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重塑,变,是为了不变
详细内容

品牌重塑,变,是为了不变

时间:2011-03-17     人气:908     来源:《世界经理人》杂志     作者:
概述:2010年6月30日,李宁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其品牌重塑战略,并同时发布品牌新标识和新口号。这一战略的发布立刻引来各方的高度关注。事实上,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近年来,品牌重塑在中国企业身上时有发生。......
      2010年6月30日,李宁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其品牌重塑战略,并同时发布品牌新标识和新口号。这一战略的发布立刻引来各方的高度关注。事实上,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近年来,品牌重塑在中国企业身上时有发生。除了李宁之外,包括国内汽车企业中的佼佼者吉利集团、全球最大的童车生产商好孩子集团在内的诸多企业也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品牌进行重塑与改造。 

  企业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品牌重塑?品牌重塑的方式有哪些?决定品牌重塑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期《世界经理人》杂志访问了好孩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宋郑还、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杨学良,了解好孩子与吉利这两家企业在品牌重塑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此外,我们还与全球最大的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中国区执行策略总监陈濮进行了交流,以获知专业人士对品牌重塑的一些看法。 

  变化带来品牌重塑 

  Q:诸位都是近期品牌重塑的积极动作者,请问你们品牌重塑的动因是什么? 

  宋郑还:好孩子的这次品牌重塑,最显而易见的动作就是将品牌的logo由原先蓝色的“goodbaby”标志变成如今大家可以看到的橘红色的“gb”标志。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背后最重要的动因就在于好孩子一直以来都坚持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力争打造世界名牌。经过这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企业在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童车生产商。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先“goodbaby”这个logo与企业发展的状况已经出现明显的脱节。具体来讲,一方面,原先蓝色的“goodbaby”logo不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视觉效果都与世界名牌这个目标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次重塑,让好孩子的品牌定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明确。 

  杨学良:吉利汽车在1998年初进入市场的时候,采用的是“低成本、低价格”策略,这使得企业在初创阶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到06年以后,整个市场开始发生变化,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开始提升,吉利品牌原先留给消费者的低价低质的联想开始制约企业的发展。吉利决定自2007年5月份进行战略转型,从单一的价格战向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和企业道德战转变。同时,根据吉利打造全球汽车企业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要实现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而这个产销量的实现需要有40款左右的产品来进行支撑,但40款产品各有各的特点,因此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品牌去经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吉利推出全球鹰、帝豪、英伦这三个品牌,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重塑品牌,并尽可能实现更大市场覆盖率。 

  陈濮:企业进行品牌重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讲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企业因为自身发展的变化而进行的品牌重塑,比较多见的情况就是地域性的品牌变成全国性的品牌,或者是国内导向型的品牌向国外导向型的品牌进行过渡。比如 Interbrand在 2005年为华为做的品牌标识与视觉传播系统的改造,就是为了反映其新的国际化业务战略。另一类是由于外部环境改变而进行的品牌重塑,比如一个品牌被收购之后,往往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塑,以适应母公司对其新的品牌定位。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买的到底是什么? 

      一位朋友是资深市场专家,曾对我说,他衡量一件物品,会在脑海中首先处理一个问题:“是”与“不是”。 

      比如面前有一顶帽子,按照这种思维,首先这“是”一顶帽子。作为帽子,它应美观、保暖、质地优良;但同时,它又“不是”一顶帽子,可以是某种身份的象征、自己一份情怀的寄托,或想对别人表达的情意。如此一来,这顶帽子的价值就是多重的,不再是一个单薄的存在。 

      嗯,这样想下去很有意思。那么当这顶帽子“不是”一顶帽子的时候,它究竟是什么呢? 

      它可能让你想起多年前曾戴过的一顶帽子,那时年少春衫薄,你好像穿越到过去某个片刻,和年轻的恋人坐在树下,一股怀旧的热流涌遍了你的全身,眼前这顶原本跟你没什么关系的帽子忽然变得有些难以割舍。 

      它可能是你喜欢了一段时间但觉得有点太贵的帽子,摆放在优雅明净的橱窗里。每天下班路上你会不由自主地看上几眼,你已经决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买来送给自己。在等待它到来的这段日子里,心中充满了憧憬。 

      它可能和你崇拜的偶像那款帽子一样,戴上它,你觉得自己与偶像的距离又近了一些;再或者,它是一个顶级名牌的限量版,同事朋友们多少会用带点儿羡慕的眼光看着你。在这时,消费好像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有了某种社会背景,它和语言一样,是传递和表达信息的方式…… 

      所有这些,都“不是”一顶帽子原本的功用,但很可能正是因为它带给你的这些微妙感受,让你觉得更有价值。那么想想,你所得到的除了这帽子本身,还包括什么呢? 

      我们觉得,你还得到了“自己”。 

      因它而勾起的回忆,或是期盼它时怀揣的憧憬,就像你的生命过程那样,带给你不同层面的感觉;至于那些社会层面的价值,则是你在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中观照到了自己。 

      于是我们发现了营销中“物”与“我”的关系—所谓“物”,是消费本身的功用;所谓“我”,则是通过消费附加在商品上的情绪、心理、价值观、理念而对自我的确定与彰显。“买自己”即消费自己,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商家通过设计某种情绪引爆点,促发顾客唤醒或唤起了自己。 

      对“物”的改善已不那么容易;而对“我”的挖掘则是深不可测。如今营销者言必称“消费者价值”,然而消费者价值究竟为何物?即便你找到100个顾客,为他们设计100道问题,再让他们畅所欲言100小时,也未必能得其要领—如果你没有进入他们深层次的自我。顾客所衡量的消费价值并非一种客观标准,大多建立于主观感知。 

      这让营销者可以大有作为。也许你可以努力尝试成为他们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连他们都不熟悉的自己,通向那些从未浮出水面的潜意识。为他们勾勒自己,让他们购买自己。 
    阅读全文
  •       最近和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制作主任刘容女士谈奋斗,她说有人说他的每一天都在奋斗。这一点也不夸张――奋斗是需要争取时间、资源,实现目标的努力。奋斗无论大小,所需要的都一样――脑力、魅力、耐力、体力,刘女士对此很有共鸣。 

      奋斗中,知识是基本的,更需要突破自己、有创新、创意;合作是起码的,更需要深刻理解人性、超凡的说服力、会“借力”,奋斗才容易出局。奋斗包含着冒险,挫折难免,没有耐力,不能坚韧不拔,耐得寂寞,奋斗就会搁浅。奋斗可能是一天24小时,以一当十,在这个时刻倒下来,损失的常常是机会加上连锁反应,因此奋斗需要大量的体力。奋斗中的领导力是什么呢?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脑力、魅力、耐力、体力的综合运用;只有运用合理,成功才能顺利、持久。 

      最近我们做了一些高管6Q测评,即脑力、魅力、耐力和体力的综合测评,之后与他们一一个别沟通。他们来自在中国的各种机构,有世界第一的IT公司,还有世界第一的高尔夫球俱乐部。职位中分公司经理、部门主管占84%,其余为局长、CEO、CIO和董事长。年龄从25到78岁,教育从名校MBA到小学,涉及娱乐、媒体、教育、银行、投资、IT、保险、政府。测评结果虽然与抽样范围有关,但与我们经验很相符。因为很有启发,我要和大家共享要点。 

      惊人发现 

      1 维护和充电 

      失分最严重的是高管对常见健康危机的处理,即体力的根本,几乎全军覆没――该争分夺秒进急诊室时,却全部躺下“休息”;人血流如注时只知道叫救护车!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优秀企业家、精英过劳死、英年早逝!这比西方严重多了。西方知识普及略好、医院较多,但严重失分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文化――中国人为事业不要命! 

      充电是体力的循环,比维护好些,近60%的管理者失分。为什么充电和维护对企业和管理者如此重要呢?维护不必多讲。在挑战中,人们可能要连续作战、身兼数职,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又不能有效充电、循环体力,就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倒下来。 

      奋斗中的维护和充电要达到怎样的指标呢?生存第一,不必多言。讲到充电,最近,一个朋友要自己开业,我问他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吃得下睡得着,他说不能,而这是奋斗中最起码的。除了生理充电,还要精神充电,但很多高管做不到,一次在复旦总裁班讲课,有近80%举起了手。中国企业家健康调查发现大家都亚健康,其原因是充电和维护的综合。 

      充电不足可以是心理的、生理的、综合的。一位高管为了“家庭和睦”,把本来最多2晚就可以完成的事变成2个星期,自己本身就充电能力不够,再加上没有时间充电,她的疲惫可想而知,工作表现更难免令人担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看看你能不能从下面的发现中找到答案。她能不能改善呢?当然可以!所有这里讨论的,都可以突破。 

      2决策盲点 

      失分第二的是决策盲点,脑力的重要部分,差不多70%的高官不能有效处理决策盲点。大家通常认为人的知识(信息)吸收、判断、执行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人的本性、后天发展以及外界因素,如自我、情感、标准、逆境,可以破坏这里的每一个环节,于是,我们看不到应该看到的,或者不愿看到的应该看到的,于是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有效突破。人最容易发现的是别人的决策盲点,但只有在别人之前发现自己的决策盲点,才有更多的机会胜出。 

      决策盲点和教育有没有关系?没有,名校MBA和小学教育同样可以没有决策盲点。而一些在校出类拔萃的却可以得“零分”。为什么呢?一方面,学校的成功让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悲惨世界”的洗礼,开阔眼界,练就耐力;另一方面,学校的成功容易让他们过于自我,难以听取不同意见。走出校园后,有限的知识难以招架大千世界。在极大的落差下,自我又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知识的局限,反尔坚持“过去的成功”,另外,耐力也不足(后面有一个例子),于是,不少少年得志的最后没能大展宏图。天降大任于是人,必将劳其筋骨,不是没有道理。今天的80后、90后缺乏的就是“悲惨世界”的财富。 

      除了知识和自我,情感、标准、思维模式等因素都可以促成决策盲点。一个IT企业创始人已颇有建树,被福布斯列为有潜力的企业家。在同伴对他的研发团队提出建议时,他矢口否认,理由是他的团队已让产品回头购买率达到70%和90%。世界上有很多机构致力于尽善尽美,如果遇到这样的对手,他的70%和90%能持续多久?这里除了自我,还涉及到情感、标准、思维模式等。 

      3自信和自爱 

      自信和自爱是魅力的重要组成,失分排名第三,近70%,远比西方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另一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按传统,每个人都要向世界证明他的干练、善良;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你生下来就善良、就能干,除非有人能够证明你不是,因此在自信和自爱方面,他们就得天独厚了。 

      除了启蒙教育,自信还和个人能力、个人标准、后天遭遇等都有关,所以,有的人在历经坎坷之后会抑郁自卑。自信对企业和个人有什么影响呢?不自信的人为了心里平衡,常常会在截然不同的标准中游荡,会自觉不自觉地“谎报军情”。当真理只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自信是企业甚至社会的福音,中外历史上,案例比比皆是。如何让一个人自信可以是几分钟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考验耐力的过程。 

      测评发现不少高管对自己严格到近乎残酷――工作着象完成历史使命,没有愉悦;稍有差次,就对自己不依不饶!!他们大多是家中老大,被树立的兄弟姐妹的表率。对自己不满,是动力,但从来不满,就会丧失事业人生中的乐趣,也就不能很好地精神充电。储备不足,就会发挥不良,奋斗也难以持久。他们一往无前,很少评审对自己从不满足的标准是否合理。希望我对一位高管的建议能让更多的人深思: 

      “除了学习和操练,如果xx先生能把使命感与工作乐趣相结合,相信事业将会达到新的高度。至于工作乐趣,可能与xx先生家庭背景有关。xx先生不妨问一下:父母亲对自己的高要求是否象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职业倾向测验也将是xx先生寻找答案的另一种方式。” 

      4影响力的发挥 

      影响力的发挥是魅力的实现,近60%高管在此失分。 宝洁的总裁A.G. Lafley,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只有CEO可以做的》。CEO连接着外部世界,包括了社会、经济、科技、客户和内部事务,即公司本身,这么大空间,影响力的宏观发挥非常重要。但目前的教育只停留在简洁、明了,这离影响力的发挥相距甚远,尤其是宏观。而影响力的宏观、微观发挥是整合资源、有效借力之关键,是高管不可或缺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奋斗成功的顺利和大小,而且位置越高,影响力的发挥越重要。我们将在耐力部分讨论一个综合案例。 

      5对情绪的认识及管控 

      失分排名第五的是对个人情绪的认识及管控,魅力的另一部分,这也关系到影响力的发挥和决策盲点的控制,有一半被测评的高管在此失分。不能认识、管控自己的情绪,就不能抓住情绪所致的决策盲点;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怎能轻易突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关注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这两者很大程度上是管理者与团队的互动。不能认识、管控自己的情绪和决策盲点,又怎么能认识、管控员工的情绪、盲点,帮助他们提高呢?此外,还有客户、股东。 

      奋斗不仅需要理解、合作,更需要说服力、激励、平衡等深层掌控,这些又与脑力和自信密切相关。一个品牌机构的高管二十多岁,他刚加入组织时,几个月发展了不少网点,很快被提升为一个省的总监。但很快开的网点关掉了一半,他睡不好,经常生病,人明显苍老,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胜任新岗位。我们6Q测评(脑力、魅力、耐力和体力的综合测评)发现,他缺乏对情绪的深层掌控,对自己自信不足,且缺乏组织计划,所以他被提升后,很快就不能胜任了。他善于处理逆境,但因为他充电能力很差,又不爱惜自己,所以很快就崩溃了。
    如何突破 

      1.综合处理,软硬结合 

      因为奋斗中的脑力、魅力、耐力和体力缺一不可,且唇齿相依,我们应当综合问题综合处理,而不是使用单一工具。奋斗中,更强调脑力、魅力、耐力、体力的深度、广度、生存能力,整体观念,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因此,我们不能浅尝辄止。另外,每个人的配置不一样,处理也不一样。同样的配置,不同的目标,处理也不一样。例如上面讲到的名校高管,如果他只希望做一名优异教授,他就不需要做任何改变。1-6岁时期是人形成各种标准、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突破应当从儿童教育开始,并在学校和企业人才建设中强化。 

      领导力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脑力、魅力、耐力、体力的综合运用;合理运用在奋斗中的尤为重要,合理运用的基础是管理者对人的脑力、魅力、耐力、体力的深刻认识和良好维护。管理和心理只是脑力、魅力的一部分,因此,Michael Porter在《Creating Shared Value》中建议商学院增加这方面的课程。 

      2. 博采中西之长 

      传统文化和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事业心,并给未来打下坚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有极大的优势;但我们同时看到传统文化和教育对自信、自爱、情感管控、创新、创意上的抑制,汲取西方文化教育在这些方面的长处。这个教育也应当从儿童开始,并在学校和企业文化中落实、强化。 

      国际竞争力是目前举国关注的事宜,它是脑力、魅力、耐力和体力的另一种组合和运用。许多企业已不满足于中国制造,但在创新、品牌、管理、客服等方面却“技”不如人,且很多管不好海外企业。不少企业仍希望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搞制造、出口,而迅速贬值的美金正严重威胁着这种不能自主自强经济。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脑力,不断创新,同时减少决策盲点,充分利用资源,练就国际竞争硬实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快速积累先进的研发、商业模式、人脉等,然而成功的屈指可数,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有效跨越中西文化差异,即Michael Porter在《Creating Shared Value》一文中讲的社会因素对企业的经济冲击。因此,我们还要练就另一套魅力、耐力、体力,即国际竞争软实力,从而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在今天的国际市场中,西方世界已不再是地理位置上的美国、西欧等国家;西方竞争、西方客户哪一天不在我们的身边?!走向国际是奋斗的另一个高度,脑力、魅力、耐力和体力一样也不可或缺。 

      有人说,“老外和国内的老板在文化理念上差距很远……解决的方法,估计是二代来解决了。”常规可能如此,但“违反常规学习”可以大大加速学习进程,减少磨难......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违反常规学习,领先世界!》,与大家深入讨论。 

      总结 

      有人说我们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奋斗,其实这一点都不为过。许多人正是通过每一天的奋斗,实现心中的蓝图。如果我们不能够突破自己,看到竞争对手看不到的,富有创意,会很难出局,即便出局,也很难持久。如果我们不能深刻了解自己、掌控自己,就无法充分利用资源,掌控他人了,发挥影响力。“悲惨世界”的洗礼帮助造就我们的耐力,加强体力,有效的学习、实践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挫折。我们不必为了奋斗而奋斗。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奋斗才是最成功的奋斗。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