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老总如何面对“反授权”
详细内容

营销老总如何面对“反授权”

时间:2010-03-31     人气:1237     来源:致信网     作者:
概述:  营销管理怪圈    现象一:某销售额不到1亿元的白酒企业区域经理在汇报工作时说:“本月我亲自走访了几家酒店终端,发现……”    现象二:某年销售额5亿元的啤酒企业召开月度营销例会。总经理说:“当前我们品牌在酒店没有......
  营销管理怪圈 

  现象一:某销售额不到1亿元的白酒企业区域经理在汇报工作时说:“本月我亲自走访了几家酒店终端,发现……” 

  现象二:某年销售额5亿元的啤酒企业召开月度营销例会。总经理说:“当前我们品牌在酒店没有开展任何促销,而竞争对手A品牌对酒店大量免费投放冰柜,我们是否也要进行一些形式的促销,搞一些陈列奖?”一位区域经理在汇报时说:“当前我们的品牌力不强,整体广告投入不足,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还很多。” 

  现象三:某白酒上市公司召开月度营销会议。总经理讲:“我们新产品本月能完成2000万元的销售额么?”大区经理甲说:“我们当前的电视广告应该快速投放,广告再不投,没有客户和我们合作,我们就得喝西北风了。”市场部总监乙说:“我们要进一步规范流程,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 

  在服务企业客户的过程中,笔者经常碰到上述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是:基层营销人员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或是给自己找借口,将岗位职责推脱给上司;营销总经理为了组织目标,迫不得已干起了本该是基层人员做的基础工作。于是营销管理进入一个怪圈,基层营销人员“关心”起了营销管理工作,营销总经理做起了基层销售的工作。 

  笔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营销管理中的“反授权”现象。现象一中的区域经理的汇报内容是正常的,但态度是不正常的。一个小企业的区域经理,只负责一个县级市场,下属3个业务代表,却把自己放在一个高级管理者的角色上,动不动就说自己亲自去拜访了某经销商,走访了什么终端。他们的常态是什么呢?基础营销工作下属干,遇着麻烦请示上级——营销总经理,营销总经理成了“消防队长”和问题的实际解决者。现象二中的总经理在谈具体的销售细节,而区域经理们却在谈企业的管理问题。其根源在于区域经理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具体销售工作,而是在越位谈公司的管理问题。其本质是区域经理在“忽悠”上司,上司为了营销目标的达成而被迫去考虑基层细节问题。总经理围着区域经理跑,区域经理对总经理“反授权”。现象三中,总经理在考虑当月的具体销售目标,而其他下属关心着广告的投放、规范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推托责任,寻找接口。其本质仍是在对总经理进行“反授权”,管理的程序被颠覆。 

  营销管理中“反授权”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了营销管理中的深刻问题。只有营销管理者通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营销管理中“反授权”问题,理顺组织秩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组织成员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管理怪圈剖析 

  组织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归结为管理者的问题。“反授权”同样也可以通过管理者的工作来解决。“反授权”现象在具体的营销管理者中有几种表现: 

  第一是下级比较狡猾,不想承担责任。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下级充当传话筒,简单地将自己下级的问题向上级进行陈述,然后请示上级裁决。这时候如果上级偏又错以为是下级主动向自己请示,以为是尊重自己,便欣然表态。一旦事情没有解决好,下级便将责任推脱给上级,“这个事情是按您的意思办的”、“您交代这样办的”等便会挂在嘴边,上级有口难辩。替下级决定的结果是下级不作为。 

  第二是上级不向下级明确授权,或是授权的同时,将事情的责任也同时传递下去。营销管理者注定是责任的最终承担者,这是铁律,无法改变。不论是谁做的决定,责任最终都要由管理者承担,至少有一个管理责任。就像一些私营煤矿的安全事故导致主管副市长被免职——主管副市长有管理责任!但一些管理者为了显示自己有最终的裁决权,或是为了玩弄权术,很少授权或是授权时含含糊糊,希望下级来揣摩自己。这种情况下,下级在不明确情况下,或是为了躲避责任,便将事情裁决权的“皮球”踢给上级。玩火者最终由自己买单。 

  上级之所以不向下级授权有几种情况,一是对下级没有信任,认为下级能力不够,不敢授权;二是玩弄权术,掌控下级;三是不知道授权的重要性,没有强调授权不授(全)责的原则。 

  第三是下级能力不够,上级在帮扶时缺乏合适的方法,客观上造成了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我们说管理者是下级的“教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和道理最为关键。通过引导,让下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策来达成目标,让下级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中国自古以来有“勤快母亲懒儿子”的说法,上级包办下的下级是很难成长的。 

  第四是下级的责权利不统一或不匹配,或者是下级感觉自己的责权利不匹配或不明确。由于各岗位信息的不对称、理解不同、沟通不够、工作难度较大、组织不公正(可能只是下级的理解)等原因,下级不愿意去为了所谓的权利(愿景甚或使命)而去承担所谓的责任。在此种情况下,必然会去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责任,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就是之一。 

  第五是上级的领导力不够,或者是缺乏领导魅力。无情管理、有情领导是体现领导魅力的经典方法。不讲管理是违反原则的,只讲管理原则是不理解管理真谛的。如果上级过于教条照搬西方管理的话,肯定在中国会“水土不服”,是不理解中国人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会导致营销管理中的下级对上级的“反授权”。 

  管理怪圈根本解决 

  第一,作为管理者,要确立各个岗位的职责,并适当讲究策略。责权利的统一和匹配原则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而是管理规律。从管理规范的角度而言,管理者必须确立各自岗位的责权利,并做到统一。但是按照规律办事并不是不讲究策略。就像管理者在向下级安排艰苦任务的时候,如果说上一句“你去干吧,出了责任我承担”的话,相信你的下级会全力以赴。因为你放下了下级的思想包袱。反过来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强调的是“这是你的事(责任),你自己看着办”的话,相信下级也会接受,但是未必如上边的效果好。如果管理者经常用这种方式刺激下属,也会造成下属没有责任感。 

  第二,要坚持有限授权和有限信任的原则。对下级完全放权的结果是失控——这是所有管理者都不能接受的。因此,除了管理结果以外,还要更多的管理过程本身。三国中的“关羽华容道放曹”、“失街亭”的领导责任就是诸葛亮一手犯下的错误,哥们义气、授权过度都会造成结果的失控。但是不授权又会导致下级无法作为,因此在授权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有限授权的原则,对人坚持有限信任的原则,在用人上做到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做到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授权和“反授权”的统一、信任和不信任的统一。 

  第三,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要将工作的难点、重点给下级讲清楚,在容易的或不关键的事情上充分授权,并针对下级的能力弱项在过程中给予特别帮扶,当然不要大包大揽。这样下级就能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任务,个人能动感就强,执行力也强。 

  第四,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只有充分的沟通,才能及时掌握信息和传递信息,掌握下属思想动态,提供技术和智慧支持,及时解决由于岗位信息的不对称、理解不同、沟通不够、工作难度较大、组织不公正(可能是下级的理解)、不接受企业文化等原因造成的下级感觉到的责权利不统一问题。管理始于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 

  第五,管理要人性化和讲策略。人性化和讲策略是管理者体现领导魅力和管理灵活性的所在。某白酒上市公司总经理在招聘安排营销人员工作时,总是要问对方家住哪里、对哪个市场熟悉、想去哪里发展、有什么要求,我当时以为他是为了工作安排才这样问,后来在和他的接触中,他告诉我,他确实就是为了关照下属,如果工作生活都能兼顾,岂不更好?在我后来与其下属的接触中,多次听到的是,“xx总人真好,如果不把工作做好,对不起人”等评价,这就体现出了管理人性化的价值。 

  讲策略就是讲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必备的能力。“劝将不如激将”是典型的管理艺术。管理者经常面对各种问题,需要经常进行创新解决,策略和艺术是管理智慧的表现,需要管理者不断总结提升,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创新管理艺术。笔者在服务某白酒上市公司时,曾经说服老总做过这样的事情:企业在新品招商关键时期,而新招聘的营销经理在面对工作难题时,经常以没有电视广告来推脱,而一些管理者(庸者)却在大谈规范流程管理的问题,新聘的业务代表技能明显不足。笔者强力建议三点:一是销量大于管理。招商工作大于一切。杜绝谈规范管理,让销售人员没有完不成工作的借口。二是销售力大于广告。广告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最重要的招商手段。不能以没有广告做借口,来解释自己销售不力。三是发展大于规范。规范是老总谈的事情,之外任何人无权谈。他们谈的唯一工作就是找到客户,做市场。当时企业老总还觉得这样的三点提法违背管理理论,我说管理的真谛在于结果本身。后来事实证明了笔者做法是对的,仅仅一个月后,便完成了招商任务,为企业的营销工作打下了基础。 

  做到以上五点,可以基本上防范营销管理中的“反授权”问题。但要彻底解决管理中的“反授权”问题,需要管理者认真研究,用心体察,不断总结,创新灵活,最终将整个团队打造成为围绕营销目标高效执行的团队。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尽管网络营销越来越被中国企业重视,但这不意味着看起来风生水起的网络营销已经被中国企业驾轻就熟。企业自身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与规划各不相同导致网络营销实施水平各不相同,行业的区别,也影响着网络营销的实施深度与广度。
     
    比如,相比之快速消费品,耐消费品行业在网络营销方面整体起步稍晚,水平相对浅显。而作为舶来产业的橱柜业,在网络营销方面,无论是行业整体,还是企业自身,都相对落后。
     
    橱柜,90年代才进入中国大陆,而行业气势几乎只是近几年才形成。整个行业的营销局面,相比之其它成熟行业,稍显脆弱。过去不远的“雅百事件”,自事件之后在各种场合与情境下多次被引用,其背后,正是行业整体营销局面尚显粗犷的表现。而网络营销,更是俨然如冬,几近萧瑟。
     
    橱柜企业的网络营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用“网络广告”来表述似乎更为贴切。在房产、家居、橱柜类网站投放广告,是目前橱柜业实践网络营销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另外,关键词及网络软文也是最惯用的方式。然而,即便是这样简单的网络营销尝试,参与的企业也不多。行业整体参与不够,也是网络营销水平发展浅显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橱柜企业而言,受阻于对橱柜这类耐消费品特性与消费者网络特性的认识及深度挖掘不够,无法找到突破目前简单广而告之的网络营销方式。
     
    在寥寥可数的网络营销案例里面,科宝·博洛尼蔡明的博客“抢沙发”算是比较出彩的网络口碑营销秀,尽管抢虚拟“沙发”与赢得真实沙发在语境上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但影响面有限,且严格地说,这种看似热闹的抢沙发,并没有与网民形成更深入与广泛的互动。当然,严格意义上而言,网民对科宝·博洛尼的沙发印象远甚于橱柜。
     
    那么,橱柜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网络营销意识。橱柜企业把网络营销摆放在何种位置,影响到具体实施的深浅。当然,这里存在的矛盾是,企业不明白也暂时没有看到网络营销产生多大的效益因而犹豫不决,甚至忽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网络营销只是年度营销里很小的一部分。预算少,想法少,实施少,投入少,效益自然也无法看到。且不说,奢望企业一开始就能够以战略眼界对待网络营销,但至少,在策略上应该予以重视。
     
    其次,不要以即时的销售目标作为网络营销的第一效益目标。橱柜这种定制化的大宗耐消费品不同于一般性消费品,线下的促销活动尚不能产生顾客立即购买的效益,更何况网络。消费者的审慎,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企业认识到,网络营销的第一效益目标是口碑与(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公关,而非直接销售。口碑力对消费者的购买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对网络营销不够重视,忽略了与消费者的沟通的同时,也忽视了消费者基于网民身份对企业品牌与产品的评价。以至于,企业品牌在网络上遭遇口碑危机,也毫不知情。
     
    第三,创造一个出色的互动网络平台。有对于网络营销的深刻认识,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网络营销。明确了先以口碑作为网络效益目标,即可围绕此具体实施开展。因而,创造一个出色的互动网络平台,就显得尤为关键。一般网站显得过于平面化,使得网站在与网民互动,营销拓展等功能上掣肘。橱柜的特点是家居化、整体化、定制化、人性化、个性化等“五化”产品,能够洞悉这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与网民建立互动关系,实现网络平台的最优结构,避免网站只是简单的网站,缺乏网络营销在深度与宽度上的创造性发挥。
     
    第四,形式创新。网络平台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给企业网络营销带来了机遇。SNS、微博客、博客等等,都给企业网络营销在形式创新上提供了可行性。这里说的形式创新,即包括在平台互动创意上的创新,也包括互动内容的创新。
     
    橱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网络营销、甚至新媒体营销上,都可谓路漫漫,但也预示着空间以及可能性的巨大。相信,中国橱柜企业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能够促进产业成熟发展的道路。
    阅读全文
  •    “健康重不重要?” 

        “重要!”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拥有一阵子,还是一辈子的健康?”

        “一辈子!”

        “你觉得钙质重不重要?”

        “重要。”

        “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吸收的钙质通常不够多,对不对?”

        “对。”

        “所以,如果有一种科技,可以将每天我们需要的钙质浓缩为一小颗,你觉得好不好?”

        “好。”

        以上这个方法,称为“点头销售法”,当客户一直点头认同的同时,也激起客户想要购买的欲望,最后就成交了。

        使用“点头销售法”时,也有一些该注意的技巧,比如业务人员本身要有自信,不只是客户点头,自己在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开始点头,无形中将会加强客户的认同度。

        “点头销售”所采用的问题,也要经过设计,不能乱问,设计的重点可从“具时效性的重大事件”、“报纸刊登的事件”、“共同认识的友人所发生的事情”、“名人发生的事情”为出发点。

        举个例子来说,有位销售健康食品的B小姐,听到大学同学中风的消息,于是就与昔日同窗约好一起去探望。 


        探望过中风的同学之后,大伙儿一道去餐厅吃午餐,话题围绕在中风同学身上,大家都很害怕自己也中风,此时,B小姐见机会来临,就采用了“点头成交法”,在一问一答间,同学们主动向B小姐询问有什么产品可以预防中风,B小姐顺势卖出了许多套价格一万元的健康食品。

        我在从事业务工作的时候,经常听到客户说:“阿凤,真的很奇怪耶,我怎么觉得自己好像遇到了诈骗集团,被你摸一下头就签约了!”

        其实,我只是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将我的信念传递给客户,不知不觉中,产品就这样销售出去了!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