有一个管理责任。就像一些私营煤矿的安全事故导致主管副市长被免职——主管副市长有管理责任!但一些管理者为了显示自己有最终的裁决权,或是为了玩弄权术,很少授权或是授权时含含糊糊,希望下级来揣摩自己。这种情况下,下级在不明确情况下,或是为了躲避责任,便将事情裁决权的“皮球”踢给上级。玩火者最终由自己买单。
上级之所以不向下级授权有几种情况,一是对下级没有信任,认为下级能力不够,不敢授权;二是玩弄权术,掌控下级;三是不知道授权的重要性,没有强调授权不授(全)责的原则。
第三是下级能力不够,上级在帮扶时缺乏合适的方法,客观上造成了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我们说管理者是下级的“教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和道理最为关键。通过引导,让下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策来达成目标,让下级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中国自古以来有“勤快母亲懒儿子”的说法,上级包办下的下级是很难成长的。
第四是下级的责权利不统一或不匹配,或者是下级感觉自己的责权利不匹配或不明确。由于各岗位信息的不对称、理解不同、沟通不够、工作难度较大、组织不公正(可能只是下级的理解)等原因,下级不愿意去为了所谓的权利(愿景甚或使命)而去承担所谓的责任。在此种情况下,必然会去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责任,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就是之一。
第五是上级的领导力不够,或者是缺乏领导魅力。无情管理、有情领导是体现领导魅力的经典方法。不讲管理是违反原则的,只讲管理原则是不理解管理真谛的。如果上级过于教条照搬西方管理的话,肯定在中国会“水土不服”,是不理解中国人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会导致营销管理中的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
管理怪圈根本解决
第一,作为管理者,要确立各个岗位的职责,并适当讲究策略。责权利的统一和匹配原则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而是管理规律。从管理规范的角度而言,管理者必须确立各自岗位的责权利,并做到统一。但是按照规律办事并不是不讲究策略。就像管理者在向下级安排艰苦任务的时候,如果说上一句“你去干吧,出了责任我承担”的话,相信你的下级会全力以赴。因为你放下了下级的思想包袱。反过来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强调的是“这是你的事(责任),你自己看着办”的话,相信下级也会接受,但是未必如上边的效果好。如果管理者经常用这种方式刺激下属,也会造成下属没有责任感。
第二,要坚持有限授权和有限信任的原则。对下级完全放权的结果是失控——这是所有管理者都不能接受的。因此,除了管理结果以外,还要更多的管理过程本身。三国中的“关羽华容道放曹”、“失街亭”的领导责任就是诸葛亮一手犯下的错误,哥们义气、授权过度都会造成结果的失控。但是不授权又会导致下级无法作为,因此在授权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有限授权的原则,对人坚持有限信任的原则,在用人上做到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做到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授权和“反授权”的统一、信任和不信任的统一。
第三,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要将工作的难点、重点给下级讲清楚,在容易的或不关键的事情上充分授权,并针对下级的能力弱项在过程中给予特别帮扶,当然不要大包大揽。这样下级就能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任务,个人能动感就强,执行力也强。
第四,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只有充分的沟通,才能及时掌握信息和传递信息,掌握下属思想动态,提供技术和智慧支持,及时解决由于岗位信息的不对称、理解不同、沟通不够、工作难度较大、组织不公正(可能是下级的理解)、不接受企业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下级感觉到的责权利不统一问题。管理始于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
第五,管理要人性化和讲策略。人性化和讲策略是管理者体现领导魅力和管理灵活性的所在。某白酒上市公司总经理在招聘安排营销人员工作时,总是要问对方家住哪里、对哪个市场熟悉、想去哪里发展、有什么要求,我当时以为他是为了工作安排才这样问,后来在和他的接触中,他告诉我,他确实就是为了关照下属,如果工作生活都能兼顾,岂不更好?在我后来与其下属的接触中,多次听到的是,“xx总人真好,如果不把工作做好,对不起人”等评价,这就体现出了管理人性化的价值。
讲策略就是讲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必备的能力。“劝将不如激将”是典型的管理艺术。管理者经常面对各种问题,需要经常进行创新解决,策略和艺术是管理智慧的表现,需要管理者不断总结提升,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创新管理艺术。笔者在服务某白酒上市公司时,曾经说服老总做过这样的事情:企业在新品招商关键时期,而新招聘的营销经理在面对工作难题时,经常以没有电视广告来推脱,而一些管理者(庸者)却在大谈规范流程管理的问题,新聘的业务代表技能明显不足。笔者强力建议三点:一是销量大于管理。招商工作大于一切。杜绝谈规范管理,让销售人员没有完不成工作的借口。二是销售力大于广告。广告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重要的招商手段。不能以没有广告做借口,来解释自己销售不力。三是发展大于规范。规范是老总谈的事情,之外任何人无权谈。他们谈的唯一工作就是找到客户,做市场。当时企业老总还觉得这样的三点提法违背管理理论,我说管理的真谛在于结果本身。后来事实证明了笔者做法是对的,仅仅一个月后,便完成了招商任务,为企业的营销工作打下了基础。
做到以上五点,可以基本上防范营销管理中的“反授权”问题。但要彻底解决管理中的“反授权”问题,需要管理者认真研究,用心体察,不断总结,创新灵活,最终将整个团队打造成为围绕营销目标高效执行的团队。
现象一:某销售额不到1亿元的白酒企业区域经理在汇报工作时说:“本月我亲自走访了几家酒店终端,发现……”
现象二:某年销售额5亿元的啤酒企业召开月度营销例会。总经理说:“当前我们品牌在酒店没有开展任何促销,而竞争对手A品牌对酒店大量免费投放冰柜,我们是否也要进行一些形式的促销,搞一些陈列奖?”一位区域经理在汇报时说:“当前我们的品牌力不强,整体广告投入不足,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还很多。”
现象三:某白酒上市公司召开月度营销会议。总经理讲:“我们新产品本月能完成2000万元的销售额么?”大区经理甲说:“我们当前的电视广告应该快速投放,广告再不投,没有客户和我们合作,我们就得喝西北风了。”市场部总监乙说:“我们要进一步规范流程,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
在服务企业客户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碰到上述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基层营销人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或是给自己找借口,将岗位职责推脱给上司;营销总经理为了组织目标,迫不得已干起了本该是基层人员做的基础工作。于是营销管理进入一个怪圈,基层营销人员“关心”起了营销管理工作,营销总经理做起了基层销售的工作。
笔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营销管理中的“反授权”现象。现象一中的区域经理的汇报内容是正常的,但态度是不正常的。一个小企业的区域经理,只负责一个县级市场,下属3个业务代表,却把自己放在一个高级管理者的角色上,动不动就说自己亲自去拜访了某经销商,走访了什么终端。他们的常态是什么呢?基础营销工作下属干,遇着麻烦请示上级——营销总经理,营销总经理成了“消防队长”和问题的实际解决者。现象二中的总经理在谈具体的销售细节,而区域经理们却在谈企业的管理问题。其根源在于区域经理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具体销售工作,而是在越位谈公司的管理问题。其本质是区域经理在“忽悠”上司,上司为了营销目标的达成而被迫去考虑基层细节问题。总经理围着区域经理跑,区域经理对总经理“反授权”。现象三中,总经理在考虑当月的具体销售目标,而其他下属关心着广告的投放、规范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推托责任,寻找接口。其本质仍是在对总经理进行“反授权”,管理的程序被颠覆。
营销管理中“反授权”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了营销管理中的深刻问题。只有营销管理者通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营销管理中“反授权”问题,理顺组织秩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组织成员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管理怪圈剖析
组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归结为管理者的问题。“反授权”同样也可以通过管理者的工作来解决。“反授权”现象在具体的营销管理者中有几种表现:
第一是下级比较狡猾,不想承担责任。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下级充当传话筒,简单地将自己下级的问题向上级进行陈述,然后请示上级裁决。这时候如果上级偏又错以为是下级主动向自己请示,以为是尊重自己,便欣然表态。一旦事情没有解决好,下级便将责任推脱给上级,“这个事情是按您的意思办的”、“您交代这样办的”等便会挂在嘴边,上级有口难辩。替下级决定的结果是下级不作为。
第二是上级不向下级明确授权,或是授权的同时,将事情的责任也同时传递下去。营销管理者注定是责任的最终承担者,这是铁律,无法改变。不论是谁做的决定,责任最终都要由管理者承担,至少有一个管理责任。就像一些私营煤矿的安全事故导致主管副市长被免职——主管副市长有管理责任!但一些管理者为了显示自己有最终的裁决权,或是为了玩弄权术,很少授权或是授权时含含糊糊,希望下级来揣摩自己。这种情况下,下级在不明确情况下,或是为了躲避责任,便将事情裁决权的“皮球”踢给上级。玩火者最终由自己买单。
上级之所以不向下级授权有几种情况,一是对下级没有信任,认为下级能力不够,不敢授权;二是玩弄权术,掌控下级;三是不知道授权的重要性,没有强调授权不授(全)责的原则。
第三是下级能力不够,上级在帮扶时缺乏合适的方法,客观上造成了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我们说管理者是下级的“教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和道理最为关键。通过引导,让下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策来达成目标,让下级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中国自古以来有“勤快母亲懒儿子”的说法,上级包办下的下级是很难成长的。
第四是下级的责权利不统一或不匹配,或者是下级感觉自己的责权利不匹配或不明确。由于各岗位信息的不对称、理解不同、沟通不够、工作难度较大、组织不公正(可能只是下级的理解)等原因,下级不愿意去为了所谓的权利(愿景甚或使命)而去承担所谓的责任。在此种情况下,必然会去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责任,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就是之一。
第五是上级的领导力不够,或者是缺乏领导魅力。无情管理、有情领导是体现领导魅力的经典方法。不讲管理是违反原则的,只讲管理原则是不理解管理真谛的。如果上级过于教条照搬西方管理的话,肯定在中国会“水土不服”,是不理解中国人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会导致营销管理中的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
管理怪圈根本解决
第一,作为管理者,要确立各个岗位的职责,并适当讲究策略。责权利的统一和匹配原则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而是管理规律。从管理规范的角度而言,管理者必须确立各自岗位的责权利,并做到统一。但是按照规律办事并不是不讲究策略。就像管理者在向下级安排艰苦任务的时候,如果说上一句“你去干吧,出了责任我承担”的话,相信你的下级会全力以赴。因为你放下了下级的思想包袱。反过来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强调的是“这是你的事(责任),你自己看着办”的话,相信下级也会接受,但是未必如上边的效果好。如果管理者经常用这种方式刺激下属,也会造成下属没有责任感。
第二,要坚持有限授权和有限信任的原则。对下级完全放权的结果是失控——这是所有管理者都不能接受的。因此,除了管理结果以外,还要更多的管理过程本身。三国中的“关羽华容道放曹”、“失街亭”的领导责任就是诸葛亮一手犯下的错误,哥们义气、授权过度都会造成结果的失控。但是不授权又会导致下级无法作为,因此在授权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有限授权的原则,对人坚持有限信任的原则,在用人上做到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做到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授权和“反授权”的统一、信任和不信任的统一。
第三,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要将工作的难点、重点给下级讲清楚,在容易的或不关键的事情上充分授权,并针对下级的能力弱项在过程中给予特别帮扶,当然不要大包大揽。这样下级就能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任务,个人能动感就强,执行力也强。
第四,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只有充分的沟通,才能及时掌握信息和传递信息,掌握下属思想动态,提供技术和智慧支持,及时解决由于岗位信息的不对称、理解不同、沟通不够、工作难度较大、组织不公正(可能是下级的理解)、不接受企业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下级感觉到的责权利不统一问题。管理始于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
第五,管理要人性化和讲策略。人性化和讲策略是管理者体现领导魅力和管理灵活性的所在。某白酒上市公司总经理在招聘安排营销人员工作时,总是要问对方家住哪里、对哪个市场熟悉、想去哪里发展、有什么要求,我当时以为他是为了工作安排才这样问,后来在和他的接触中,他告诉我,他确实就是为了关照下属,如果工作生活都能兼顾,岂不更好?在我后来与其下属的接触中,多次听到的是,“xx总人真好,如果不把工作做好,对不起人”等评价,这就体现出了管理人性化的价值。
讲策略就是讲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必备的能力。“劝将不如激将”是典型的管理艺术。管理者经常面对各种问题,需要经常进行创新解决,策略和艺术是管理智慧的表现,需要管理者不断总结提升,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创新管理艺术。笔者在服务某白酒上市公司时,曾经说服老总做过这样的事情:企业在新品招商关键时期,而新招聘的营销经理在面对工作难题时,经常以没有电视广告来推脱,而一些管理者(庸者)却在大谈规范流程管理的问题,新聘的业务代表技能明显不足。笔者强力建议三点:一是销量大于管理。招商工作大于一切。杜绝谈规范管理,让销售人员没有完不成工作的借口。二是销售力大于广告。广告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重要的招商手段。不能以没有广告做借口,来解释自己销售不力。三是发展大于规范。规范是老总谈的事情,之外任何人无权谈。他们谈的唯一工作就是找到客户,做市场。当时企业老总还觉得这样的三点提法违背管理理论,我说管理的真谛在于结果本身。后来事实证明了笔者做法是对的,仅仅一个月后,便完成了招商任务,为企业的营销工作打下了基础。
做到以上五点,可以基本上防范营销管理中的“反授权”问题。但要彻底解决管理中的“反授权”问题,需要管理者认真研究,用心体察,不断总结,创新灵活,最终将整个团队打造成为围绕营销目标高效执行的团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