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的策略与执行
第一、各职责部门要将KPI考核作为部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落实。根据公司对部门考核的工作要求,首先要求本部门先对KPI考核进行自评,目的在于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了解并掌握本部业绩情况并加以改善。因此,自评对于管理者所辖的部门单位而言,是考核的重要环节。也有很多管理者会提出各类质疑,譬如,自评会不会一个形式、数据不详难以自评或其他原因而回避。这显然是不符合考核工作要求的。
自评是不是一个形式在于对待自评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良好的自评,将能更真实地反映工作绩效,将能准确地描述工作职责与绩效差。因此,增加这项考核环节,并非简单地添置一个分值,它的艺术在于能够为更多管理者提供服务。
第二、考核流程与职责待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源部在考核工作上,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辅导并督促改善的角色。职责部门是考核的主体实施单位。过去,人们总是片面的认为,人力资源部给我打多少分,我就拿多少分吧。其实不然。在考核的执行过程中,人力资源部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数据支持方(提供者)在整合数据方面比较零星,不系统,以导致人为的考核因素。事实上,考核的执行力在于制度与流程,如果我们过于单纯地用人为力量去推动执行,这就好比古代用人犁地一样,费力费时,且效果不佳。
第三、将KPI考核切实落实到每个人的工作改善与业绩提高上。公司每月中旬召开KPI考核工作会议,通报各部门在上月KPI考核情况,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更清楚地了解业绩情况。譬如,销售目标,有没有达到,哪些人没有达到,为什么没有达到,后期有怎样的改善措施,这些事由谁来承担完成。我们不期望如期而至的形式工作,在参加完考核会议上,有没有就具体的工作重新整合、部署,并制定计划实施,这是我们要去做的。
因此,让每个职员工了解本部的工作目标(团队目标),并让个体的工作业绩与团队目标相结合,这便要管理者明白绩效反馈的重要意义。所以,简单地来讲,管理者必须是一名帮助每个个体不断突破与取得业绩提升的教练。
从事管理咨询业多年以来,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而达到无为而治。
不久前做过一个项目。客户一个员工,虽然是基层员工,但是学历较高,对企业和自身的认识也颇有深度。他问我:梁经理,我有个疑问,目前有个工作机会挺适合我的发展,但是我现在的工作又比较稳定,我该怎么选择呢?
我听了他的情况后,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给他分析了什么是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以及如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然后给了他一个建议。他后来按照我的建议做了。前两天他给我发了条短信,说很感谢和我的那次谈话。目前他发展的很顺利,我也感到很欣慰。我所欣慰的是因为我MBA所学的职业生涯管理知识不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我已经并且未来能够将这套理论用在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身上,帮助他们成才,同时也能够让企业从员工的成长中提高经营效益,这是一举而多得的好事啊。
我越来越感到未来企业的管理应从员工职业生涯开发这个角度着手。传统的岗位、薪酬和绩效管理的体系虽然严谨,但是却忽略了员工的个体差异和内心感受。现代社会尤其是80后、90后陆续登上社会大舞台的这个阶段,传统的管理理论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关注员工的发展和感受,从而导致管理的简单化和形式化。现代企业的员工已经和从前只为上班挣钱的时代不一样了,他们的特点是年轻,素质高,有理想,而且有的家境还不错。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从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的简单思考模式去管理这批员工,只能得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我将现代企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机械管理型企业。
这类企业靠简单的管理制度,靠薪酬和绩效考核一推一拉的作用去管理员工。他们把员工看成一种资源,就类似于一种赚钱的机器,千方百计的从员工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类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员工不会百分百的努力,他们只是将目前的工作作为陌生的手段或是学习的跳板。这类企业很难成为优秀企业或是卓越企业。目前大多数企业属于此类企业。
第二类:文化管理型企业。
这类企业管理已经上升到靠企业文化来塑造和管理员工的境界。较之第一类企业来讲,他们对员工的管理更多的不是靠薪酬激励和考核奖惩,而是塑造统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但是这类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抛开员工人性认知的企业文化给员工的感觉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第三类:职业生涯管理型企业。
这类企业是通过激发员工对内职业生涯提升的渴望,树立员工工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工作的意识,关心员工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员工流动到更能发挥才干的岗位上去,达到企业和与员工共同进步的效果。目前真正能够做到第三类企业的很少。
北大纵横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是中国起步最早,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它先后为国内近千家企业提供一流管理咨询服务,其中三分之一为国内500强或上市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咨询经验。公司与政府各主要部门、各行业协会、各研究机构、各高校建立了广泛联系,从而使得公司拥有众多的专家为公司项目的运作把脉。
人力资源外包指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将一些较为繁琐且程序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性工作,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的新型的人力资源运营模式。从广义上讲,任何以购买或付费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由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做法,皆可视为人力资源外包。从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包括人力资源战略、制度设计与创新、人力资源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酬和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协调等方面,是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型选择。
二、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现状分析
1、外包实践起步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乐观
对于我们来说,人力资源外包是舶来品。国内最早引入此项业务的是外企。与他们相比,虽然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还比较陌生,但在一些企业中已经开始外包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职能。尽管国内企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国内还是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灵活用人方式的中小企业越来越衷情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得到较快迅速。根据国际数据集团的权威统计,2003年全球外包服务开支突破1500亿美元,而在中国的增长率为15.1。有调查显示在中国目前大约有75的本土公司还没有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概念还刚被引进不久,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相当多的跨国公司、本土公司,以及有关机构已经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说人力资源外包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服务商整体水平不高,服务单一,多以提供基础性服务为主
目前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主要是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人才市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较少,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主要有代办社会保障;代办劳动用工证;推荐人才;录用备案、合同鉴定;档案管理;跨地区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人事、劳动纠纷的代理办理等等。人力资源外包项目涉及面广,但以基础性业务为主。国内的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加上一些机构的违规经营,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此外,专业从事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机构,从企业观念和区域差异来看,还有一定距离。
3、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褒贬不一
虽然说人力资源外包既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又可节约成本,但也有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太多地将企业内部的事情交由他人来办理并不合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会牵扯到企业的秘密;而且,从员工发展角度来看,容易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生疏。看来,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要完全让企业接受还有一段时间。尽管人力资源外包在国外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但是不少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仍心存疑虑。
4、立法滞后
人力资源外包业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相关部门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企业与外包服务商的行为,没有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收费标准,各服务商都是自行制定的价格,参照的价格都不一样。政府应当充当好“裁判员”角色,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
5、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包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企业员工及公众的反应风险、供应商的选择风险及企业文化沟通的风险。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控外包商的行为和长期的稳定的信任合作关系也是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风险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宣传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生事物,政府引导是人力资源外包得以健康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社会所完全接受尚需较长时间。改变企业、社会、个人的传统思想观念,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在当前我国大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提倡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加大宣传推广人力资源外包的力度和广度。给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
2、深化改革,培育外包市场
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大力培育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做大做强人力资源外包这块蛋糕,推动人力资源外包向深度专业化方向发展。从总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外包服务商整体素质不高,多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工作。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提升外包服务商素质,使其向深化专业方向发展,为国有企业改变人员臃肿的状况做贡献。
3、制定价格指导线,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收费标准,各服务商都是自行定价,各自参考的价格都不一样。对企业来说,收费标准还是其考虑外包与否的决定因素。另外,一些外包服务商的违规经营,也扰乱了正常的外包市场运营。为此,应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外包价格指导线,加强外包服务商严格自律,加强自身诚信体系建设。
4、提高外包服务商服务水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开发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产品。人力资源外包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服务的行业结构上看,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主;从服务类别来看,以基础性工作外包为主;从市场需求来看,以外企为主。人力资源外包品种少,外包服务范围较窄,这不利于人力资源外包的快速发展。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品种多样化,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人力资源外包进一步向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5、确定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企业要加强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应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对员工自我发展活动的专业性支持,履行参谋、激励、服务与咨询职责。把能够提供一体化能合并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予以尽可能的合并,可以将不创造价值却又是增值工作所必需的非增值性活动,通过成立人事公司或委托外包的形式予以剥离。
6、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人力资源外包是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产物,而且,从长远来看,人力资源外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公司及外包行业的运作,尚无完善的劳动政策法规去协调企业、员工、外包服务商三方的关系和切实保护员工的权益。为了规范、维护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秩序,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用以明确企业、外包服务商、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完善强大有序的法律保障。
7、注意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风险管理
当我们把招聘、培训、考核、薪资等各个具体的操作内容外包出去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的不满、骨干人员离职等,这些事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事件的发生或把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可以从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决策、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风险监控机制的建立和建立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8、注意企业特性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影响
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相关性、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果、提升的机会、需求的不稳定性和企业薪酬水平等等都会对人力资源外包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上几点,只是针对目前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才是人力资源外包管理面临的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