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沟通--绩效管理的关键
时间:2010-05-14 人气:879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巴克沃给绩效管理下的定义是:“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及员工都融入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
对绩效管理,管理大师们都有各式的定义。美国绩效管理专家罗卜特。巴克沃给绩效管理下的定义是:“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及员工都融入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
从这段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绩效管理的关键,即,“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持续沟通贯穿了绩效管理的过程始终,每个环节都需要经由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来达成:
绩效计划――上下级互相沟通,共同商定绩效目标和工作计划
绩效实施――上级观察、记录和总结绩效,反馈给下级,探讨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指导
绩效评估――下级提供工作完成状态,上级根据目标值进行评估
绩效面谈――上级就评估的结果,与下级进行讨论
我们常说,绩效管理不是上级的专利,也不是上级惩罚下级的工具,而是为了发现下级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克服在考核中发现的低效率行为,从而改进工作,促进业绩的提升。如何让绩效管理成为管理的有效工具,则需要下级的响应和参与,把绩效考核认为是上下级共同探讨成功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找麻烦、算总账、罚钱。这一切的实现,都要通过上下级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来完成。
因此,管理者必须将持续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把绩效沟通做好。
从这段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绩效管理的关键,即,“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持续沟通贯穿了绩效管理的过程始终,每个环节都需要经由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来达成:
绩效计划――上下级互相沟通,共同商定绩效目标和工作计划
绩效实施――上级观察、记录和总结绩效,反馈给下级,探讨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指导
绩效评估――下级提供工作完成状态,上级根据目标值进行评估
绩效面谈――上级就评估的结果,与下级进行讨论
我们常说,绩效管理不是上级的专利,也不是上级惩罚下级的工具,而是为了发现下级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克服在考核中发现的低效率行为,从而改进工作,促进业绩的提升。如何让绩效管理成为管理的有效工具,则需要下级的响应和参与,把绩效考核认为是上下级共同探讨成功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找麻烦、算总账、罚钱。这一切的实现,都要通过上下级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来完成。
因此,管理者必须将持续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把绩效沟通做好。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终结绩效管理之痛之阶段划分
绩效管理(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已成为世界大多数优秀公司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绩效管理的思想、方法与工具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重视。世界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也纷纷抢摊中国,将世界先进的绩效管理方法与工具介绍给中国企业。有人预言,绩效管理体系将是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领袖企业最为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国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之后,企业绩效管理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非但没有起到激励员工、提升绩效的作用,甚至引发了员工的不满,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之后企业的绩效没有得到提升?影响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组织环境因素有那些?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如何整合这些因素?
按照企业管理模型,企业绩效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在确认自身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架构、预算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以及业绩评估体系四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然而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起了这五大体系,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其核心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企业战略与绩效考核的脱节,五大体系之间相互割裂,形成不了合力。
绩效管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绩效考核,这是过去大多数企业对绩效管理的看法,强调指标的设定并通过考核传递压力;第二阶段是全过程绩效管理,从单一考核向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绩效改进全过程转变,强调通过过程管理产生结果。这是目前多数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第三阶段是战略绩效管理,即将绩效管理贯穿于战略执行和日常经营的循环中,强调通过绩效管理驱动企业运营。随着三个阶段的递进,绩效管理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发展到企业绩效管理阶段,将对企业战略和运营形成直接推动。
绩效考核阶段
绩效考核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被称为结果趋向的评估。即绩效考核最终是要考评员工为公司做了什么。作为员工奖金发放的依据。在绩效考核阶段,企业的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从员工来讲,考核只是一种作为奖金发放的"手段“,只要不出错,结果差不到哪里去,只要年底努把力,考核结果也不错。从管理者来讲,考核工作并没有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反而成负担。如果公司废除考核或将考核权交给人力资源部,对管理者而言,那将是一件极为开心的事情。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员工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他们对谁应该做什么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事没有人做,而另外的事大家又重复做;同一个错误重复发生,致使每个人都感到了手足无措;而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很忙,经常忙得"不知道为什么忙”。
在绩效考核阶段,企业最感困惑的是绩效考核容易流于形式,典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绩效考核的目的仅仅作为发放奖金的依据,缺乏对绩效管理目的的正确认识;二、缺乏岗位分析、目标分解等基础性人力资源工作的支持;三是主管绩效管理的意识和技能不到位,考核动机不强,无法区分差距;四是考核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全过程绩效管理阶段
当前,绩效管理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大多数公司都认识到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从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绩效回报,到绩效反馈及改进的全过程。从点到面,从重考核到重过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绩效管理阶段,强调要通过对人的管理去提高成功概率的思路和方法。在绩效管理中,"沟通“和"教练”处于中心位置。也就是说,管理者要通过沟通和教练来不断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持续改进工作的目的。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的主要区别
绩效管理阶段,虽然也强调基于战略来制定KPI体系,但更多的是把KPI作为绩效管理系统的输入,绩效管理没有与企业的日常运营结合起来,绩效管理的过程游离于业务管理的循环之外,绩效管理没有实质上对业务起到推动作用。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比较关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但缺乏对公司业务和运作的把握。
战略绩效管理阶段
战略绩效管理阶段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平衡积分卡的诞生。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强调从财务视角、客户视角、内部流程视角以及学习与成长视角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指标是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依据;而要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又要求企业必须强化自身能力,提升在运营流程、客户关系、创新流程和管制与环境四个方面的运做效率;而提升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及员工必须能够持续的学习与成长。
但在运用平衡积分卡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平衡积分卡在中国企业应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平衡积分卡产生于西方完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缺乏对中国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母子公司管理等影响企业高绩效问题的关注。第二,基于BSC的考核指标,在监督业绩和调整企业计划方面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它们被作为企业目标时却总是使企业发展误入歧途。也就是说,采用单一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第三、在国内企业推行平衡积分卡体系时往往侧重于考核指标的设定,对绩效管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业务管理及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国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之后,企业绩效管理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非但没有起到激励员工、提升绩效的作用,甚至引发了员工的不满,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之后企业的绩效没有得到提升?影响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组织环境因素有那些?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如何整合这些因素?
按照企业管理模型,企业绩效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在确认自身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组织架构、预算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以及业绩评估体系四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然而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起了这五大体系,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其核心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企业战略与绩效考核的脱节,五大体系之间相互割裂,形成不了合力。
绩效管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绩效考核,这是过去大多数企业对绩效管理的看法,强调指标的设定并通过考核传递压力;第二阶段是全过程绩效管理,从单一考核向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绩效改进全过程转变,强调通过过程管理产生结果。这是目前多数企业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第三阶段是战略绩效管理,即将绩效管理贯穿于战略执行和日常经营的循环中,强调通过绩效管理驱动企业运营。随着三个阶段的递进,绩效管理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发展到企业绩效管理阶段,将对企业战略和运营形成直接推动。
绩效考核阶段
绩效考核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被称为结果趋向的评估。即绩效考核最终是要考评员工为公司做了什么。作为员工奖金发放的依据。在绩效考核阶段,企业的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从员工来讲,考核只是一种作为奖金发放的"手段“,只要不出错,结果差不到哪里去,只要年底努把力,考核结果也不错。从管理者来讲,考核工作并没有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反而成负担。如果公司废除考核或将考核权交给人力资源部,对管理者而言,那将是一件极为开心的事情。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员工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他们对谁应该做什么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事没有人做,而另外的事大家又重复做;同一个错误重复发生,致使每个人都感到了手足无措;而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很忙,经常忙得"不知道为什么忙”。
在绩效考核阶段,企业最感困惑的是绩效考核容易流于形式,典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绩效考核的目的仅仅作为发放奖金的依据,缺乏对绩效管理目的的正确认识;二、缺乏岗位分析、目标分解等基础性人力资源工作的支持;三是主管绩效管理的意识和技能不到位,考核动机不强,无法区分差距;四是考核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全过程绩效管理阶段
当前,绩效管理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大多数公司都认识到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从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绩效回报,到绩效反馈及改进的全过程。从点到面,从重考核到重过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绩效管理阶段,强调要通过对人的管理去提高成功概率的思路和方法。在绩效管理中,"沟通“和"教练”处于中心位置。也就是说,管理者要通过沟通和教练来不断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从而达到持续改进工作的目的。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的主要区别
绩效管理阶段,虽然也强调基于战略来制定KPI体系,但更多的是把KPI作为绩效管理系统的输入,绩效管理没有与企业的日常运营结合起来,绩效管理的过程游离于业务管理的循环之外,绩效管理没有实质上对业务起到推动作用。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比较关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但缺乏对公司业务和运作的把握。
战略绩效管理阶段
战略绩效管理阶段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平衡积分卡的诞生。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强调从财务视角、客户视角、内部流程视角以及学习与成长视角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指标是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依据;而要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又要求企业必须强化自身能力,提升在运营流程、客户关系、创新流程和管制与环境四个方面的运做效率;而提升企业内部效率的前提是企业及员工必须能够持续的学习与成长。
但在运用平衡积分卡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平衡积分卡在中国企业应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平衡积分卡产生于西方完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缺乏对中国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母子公司管理等影响企业高绩效问题的关注。第二,基于BSC的考核指标,在监督业绩和调整企业计划方面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它们被作为企业目标时却总是使企业发展误入歧途。也就是说,采用单一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第三、在国内企业推行平衡积分卡体系时往往侧重于考核指标的设定,对绩效管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业务管理及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
阅读全文
下一条:绩效管理推进的四个阶段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要期望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一步到位,马上见效,一用就灵,人人喊好。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逐步优化的过程,过于激进的措施或过于快速的节奏都可能形成反效果,使变革活动遭到难以抗拒的阻力而夭折。绩效管理的推进要经过以下几个典型的阶段:
(1)文化适应阶段
员工从没有日常工作计划到有工作计划,从上下级不进行工作目标共同设定到能坐到一起设置工作目标,从上下级间没有机会就工作绩效进行反馈和指导到双方能够自然、客观地坐在一起探讨工作完成情况和改善工作的方法,这从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上对员工和管理人员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艰难的适应过程。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让员工和管理人员知道怎样做,习惯于这样做,并从这一过程中感到有收获;至于考核什么指标,指标选的准不准,都已经不是重要的(因为还不需与薪酬挂钩),更无论还要根据结果实际扣钱了,这就是绩效的试运行前期,先执行起来再说。
同时,考核数据的提供也是关键性的基础,需要相关人员形成建立绩效台帐,随时记录绩效数据的习惯,事情虽然小而简单,但真形成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但这件简单的小事如果做不好,绩效考核也又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了上级拍脑袋的事情。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培训。
(2)习惯固化阶段
通过前一阶段,员工和管理人员知道怎样做,习惯于这样做了;并且管理人员感受到管理的目标清晰了,工作压力向下传递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绩效沟通使上下级理解加深了; 员工也从这一过程中感到工作的自主性提高了,工作目标和标准清楚了,能够从上级得到一些有益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了,自我的职业化程度加强了。
让大家见到了好处,吃到了甜头,形成了习惯,之后再探讨考核什么指标,指标选的好不好,完成工作的标准是否恰当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专下心来探讨这些较深入细致的问题,从逻辑和效果上(而不是从部门和个人利益上)探讨怎样对工作开展最有利,效果最好(因为这阶段还不需与薪酬挂钩),客观地设定工作目标、成果标准等,合理地分解工作,探讨工作的开展方式方法。这就是绩效的试运行后期,先执行起来再讨论、再完善、再解决出现的各类可能意想不到的问题。
通过绩效的模拟运行,上级对下级的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特长、短处、思维工作习惯等方面也都具备较清楚的了解了,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预期,也就不会今后头脑发热地乱设目标了;同时下级人员该培训的建议培训,该指导的给予指导,从能力和方法上让下级具备良好的绩效考核基础。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研讨。
(3)逐步改善,精益求精
工作习惯形成了,上下级互相更深入地了解了,相对客观、合理的目标和工作标准拟定出来了,才可能正式地运行绩效体系。这个阶段关键是对直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过程进行跟踪和辅导,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第一轮的绩效申诉的处理工作,使员工从错误的方式、做法、想法中脱离出来。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跟踪和辅导。
(4)体系自动运行阶段
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 见到了成效,尝到了甜头(或苦头),使一件让员工认为是“让我做”的事变成了一件“我想做”的事,一件麻烦事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绩效管理体系就可以自动运行了,而且各部门还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本部门的独特性进行改良,完善方法。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自我完善。
企业管理咨询业的领导者-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亚太最具影响力的咨询公司
(1)文化适应阶段
员工从没有日常工作计划到有工作计划,从上下级不进行工作目标共同设定到能坐到一起设置工作目标,从上下级间没有机会就工作绩效进行反馈和指导到双方能够自然、客观地坐在一起探讨工作完成情况和改善工作的方法,这从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上对员工和管理人员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艰难的适应过程。
在这一阶段,首先要让员工和管理人员知道怎样做,习惯于这样做,并从这一过程中感到有收获;至于考核什么指标,指标选的准不准,都已经不是重要的(因为还不需与薪酬挂钩),更无论还要根据结果实际扣钱了,这就是绩效的试运行前期,先执行起来再说。
同时,考核数据的提供也是关键性的基础,需要相关人员形成建立绩效台帐,随时记录绩效数据的习惯,事情虽然小而简单,但真形成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但这件简单的小事如果做不好,绩效考核也又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了上级拍脑袋的事情。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培训。
(2)习惯固化阶段
通过前一阶段,员工和管理人员知道怎样做,习惯于这样做了;并且管理人员感受到管理的目标清晰了,工作压力向下传递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绩效沟通使上下级理解加深了; 员工也从这一过程中感到工作的自主性提高了,工作目标和标准清楚了,能够从上级得到一些有益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了,自我的职业化程度加强了。
让大家见到了好处,吃到了甜头,形成了习惯,之后再探讨考核什么指标,指标选的好不好,完成工作的标准是否恰当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专下心来探讨这些较深入细致的问题,从逻辑和效果上(而不是从部门和个人利益上)探讨怎样对工作开展最有利,效果最好(因为这阶段还不需与薪酬挂钩),客观地设定工作目标、成果标准等,合理地分解工作,探讨工作的开展方式方法。这就是绩效的试运行后期,先执行起来再讨论、再完善、再解决出现的各类可能意想不到的问题。
通过绩效的模拟运行,上级对下级的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特长、短处、思维工作习惯等方面也都具备较清楚的了解了,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预期,也就不会今后头脑发热地乱设目标了;同时下级人员该培训的建议培训,该指导的给予指导,从能力和方法上让下级具备良好的绩效考核基础。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研讨。
(3)逐步改善,精益求精
工作习惯形成了,上下级互相更深入地了解了,相对客观、合理的目标和工作标准拟定出来了,才可能正式地运行绩效体系。这个阶段关键是对直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过程进行跟踪和辅导,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好第一轮的绩效申诉的处理工作,使员工从错误的方式、做法、想法中脱离出来。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跟踪和辅导。
(4)体系自动运行阶段
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 见到了成效,尝到了甜头(或苦头),使一件让员工认为是“让我做”的事变成了一件“我想做”的事,一件麻烦事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绩效管理体系就可以自动运行了,而且各部门还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本部门的独特性进行改良,完善方法。
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自我完善。
企业管理咨询业的领导者-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亚太最具影响力的咨询公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