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领导力:协作而非命令
时间:2010-04-17 人气:855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一场变革正在重塑美国的领先企业。真正的企业领袖关注顾客 需求,他们正在替代那些站在公司金字塔尖发号施令、只关注股东短期利益的管理者。......
一场变革正在重塑美国的领先企业。真正的企业领袖关注顾客 需求,他们正在替代那些站在公司金字塔尖发号施令、只关注股东短期利益的管理者。传统的“指挥与控制”领导风格正在被一种充分授权、相互协作的领导风格所 取代。
20世纪后半叶,商业领袖成为一种精英职业,那些通过自上到下方式控制企业的领导者占据主流。受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美国经济 大萧条的影响,企业的组织架构仿照军事模式而搭建。
本文作者认为思科公司首席执行长John Chambers是拥有新型领导力的典范这 些领导者利用多层次的组织架构,通过制定规范和流程来实施对企业的控制。企业员工一级一级往上爬,追求权力、地位、金钱和福利。由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 票的平均周期从以往的八年缩短至六个月,很多企业领袖都在关注如何在短期内形成业绩,往往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
过去十年来,企业领导者 的这种心态引发了各种问题,从安然公司(Enron)和世通公司(WorldCom)的商业道德丑闻,到华尔街机构的破产衰退,不一而足。人们不再相信那 些商业领袖能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百年老店,而是认为他们以权谋私,只考虑股东的短期利益。
20世纪60年代我在哈佛商学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求学时,我们的教授点评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和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是最令人尊敬的组织,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西尔斯公司(Sears)等企业将其作为楷模,竞相仿效它们的做法。
到20世纪末,虽然通用电气公司在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带领下重获新生,但后三家企业则陷入长期的衰退。柯达(Kodak)、摩托罗拉(Motorola)、美国西屋电气 (Westinghouse)等成百上千个组织也经历了类似的自毁过程。等级制度下的分层管理模式根本行不通。
回头看来,有一点很明显, 人们对“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似乎并不买账。为什么?
*
师徒传授的模式已经被学习型组织所取代,很多员工的知识储备比他们 的上司还要深厚。
*
年轻人不愿意苦守十年等待机会成为领导,他们希望机会就在眼前,否则就会另谋他就。
人 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把生命浪费在毫无建树的工作中,只是为求一口饭吃。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为 引领21世纪,我们需要真正的领导者,他们能通过企业的愿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形成合力,给予各级管理者充份授权,关注于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协调 组织的方方面面,让企业实现卓越的绩效。
引导:
领导者最具挑战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围绕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共同前进,这需要 不断与各级员工进行沟通,对于层级众多的跨国公司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特别困难,因为各个国家的员工可能更喜欢按本土文化来办事,而非本企业的做法,尤其是 在商业惯例和客户关系等方面。
跨国组织以为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培训项目以及合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却被现实状况的背离吓了一跳;而在共 同愿景和价值观引领下的员工能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多地从公司角度而非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很有韧性的组织,能够经受各种危机的考 验。
授权:
等级体系下的领导者向别人发号施令,给予下属的授权有限。如今,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领导者。真正的企业领袖知道, 公司的各级各层都需要领导者,尤其是在第一线的管理者,因为他们需要针对市场情况作出有效决策,而不能凡事都请示汇报。
企业领袖的任务是 授权各级领导者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这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问责制度,通过闭环管理系统来确保目标的完成。
服务:
领导者的首 要义务不是对股东负责,而是对客户负责。任何组织,如果不能为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优质服务,就会落得个关门大吉的下场。此外,激励员工为提高公司股价 而努力,远远不如激励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效果来得明显。
协作:
如今,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非常复杂,以至于个人 或单个组织已经很难解决。要想得到一个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组织内部的协调,还需要组织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协作。领导者必须通过 消除内部斗争和狭隘主义,营造出一种相互协作的精神,只有实现内部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外部的竞争优势。
衡量21世纪商业领袖的最终标准 是其能否创造卓越的绩效。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只要一个组织的大多数员工团结一致、授权充份、相互协作,其绩效一定可以超越那些等级森严的组织。习惯于发号 施令的领导者也许能实现短期的绩效目标,但只有真正的领导者才能激励整个组织将卓越贯穿于始终。
能够展示21世纪的新型领导力创造长期股 东价值的组织不胜枚举,如宝洁(Procter & Gamble)、国际商业机器(IBM)、诺华(Novartis)、思科(Cisco)、基因技术(Genentech)、英特尔(Intel)、台湾 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百事可乐(PepsiCo)和雅芳(Avon Products)就是其中一些例子。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如IBM的彭明盛(Sam Palmisano)、思科的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百事可乐的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通用磨坊的肯•鲍威尔(Ken Powell)和雅芳的钟彬娴(Andrea Jung),都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新楷模。
我们需要这些领导者重铸已经流失的公众信任,证明资本主义仍是最佳的经济形态。
20世纪后半叶,商业领袖成为一种精英职业,那些通过自上到下方式控制企业的领导者占据主流。受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美国经济 大萧条的影响,企业的组织架构仿照军事模式而搭建。
本文作者认为思科公司首席执行长John Chambers是拥有新型领导力的典范这 些领导者利用多层次的组织架构,通过制定规范和流程来实施对企业的控制。企业员工一级一级往上爬,追求权力、地位、金钱和福利。由于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 票的平均周期从以往的八年缩短至六个月,很多企业领袖都在关注如何在短期内形成业绩,往往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
过去十年来,企业领导者 的这种心态引发了各种问题,从安然公司(Enron)和世通公司(WorldCom)的商业道德丑闻,到华尔街机构的破产衰退,不一而足。人们不再相信那 些商业领袖能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百年老店,而是认为他们以权谋私,只考虑股东的短期利益。
20世纪60年代我在哈佛商学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求学时,我们的教授点评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和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是最令人尊敬的组织,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西尔斯公司(Sears)等企业将其作为楷模,竞相仿效它们的做法。
到20世纪末,虽然通用电气公司在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带领下重获新生,但后三家企业则陷入长期的衰退。柯达(Kodak)、摩托罗拉(Motorola)、美国西屋电气 (Westinghouse)等成百上千个组织也经历了类似的自毁过程。等级制度下的分层管理模式根本行不通。
回头看来,有一点很明显, 人们对“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似乎并不买账。为什么?
*
师徒传授的模式已经被学习型组织所取代,很多员工的知识储备比他们 的上司还要深厚。
*
年轻人不愿意苦守十年等待机会成为领导,他们希望机会就在眼前,否则就会另谋他就。
人 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把生命浪费在毫无建树的工作中,只是为求一口饭吃。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为 引领21世纪,我们需要真正的领导者,他们能通过企业的愿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形成合力,给予各级管理者充份授权,关注于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协调 组织的方方面面,让企业实现卓越的绩效。
引导:
领导者最具挑战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围绕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共同前进,这需要 不断与各级员工进行沟通,对于层级众多的跨国公司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特别困难,因为各个国家的员工可能更喜欢按本土文化来办事,而非本企业的做法,尤其是 在商业惯例和客户关系等方面。
跨国组织以为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培训项目以及合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却被现实状况的背离吓了一跳;而在共 同愿景和价值观引领下的员工能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多地从公司角度而非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很有韧性的组织,能够经受各种危机的考 验。
授权:
等级体系下的领导者向别人发号施令,给予下属的授权有限。如今,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领导者。真正的企业领袖知道, 公司的各级各层都需要领导者,尤其是在第一线的管理者,因为他们需要针对市场情况作出有效决策,而不能凡事都请示汇报。
企业领袖的任务是 授权各级领导者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这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问责制度,通过闭环管理系统来确保目标的完成。
服务:
领导者的首 要义务不是对股东负责,而是对客户负责。任何组织,如果不能为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优质服务,就会落得个关门大吉的下场。此外,激励员工为提高公司股价 而努力,远远不如激励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效果来得明显。
协作:
如今,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非常复杂,以至于个人 或单个组织已经很难解决。要想得到一个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需要组织内部的协调,还需要组织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协作。领导者必须通过 消除内部斗争和狭隘主义,营造出一种相互协作的精神,只有实现内部的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外部的竞争优势。
衡量21世纪商业领袖的最终标准 是其能否创造卓越的绩效。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只要一个组织的大多数员工团结一致、授权充份、相互协作,其绩效一定可以超越那些等级森严的组织。习惯于发号 施令的领导者也许能实现短期的绩效目标,但只有真正的领导者才能激励整个组织将卓越贯穿于始终。
能够展示21世纪的新型领导力创造长期股 东价值的组织不胜枚举,如宝洁(Procter & Gamble)、国际商业机器(IBM)、诺华(Novartis)、思科(Cisco)、基因技术(Genentech)、英特尔(Intel)、台湾 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百事可乐(PepsiCo)和雅芳(Avon Products)就是其中一些例子。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如IBM的彭明盛(Sam Palmisano)、思科的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百事可乐的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通用磨坊的肯•鲍威尔(Ken Powell)和雅芳的钟彬娴(Andrea Jung),都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新楷模。
我们需要这些领导者重铸已经流失的公众信任,证明资本主义仍是最佳的经济形态。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精减人力,不必压榨员工
一听到「省人」两字,大家最先联想到的,就是一个人当两个人操劳,狠狠压榨员工的时间、体力,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但是在精益化的人力资源概念下,重新调整组织,充分发挥员工价值,才是真正的省人妙招。曾经在丰田汽车日本总部工作11年,在富士康集团总裁办任主任、人力资源处处长7年,现任领航者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资深顾问王雅雄先生,拥有丰富而完整的精益化生产训练和人力资源实操及咨询经验。正是这一套排除浪费、追求合理制造流程的管理哲学,协助丰田汽车、富士康等大型集团一步步迈向全球龙头。
应调整组织设计
将精益化生产的概念,应用于制造流程,强调的是如何用低成本,制造出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生产过程的任何「多余」支出,都要想办法剔除,才能降低成本。相同的精神,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一样强调要排除浪费,只是对象从「制程」转为「人力」,如何调整人力架构,协助每一位员工,专注于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将是推动重点。
推动精益化人资管理,必须退一步,重新反思组织设计。王雅雄顾问举例,大型企业有一项通病,就是设置很多工作职称,分布在不同工厂、甚至隶属不同级别,却拥有相似的核心职能。例如,个人电脑事业群和手机事业群,各自拥有工厂,但是都设置了机壳人员、冲压人员,职位的核心能力,其实大同小异,只是产品规格不同,无形中造成人力重复。
找对人放对位子
若能打破既有架构,按照核心职能,进行组织整并,不但能避免叠床架屋,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力,还能减少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员工更能心服口服。「找对人,放对位子,才能做好事情。」王雅雄顾问一句话,点出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但要找对人,人力盘点是基本。
首先,要抓出公司的「命脉」,也就是攸关成败的核心技术,接着审视关键的技术流程,透过职位重整,减少人力浪费。十多年前从丰田汽车,转任富士康集团人力资源处处长兼总裁办主任,王雅雄一手推动人事变革,撼动富士康深圳龙华厂。他强调,精益化的人力运用,不能依循传统分类,按着生产、财务等部门,分派职位;而是先考量技术流程,进而落实到组织设计,也就是运用矩阵概念,挑出专长相似的职别,减少「因人设事」的迷思。推动组织变革,难免阻力重重,在富士康草创时期,王雅雄为了打破本位主义,博得各厂长支持,特别成立「技术委员会」,推动以核心职能为主,跨部门的任务分组。
其次,多方创造机会,增加跨部门的人际交流。例如,举办运动会,让员工照着核心技术,例如冲压、烤漆、压铸、模具组队,参加百米接力,汗水嘶吼下,技术员工不知不觉地,跨越了工厂的界线,拉近彼此距离。
强调在职训练
一旦整并作业流程,人力运用将能更聚焦,进一步与培训系统结合,才能拟定完整的人力布局,定期职务轮调,激发员工的多面向潜力,达到「多能工」的境界。不过,企业想推动精益化人资管理,必须先从人资部门自身变革起。王雅雄顾问回忆在日本丰田汽车接受训练,坐学、见习、实践是必经的三大阶段。「坐学」是观念教导,时间最短,「见习」是亲身进工厂实习,「实验」则是回到岗位,实际应用所见所学。就像精益化生产方式,强调管理者要走入工厂,直接给予员工指导,透过现场培训带子弟兵;精益化的人资管理,也敦促人资人员走入现场,亲身接触第一线的作业流程。
强调做中学的在职训练(OJT),成为精益化人资管理的基石。人资人员唯有踏入工作现场,了解工厂、工程的运作,才有能力规划人事布局,判断人力成本是否合理,抓出浪费所在。
应调整组织设计
将精益化生产的概念,应用于制造流程,强调的是如何用低成本,制造出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生产过程的任何「多余」支出,都要想办法剔除,才能降低成本。相同的精神,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一样强调要排除浪费,只是对象从「制程」转为「人力」,如何调整人力架构,协助每一位员工,专注于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将是推动重点。
推动精益化人资管理,必须退一步,重新反思组织设计。王雅雄顾问举例,大型企业有一项通病,就是设置很多工作职称,分布在不同工厂、甚至隶属不同级别,却拥有相似的核心职能。例如,个人电脑事业群和手机事业群,各自拥有工厂,但是都设置了机壳人员、冲压人员,职位的核心能力,其实大同小异,只是产品规格不同,无形中造成人力重复。
找对人放对位子
若能打破既有架构,按照核心职能,进行组织整并,不但能避免叠床架屋,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力,还能减少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员工更能心服口服。「找对人,放对位子,才能做好事情。」王雅雄顾问一句话,点出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但要找对人,人力盘点是基本。
首先,要抓出公司的「命脉」,也就是攸关成败的核心技术,接着审视关键的技术流程,透过职位重整,减少人力浪费。十多年前从丰田汽车,转任富士康集团人力资源处处长兼总裁办主任,王雅雄一手推动人事变革,撼动富士康深圳龙华厂。他强调,精益化的人力运用,不能依循传统分类,按着生产、财务等部门,分派职位;而是先考量技术流程,进而落实到组织设计,也就是运用矩阵概念,挑出专长相似的职别,减少「因人设事」的迷思。推动组织变革,难免阻力重重,在富士康草创时期,王雅雄为了打破本位主义,博得各厂长支持,特别成立「技术委员会」,推动以核心职能为主,跨部门的任务分组。
其次,多方创造机会,增加跨部门的人际交流。例如,举办运动会,让员工照着核心技术,例如冲压、烤漆、压铸、模具组队,参加百米接力,汗水嘶吼下,技术员工不知不觉地,跨越了工厂的界线,拉近彼此距离。
强调在职训练
一旦整并作业流程,人力运用将能更聚焦,进一步与培训系统结合,才能拟定完整的人力布局,定期职务轮调,激发员工的多面向潜力,达到「多能工」的境界。不过,企业想推动精益化人资管理,必须先从人资部门自身变革起。王雅雄顾问回忆在日本丰田汽车接受训练,坐学、见习、实践是必经的三大阶段。「坐学」是观念教导,时间最短,「见习」是亲身进工厂实习,「实验」则是回到岗位,实际应用所见所学。就像精益化生产方式,强调管理者要走入工厂,直接给予员工指导,透过现场培训带子弟兵;精益化的人资管理,也敦促人资人员走入现场,亲身接触第一线的作业流程。
强调做中学的在职训练(OJT),成为精益化人资管理的基石。人资人员唯有踏入工作现场,了解工厂、工程的运作,才有能力规划人事布局,判断人力成本是否合理,抓出浪费所在。
阅读全文
下一条:为何我是不讨上司喜欢的员工
赛场是竞技之处,同时也是考验智慧与为人的地方。我们总是能发现,有些运动员既可以赢得比赛,同时还能获得对手和裁判的好评与尊重。而有些选手的表现,结果却是成绩与口碑双输。
职场亦然。
于文凯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曾自比为职场最倒霉的人。因为他去过许多单位工作,也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不知为何,他的历任领导都不喜欢他。原因何在呢?不妨听我说几件他的职场逸事。
足球弱队遇强队:敌退我也退
新领导上任不久,决定周末组织一次春游以联络感情,并且告诉大家尽量参加。由于这次聚会的地点在城外,来回需要两天时间,而当时的于文凯正在准备结婚的事情,所以他想都没想,马上决定请假。
领导:也就两天时间,你看可不可以不请这个假。
于文凯:本来不想请假的,但是如果我不在,买东西、布置新房什么的,我爱人自个儿没法拿主意。要是错过这个周末就得等下一周了,所以,还是想请个假。
领导:我刚来这里,很想和大家一起聚一下,少了谁都挺可惜的。
于文凯:我知道,我也挺不好意思的……下次吧,下次我一定参加。
领导:有一个请假的就有第二个,准了你的假,别人再来请我也就不好拒绝了,你看……
于文凯:我肯定不和别人说请假的事情,您放心。
领导:那好吧。
其实,分析领导的话语就能知晓其心态:领导的第一句还是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和下属商量:“也就两天时间……”对领导来说,还有一点儿尊严感,但心里肯定有点儿不舒服了。领导的第二句已经有点儿肺腑之言了:“我刚来这里,很想和大家一起聚一下。”而这种肺腑之言显然是被迫说的,更何况是跟刚见面的下属这么说,他已经有点儿“掉身份”了,而下属还不理解,也不给面子,领导自然非常不快。领导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有点儿“求”下属的意味,而下属仍然拒绝,可以想象,他的内心肯定是有些愤怒了。那么对于这个下属,他当然不会有好的印象。只是,这些心态,于文凯在当时并没有感受到,依然我行我素。
之后,新领导上任烧了“三把火”,员工的任务量都加大了,也常有加班的情况发生,而于文凯因为婚事的忙碌仍然保持着以往的工作强度和状态。终于有一天,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太想要这个人了,别的不担心,我就怕他的懈怠会影响公司其他员工的状态……于文凯的结局可想而知。
总结于文凯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可以发现几点:当你发现领导为了你而退让一步,你必须也退一步,甚至两步,起码绝不能再得寸进尺,否则,领导会连进几步,把你撞倒。这点就像足球比赛中,一个强队跟一个弱队相遇。弱队收缩在自己的半区内,强队攻不进去。此时,强队可能会选择收缩,但弱队若“不识抬举”大举进攻,留下自己半区的大片开阔地给对方,那么强队打几个反击,弱队的惨败就成定局。
在皮划艇的激流中:敌进我更进
换了工作的于文凯在“敌退我退”方面注意了很多,于是,跟公司领导相处得还不错,再加上他本来的能力也不差,所以还很受重用。但是好景不长,公司因为领导班子调整,分管于文凯所在部门的领导换了新人,而他,又一次觉得有点儿不妙了。
于文凯跟原来的领导关系非常好,也得到许多创造良好业绩的机会,而新领导恰恰和原来的领导有点儿矛盾,因此,对于原来领导眼前的“红人”,自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虽然新任领导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什么,但是于文凯的心态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最先涌上心头的感觉是——自己被排挤了!因为一些重要的事情新领导都交给别人做了,这让他很有挫败感。同时,由于最近业绩一般,于文凯的收入也下降了不少。相信每一名打工者都有这种体会,一旦收入下滑,整个人的工作热情也就降温了。“即使把手头的工作做到优秀又有什么用?赚不到钱,领导不欣赏,最终还徒惹非议。”渐渐的,于文凯也学会了对付,而对付的最终结果就是在公司的季度考核排名中,他一下子由第三名滑进了倒数的行列。虽然刚开始因为面子问题,他还稍微振作了一下,但没两个月又跌落回去。终于,他开始习惯,告诉自己只要不是倒数一二名就可以了。终于,有一天,领导对于文凯说:“我原以为你的能力不错,但想不到你总是在倒数几名中徘徊,而且完全看不出要奋进的样子。如此看来,你在这个公司是没什么追求了,既然这样,还不如找个更适合你发挥的地方,你说呢?”于是,于文凯又一次离职了。
事实上,当领导对你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你最好的做法不是躲到爪哇国去,而是要更加努力地进步,让他知道那种成见是子虚乌有的,是应该打破的!如果你懈怠,在领导眼里就是破罐子破摔,某种程度上恰恰证明了他的成见是正确的。如此一来,结果可能只会是走人或者被冷藏了。
其实,这一点很像体育项目中的皮划艇比赛。在激流回转中,你只能在激流里“费力不讨好”地拼力前行,这就是你的“命运”。因为稍停下来,就会被冲走或者被倾覆。
羽毛球场的发挥失常:敌疲我不扰
最近,在于文凯的新工作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天,于文凯早早来到公司,想要把手头的工作趁早处理完。其中有一份协议需要主任定夺,但他找遍公司也没发现主任的身影。于文凯马上拨打了主任的手机——忙音。再打,还是没人接。二十分钟后,于文凯又拨打了一次,这次,手机那头终于传来了回音。主任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听出是于文凯后,主任只说了一句:“昨晚加班到凌晨四点,刚刚睡着,你有什么事情吗?”
于文凯有点儿紧张,也很不好意思,但还是把事情彻头彻尾地讲了一遍。大约十几分钟后,主任听完于文凯的汇报,很不客气地说:“你就为了这么点儿小事一遍遍地打电话呀?找副主任,让他定不就行了嘛。”
于文凯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我这也是为了工作啊。”
电话那头是几秒钟的沉默,然后,主任什么也没再说就把电话挂了。
于文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从那以后,主任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眉开眼笑到现在的冷若冰霜。而于文凯某次甚至从同事那里听到了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这人做事不动脑子,而且太轴,不宜委以重任。”
后来于文凯自己也做了分析:没有哪个上司会喜欢下属完全掌握自己的行踪,更不喜欢自己休息时被打扰。其实那时候,于文凯最好的做法就是发个短信,把工作的事情汇报一下,然后等待回音。或者在已经听出主任在休息时就简短地说明情况,并且及时挂断电话,那么结果相对也会好一些。说到底,当领导处在不太舒服的身心状态时,如果你加重了他的负性感受,想必这“深刻”印象就永远种在他的脑袋里了,而你日后工作中如有失误,他就会把这两种负性感受联系起来,对你的评价就会更差。
在羽毛球比赛中,只要对手的某个简单动作没有做到位,那说明他肯定是体能出了问题,你的做法当然要“乘人之危”,一举拿下比赛。但职场上作为下属的你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不能在其难受时扶领导一把,起码应该“退避三舍”吧。
职场亦然。
于文凯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他曾自比为职场最倒霉的人。因为他去过许多单位工作,也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不知为何,他的历任领导都不喜欢他。原因何在呢?不妨听我说几件他的职场逸事。
足球弱队遇强队:敌退我也退
新领导上任不久,决定周末组织一次春游以联络感情,并且告诉大家尽量参加。由于这次聚会的地点在城外,来回需要两天时间,而当时的于文凯正在准备结婚的事情,所以他想都没想,马上决定请假。
领导:也就两天时间,你看可不可以不请这个假。
于文凯:本来不想请假的,但是如果我不在,买东西、布置新房什么的,我爱人自个儿没法拿主意。要是错过这个周末就得等下一周了,所以,还是想请个假。
领导:我刚来这里,很想和大家一起聚一下,少了谁都挺可惜的。
于文凯:我知道,我也挺不好意思的……下次吧,下次我一定参加。
领导:有一个请假的就有第二个,准了你的假,别人再来请我也就不好拒绝了,你看……
于文凯:我肯定不和别人说请假的事情,您放心。
领导:那好吧。
其实,分析领导的话语就能知晓其心态:领导的第一句还是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和下属商量:“也就两天时间……”对领导来说,还有一点儿尊严感,但心里肯定有点儿不舒服了。领导的第二句已经有点儿肺腑之言了:“我刚来这里,很想和大家一起聚一下。”而这种肺腑之言显然是被迫说的,更何况是跟刚见面的下属这么说,他已经有点儿“掉身份”了,而下属还不理解,也不给面子,领导自然非常不快。领导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有点儿“求”下属的意味,而下属仍然拒绝,可以想象,他的内心肯定是有些愤怒了。那么对于这个下属,他当然不会有好的印象。只是,这些心态,于文凯在当时并没有感受到,依然我行我素。
之后,新领导上任烧了“三把火”,员工的任务量都加大了,也常有加班的情况发生,而于文凯因为婚事的忙碌仍然保持着以往的工作强度和状态。终于有一天,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太想要这个人了,别的不担心,我就怕他的懈怠会影响公司其他员工的状态……于文凯的结局可想而知。
总结于文凯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可以发现几点:当你发现领导为了你而退让一步,你必须也退一步,甚至两步,起码绝不能再得寸进尺,否则,领导会连进几步,把你撞倒。这点就像足球比赛中,一个强队跟一个弱队相遇。弱队收缩在自己的半区内,强队攻不进去。此时,强队可能会选择收缩,但弱队若“不识抬举”大举进攻,留下自己半区的大片开阔地给对方,那么强队打几个反击,弱队的惨败就成定局。
在皮划艇的激流中:敌进我更进
换了工作的于文凯在“敌退我退”方面注意了很多,于是,跟公司领导相处得还不错,再加上他本来的能力也不差,所以还很受重用。但是好景不长,公司因为领导班子调整,分管于文凯所在部门的领导换了新人,而他,又一次觉得有点儿不妙了。
于文凯跟原来的领导关系非常好,也得到许多创造良好业绩的机会,而新领导恰恰和原来的领导有点儿矛盾,因此,对于原来领导眼前的“红人”,自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偏见”。
虽然新任领导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什么,但是于文凯的心态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最先涌上心头的感觉是——自己被排挤了!因为一些重要的事情新领导都交给别人做了,这让他很有挫败感。同时,由于最近业绩一般,于文凯的收入也下降了不少。相信每一名打工者都有这种体会,一旦收入下滑,整个人的工作热情也就降温了。“即使把手头的工作做到优秀又有什么用?赚不到钱,领导不欣赏,最终还徒惹非议。”渐渐的,于文凯也学会了对付,而对付的最终结果就是在公司的季度考核排名中,他一下子由第三名滑进了倒数的行列。虽然刚开始因为面子问题,他还稍微振作了一下,但没两个月又跌落回去。终于,他开始习惯,告诉自己只要不是倒数一二名就可以了。终于,有一天,领导对于文凯说:“我原以为你的能力不错,但想不到你总是在倒数几名中徘徊,而且完全看不出要奋进的样子。如此看来,你在这个公司是没什么追求了,既然这样,还不如找个更适合你发挥的地方,你说呢?”于是,于文凯又一次离职了。
事实上,当领导对你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你最好的做法不是躲到爪哇国去,而是要更加努力地进步,让他知道那种成见是子虚乌有的,是应该打破的!如果你懈怠,在领导眼里就是破罐子破摔,某种程度上恰恰证明了他的成见是正确的。如此一来,结果可能只会是走人或者被冷藏了。
其实,这一点很像体育项目中的皮划艇比赛。在激流回转中,你只能在激流里“费力不讨好”地拼力前行,这就是你的“命运”。因为稍停下来,就会被冲走或者被倾覆。
羽毛球场的发挥失常:敌疲我不扰
最近,在于文凯的新工作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天,于文凯早早来到公司,想要把手头的工作趁早处理完。其中有一份协议需要主任定夺,但他找遍公司也没发现主任的身影。于文凯马上拨打了主任的手机——忙音。再打,还是没人接。二十分钟后,于文凯又拨打了一次,这次,手机那头终于传来了回音。主任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听出是于文凯后,主任只说了一句:“昨晚加班到凌晨四点,刚刚睡着,你有什么事情吗?”
于文凯有点儿紧张,也很不好意思,但还是把事情彻头彻尾地讲了一遍。大约十几分钟后,主任听完于文凯的汇报,很不客气地说:“你就为了这么点儿小事一遍遍地打电话呀?找副主任,让他定不就行了嘛。”
于文凯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我这也是为了工作啊。”
电话那头是几秒钟的沉默,然后,主任什么也没再说就把电话挂了。
于文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从那以后,主任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眉开眼笑到现在的冷若冰霜。而于文凯某次甚至从同事那里听到了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这人做事不动脑子,而且太轴,不宜委以重任。”
后来于文凯自己也做了分析:没有哪个上司会喜欢下属完全掌握自己的行踪,更不喜欢自己休息时被打扰。其实那时候,于文凯最好的做法就是发个短信,把工作的事情汇报一下,然后等待回音。或者在已经听出主任在休息时就简短地说明情况,并且及时挂断电话,那么结果相对也会好一些。说到底,当领导处在不太舒服的身心状态时,如果你加重了他的负性感受,想必这“深刻”印象就永远种在他的脑袋里了,而你日后工作中如有失误,他就会把这两种负性感受联系起来,对你的评价就会更差。
在羽毛球比赛中,只要对手的某个简单动作没有做到位,那说明他肯定是体能出了问题,你的做法当然要“乘人之危”,一举拿下比赛。但职场上作为下属的你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不能在其难受时扶领导一把,起码应该“退避三舍”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