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通过考核结果改进员工绩效
详细内容

如何通过考核结果改进员工绩效

时间:2010-05-07     人气:829     来源:HR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如何通过考核结果改进员工绩效......
  一、考核结果分析的意义

  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考核的目的并不终止于考核结果。从绩效管理pdca循环来讲,可以说是新的绩效管理的开始。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确定绩效计划(衡量标准)、执行、评估与改进。其中,绩效改进所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在分析业绩成果基础上的。通过绩效考核文字性或数字型的结果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综合性绩效改进意见,可以帮助员工从客观、有针对性角度制定绩效改进计划,达到改进员工绩效的目的.

  二、考核结果分析常见方法与用途

  考核结果分析方法从分析的对比性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1、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以客体(指标、人员、部门、类别)为变化量对同一个考核期进行比较分析。对同一人员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其各项工作执行情况的均衡状况,便于进一步的指导和工作协调。

  对人员部门和类别之间的比较,目的是分析任务完成或对组织贡献的优劣顺序,是绩效工资、评先进等依据。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评价过程造成的各种误差,以利于及时调整,提高以后的评价工作质量。

  2、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是指:以客体(人员、部门、公司)为变量对不同考核期的同一考核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员工(或部门、公司)本期指标考核结果与上期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寻求业绩差距及引起差距的内在原因,以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员工(或部门、公司)的绩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单项考核结果的平均水平与任一年度比较,当年的单项考核指标平均值,与上一年度或任一年度的同一考核指标比较,观察其变化情况,有无进步以及进步大小。它可以进行全部比较,也可以任选某些指标进行比较。

  (2)各单项考核结果的平均水平历年变化趋势,以分析单项考核指标平均值的历年变化趋势。

  (3)各组考核指标总体平均水平比较,某一年度或历年的变化趋势分析,方法同单项指标相同。

  三、明确考核结果分析责任和方法

  企业在进行考核结果分析时,应建立明确的从考核结果的数据收集到提出绩效改进计划的程序,以达到考核结果分析的目的。

  1、明确考核结果分析的责任。分析是改进的前提。考核结果由于要用于改进员工业绩,因此,在确定员工的考核结果分析责任时,应从熟悉、掌握员工工作情况的人员中产生,同时也有利于紧接其后的业绩改进计划的指导实施,切记人力资源部门一把抓现象。

  2、收集、整理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包括考核的指标、权重、标准、执行计划等信息,尽量多的掌握考核的整个过程情况,以通过考核文字和数据材料来分析产生考核结果差异的原因。

  3、掌握考核结果分析方法。即对考核结果分析方法的选用和培训,以指导分析人员正确地运用分析方法,经过对比得出客观的分析结果。

  四、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分析人员应对考核的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首先应对单个指标在同一条件下不同时期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单一指标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指标的考核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确定业绩改进的总体目标和措施。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对员工考核中的能力类指标(难以量化的)和业绩类指标(能量化的)应区别对待,应通过对业绩类指标的分析,找出差距的基础上,再进行能力类指标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业绩类指标考核结果更客观且容易得到员工认可;以利于建立互任基础,这也是业绩改进所必须的前提。而且从投入与产出模型来讲,员工的能力是投入,员工的业绩是工作产出,通过结果分析产生原因,也是符合分析问题的普遍规律的。其整体过程是:业绩指标结果分析——业绩差距——能力分析(是能力还是其他原因)——否,进行业绩环境分析(如配合、协作、资源配置等)——是,本期与上期能力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在确认考核分析结果以后,拟订改进计划就显得很重要了,千万不要在最后一米造成失败。改进计划主要可以从本次改进的主题(切记太多而无所侍从)、目标(标准)、时间、改进方法或措施、资源支持等进行。

  五、分析限制条件和注意事项

  1、比较分析的限制条件:

  在进行员本期与上期纵向比较分析要考虑以下因素的限制:(1)考核结果的计算方法不变;(2)权重体系保持不变;(2)单项指标相对得分的对照量不变。如果不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进行以本期调整上期(或以上期调整本期)的方式对考核结果进行调整,以使考核结果分析具有可比性。

  2、注意事项:

  无论是各部门主管、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还是分析的专家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书面材料找到事件的本质。为了防止或减少在分析中的误差,出现误导员工行为指向及浪费公司人力、物力等情况,必须严格地挑选和培训分析人员。

  首先,要挑选政策性强、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的人来担任分析工作;

  其次,分析人员应比较熟悉员工的工作情况,切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題能力;

  第三,要对分析人员进行有关分析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训练。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Google创办于1998年,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也是互联网上5大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无数的用户,2008财务收入达217.96亿美元。Google在硅谷和全球各地拥有最顶尖的技术人员和业务专家,截止到2009年1月,Google在全球共有2.44万名员工,其中全职员工超过2万名。2010年3月23日,Google将中国内地搜索服务转至香港。

    HR管理世界:您在人力资源领域有25年的丰富经验,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都有您辉煌的足迹,而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军人,工人,后来到职业经理人,极具传奇色彩。当初是什么机缘促使您选择从事人力资源行业?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一干就是25年?这25年中国人力资源行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亲历者,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邓涛:坦率地说,从事人力资源行业是机遇也是巧合。在应聘惠普的职位时,我开始申请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的职位,但是经过面试沟通之后,总经理觉得我更适合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当时惠普的人力资源管理已非常有名;而且又要从美国调派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来中国,对我来说,这是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好机会,对于我英语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有帮助,再加上与我的性格特点吻合,我比较喜欢与人打交道,也很愿意帮助别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开始涉足人力资源领域,而且一直做到现在。曾经有机会可以转到别的领域,但是考虑再三,发现人力资源领域还是我最擅长的,也是最喜欢的,所以决定在人力资源领域一直做下去。

    其实,这25年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真正的现代管理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是很新的。在这些企业和机构当中,人事管理的方式都是非常传统的,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方法。事实上,当时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包括一些专业的劳动力管理的课程思维都非常传统,这也是我决定在外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另外,在我的生涯中,曾经遭遇过传统人事管理很不愉快的经历,这促使我下定决心在中国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做得与众不同,真正实践把人当“人”来对待,把人作为企业重要资本的理念,这也是我从工作实践中得到的最大乐趣和收获。

    在多年的人力资源职业生涯中,我感到最欣慰的是:首先是一个组织或者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很大的改变和提升;其次是通过自己带领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对整个公司产生影响。当看到自己团队走出的一批批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走上管理岗位时,感到特别的欣慰,特别有成就感。中国现在的发展给许多年轻人提供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年轻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现在的发展机会为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做出更多改变,作为一个拥有在人力资源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经验的人,我愿意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HR管理世界: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投资中国,这也给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不同的文化间游刃有余。您在六个跨国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不同的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都有很大不同,您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间进行跨文化管理的?

    邓涛:我在六家不同的跨国公司公司工作。六家公司行业不同;文化差异很大。有两家欧洲公司,四家美国公司。其中,这四家美国公司也存在文化差异。欧洲公司也分别有各自的文化,比如德国公司的文化和英国公司就完全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文化,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一概而论。其次,这对于任何个人其实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检验自己能否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重新建立一个团队,重塑组织内部良好的关系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化,人总归是人,存在很多共性的东西。应该发掘这种共性并且做出相应的改变。人其实都需要尊重和认可,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文化下,如何以最得体的方式来做到对员工的尊重与认可,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另外,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认真学习和了解,但是没有必要夸大这种差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重要的是多从“人”的共性的方面来思考,如何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然后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同时,对文化差异的细节要有所了解。培养自己对这种差异可能带来问题的敏感度,一旦发现文化差异可能造成某种冲突,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补救。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出现问题及时请教,要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让别人体会到尊重和认可,态度尤其重要。

    HR管理世界:金融危机让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冬天的阵阵寒意,中国经济虽然在艰难时世中稳健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困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削减成本成了必须的艰难选择,而其中最困难的无疑是裁员。您认为企业如何才能把裁员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又可以留下核心员工?

    邓涛:其实,不论金融危机是否发生,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都会经历高峰和低谷的发展阶段,这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经济规律。如果企业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危机,那么就可以减少危机对企业带来的损失。对于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成本同时留下核心员工,这是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努力做到的。关键是要把最基本的工作做好,比如如何对待员工、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如何培养员工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最基本的工作。在企业面对危机不得不裁员时,也要把这个过程处理的非常人性化,这对于企业现有员工满意度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员工也会愿意留在这样的企业工作。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虽然短期需要裁掉一部分员工,但更重要的是现有员工非常关注企业如何裁员,如何对待这部分员工。很多企业会提出许多激动人心的口号,而这个时刻就是检验企业口号与行为是否一致的时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面对这样的危机,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地、脚踏实地去帮助企业建立高绩效的人力资源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只能一点一滴来做。只有经过了这种努力,在危机发生时才可以更好地应对与处理。另外,在裁员的过程中,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来辞退员工,要做到诚实地告诉员工辞退的理由,真诚地沟通非常重要,这也关乎企业的形象。

    HR管理世界:目前,很流行“最佳雇主”之类的评选,而Google也一直是备受青睐的 “最佳雇主”候选者之一。作为拥有这么多年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您认为企业要成为“最佳雇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帮助企业成为“最佳雇主”?

    邓涛:对于“最佳雇主”,我认为首先这是企业的“雇主品牌”,企业要持之以恒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其次,因为“最佳雇主”在做调研的时候是看员工如何评价自己的企业,外界如何评价企业,在问卷调查之后需要用许多数据来衡量。所以,企业首先要有内部品牌其次企业要有强大的外在品牌以吸引优秀的人才。总之,企业能否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和保留住内部的优秀人才,员工的敬业度是否高,是企业是否是最佳雇主的试金石。

    简介:

    邓涛先生是前谷歌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他于1984年加入美国惠普公司在华的合资公司开始其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 并在中国惠普公司工作近11年。随后, 在多家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的领导工作,如马士基航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美国联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 美国惠而浦公司亚太区人力资源副总裁,谷歌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邓涛先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欧EMBA,曾任全国医药外资人力资源促进会主席,曾获China Staff 1998 年度最佳人力资源经理奖,连续获2004年度/2005年度亚太人事十大杰出HR经理人奖,2005年度中华管理英才25位杰出人物奖(唯一人力资源高管)。他同时还是德鲁克管理学院荣誉顾问、世界薪酬协会认证讲师、北京外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理事。在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领域之前,邓涛先生曾在部队和国内企业工作十年。

    阅读全文
  •   竞争永远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是源自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成长将主要依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所培育的独特竞争力。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其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在我们与企业的交流中,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总是最能打动企业家的一个方面。在帮助客户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实践当中,我们感觉到,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探索建立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由于绩效管理与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等环节,尤其是“用”的环节,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企业直觉地将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部分,交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这种作法在实践中会造成很多问题,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还可能会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产生很多矛盾。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的管理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仅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绩效管理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见前文),其深层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员工与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目标,并使员工得到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是为业务部门提高运营效率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管理者。显然,绩效管理的功能超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其真正的责任人,应当是企业的CEO及各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角色,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承担横向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绩效管理的考核办法

      绩效管理体系中考核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在一些成熟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绩效考评的文化,诸如纵向考评、横向考评、360度考评、自我考评等方式和方法,可从容地进行。但是在一个刚开始导入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机械的套用上述办法,很容易使考核过程成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博弈游戏,或者成为填表游戏,并不能真正发挥提高绩效的作用,还可能使员工与主管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绩效考核办法的设计,应根据企业的文化、管理者的素质等因素慎重考虑。我们的建议是考核办法的选择应当保证员工的充分参与,并纳入到绩效沟通的过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在沟通中就已经感受到绩效管理不是与自己作对,而是齐心协力提高工作业绩,从而减少了员工的戒备心理。同时,员工在沟通中已经明确其绩效目标,并认可了考核办法,因此考核只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考核结果也不会出乎意料,使得考核过程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但是绩效不应仅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应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

      奖励优秀的员工总比处理绩效表现不好的员工要容易得多。为保持并发展企业的竞争力,有效的管理绩效低下的员工可能更为重要。如GE实行严格的 ABC管理法,规定必须有10的员工为C类,这些人会被降职或淘汰。在海尔,通过考评将员工划分为优秀、合格及试用三类,并将三类员工的比例保持在 4:5:1,试用的员工必须设法提高绩效,否则必将会淘汰。还有一些企业采用末位淘汰制。这些作法均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在企业内部的反映,管理者必须正视绩效不良员工的管理问题,使绩效管理制度真正地运作起来。

      制度化与经理人的责任

      管理者往往对绩效管理制度有一种不很现实的期望,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设计,将所有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量化,以此减少管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达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很难实现全部的定量化。例如对于销售人员,尽管可以直接用销售额去衡量其业绩,但是考虑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对销售人员开发新客户的能力,与客户沟通的效果,服务客户的态度及水平的定性评价也很重要。对于一些依靠知识、经验及技能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员工,如研发人员,定性的评价可能比定量的考核更重要。因此,一个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将定量的考核与定性的评价有机的结合。任何一个好的管理制度,都不能替代优秀的经理人的作用。管理者应当承担起、而不应是逃避绩效管理的责任,对员工的绩效作出客观公正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绩效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

      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依赖性。例如按照平衡计分法的绩效管理模型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运作流程及市场的数据并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快速的流动,才能使绩效指标及时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绩效反馈和调整的效率,缩短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系统的企业就不能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企业仍然可以借鉴平衡计分法的管理思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关键的业务环节进行绩效控制,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使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步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