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地改革开始“加速度”
时间:2010-06-19 人气:1043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作者:
概述: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这份纲要,到2020年,全国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比重提高到32.5%以上;森林保有量达到2.23亿公顷,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中国新目标:十年后森林覆盖率23%以上
这份被业内称为中国林业甚至是中国生态业规划书的文件,明确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的方针,统筹协调林地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这项政策的推出,让森工企业有了指明灯,而对于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全国几千万因为林权制度改革而受益的林业人而言,这个政策,则是一颗定心丸。
专家指出,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木产业在我国正处于成长期,包括木浆业、人造板及其他木材初加工业、家具业、木地板业、建筑装修业、包装业等在内的林木产业链完整且需求旺盛,这与我国林木绝对数量短缺且生长周期长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此次编制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将有效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第七 次 全 国 森 林 资 源 清 查(2004-2008)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提前两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这次清查首次公布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定量调查结果,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我国年GDP的1/3。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78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近5000亿立方米,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
退耕还林:黑龙江尝到生态工程甜头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在林业大省黑龙江最有体现。据黑龙江省林业厅有关人士介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09年末,5年全省共完成造林8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41.9%提高到43.6%,一批生态工程启动实施,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黑龙江省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黑龙江林区和林业先后进入了资源、经济的危机,全省面临着无木可伐的境地。面对危机,这个省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节能减排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省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生态保护给黑龙江带来了林业林区的新机遇。
国务院的新纲要公布后,黑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全省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做好参与编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制定并实施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方案两项工作。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加速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据介绍,黑龙江省退耕还林从 2000年开始试点,到2009年底,10年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98万多亩,工程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其中,退耕还林4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18万亩,封山育林155万亩。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60多亿元。工程范围涉及全省 13个市(地)、77个县(市、区)和省农垦、森工、监狱局系统等102个单位,涉及农户22.6万户、人口75.4万人。
据介绍,通过10年退耕还林,黑龙江省的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省累计新增有林地面积近百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2.3亿立方米,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2.1个百分点,并在降低地表径流、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遏制风沙侵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林木植被还改善了退耕地的立地条件,增加了土壤湿度,形成了适宜周围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逐年稳步增长趋势。同时,退耕还林还使区域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全省退耕农户,平均每户人均年纯收入增加了26.6%。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腾出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了收入。
天保工程:让森林工业产业长链拉长
黑龙江拥有国内最高的森林蓄积量,大森林,曾经是黑龙江的骄傲。
黑龙江省森林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分布着高等植物2000多种,森林树种百余种,其中材质优良,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这些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省内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以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全省森林覆盖率到1997年为41.9%,森林总蓄积为1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森工林区累计为国家建设生产木材5.15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产量的1/5以上。
“靠山吃山”,在森工林区曾经那么天经地义。
然而,拥有全国最大的森林工业集团的黑龙江,突然有一天面临了资源匮乏的局面:全省森工系统靠林吃饭的局面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由于长期坚持木材原料产品销售,从而导致黑龙江森工业出现了缺“森”少“工”的局面,资源缺乏了,产业更匮乏,不办产业又怎能把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优势。
1998年洪涝灾害后,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国家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策。该工程旨在通过天然林禁伐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有计划分流安置林区职工等措施,主要解决我国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3个森工局。工程区内有林地面积10.23亿亩,其中天然林面积8.46亿亩,占全国天然林面积的53%。
天保工程成了黑龙江森工系统最大的工作。而天保工程的政策,也成就了黑龙江林区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公布数据,天保工程实施10年来,通过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加大对人工造林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全省林区已累计减少木材产量2277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约3614.3万立方米,清理回收林地4万公顷,退耕还林3.8万公顷。全林区森林资源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恢复,全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7280.1万立方米,比1997年增长了11.4%;有林地面积增加87.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比1997年提高8.5个百分点,达到了83%。
据统计,按照木材每立方米平均成本186.81元、平均售价938元以及蓄积出材率63%计算,黑龙江森工林区10年来创造的森林总效益共计2359.6亿元,其中木材直接效益344.5亿元,水源涵养、保持和改良土壤、净化大气等生态效益达2015.1亿元。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为黑龙江林区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保障了东北“大粮仓”的农业生产。
而国家《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推出,使得原本在2010年到期的天保工程有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性。
中国新目标:十年后森林覆盖率23%以上
这份被业内称为中国林业甚至是中国生态业规划书的文件,明确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的方针,统筹协调林地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有关人士表示,这项政策的推出,让森工企业有了指明灯,而对于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全国几千万因为林权制度改革而受益的林业人而言,这个政策,则是一颗定心丸。
专家指出,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目前林木产业在我国正处于成长期,包括木浆业、人造板及其他木材初加工业、家具业、木地板业、建筑装修业、包装业等在内的林木产业链完整且需求旺盛,这与我国林木绝对数量短缺且生长周期长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此次编制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将有效加强林地保护、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对于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第七 次 全 国 森 林 资 源 清 查(2004-2008)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提前两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这次清查首次公布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定量调查结果,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我国年GDP的1/3。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78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近5000亿立方米,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
退耕还林:黑龙江尝到生态工程甜头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在林业大省黑龙江最有体现。据黑龙江省林业厅有关人士介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09年末,5年全省共完成造林8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41.9%提高到43.6%,一批生态工程启动实施,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黑龙江省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黑龙江林区和林业先后进入了资源、经济的危机,全省面临着无木可伐的境地。面对危机,这个省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节能减排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省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生态保护给黑龙江带来了林业林区的新机遇。
国务院的新纲要公布后,黑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全省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做好参与编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制定并实施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方案两项工作。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抓好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加速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据介绍,黑龙江省退耕还林从 2000年开始试点,到2009年底,10年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98万多亩,工程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其中,退耕还林4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18万亩,封山育林155万亩。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60多亿元。工程范围涉及全省 13个市(地)、77个县(市、区)和省农垦、森工、监狱局系统等102个单位,涉及农户22.6万户、人口75.4万人。
据介绍,通过10年退耕还林,黑龙江省的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省累计新增有林地面积近百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2.3亿立方米,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2.1个百分点,并在降低地表径流、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遏制风沙侵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林木植被还改善了退耕地的立地条件,增加了土壤湿度,形成了适宜周围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逐年稳步增长趋势。同时,退耕还林还使区域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全省退耕农户,平均每户人均年纯收入增加了26.6%。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腾出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了收入。
天保工程:让森林工业产业长链拉长
黑龙江拥有国内最高的森林蓄积量,大森林,曾经是黑龙江的骄傲。
黑龙江省森林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分布着高等植物2000多种,森林树种百余种,其中材质优良,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这些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省内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以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全省森林覆盖率到1997年为41.9%,森林总蓄积为1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森工林区累计为国家建设生产木材5.15亿立方米,占全国木材产量的1/5以上。
“靠山吃山”,在森工林区曾经那么天经地义。
然而,拥有全国最大的森林工业集团的黑龙江,突然有一天面临了资源匮乏的局面:全省森工系统靠林吃饭的局面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由于长期坚持木材原料产品销售,从而导致黑龙江森工业出现了缺“森”少“工”的局面,资源缺乏了,产业更匮乏,不办产业又怎能把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优势。
1998年洪涝灾害后,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国家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策。该工程旨在通过天然林禁伐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有计划分流安置林区职工等措施,主要解决我国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3个森工局。工程区内有林地面积10.23亿亩,其中天然林面积8.46亿亩,占全国天然林面积的53%。
天保工程成了黑龙江森工系统最大的工作。而天保工程的政策,也成就了黑龙江林区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公布数据,天保工程实施10年来,通过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加大对人工造林的管理与质量控制,全省林区已累计减少木材产量2277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约3614.3万立方米,清理回收林地4万公顷,退耕还林3.8万公顷。全林区森林资源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恢复,全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7280.1万立方米,比1997年增长了11.4%;有林地面积增加87.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比1997年提高8.5个百分点,达到了83%。
据统计,按照木材每立方米平均成本186.81元、平均售价938元以及蓄积出材率63%计算,黑龙江森工林区10年来创造的森林总效益共计2359.6亿元,其中木材直接效益344.5亿元,水源涵养、保持和改良土壤、净化大气等生态效益达2015.1亿元。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为黑龙江林区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保障了东北“大粮仓”的农业生产。
而国家《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推出,使得原本在2010年到期的天保工程有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性。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青岛一塑挤出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高速PVC木塑仿木型材挤出生产线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该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生产速度快(高达6米/分钟),采用了多项专利技术。
该生产线生产的PVC木塑仿木型材木质感强,密度小,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酸碱,抗腐蚀,不变形,既保留了木材在加工性能方面的优势,又克服了木材不耐用、怕虫蛀的缺点,可替代木材应用于建筑、装修、家具等多个领域。
该生产线生产的PVC木塑仿木型材木质感强,密度小,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酸碱,抗腐蚀,不变形,既保留了木材在加工性能方面的优势,又克服了木材不耐用、怕虫蛀的缺点,可替代木材应用于建筑、装修、家具等多个领域。
阅读全文
下一条:多一些“上班花费时间”的研究
日前公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首,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这个报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
关注城市上班族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不是咱们的首创。去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过调查,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有42分钟用在上班的路上。分析还认为,中国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一个原因。
尽管是别人做在前面,但咱们做的这个调查还是让人颇感欣慰与亲切。
这个关于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时间的调查,不仅说出了咱们的心里话,还可以给城市的决策者以参考,甚至是提出要求。要么改善城市的交通,让城市公共交通更便捷;要么改善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不知我们的城市决策者看了这样的调查报告作何感想?从上班花费时间多,可以联想到过于庞大的城市规模和居高不下的房价;而在上下班路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让上班族失去许多工作的快乐与激情。
其实,国外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调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调查过两个人认识的概率,斯坦福研究中心调查过人脉对赚钱的重要性,欧洲委员会作过关于爱情仍是促使人们作出背井离乡等重大决定的调查报告。当然,也有一些调查显得比较“另类”:比如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中,对各国的性伴侣数作了统计、比较,得出的结论与人们想象中的不完全一样,西方国家的性伴侣数并非最多。
这些调查的切入点总能让人读出温暖与敬佩。因为它们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心人的情感状况,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的负担,关心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反观我们,尽管也有一些诸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婚恋情感等方面的调查,但与国外关注“人”本身的调查报告相比,我们欠缺得太多太多。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妨多做一些“上班路上花费时间”之类的调查研究,从“人”的立场出发,从人的需要出发,观察思考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提供客观真实的分析报告,说出公众最想说的话。
关注城市上班族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不是咱们的首创。去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过调查,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有42分钟用在上班的路上。分析还认为,中国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一个原因。
尽管是别人做在前面,但咱们做的这个调查还是让人颇感欣慰与亲切。
这个关于上班族每天花在路上时间的调查,不仅说出了咱们的心里话,还可以给城市的决策者以参考,甚至是提出要求。要么改善城市的交通,让城市公共交通更便捷;要么改善城市的规划与结构。不知我们的城市决策者看了这样的调查报告作何感想?从上班花费时间多,可以联想到过于庞大的城市规模和居高不下的房价;而在上下班路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让上班族失去许多工作的快乐与激情。
其实,国外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调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调查过两个人认识的概率,斯坦福研究中心调查过人脉对赚钱的重要性,欧洲委员会作过关于爱情仍是促使人们作出背井离乡等重大决定的调查报告。当然,也有一些调查显得比较“另类”:比如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中,对各国的性伴侣数作了统计、比较,得出的结论与人们想象中的不完全一样,西方国家的性伴侣数并非最多。
这些调查的切入点总能让人读出温暖与敬佩。因为它们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心人的情感状况,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的负担,关心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反观我们,尽管也有一些诸如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婚恋情感等方面的调查,但与国外关注“人”本身的调查报告相比,我们欠缺得太多太多。
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妨多做一些“上班路上花费时间”之类的调查研究,从“人”的立场出发,从人的需要出发,观察思考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提供客观真实的分析报告,说出公众最想说的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