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名校拒之门外的名人们
时间:2010-04-12 人气:994 来源:NET|DXZM 作者:
概述:没有什么比春季收到大学拒绝信更让十几岁的年轻人感到恐惧了。由于今年秋季美国大学新生班预计将容纳创纪录的290万名学生,数十万申请者将很快会收到这种恐怖的信件。 这些被拒绝的年轻人可不缺好伙伴。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亿万富翁慈善家、大学校长、研......
没有什么比春季收到大学拒绝信更让十几岁的年轻人感到恐惧了。由于今年秋季美国大学新生班预计将容纳创纪录的290万名学生,数十万申请者将很快会收到这种恐怖的信件。
这些被拒绝的年轻人可不缺好伙伴。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亿万富翁慈善家、大学校长、研究机构的学者、畅销书作家及商业、媒体和艺术界的领袖在内的许多人均曾收到大学或研究生院的拒绝信。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今天》(Today)节目的主持人维埃拉(Meredith Vieira)均表示,尽管被理想中的学校拒绝令人沮丧,但却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他们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良师益友。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瓦慕斯(Harold Varmus)说曾被哈佛医学院拒绝了两次,一名院长还建议他去参军。但当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后,他很快就忘记了这一切。对于从Sun电子计算机公司(Sun Microsystems,又名:升阳电脑)的共同创始人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和企业家特纳(Ted Turner)到电视记者布罗考(Tom Brokaw)等其他曾被大学拒绝的人而言,这只是他们仍然记得并将会谈起的一段无足轻重的往事。
拒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哈佛大学每年收到29,000封大学本科申请,录取率仅略高于7%,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与之大致相同。
巴菲特说,事实上我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当时认为是毁灭性的事件最终证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他说,除健康问题外,挫折教会你如何向前走。你了解到暂时的挫败不能持久,最终它可能会成为一个机会。
巴菲特认为他19岁被哈佛商学院拒绝是人生中一段关键的经历。他说,回首过去,哈佛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他。但当时,在芝加哥的哈佛入学面试中被拒绝之后,他有了一种恐惧的感觉,并害怕会让他的父亲失望。
巴菲特说,最终他的父亲给了他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信心。在寻找其它大学的过程中,他意识到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多德(David Dodd)这两位他所钦佩的投资专家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教书。他匆忙完成了一份迟到的申请,出于运气,多德回复并接受了他的申请。巴菲特说他从这些导师那里学到了指导他进行投资的核心原理。哈佛的拒绝也让他的母校获益良多;基于税务文件,2008年他通过巴菲特基金会(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向哥伦比亚大学捐款达1200万美元以上。
巴菲特说他多次体会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他害怕发表演讲,以至于年轻时他有时会在演讲前呕吐。所以他参加了一期迪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的公开演讲课程。他说他在那儿学到的技巧让他能够向他未来的妻子苏珊•汤普森求爱。他说自己的太太是一位“冠军辩手”。他说,我在上课期间便向我的太太求婚了。如果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演讲者,我可能不会成功。
诺贝尔奖得主、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总裁瓦慕斯医生曾两次被哈佛医学院拒绝。第一次被拒时,他感到沮丧。他更改了自己的申请,注册了哈佛的文学研究生课程,但一想到要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就提不起兴趣。
一年后,他再次申请哈佛医学院,又被拒绝。在面试时,一名院长认为他变化无常且不成熟,并建议他去参军。他说,但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职员看来欣赏他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的能力。
瓦慕斯在电子邮件中建议,如果你被自己喜爱的学校拒绝,便在欢迎你的大学里埋头苦干。在你进大学之前,两所学校之间的差别看起来如此重要。而一旦你进入那个为你提供了一席之地的学校,这种差别就显得非常不重要了。
麦克尼利被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拒绝了不止一次。他所表现出的执着正是他事业的写照。他说他那时是一名莽撞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对一出校门学校就不肯再给他一次机会感到气愤。他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地努力申请。他做过制造厂的车间领班,并在销售领域不断地成长。他说,在离开学校三年后,很显然我将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人员,远胜过我的同辈。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后,他遇到了Sun Microsystems的另一位共同创始人科斯拉(Vinod Khosla),之后他领导Sun Microsystems走过了22年的历程。
这些被拒绝的年轻人可不缺好伙伴。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亿万富翁慈善家、大学校长、研究机构的学者、畅销书作家及商业、媒体和艺术界的领袖在内的许多人均曾收到大学或研究生院的拒绝信。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今天》(Today)节目的主持人维埃拉(Meredith Vieira)均表示,尽管被理想中的学校拒绝令人沮丧,但却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他们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良师益友。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瓦慕斯(Harold Varmus)说曾被哈佛医学院拒绝了两次,一名院长还建议他去参军。但当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后,他很快就忘记了这一切。对于从Sun电子计算机公司(Sun Microsystems,又名:升阳电脑)的共同创始人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和企业家特纳(Ted Turner)到电视记者布罗考(Tom Brokaw)等其他曾被大学拒绝的人而言,这只是他们仍然记得并将会谈起的一段无足轻重的往事。
拒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哈佛大学每年收到29,000封大学本科申请,录取率仅略高于7%,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与之大致相同。
巴菲特说,事实上我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当时认为是毁灭性的事件最终证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他说,除健康问题外,挫折教会你如何向前走。你了解到暂时的挫败不能持久,最终它可能会成为一个机会。
巴菲特认为他19岁被哈佛商学院拒绝是人生中一段关键的经历。他说,回首过去,哈佛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他。但当时,在芝加哥的哈佛入学面试中被拒绝之后,他有了一种恐惧的感觉,并害怕会让他的父亲失望。
巴菲特说,最终他的父亲给了他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信心。在寻找其它大学的过程中,他意识到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多德(David Dodd)这两位他所钦佩的投资专家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教书。他匆忙完成了一份迟到的申请,出于运气,多德回复并接受了他的申请。巴菲特说他从这些导师那里学到了指导他进行投资的核心原理。哈佛的拒绝也让他的母校获益良多;基于税务文件,2008年他通过巴菲特基金会(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向哥伦比亚大学捐款达1200万美元以上。
巴菲特说他多次体会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他害怕发表演讲,以至于年轻时他有时会在演讲前呕吐。所以他参加了一期迪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的公开演讲课程。他说他在那儿学到的技巧让他能够向他未来的妻子苏珊•汤普森求爱。他说自己的太太是一位“冠军辩手”。他说,我在上课期间便向我的太太求婚了。如果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演讲者,我可能不会成功。
诺贝尔奖得主、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总裁瓦慕斯医生曾两次被哈佛医学院拒绝。第一次被拒时,他感到沮丧。他更改了自己的申请,注册了哈佛的文学研究生课程,但一想到要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就提不起兴趣。
一年后,他再次申请哈佛医学院,又被拒绝。在面试时,一名院长认为他变化无常且不成熟,并建议他去参军。他说,但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职员看来欣赏他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的能力。
瓦慕斯在电子邮件中建议,如果你被自己喜爱的学校拒绝,便在欢迎你的大学里埋头苦干。在你进大学之前,两所学校之间的差别看起来如此重要。而一旦你进入那个为你提供了一席之地的学校,这种差别就显得非常不重要了。
麦克尼利被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拒绝了不止一次。他所表现出的执着正是他事业的写照。他说他那时是一名莽撞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对一出校门学校就不肯再给他一次机会感到气愤。他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地努力申请。他做过制造厂的车间领班,并在销售领域不断地成长。他说,在离开学校三年后,很显然我将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人员,远胜过我的同辈。被斯坦福商学院录取后,他遇到了Sun Microsystems的另一位共同创始人科斯拉(Vinod Khosla),之后他领导Sun Microsystems走过了22年的历程。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美国投行和咨询公司如何招人?
春假归来后的第一个周末便赶去哈佛商学院参加年度”亚洲商业论坛”。在“中国跨境并购(outbound M&A)”主题小组上,几位演讲人分别从投资银行及律师事务所的不同角度讨论了这个新兴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一致指出,招募及培养自己的人才是重中之重,对人才价值的认可与尊重是中国企业必修的一课。
今天的文章我将通过分析描述投资银行及咨询公司的暑期实习生招聘流程,与大家一起研究海外一流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策略。
投资银行招聘实习生的过程大致分为宣讲、信息性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及正式面试三个阶段。9月到10月间各个公司会到定点商学院召开宣讲会,内容涉及公司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商业理念及招聘流程等。宣讲之后,大部分公司还会组织一些诸如鸡尾酒会的社交活动。
殊不知这看似轻松的项目,却是对申请者的极大挑战。不但中国人很难适应,美国人往往也觉得尴尬。试想,几个申请者围在一个公司员工的身边,轮流向他介绍自己然后提问题。提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否则表明你对这行根本不了解),又不能太复杂(否则对方不知道怎样回答会很尴尬);既要想让对方印象深刻,又决不能哗众取宠。公司此举意在考察申请者审时度势以及社交应变的能力,因此每个申请者的言谈举止,甚至加入和结束谈话的时机均在考察范围内。
在信息性面试阶段,申请者要主动联系公司员工,通常是校友,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实质上是一轮提前筛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拿到正式面试机会。但公司的用意是希望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答疑解惑,同时也进一步判断申请者事先是否做足了功课。另外,公司也鼓励现有员工参与这种交流,并积极推荐优秀申请者,如果申请者最终被录取,他们将会获得一定的报酬,由此可见内部人力资源政策的激励作用。
正式面试一般分两轮,过程与国内基本相似,问题也主要分两部分,先是必选题(behavior questions,自我介绍、申请动机、团队合作的例子和失败的经历等),然后是专业题(technical questions)。二轮面试结束后,不管你是否被录取,对方都会电话通知。如果你被录取了,公司在祝贺之余,更多的会探听你是否还得到了其他公司的offer,进而试探你选择该公司的可能性。华尔街各大投行最爱争抢其他公司员工,一方面体现了公司对人才的珍惜,另一方面更借此打击了竞争对手。
顶级咨询公司的招聘流程与投行较为相似,分为公司宣讲、在线申请及三轮面试。与投行较为不同的是,咨询公司均有多位合伙人在百忙之中亲自参与到许多招聘活动中。比如,从正式的公司宣讲,到非正式的互动酒会,麦肯锡都会有级别非常高的合伙人亲临现场,不仅继续强调公司的理念以及对新鲜血液的渴求,更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他们在公司的项目经历、工作感受以及为什么咨询业是MBA毕业之后理想的职业起点。他们不会摆出高高在上、拒人门外的姿态,相反,他们都会非常平易近人,让大家感觉是在跟前辈或者导师享受一次关于职业选择的深度对话。除了公司高管,公司的员工,特别是校友,更是代表公司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招聘活动中。涉及招聘核心环节的活动上,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主管都会亲自到场解答问题。
纵观整个招聘流程,我们发现投行和咨询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均投入了大量资源,他们清楚地知道,人才储备是公司最大的资产,当然这种大张旗鼓的招聘过程也是对公司品牌的有力提升。同时,真正能够从千军万马中走出来的人,都是比较专一且具备了很高素质和潜力的申请者。这个流程有以下几点值得志在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中国公司借鉴。
一是资源投入。中国公司招聘通常没有社交活动和信息性面试,有些公司甚至连校园宣讲会都免了,而只是在招聘网站上发个广告,然后就等着面试。如此一来,申请者就无法近距离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公司了解申请者的渠道也非常有限,因此决定面试名单的唯一方法就只剩下简历筛选。这样录取的人往往不一定真正适合公司文化,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不高。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公司仍然把校园招聘看做是单方面选择,依然认为“反正中国人才过剩,我来选你就行了”,缺乏对人才必要的尊重。
反观美国公司,投行与咨询公司普遍与顶级商学院建立了非常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在每年长达5个月的招聘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除了规定项目外,公司还会很热情地接待各学校金融及管理咨询社团或者俱乐部组织的公司拜访,赞助咨询案例大赛(例如设计案例和提供评委等),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与公司员工的主题交流会(例如面试准备),邀请已经被录取的申请人继续参加与公司合伙人和员工的交流酒会等,甚至还会赞助学校各种主题商业论坛(例如关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会等)。公司不惜血本的投入不仅成功地树立了公司形象,传递了核心价值,跟更体现出公司对每一个人才的尊重与爱惜。
二是考察观念。在中国的招聘过程中,公司和申请者唯一能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只有面试,导致申请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复习面试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的模拟面试,目的就是应付面试的几十分钟。而美国公司的招聘流程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元素,考量申请者除面试技巧和技术背景以外的其他品质。比如在鸡尾酒会上,这种品质体现在申请者是否足够自信又彬彬有礼,是否能积极发问又照顾到其他同学等。对于金融服务及咨询业,社交能力的欠缺是很大的弊端。正是基于这一点,公司林林总总的活动便显出了其良苦用心。
有同学质疑这种融入人性因素的选拔方法,认为其公正性可能受到影响,大有“走后门”的可能。对此,美国投行有三点人事制度来避免该问题的发生。首先,员工的亲属不能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否则两个人都有可能被开除;其次,美国的信用制度比较完善,一般人不会在不了解申请者的情况下轻易推荐,使自己的声誉承担风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的招聘流程,能够走到最后一关的人都是比较执着的申请者,而且最后在决定面试名单和录取名单的时候,是要经过集体讨论,因为每个申请者至少都跟三五个公司员工打过交道,其中一个人的意见必须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才能通过。这三点使得走后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作为申请者而言,如此复杂的一个招聘流程也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能够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又坚持走到最后的人,不但具备必需的技术和社交能力,更是真正对这个行业和这个公司有热情而又专注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中国申请者可能投行、咨询、营销等行业同时申请,但在美国申请者往往必须事先想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然后孤注一掷来申请其中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行业的一个子类,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我想,公司与人才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相尊重、增进了解、综合考察后的双向选择,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应该学习的重要一课。
今天的文章我将通过分析描述投资银行及咨询公司的暑期实习生招聘流程,与大家一起研究海外一流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策略。
投资银行招聘实习生的过程大致分为宣讲、信息性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及正式面试三个阶段。9月到10月间各个公司会到定点商学院召开宣讲会,内容涉及公司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商业理念及招聘流程等。宣讲之后,大部分公司还会组织一些诸如鸡尾酒会的社交活动。
殊不知这看似轻松的项目,却是对申请者的极大挑战。不但中国人很难适应,美国人往往也觉得尴尬。试想,几个申请者围在一个公司员工的身边,轮流向他介绍自己然后提问题。提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否则表明你对这行根本不了解),又不能太复杂(否则对方不知道怎样回答会很尴尬);既要想让对方印象深刻,又决不能哗众取宠。公司此举意在考察申请者审时度势以及社交应变的能力,因此每个申请者的言谈举止,甚至加入和结束谈话的时机均在考察范围内。
在信息性面试阶段,申请者要主动联系公司员工,通常是校友,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实质上是一轮提前筛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拿到正式面试机会。但公司的用意是希望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答疑解惑,同时也进一步判断申请者事先是否做足了功课。另外,公司也鼓励现有员工参与这种交流,并积极推荐优秀申请者,如果申请者最终被录取,他们将会获得一定的报酬,由此可见内部人力资源政策的激励作用。
正式面试一般分两轮,过程与国内基本相似,问题也主要分两部分,先是必选题(behavior questions,自我介绍、申请动机、团队合作的例子和失败的经历等),然后是专业题(technical questions)。二轮面试结束后,不管你是否被录取,对方都会电话通知。如果你被录取了,公司在祝贺之余,更多的会探听你是否还得到了其他公司的offer,进而试探你选择该公司的可能性。华尔街各大投行最爱争抢其他公司员工,一方面体现了公司对人才的珍惜,另一方面更借此打击了竞争对手。
顶级咨询公司的招聘流程与投行较为相似,分为公司宣讲、在线申请及三轮面试。与投行较为不同的是,咨询公司均有多位合伙人在百忙之中亲自参与到许多招聘活动中。比如,从正式的公司宣讲,到非正式的互动酒会,麦肯锡都会有级别非常高的合伙人亲临现场,不仅继续强调公司的理念以及对新鲜血液的渴求,更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他们在公司的项目经历、工作感受以及为什么咨询业是MBA毕业之后理想的职业起点。他们不会摆出高高在上、拒人门外的姿态,相反,他们都会非常平易近人,让大家感觉是在跟前辈或者导师享受一次关于职业选择的深度对话。除了公司高管,公司的员工,特别是校友,更是代表公司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招聘活动中。涉及招聘核心环节的活动上,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主管都会亲自到场解答问题。
纵观整个招聘流程,我们发现投行和咨询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均投入了大量资源,他们清楚地知道,人才储备是公司最大的资产,当然这种大张旗鼓的招聘过程也是对公司品牌的有力提升。同时,真正能够从千军万马中走出来的人,都是比较专一且具备了很高素质和潜力的申请者。这个流程有以下几点值得志在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中国公司借鉴。
一是资源投入。中国公司招聘通常没有社交活动和信息性面试,有些公司甚至连校园宣讲会都免了,而只是在招聘网站上发个广告,然后就等着面试。如此一来,申请者就无法近距离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公司了解申请者的渠道也非常有限,因此决定面试名单的唯一方法就只剩下简历筛选。这样录取的人往往不一定真正适合公司文化,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不高。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公司仍然把校园招聘看做是单方面选择,依然认为“反正中国人才过剩,我来选你就行了”,缺乏对人才必要的尊重。
反观美国公司,投行与咨询公司普遍与顶级商学院建立了非常深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在每年长达5个月的招聘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除了规定项目外,公司还会很热情地接待各学校金融及管理咨询社团或者俱乐部组织的公司拜访,赞助咨询案例大赛(例如设计案例和提供评委等),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与公司员工的主题交流会(例如面试准备),邀请已经被录取的申请人继续参加与公司合伙人和员工的交流酒会等,甚至还会赞助学校各种主题商业论坛(例如关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会等)。公司不惜血本的投入不仅成功地树立了公司形象,传递了核心价值,跟更体现出公司对每一个人才的尊重与爱惜。
二是考察观念。在中国的招聘过程中,公司和申请者唯一能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只有面试,导致申请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复习面试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的模拟面试,目的就是应付面试的几十分钟。而美国公司的招聘流程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元素,考量申请者除面试技巧和技术背景以外的其他品质。比如在鸡尾酒会上,这种品质体现在申请者是否足够自信又彬彬有礼,是否能积极发问又照顾到其他同学等。对于金融服务及咨询业,社交能力的欠缺是很大的弊端。正是基于这一点,公司林林总总的活动便显出了其良苦用心。
有同学质疑这种融入人性因素的选拔方法,认为其公正性可能受到影响,大有“走后门”的可能。对此,美国投行有三点人事制度来避免该问题的发生。首先,员工的亲属不能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否则两个人都有可能被开除;其次,美国的信用制度比较完善,一般人不会在不了解申请者的情况下轻易推荐,使自己的声誉承担风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的招聘流程,能够走到最后一关的人都是比较执着的申请者,而且最后在决定面试名单和录取名单的时候,是要经过集体讨论,因为每个申请者至少都跟三五个公司员工打过交道,其中一个人的意见必须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才能通过。这三点使得走后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作为申请者而言,如此复杂的一个招聘流程也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能够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又坚持走到最后的人,不但具备必需的技术和社交能力,更是真正对这个行业和这个公司有热情而又专注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中国申请者可能投行、咨询、营销等行业同时申请,但在美国申请者往往必须事先想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然后孤注一掷来申请其中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行业的一个子类,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我想,公司与人才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相尊重、增进了解、综合考察后的双向选择,应当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应该学习的重要一课。
阅读全文
08年,新居网与国内家具定制品牌尚品宅配宣布合作,并将其旗下的“贝斯特主卧”、“贝斯特次卧”、“贝斯特书房”系列的三款产品授权由新居网独家网络直销经营。双方的强强联合,曾被媒体称为“家具定制网络直销时代”的到来。时隔两年,“家具定制网络直销”却没有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家具网络定制难觅大品牌身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利用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已越来越普及,网上购物已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加之对个性化的最求,“家具网络定制”正切合了年轻人的市场。伴随着个性需求和定制家具需求的增多,许多小作坊开始在网上揽活,这个看上去发展潜力无限大的市场,但却难觅大品牌的身影。
某网友称,自己在装修的时候就有许多定制的需求,当时想做一个巨大台面的桌子,并且要根据家里的情况有所设计,这在家具城根本不可能找到,于是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家网上的小公司,最终按照她的要求做出了成品。该网友称:“其实这就是一小作坊,本来我挺不放心的,对板材质量、工艺什么的,后来实在是找不到正规的大品牌来做,只能妥协,好在也没出什么问题。”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很多通过定制家具的网络平台,但是在该网络平台上定制做出来的家具质量却很难得到保证。较之标准化生产,定制家具对生产厂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但是,目前愿意承接家具定制业务的厂家多半规模较小,水平不高。因为定制家具多为零散订单,多数大品牌家具公司根本不愿意涉足,宁愿拱手将市场让给小厂家,这就使得定制家具的质量难有保障。
网络家具定制大品牌想说爱你不容易
通过使用互联网络,在销售链上可以减少中间商的数量,直销方式的实现,从而给予消费者以巨大的价格优惠。一般网上销售价格比传统销售价格低10%~30%。从新居网的家具定制上看到,一个“贝斯特系列青少年房7件套,7000多就有交易,比市场价便宜了将近4千元。就算买普通的家具,也需要这样的价格,更何况这是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家居,低廉的价格,不少人都为之心动。
一些品牌家具企业,他们看到了定制家具市场的潜力和未来,但现低成本的规模化定制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家具行业,再且网络定制直销就是打价格战。这让他们看到了前景却不敢轻易投入。
“量身定制”本来就是一些上流阶层消费者的消费,但“网络家具定制”更偏向大众化。两种消费群体定向的差异,让一些走定制行业的品牌也不愿意涉足网络家具定制。
家具网络定制有利可图
近几年,许多知名度颇高的家具品牌先后涉足网络商城,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品牌和质量。网络营销方式逐渐成熟。网络时代里,很多人买家具,都会找一些家具方面的图片、信息,包括在网上进行家具订购,所以未来家具企业跟电子商务、互联网的结合是一种发展必然趋势。
据某调查显示,09年,72%的家居零售商认为网络销售渠道比其他渠道更适合这个经济低迷的特殊时期。81%的家居商家在去年的网络销售中是盈利的,76%的商家前年的网络销售也是盈利的。从调查中显示,家具利用网络平台营销利润可观。从当初家具网络营销无人敢碰到现在的盛行,其实都是依靠企业敢于踏出第一步。作为家具网络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具网络定制,也需要更多大品牌敢于踏出第一步,注入力量。销售的方法不只有低价,质量、服务、品牌以及对客户心理的掌握程度等都同样影响着销售。“网络商城+实体店面”,可以让消费者在实体店上体验产品,在网络上咨询、了解、购买产品,网络,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是一种便利。
家具网络定制难觅大品牌身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利用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已越来越普及,网上购物已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加之对个性化的最求,“家具网络定制”正切合了年轻人的市场。伴随着个性需求和定制家具需求的增多,许多小作坊开始在网上揽活,这个看上去发展潜力无限大的市场,但却难觅大品牌的身影。
某网友称,自己在装修的时候就有许多定制的需求,当时想做一个巨大台面的桌子,并且要根据家里的情况有所设计,这在家具城根本不可能找到,于是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家网上的小公司,最终按照她的要求做出了成品。该网友称:“其实这就是一小作坊,本来我挺不放心的,对板材质量、工艺什么的,后来实在是找不到正规的大品牌来做,只能妥协,好在也没出什么问题。”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很多通过定制家具的网络平台,但是在该网络平台上定制做出来的家具质量却很难得到保证。较之标准化生产,定制家具对生产厂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但是,目前愿意承接家具定制业务的厂家多半规模较小,水平不高。因为定制家具多为零散订单,多数大品牌家具公司根本不愿意涉足,宁愿拱手将市场让给小厂家,这就使得定制家具的质量难有保障。
网络家具定制大品牌想说爱你不容易
通过使用互联网络,在销售链上可以减少中间商的数量,直销方式的实现,从而给予消费者以巨大的价格优惠。一般网上销售价格比传统销售价格低10%~30%。从新居网的家具定制上看到,一个“贝斯特系列青少年房7件套,7000多就有交易,比市场价便宜了将近4千元。就算买普通的家具,也需要这样的价格,更何况这是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家居,低廉的价格,不少人都为之心动。
一些品牌家具企业,他们看到了定制家具市场的潜力和未来,但现低成本的规模化定制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家具行业,再且网络定制直销就是打价格战。这让他们看到了前景却不敢轻易投入。
“量身定制”本来就是一些上流阶层消费者的消费,但“网络家具定制”更偏向大众化。两种消费群体定向的差异,让一些走定制行业的品牌也不愿意涉足网络家具定制。
家具网络定制有利可图
近几年,许多知名度颇高的家具品牌先后涉足网络商城,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品牌和质量。网络营销方式逐渐成熟。网络时代里,很多人买家具,都会找一些家具方面的图片、信息,包括在网上进行家具订购,所以未来家具企业跟电子商务、互联网的结合是一种发展必然趋势。
据某调查显示,09年,72%的家居零售商认为网络销售渠道比其他渠道更适合这个经济低迷的特殊时期。81%的家居商家在去年的网络销售中是盈利的,76%的商家前年的网络销售也是盈利的。从调查中显示,家具利用网络平台营销利润可观。从当初家具网络营销无人敢碰到现在的盛行,其实都是依靠企业敢于踏出第一步。作为家具网络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具网络定制,也需要更多大品牌敢于踏出第一步,注入力量。销售的方法不只有低价,质量、服务、品牌以及对客户心理的掌握程度等都同样影响着销售。“网络商城+实体店面”,可以让消费者在实体店上体验产品,在网络上咨询、了解、购买产品,网络,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是一种便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