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解析家乐福开店选址
时间:2010-04-16 人气:1091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概述:这种进入市场的方式粗看难以理解,但却是家乐福在世界各地开店的标准操作手法。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国家的生活形态与另一个国家生活形态经常是大大不同的。......
“每次家乐福进入一个新的地方,都只派1个人来开拓市场。进台湾家乐福只派了1个人,到中国内地也只派了1个人。”9月11日,家乐福的企划行销部总监罗定中用这句令记者吃惊不已的话做他的开场白。
罗解释说,这第一个人就是这个地区的总经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一位本地人做他的助理。然后,这位空投到市场上的光杆总经理,和他惟一的员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市场调查。他们会仔细地去调查当时其它商店里的有哪些本地的商品出售,哪些产品的流通量很大,然后再去与各类供应商谈判,决定哪些商品会在将来家乐福店里出现。一个庞大无比的采购链,完完全全从零开始搭建。
这种进入市场的方式粗看难以理解,但却是家乐福在世界各地开店的标准操作手法。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国家的生活形态与另一个国家生活形态经常是大大不同的。在法国超市到处可见的奶酪,在中国很难找到供应商;在台湾十分热销的槟榔,可能在上海一个都卖不掉。所以,国外家乐福成熟有效的供应链,对于以食品为主的本地家乐福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当地,从当地组织采购本地人熟悉的产品。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短时间内家乐福便在相距甚远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开出了大卖场,就是因为他们各自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供应商网络。根据家乐福自己的统计,从中国本地购买的商品占了商场里所有商品的95%以上,仅2000年采购金额就达15亿美元。除了已有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及胶东半岛等各地的采购网络,家乐福还会在今年年底分别在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武汉、宁波、厦门、广州及深圳开设区域化采购网络。
十字路口的商圈这个“空降兵”的落点注定是十字路口,因为Carrefour的法文意思就是十字路口,而家乐福的选址也不折不扣地体现这一个标准———所有的路都开在了路口,巨大的招牌500米开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一个投资几千万的店,当然不会是拍脑袋想出的店址,其背后精密和复杂的计算,常令行业外的人士大吃一惊。
根据经典的零售学理论,一个大卖场的选址需要经过几个方面的详细测算:
第一就是商圈内的人口消费能力。中国目前并没有现有的资料(GIS人口地理系统)可资利用,所以店家不得不借助市场调研公司的力量来收集这方面的数据。有一种做法是以某个原点出发,测算5分钟的步行距离会到什么地方,然后是10分钟步行会到什么地方,最后是15分钟会到什么地方。根据中国的本地特色,还需要测算以自行车出发的小片、中片和大片半径,最后是以车行速度来测算小片、中片和大片各覆盖了什么区域。如果有自然的分隔线,如一条铁路线,或是另一个街区有一个竞争对手,商圈的覆盖就需要依据这种边界进行调整。
然后,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计算这片区域内各个居住小区的详尽的人口规模和特征的调查,计算不同区域内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年龄分布、文化水平、职业分布、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许多指标。家乐福的做法还会更细致一些,根据这些小区的远近程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再划定重要销售区域和普通销售区域。
第二,就是需要研究这片区域内的城市交通和周边的商圈的竞争情况。如果一个未来的店址周围有许多的公交车,或是道路宽敞,交通方便。那么销售辐射的半径就可以大为放大。上海的大卖场都非常聪明,例如家乐福古北店周围的公交线路不多,家乐福就干脆自己租用公交车定点在一些固定的小区间穿行,方便这些离得较远的小区居民上门一次性购齐一周的生活用品。
当然未来潜在销售区域会受到很多竞争对手的挤压,所以家乐福也会将未来所有的竞争对手计算进去。传统的商圈分析中,需要计算所有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产品线组成和单位面积销售额等情况,然后将这些估计的数字从总的区域潜力中减去,未来的销售潜力就产生了。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对手的竞争实力,所以有些商店在开业前索性把其它商店的短板摸个透彻,以打分的方法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比如环境是否清洁,哪类产品的价格比较高,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如何等,然后依据这种精确制导的调研结果进行具有杀伤力的打击。
当然一个商圈的调查并不会随着一个门店的开张大吉而结束。家乐福自己的一份资料指出,顾客中有60%的顾客在34岁以下,70%是女性,然后有28%的人走路,45%通过公共汽车而来。所以很明显,大卖场可以依据这些目标顾客的信息来微调自己的商品线。能体现家乐福用心的是,家乐福在上海的每家店都有小小的不同。在虹桥门店,因为周围的高收入群体和外国侨民比较多,其中外国侨民占到了家乐福消费群体的40%,所以虹桥店里的外国商品特别多,如各类葡萄酒,各类泥肠,奶酪和橄槛油等,而这都是家乐福为了这些特殊的消费群体特意从国外进口的。南方商场的家乐福因为周围的居住小区比较分散,干脆开了一个迷你SHOPPINGMALL,在商场里开了一家电影院和麦当劳,增加自己吸引较远处的人群的力度。青岛的家乐福做得更到位,因为有15%的顾客是韩国人,干脆就做了许多韩文招牌。
高流转率与大采购超市零售业的一个误区是,总以为大批量采购压低成本是大卖场修理其它小超市的法宝,但是这其实只是“果”而非“因”。商品的高流通性才是大卖场真正的法宝。相对而言,大卖场的净利率非常低,一般来说只有2-4%,但是大卖场获利不是靠毛利高而是靠周转快。而大批量采购只是所有商场商品高速流转的集中体现而已。而体现高流转率的具体支撑手段,就是实行品类管理(CategoryManagement),优化商品结构。根据沃尔玛与宝洁的一次合作,品类管理的效果是销售额上升32.5%,库存下降46%,周转速度提高11%。
而家乐福也完全有同样的管理哲学。据罗介绍,家乐福选择商品的第一项要求就是要有高流转性。比如,如果一个商品上了货架走得不好,家乐福就会把它30厘米的货架展示缩小到20厘米。如果销售数字还是上不去,陈列空间再缩小10厘米。如果没有任何起色,那么宝贵的货架就会让出来给其它的商品。家乐福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全部由电脑来完成,由POS机实时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汇总和分析,对每一个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单位销售量和毛利率进行严密的监控。这样做,使得家乐福的商品结构得到充分的优化,完全面向顾客的需求,减少了很多资金的搁置和占用。
涉及具体营运的管理,罗特意用“RetailisDetail”这句简洁无比的英语来解释。举生鲜食品为例,流运的每一个过程点都要加一个控制点,从农田里采摘上来,放在车上,放在冷库里,放到商场货架上,全都要加以整理剔除和品质控制。然后生鲜食品放在货架上被第一批顾客采购了以后,还要进一步的整理。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特别的关注。家乐福在这方面发展出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规则。例如说食品进油锅的时候油温是多少度,切开后肉类保鲜的温度是多少度,多少时间必须要进行一次清理货架,商品的贴标签和商品新鲜度的管理,全都有详详细细的规定,用制度以确保自己“新鲜和质量”的卖点不会走样变形。为了使制度能够被不折不扣的执行,员工的培训也完全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的,让他们把自己当成消费者来进行采购,结果当他们看到乱成一团的蔬菜,自己也不愿意买,终于对管理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个从一个空降兵开始出发的事业,现在已经变成了15个城市里27个商场,转眼间将家乐福的旗帜插上中国各个消费中心城市的制高点。沃尔玛经典的“以速度抢占市场”哲学(SPEEDTOMARKET),被家乐福抢了先机。
罗解释说,这第一个人就是这个地区的总经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一位本地人做他的助理。然后,这位空投到市场上的光杆总经理,和他惟一的员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市场调查。他们会仔细地去调查当时其它商店里的有哪些本地的商品出售,哪些产品的流通量很大,然后再去与各类供应商谈判,决定哪些商品会在将来家乐福店里出现。一个庞大无比的采购链,完完全全从零开始搭建。
这种进入市场的方式粗看难以理解,但却是家乐福在世界各地开店的标准操作手法。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国家的生活形态与另一个国家生活形态经常是大大不同的。在法国超市到处可见的奶酪,在中国很难找到供应商;在台湾十分热销的槟榔,可能在上海一个都卖不掉。所以,国外家乐福成熟有效的供应链,对于以食品为主的本地家乐福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当地,从当地组织采购本地人熟悉的产品。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短时间内家乐福便在相距甚远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开出了大卖场,就是因为他们各自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供应商网络。根据家乐福自己的统计,从中国本地购买的商品占了商场里所有商品的95%以上,仅2000年采购金额就达15亿美元。除了已有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及胶东半岛等各地的采购网络,家乐福还会在今年年底分别在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武汉、宁波、厦门、广州及深圳开设区域化采购网络。
十字路口的商圈这个“空降兵”的落点注定是十字路口,因为Carrefour的法文意思就是十字路口,而家乐福的选址也不折不扣地体现这一个标准———所有的路都开在了路口,巨大的招牌500米开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一个投资几千万的店,当然不会是拍脑袋想出的店址,其背后精密和复杂的计算,常令行业外的人士大吃一惊。
根据经典的零售学理论,一个大卖场的选址需要经过几个方面的详细测算:
第一就是商圈内的人口消费能力。中国目前并没有现有的资料(GIS人口地理系统)可资利用,所以店家不得不借助市场调研公司的力量来收集这方面的数据。有一种做法是以某个原点出发,测算5分钟的步行距离会到什么地方,然后是10分钟步行会到什么地方,最后是15分钟会到什么地方。根据中国的本地特色,还需要测算以自行车出发的小片、中片和大片半径,最后是以车行速度来测算小片、中片和大片各覆盖了什么区域。如果有自然的分隔线,如一条铁路线,或是另一个街区有一个竞争对手,商圈的覆盖就需要依据这种边界进行调整。
然后,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计算这片区域内各个居住小区的详尽的人口规模和特征的调查,计算不同区域内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年龄分布、文化水平、职业分布、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许多指标。家乐福的做法还会更细致一些,根据这些小区的远近程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再划定重要销售区域和普通销售区域。
第二,就是需要研究这片区域内的城市交通和周边的商圈的竞争情况。如果一个未来的店址周围有许多的公交车,或是道路宽敞,交通方便。那么销售辐射的半径就可以大为放大。上海的大卖场都非常聪明,例如家乐福古北店周围的公交线路不多,家乐福就干脆自己租用公交车定点在一些固定的小区间穿行,方便这些离得较远的小区居民上门一次性购齐一周的生活用品。
当然未来潜在销售区域会受到很多竞争对手的挤压,所以家乐福也会将未来所有的竞争对手计算进去。传统的商圈分析中,需要计算所有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产品线组成和单位面积销售额等情况,然后将这些估计的数字从总的区域潜力中减去,未来的销售潜力就产生了。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对手的竞争实力,所以有些商店在开业前索性把其它商店的短板摸个透彻,以打分的方法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比如环境是否清洁,哪类产品的价格比较高,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如何等,然后依据这种精确制导的调研结果进行具有杀伤力的打击。
当然一个商圈的调查并不会随着一个门店的开张大吉而结束。家乐福自己的一份资料指出,顾客中有60%的顾客在34岁以下,70%是女性,然后有28%的人走路,45%通过公共汽车而来。所以很明显,大卖场可以依据这些目标顾客的信息来微调自己的商品线。能体现家乐福用心的是,家乐福在上海的每家店都有小小的不同。在虹桥门店,因为周围的高收入群体和外国侨民比较多,其中外国侨民占到了家乐福消费群体的40%,所以虹桥店里的外国商品特别多,如各类葡萄酒,各类泥肠,奶酪和橄槛油等,而这都是家乐福为了这些特殊的消费群体特意从国外进口的。南方商场的家乐福因为周围的居住小区比较分散,干脆开了一个迷你SHOPPINGMALL,在商场里开了一家电影院和麦当劳,增加自己吸引较远处的人群的力度。青岛的家乐福做得更到位,因为有15%的顾客是韩国人,干脆就做了许多韩文招牌。
高流转率与大采购超市零售业的一个误区是,总以为大批量采购压低成本是大卖场修理其它小超市的法宝,但是这其实只是“果”而非“因”。商品的高流通性才是大卖场真正的法宝。相对而言,大卖场的净利率非常低,一般来说只有2-4%,但是大卖场获利不是靠毛利高而是靠周转快。而大批量采购只是所有商场商品高速流转的集中体现而已。而体现高流转率的具体支撑手段,就是实行品类管理(CategoryManagement),优化商品结构。根据沃尔玛与宝洁的一次合作,品类管理的效果是销售额上升32.5%,库存下降46%,周转速度提高11%。
而家乐福也完全有同样的管理哲学。据罗介绍,家乐福选择商品的第一项要求就是要有高流转性。比如,如果一个商品上了货架走得不好,家乐福就会把它30厘米的货架展示缩小到20厘米。如果销售数字还是上不去,陈列空间再缩小10厘米。如果没有任何起色,那么宝贵的货架就会让出来给其它的商品。家乐福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全部由电脑来完成,由POS机实时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汇总和分析,对每一个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单位销售量和毛利率进行严密的监控。这样做,使得家乐福的商品结构得到充分的优化,完全面向顾客的需求,减少了很多资金的搁置和占用。
涉及具体营运的管理,罗特意用“RetailisDetail”这句简洁无比的英语来解释。举生鲜食品为例,流运的每一个过程点都要加一个控制点,从农田里采摘上来,放在车上,放在冷库里,放到商场货架上,全都要加以整理剔除和品质控制。然后生鲜食品放在货架上被第一批顾客采购了以后,还要进一步的整理。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特别的关注。家乐福在这方面发展出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规则。例如说食品进油锅的时候油温是多少度,切开后肉类保鲜的温度是多少度,多少时间必须要进行一次清理货架,商品的贴标签和商品新鲜度的管理,全都有详详细细的规定,用制度以确保自己“新鲜和质量”的卖点不会走样变形。为了使制度能够被不折不扣的执行,员工的培训也完全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的,让他们把自己当成消费者来进行采购,结果当他们看到乱成一团的蔬菜,自己也不愿意买,终于对管理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个从一个空降兵开始出发的事业,现在已经变成了15个城市里27个商场,转眼间将家乐福的旗帜插上中国各个消费中心城市的制高点。沃尔玛经典的“以速度抢占市场”哲学(SPEEDTOMARKET),被家乐福抢了先机。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新开店选址要注意几点
正确选择店址,是开店赚钱的首要条件。一个经营项目很好的店铺,若选错了店址,小则影响生意,大则还可能导致“关门大吉”。科学选址将使你获得“地利”优势而生意兴隆。
依据人气选址好的位置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有很多共性,如人口流动性大、交通方便等,所以选择好位置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人流量:平常、假日及日、夜来往人次和比例;2.车流量:汽车、摩托车往来流量;3.交通:目前及未来可能增减的运输工具;4.马路宽窄与停车问题;5.区域特征:竞争店、互补店、金融机构及文教、休闲设施等;6.人口勘察:该区人口数量、消费习惯等;7.商圈勘察:主要及次要商圈范围、租金、价位。
根据人气选址开店,可粗略分为两种:一种开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口,一种开在居民新村。前者因为和大店做邻居,商品特色显得更为重要,应该找大店所没有的东西来做。经营这样的小店,一定要把市场做专做深做透。开在闹市的小店,不妨经营能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商品,因为年轻人是最喜欢逛街的。相反,经营老年人用品的小店应开在居民小区里,那是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就近购买当然受他们欢迎。
依据地段选址
购买店铺作为不动产投资的一个品种,具有既可出租、又可自营的双重特性,早就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但是,并不是随便买个店铺都能赚钱,店铺的选择大有讲究。
投资店铺讲究地段,店铺的地段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成熟的中央商务圈;第二类是成型的商圈,多邻近大型的住宅区或就业中心区,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的商务办公楼或经济开发区;第三类是住宅小区内部。
在成熟的中央商务圈投资店铺,投资额较大,而且不同商务圈的性质及发展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店铺的经营效益及场地的租金。这种店铺的运作首先是借了近在咫尺的整个商圈的人气,再者有固定的人流量保证,方可“大树底下好乘凉”,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般说来,就业中心区为住宅区提供了需求市场,住宅区为就业中心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店铺的兴起,将启动住宅与就业的二度兴旺,特别是新建楼盘的品质和价位会有明显提高,这反过来又会使店铺的增值更为可观。
若投资小区内的店铺,则需要比较慎重,一方面是人流有限;另一方面,住户在小区内消费仅仅是为图个便利,而难有持续的、大宗的消费。适合投资的小区内店铺,最好在较大规模或者是开放式小区,有宽敞的街区道路,小区主要出入口、街道转角等位置的店铺是投资的最好目标。
依据经营需要选址
一要根据经营内容来选择地址。店铺销售的商品种类不同,其对店址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店铺要求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服装店、小超市;但有些店就适宜开在偏僻、安静一些的地方,比如保健用品商店和老人服务中心等等。
二要选取自发形成某类市场的地段。在长期的经营中,某条街会自发形成为销售某类商品的“集中市场”,人们一想到购买某商品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条街。
三要选择有广告空间的店面。有的店面没有独立门面,店门前自然就失去独立的广告空间,也就使你失去了在店前发挥营销智慧的空间。
四要有“借光”意识。即把店铺开在著名连锁店或强势品牌店的附近,甚至可以开在它的旁边。例如,你想经营吃的,那你就将店铺开在“麦当劳”、“肯德基”的周围。因为,这些著名的洋快餐在选择店址前已做过大量细致的市场调查,挨着它们开店,不仅可省去考察场地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借助它们的品牌效应,“捡”些顾客。
依据人气选址好的位置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有很多共性,如人口流动性大、交通方便等,所以选择好位置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人流量:平常、假日及日、夜来往人次和比例;2.车流量:汽车、摩托车往来流量;3.交通:目前及未来可能增减的运输工具;4.马路宽窄与停车问题;5.区域特征:竞争店、互补店、金融机构及文教、休闲设施等;6.人口勘察:该区人口数量、消费习惯等;7.商圈勘察:主要及次要商圈范围、租金、价位。
根据人气选址开店,可粗略分为两种:一种开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口,一种开在居民新村。前者因为和大店做邻居,商品特色显得更为重要,应该找大店所没有的东西来做。经营这样的小店,一定要把市场做专做深做透。开在闹市的小店,不妨经营能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商品,因为年轻人是最喜欢逛街的。相反,经营老年人用品的小店应开在居民小区里,那是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就近购买当然受他们欢迎。
依据地段选址
购买店铺作为不动产投资的一个品种,具有既可出租、又可自营的双重特性,早就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但是,并不是随便买个店铺都能赚钱,店铺的选择大有讲究。
投资店铺讲究地段,店铺的地段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成熟的中央商务圈;第二类是成型的商圈,多邻近大型的住宅区或就业中心区,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的商务办公楼或经济开发区;第三类是住宅小区内部。
在成熟的中央商务圈投资店铺,投资额较大,而且不同商务圈的性质及发展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店铺的经营效益及场地的租金。这种店铺的运作首先是借了近在咫尺的整个商圈的人气,再者有固定的人流量保证,方可“大树底下好乘凉”,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般说来,就业中心区为住宅区提供了需求市场,住宅区为就业中心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店铺的兴起,将启动住宅与就业的二度兴旺,特别是新建楼盘的品质和价位会有明显提高,这反过来又会使店铺的增值更为可观。
若投资小区内的店铺,则需要比较慎重,一方面是人流有限;另一方面,住户在小区内消费仅仅是为图个便利,而难有持续的、大宗的消费。适合投资的小区内店铺,最好在较大规模或者是开放式小区,有宽敞的街区道路,小区主要出入口、街道转角等位置的店铺是投资的最好目标。
依据经营需要选址
一要根据经营内容来选择地址。店铺销售的商品种类不同,其对店址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店铺要求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服装店、小超市;但有些店就适宜开在偏僻、安静一些的地方,比如保健用品商店和老人服务中心等等。
二要选取自发形成某类市场的地段。在长期的经营中,某条街会自发形成为销售某类商品的“集中市场”,人们一想到购买某商品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条街。
三要选择有广告空间的店面。有的店面没有独立门面,店门前自然就失去独立的广告空间,也就使你失去了在店前发挥营销智慧的空间。
四要有“借光”意识。即把店铺开在著名连锁店或强势品牌店的附近,甚至可以开在它的旁边。例如,你想经营吃的,那你就将店铺开在“麦当劳”、“肯德基”的周围。因为,这些著名的洋快餐在选择店址前已做过大量细致的市场调查,挨着它们开店,不仅可省去考察场地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借助它们的品牌效应,“捡”些顾客。
阅读全文
下一条:导购员培训的另一个突破口!
小王是B品牌驻京办事处的零售主管,他非常重要的工作职能就是帮助前线销售人员提高综合实战能力、协同办事处市场推广人员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在加入B品牌的一年时间里,他迅速的健全了导购员聘用、选拔、培训、关怀、激励及薪资等管理制度,尤其是培训体系的建立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在总部尚未明确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的情况下,小王自行设计开发的导购员培训体系,涵盖了入职、在职、例会培训及临促培训等各个层面。自培训实施以来,导购员对产品知识、售货技巧的掌握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各个方面好评如潮,销售额较比去年同期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区域总监对此非常满意,经常在会上表扬他。然而,最近二个月来,小王发现在职培训效果明显不如以前,现场反应也比较平淡,这一点令他相当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小肖所在的A品牌是国内一家大型家电生产企业,产品线从冰洗、彩电、电脑一直到小家电都做到非常出色,公司的培训架构也相当健全,从入职培训到在职培训都有明确的大纲、详细的教材,翔实丰富的案例。然而,他发现每次在培训现场,不论场面调动得多么热烈、导购配合多么积极,培训效果都差强人意,对终端拉动作用也几乎为零,而且他时常有一种吃力的感觉。培训经理找他谈了好几次,要求他尽快找出问题,提高培训效果。小肖前前后后想了个遍,他发现自已每次都是严格按照总部配发的大纲、教材在进行培训,程序都很规范、内容也非常实战啊!为什么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他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什么样的导购培训才真正有效呢?
目前,网上充斥的各类关于导购培训的文章铺天盖地,有针对性的选择拜读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实战能力,但这些对于我们建立有效的培训模式并无多大帮助。一个有效的培训模式必须以适合企业自身特点为根本,只有适用、实用于企业才能有效,那么小王、小肖的工作突破口在哪儿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背景:小王从事零售管理工作有近两年的时间,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富,这一点从他设计的教材就能看出来,他本人也非常适合这份工作,培训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是他的一大特色;小肖,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理论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对于教材的把握、理解非常到位,培训技巧运用也相当到位。他们的问题在于:
一、 火鸡真正会飞了吗?
先讲一个故事:话说,一农场有群火鸡一天突发奇想,嚷嚷着想要学飞,农场主坳不过它们,只好从山谷里请来了一只老鹰教它们怎么飞,训练从早晨开始,老鹰用心的教,火鸡们也认真的学。有心人天不负,傍晚时分,这群火鸡终于都飞起了,刹时间,天上黑呀呀的一大片火鸡,火鸡们飞得好高兴啊!!!它们快乐极了。天色渐渐晚了,农场主吹起了回家的口哨:今天就到这吧,大家都回鸡棚了!所有的火鸡都乖乖的落了下来,跟农场主走路回家。
看出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了吗?火鸡们是不是可以飞着回鸡棚呢?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关键在于你采用了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你传授了最好的销售技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导购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样融会贯通才是我们培训的重点。针对这种现象,小王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减少了很多内容,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演练,着重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为培训而培训转向一切以导购需求为主。这次转变相当的成功。
在六月份的一次吸尘器销售技巧培训中,小王着重进行了《销售构图技巧》的运用训练,理论部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一笔带过,案例分析则结合吸尘器来进行,以求建立导购员的亲切感、现实感;演练部分则采用了大量的与吸尘器相关的场景。四个小时的课程,小王惊喜的发现导购员发言踊跃、积极参与,认真演练我们称之为"世界级的专业销售技巧"。二天后,培训意见反馈表综合报告出来了:参加本次培训的10家重点门店,100%认为这次培训比以往要实效、管用,现场气氛非常好根本不需要刻意来调节。一位与小王关系较好的大姐是这样评价的:"王经理,你以前培训的时候,我们也是认真的听、认真的做笔记,但每次回到现场后,才发现你讲的内容,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时间一长,什么都忘了。但今天我们采取的这种培训方式真的很实战、很有用,我现在信心倍增,恨不得马上就去现场试一试。建议你以后多采取这种形式的培训。我们需要这样的培训。"
半个月后,终端反馈意见好评如潮,区域总监对小王也赞赏有加。似乎培训转型成功了,接下了的工作似乎顺了很多。居安思危,他们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来改进的地方呢?
二、 "渔"从何而来?
喜欢看书的朋友都知道,一本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或故事情节曲折的畅销书,如果它的作者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或生活感悟,那么就很难深深的打动读者。销售培训也是如此,有效生动的培训内容,必须是你在现场有过深刻体验后找到了解决方法或能提供解决思路时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相对来讲,零售经理的素质较高,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解决等能力比导购要强,此外,在对全局的把握及信息的综合处理上来说,也有很大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零售经理,每周两次、每次三到五个小时去现场售货,将有助于提高自身销售技巧的运用能力,而且与导购同场献技,对自已身来讲也是一种有益的压力,—— 你是他的上级,他的培训师,如果你都做不好,那以后还怎么教其它人去卖货呢?此外,可以更近距离的观察我们的导购员有哪些问题急待改进?上次培训的内容她吸收了多少,哪些方面还有欠缺?竞品导购员在售货技巧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来学习的等等……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小肖终于认识到,总部开发的培训大纲、教材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自已缺乏前线作战经验,有时候就很难把案例、技巧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讲解。这段现场售货经验带给小肖的启示有很多:他更深的了解导购员的工作特点、熟悉了许许多多在办公室体会不来的卖场情况、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也发现了自已真的非常喜欢这一行……
三、 小王、小肖还需要做什么?
终端培训是一件相当系统也相当实战的工作,对终端加深了解、多与导购员接触、加强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训练,这些只是提升终端培训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关键还在于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终端的理解、消化各类知识和如何结合终端实际情况来设计、修改适用的教材,真正将终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产生效益。此外,在辅助教学手段多下功夫,对于提高培训效果也有很大的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方式以外,多在形式上创新也非常有必要,如张会亭老师曾采用过的《对话》访谈形式等。视频辅助教学,能快速的提高教学质量20%以上。在培训时,播放总部摄制的产品示范片、DVD电影中销售场景的截取片断、自行录制的教学片、卖场"偷窥"的销售情景等等……在培训现场点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来进行改善等?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剌激学员,帮助学员加深印象。另外,产品标准解说词的分析、练习,也有助于加深导购员快速发出问题、提高自身能力。
小肖所在的A品牌是国内一家大型家电生产企业,产品线从冰洗、彩电、电脑一直到小家电都做到非常出色,公司的培训架构也相当健全,从入职培训到在职培训都有明确的大纲、详细的教材,翔实丰富的案例。然而,他发现每次在培训现场,不论场面调动得多么热烈、导购配合多么积极,培训效果都差强人意,对终端拉动作用也几乎为零,而且他时常有一种吃力的感觉。培训经理找他谈了好几次,要求他尽快找出问题,提高培训效果。小肖前前后后想了个遍,他发现自已每次都是严格按照总部配发的大纲、教材在进行培训,程序都很规范、内容也非常实战啊!为什么还会出现上面的现象呢,他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什么样的导购培训才真正有效呢?
目前,网上充斥的各类关于导购培训的文章铺天盖地,有针对性的选择拜读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实战能力,但这些对于我们建立有效的培训模式并无多大帮助。一个有效的培训模式必须以适合企业自身特点为根本,只有适用、实用于企业才能有效,那么小王、小肖的工作突破口在哪儿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背景:小王从事零售管理工作有近两年的时间,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富,这一点从他设计的教材就能看出来,他本人也非常适合这份工作,培训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是他的一大特色;小肖,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理论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对于教材的把握、理解非常到位,培训技巧运用也相当到位。他们的问题在于:
一、 火鸡真正会飞了吗?
先讲一个故事:话说,一农场有群火鸡一天突发奇想,嚷嚷着想要学飞,农场主坳不过它们,只好从山谷里请来了一只老鹰教它们怎么飞,训练从早晨开始,老鹰用心的教,火鸡们也认真的学。有心人天不负,傍晚时分,这群火鸡终于都飞起了,刹时间,天上黑呀呀的一大片火鸡,火鸡们飞得好高兴啊!!!它们快乐极了。天色渐渐晚了,农场主吹起了回家的口哨:今天就到这吧,大家都回鸡棚了!所有的火鸡都乖乖的落了下来,跟农场主走路回家。
看出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了吗?火鸡们是不是可以飞着回鸡棚呢?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关键在于你采用了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你传授了最好的销售技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导购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样融会贯通才是我们培训的重点。针对这种现象,小王在接下来的培训中,减少了很多内容,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演练,着重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为培训而培训转向一切以导购需求为主。这次转变相当的成功。
在六月份的一次吸尘器销售技巧培训中,小王着重进行了《销售构图技巧》的运用训练,理论部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一笔带过,案例分析则结合吸尘器来进行,以求建立导购员的亲切感、现实感;演练部分则采用了大量的与吸尘器相关的场景。四个小时的课程,小王惊喜的发现导购员发言踊跃、积极参与,认真演练我们称之为"世界级的专业销售技巧"。二天后,培训意见反馈表综合报告出来了:参加本次培训的10家重点门店,100%认为这次培训比以往要实效、管用,现场气氛非常好根本不需要刻意来调节。一位与小王关系较好的大姐是这样评价的:"王经理,你以前培训的时候,我们也是认真的听、认真的做笔记,但每次回到现场后,才发现你讲的内容,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时间一长,什么都忘了。但今天我们采取的这种培训方式真的很实战、很有用,我现在信心倍增,恨不得马上就去现场试一试。建议你以后多采取这种形式的培训。我们需要这样的培训。"
半个月后,终端反馈意见好评如潮,区域总监对小王也赞赏有加。似乎培训转型成功了,接下了的工作似乎顺了很多。居安思危,他们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来改进的地方呢?
二、 "渔"从何而来?
喜欢看书的朋友都知道,一本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或故事情节曲折的畅销书,如果它的作者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或生活感悟,那么就很难深深的打动读者。销售培训也是如此,有效生动的培训内容,必须是你在现场有过深刻体验后找到了解决方法或能提供解决思路时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相对来讲,零售经理的素质较高,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解决等能力比导购要强,此外,在对全局的把握及信息的综合处理上来说,也有很大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零售经理,每周两次、每次三到五个小时去现场售货,将有助于提高自身销售技巧的运用能力,而且与导购同场献技,对自已身来讲也是一种有益的压力,—— 你是他的上级,他的培训师,如果你都做不好,那以后还怎么教其它人去卖货呢?此外,可以更近距离的观察我们的导购员有哪些问题急待改进?上次培训的内容她吸收了多少,哪些方面还有欠缺?竞品导购员在售货技巧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来学习的等等……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小肖终于认识到,总部开发的培训大纲、教材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自已缺乏前线作战经验,有时候就很难把案例、技巧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讲解。这段现场售货经验带给小肖的启示有很多:他更深的了解导购员的工作特点、熟悉了许许多多在办公室体会不来的卖场情况、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也发现了自已真的非常喜欢这一行……
三、 小王、小肖还需要做什么?
终端培训是一件相当系统也相当实战的工作,对终端加深了解、多与导购员接触、加强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训练,这些只是提升终端培训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关键还在于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终端的理解、消化各类知识和如何结合终端实际情况来设计、修改适用的教材,真正将终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产生效益。此外,在辅助教学手段多下功夫,对于提高培训效果也有很大的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方式以外,多在形式上创新也非常有必要,如张会亭老师曾采用过的《对话》访谈形式等。视频辅助教学,能快速的提高教学质量20%以上。在培训时,播放总部摄制的产品示范片、DVD电影中销售场景的截取片断、自行录制的教学片、卖场"偷窥"的销售情景等等……在培训现场点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来进行改善等?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剌激学员,帮助学员加深印象。另外,产品标准解说词的分析、练习,也有助于加深导购员快速发出问题、提高自身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