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地产大变局——新十年的转型与嬗变
详细内容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地产大变局——新十年的转型与嬗变

时间:2011-03-22     人气:808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作者:
概述:如果真的有时空隧道,可以穿越到未来,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回望当下,或许可以发现,2011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真的有时空隧道,可以穿越到未来,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回望当下,或许可以发现,2011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转折点。

    2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揭晓了期待已久的悬念,日本2010年全年的GDP为5.47万亿美元,比中国之前公布的5.88万亿美元大约低了7%,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宣告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则重磅消息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商界的热议,尤以日本政府的发言最为有趣。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表示:“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的确,中国目前人均GDP已达4000多美元,刚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GDP的增长并不代表综合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步增长,包括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内的中外专家纷纷警示,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最早由2007年世界银行《东亚复兴》报告提出,指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回顾世界经济史,中等收入陷阱是许多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中国经济正站在这一关口,一方面是宏观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过度城市化和就业困难等,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特征已露端倪。而这也在悄然动摇着房地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即人口红利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以重商主义构筑的产业蓝图。

未富先老的挑战

    过去13年间,未曾有过任何一个行业能像房地产业一样在深深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展开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年均28亿平方米的开工面积、12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3万亿元的产值,足以捍卫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

    当中国经济奇迹面临转型期和机遇期叠加时,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地将面临发展基础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来源于人口红利的枯竭,更源于房地产去投资杠杆化的政策调整。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直言,“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将动摇房地产业既有的高速发展模式,经济与民生间摇摆的政策体系也将重构房地产业的未来版图。”

    诚如斯言,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也认为,“人口老龄化不简简单单是社会现象,更隐含着经济增长的含义,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不仅意味着人口红利的锐减,更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攀升。”

    据统计,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结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而到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显著超过世界平均7.5%的水平。

    更为严峻的是,财富分配不均的状况已使中国呈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特征。“收入分配不平等、城乡二元社会等问题已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胡鞍钢表示。

摇摆的功能定位

    人口与财富分配结构的嬗变在重构地产行业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在重构房地产业的边界。

    “房地产业近年来表现出的高投资属性偏离了居住的本能,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点,这是宏观调控愈来愈密集、愈来愈严厉的重要原因。”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势必会影响房地产的市场格局,房地产业的功能定位也面临反思和重新架构。”

    的确,2010年以来,“国五条”、“国十条”,乃至近日出台的“国八条”,这些被誉为“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的节奏之频繁、力度之严厉都超乎房地产业界之想像,而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宏伟也使众多房地产公司改弦易辙,纷纷试水保障房领域,种种表现无不表露出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功能与地位的再定义。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是要改变目前依赖高投资和高出口的发展模式,房地产投资占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一半,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势必要去房地产化。”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

城市化的制度红利

    面对日益混沌的经济前景,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房地产业的救赎之路何在?众多专家纷纷将视线抛向了城市化。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特别是城市化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助力,因为我们目前的城市化率仅仅才50%左右,可提升的空间依然巨大。”周天勇表示。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房地产业大佬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的认同。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楼市所处的阶段与欧洲战后头十年相似,中国现在人均GDP是4000美元,人均GDP从4000美元到8000美元还需要至少10年时间,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将是支撑中国房地产业的基础因素。

    但胡鞍钢则警示,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期,需警惕出现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污染加剧等超常城市化现象,这都会导致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城市化进程依然是房地产业未来的重要战略机遇,而把握这次机遇就需要房地产公司无论在战略路径上,还是商业模式、品牌建设上具备创新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朱中一表示。

    中国经济正站在这一关口,一方面是宏观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过度城市化和就业困难等,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特征已露端倪。而这也在悄然动摇着房地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即人口红利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以重商主义构筑的产业蓝图。
开发商  通往成功之路


  2010年12月10日,杭州,绿城中国(3900.HK)秋季恳谈会。在外界眼里颇为自负的绿城董事长宋卫平,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媒体和股东说,“全国范围内造房子比我们好的最多只有一家半家,不可能有两家三家。”而这“一家”所指的是龙湖(0960.HK),“半家”所指的是星河湾。

  他如此形容龙湖董事长吴亚军:有宏图大志,有男人的魄力,同时又很细腻,心态好,人很大气;头发长,见识也长……而在2009年的恳谈会上,他还认为龙湖难以匹敌绿城。彻底改变宋卫平看法的是龙湖的拜访。2010年11月底,吴亚军带着高管团队拜访阿里巴巴,也拜访了绿城。

  当外界将绿城和龙湖相比较时,宋卫平颇感荣幸。针对有人从绿城跳槽到龙湖,宋卫平说,“去了龙湖的人,我们很欢迎他们再回来。”他甚至承认,龙湖无论是在成本管控还是在企业管理上,都有绿城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样拜访过龙湖的宋卫平,对龙湖企业文化印象很深。“快乐的工作,金钱的自由,心灵的宁静。”喜欢开玩笑的性情中人宋卫平甚至对着投资者说,可以把我们的股票卖了,去买龙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生在2009年绿城秋季恳谈会上的一幕。当年绿城业绩直逼万科,卖房收入超过500亿元。当着股东的面,心情大好的宋卫平豪言3~5年赶超万科(000002.SZ)。彼时,人们喜欢拿绿城和万科做比较。但遭遇2010年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后,绿城不得不放慢追赶万科的脚步。[NextPage]

  2010年,绿城业绩几乎原地踏步,万科却一跃登上千亿舞台。宋卫平有些许不服气地说,再给绿城一些资金,绿城一定能赶超万科。2010年万科用于业务发展的资金大约1200亿元左右,而绿城自有资金只有100亿元左右,合作伙伴的钱不到100亿元,就是这200亿元本钱支撑起绿城500亿元的销售收入。

  2011年3月8日,万科将公布其首份“千亿”年报。但私下里,对于万科,绿城高管并没有给予和龙湖相同的赞许。评价万科在杭州建设的项目时,宋卫平甚至开玩笑说,“要是绿城造出万科那样的房子,项目经理都要跳楼N次。”

  毫无疑问,今天的万科是世人眼中最成功的房地产企业之一,规模大,管理规范,企业研发能力强。但在一部分开发商眼中,它还不是最好的企业。甚至在万科人眼里,它也并不完美。

  规模之惑

  为何众房企如此追求规模?可以轻易列举出缘由。

  大型项目的开发,对开发企业的实力、资质等级都有明确要求,小型企业则由于受自身规模、实力的限制,很难获得较大项目和较好的发展机会。其次,房地产开发周期长,一般为3~5年,要经过前期策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市场营销等几个阶段,而小型企业由于受自身资金、人才实力的限制,各方面投入较少,特别是项目前期调研和策划工作投入的资金少、时间短,大大增加了其开发风险,只要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就可能导致公司陷入危机。同时,房地产开发资金投入巨大,相对小型企业来说,大型公司或企业集团更容易获得贷款。

  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有做大的决心。但在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易小迪的价值判断中,规模大的开发商未必一定获得尊重。2007年,阳光100并没有加入“抢地大军”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土地获取方面采取激进措施的开发商大都获得了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开发商扩充规模、区域垄断,走粗放式经营之路。很多开发商80%的精力用于圈钱、圈地,是通过土地挣钱,而不是通过产品创新赚钱。有的开发商以不开发为荣,通过倒卖土地的方式获取暴利。“房产加地产,‘房地合一’的模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弊端。”易小迪说。

  而几乎是从2003年起,浮躁之气就已逐渐弥漫于整个行业。“开发商无疑是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易小迪说。在一个单边上涨的市场,谁进入得早,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盖房可以挣钱,倒卖土地也可以挣钱。

  “千亿万科”的成功并不是靠倒卖土地而得来,但从其发展道路来看,万科今天的规模更主要是通过融资换来的。从2001年初到2007年第三季度,万科共增发两次,募资141亿元,发行可转债转股约38亿元,股本扩张累计约179亿元,占净资产增加额的77%;而同期公司盈余公积约57亿元,不到净资产增加额的四分之一。上市以来,万科的股本从不足1亿股扩大至109亿股,增长100倍,为上市公司所罕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2002年至2007年间,房价上涨对万科销售毛利率的贡献为8个百分点,占其比重约为四分之一;房价上涨对万科销售净利率的贡献为7个百分点,占其比重超过一半。换句话说,万科一半以上的净利润是由房价上涨带来的。

  与此同时,万科的利润增长远远滞后于规模扩张,过去五年,万科销售规模增长十倍,但盈利仅增长五倍左右。

  他由此得出结论,万科走的是“盈利靠通胀,成长靠融资”之路,其核心能力体现在拿地、融资两个环节,而造房子、卖房子的能力相比之下并不那么重要。事实上,在万科取得耀眼成绩的同时,众多企业也创造了历史最佳业绩,但这些并非依靠产品细分和精细化管理得来,而更多是拜市场所赐。

产品的力量

  自中国房地产走上市场化道路以来,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产品的重要性被忽视。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曾说,近几年来,住宅建设基本没有进步。原因是房子太好卖了,以至于开发商的产品创新、真正花在做产品上的心思越来越少。

  然而时代使然。市场细分,全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时代尚未到来。北京万科总经理毛大庆早前就曾提过为80后造房子的设想。他说,现在的房子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建筑师设计的产品,风格甚至是20~30年前的。80后真正需要怎样的产品?

  如果时代允许我们的想象力成为现实,如果可以有选择,我们希望居住在怎样的房屋里?但很可惜,高房价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

  即使是中国最优秀的房企之一万科,也曾遭遇质量投诉。业界评价,万科强调规模化生产,但龙湖、绿城等许多房企打造的产品却优于万科。但定位使然,性格决定命运。绿城和星河湾打造的众多好产品,也同时被打上豪宅的标签。

  “万科是主流住宅开发商。什么是市场‘主流’?就是首次置业和首次改善性需求购房。”万科董事长王石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但是像这种能代表企业研发实力的产品(指万科天琴湾,售价24万元/平方米),万科也要做。”正是靠着针对刚性需求的中小户型,万科在2010年实现了千亿销售额。

  商业模式  顺规律而为

  为何许多产品“优”于万科的企业,却被千亿万科远远甩在身后?万科总裁郁亮也曾总结说,2010年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几乎都是以主流住宅为主要产品。相反,受调控影响,以高利润、高档住宅为主要产品的开发商表现都不大好。

  房企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是产品的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而商业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只有那些具备了适应行业特定发展阶段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为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在行业调控加剧、十分特殊的2010年,万科取得了无比耀眼的成绩,但比赛远未结束。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但历史上大多数房地产公司都消失了,数据缺乏严重,很难进行事后分析。历史又是何其相似,在美国房地产龙头帕尔迪和波士顿房地产公司的发展轨迹中,也许可以找到中国房企的影子和发展道路。

  从帕尔迪的发展经历来看,其早期的发展同样更多依赖于外因——美国城市化率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时期,帕尔迪创始人开始在底特律建设住宅,初期主要集中在底特律郊区的大型住宅项目和一些商业地产项目。彼时,美国的城市化率为64%。1960年年底,底特律的住房拥有率达到顶峰,市场空间逐渐饱和,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帕尔迪开始第一次地域扩张。公司将业务扩张到华盛顿、芝加哥、亚特兰大的市郊。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地的业务逐渐成为帕尔迪的主要收入来源。

  帕尔迪的壮大同样依赖于上市融资。1969年,帕尔迪公司上市发行20万股,到1972年美国房地产行业又出现一个小高潮,帕尔迪趁机加快区域扩张。上市毫无疑问助推了帕尔迪的发展。在上市后10年里,帕尔迪进入10个美国主要房地产市场。20世纪70年代,美国二级住房金融体系建立,帕尔迪也随之进入房地产抵押业务,打通了客户、公司、资金良性循环管道。

  然而直到1980年左右,美国城市化接近尾声,帕尔迪才开启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与价值链前段整合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司引进服务/原材料供应商推广质量领先计划,承诺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房屋的结构和裁员量进行商业质量保险,解除顾客之忧。而在美国的城市化基本完成之际,帕尔迪才将细分市场作为扩大市场份额的手段。精确制导,客户通吃,终身锁定。

  帕尔迪也曾是早期万科学习的目标。帕尔迪保持了53年连续的盈利,而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史无前例地亏损了23亿美元。帕尔迪的亏损也曾让万科反思。

  事实上,帕尔迪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时,另一家公司却迎来了腾飞契机,那就是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和帕尔迪同样赫赫有名的波士顿房地产公司,高买低卖,逆市扩张。2004年至2007年美国房地产处于高位时,波士顿地产并没有大举收购物业资产,反而选择了出售物业资产为主。2008年,波士顿地产开始大举购买物业资产,全年可供出租物业逆势增加600万平方英尺,增长13.6%,新增面积仅次于上市的1997年。

  这家公司同样有悠久的历史,于1970年在波士顿成立,是美国最大的A级写字楼持有人、运营商和开发商。公司最初从事房地产开发,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有写字楼物业。但直到1997年,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的身份在纽交所上市后,才开始向新泽西、旧金山等区域扩张,业务转向以持有物业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顿房地产公司同样是在美国城市化接近尾声时,才逐渐转向商业地产。

  如果说这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没人能够全程充当领跑者。在千亿万科的身旁,还有未上市的商业地产巨头大连万达集团。甚至有分析师预测,如果万科上市,其市值或将超过万科。而金融危机也同样使万科等众多房企意识到商业地产的重要性。2009年,万科提出逐渐加码商业地产的策略。

  然而,有一天万科是否难逃帕尔迪的命运,抑或提前转舵,改变策略?千亿万科一马当先,在万科身后还有众多追赶者。也许成功的结果总是相似的,但成功的道路,必不惟一。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一个科学家的商界历险

      终身教授变身民企老板,郭振宇带领滇虹药业走过8年,年盈利近8亿元。他却居安思危,担心滇虹名大于实。

      郭振宇曾是美国学术界的宠儿。

      他23岁执教云南大学无线电系,30岁在加拿大获得电机工程博士,38岁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工程院终身教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180年的历史上,仅用过两个人的肖像作为招生广告:一位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另一位就是郭振宇。

      他在美国实现了自己曾经的学术梦想,而他现在的梦想,是把滇虹这个民营企业带向世界的舞台,并借此复兴中国医药产业。成为滇虹掌门人之后,他将滇虹这个当地规模不大的小药厂变为年盈利近8亿元的医药龙头企业。

      经营上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了医药行业的明星企业家,并当选“新昆明城市形象大使”。“海归”美国博士每年数以万计,但郭振宇归国时,是当年惟一一位美国终身教授。这一切,都是从他2002年第一次走进滇虹在昆明的药厂时开始的。

      用1个亿打假 上任立下军令状

      “在国外经常做梦吃米线,现在好了,天天有得吃。我的实验室最多的时候同时有过五位来自云南的访问学者,那段时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的官方语言是昆明话。” 郭振宇并不讳言自己是“家乡宝”。

      郭振宇在美国当了6年的教授之后,开始休他的第一个学术假期,在此期间他却意外走入滇虹的视线。

      滇虹是一批云南医药行业的离退休老专家以个人集资方式滚动发展起来的制药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滇虹发展一直顺利。但是到了2002年,受制于市场环境变化和营销模式的陈旧,公司遭遇瓶颈。创业元老开始寻找接班人,他们看上了郭振宇这个“洋秀才”。

      而郭看中滇虹药业是一个基础良好的企业,没有任何不良资产,发展9年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企业品牌基础好,产品极具市场潜力。“当时我想,如果我来做,我有信心把滇虹发展得更好。”郭振宇说。双方接触后一拍即合。

      辞职是郭的第一道坎。“我去辞职的时候,校长觉得不可理解,他要把两年工资都还回来。我从校长室出来以后就给财务室打电话,问明工资总额,写了一张支票就还清了。同事都觉得我疯了,说校长是在愤怒的情况下才狮子大开口的。你还当真了?即使让你还,你也可以只还10%或20%。怎么还得那么决绝和干脆?”

      成为企业家后,他果决的做事风格没有改变。2003年上任之际,郭振宇就立下了军令状:当年工业销售回款增加7000万,达2.6亿元,否则他就卷铺盖走人。

      豪言壮志曾引起公司上下一片哗然。要知道,滇虹2002年的销售回款只有1.9亿元,从1亿元到1.9亿元,滇虹花了5年时间。2003年底,滇虹的销售奇迹般地达到了2.73亿元,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任务。

        这源于他对滇虹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郭振宇把他上任的第一年定位为“整合营销年”,当时除了滇虹旗下治疗皮肤病的品牌“皮康王”,还有治疗关节病和风湿的“骨痛灵酊”、治疗头屑的“康王洗剂”等多个产品在市场上拼杀。郭振宇看到贪大求全的营销缺点:几十个品牌一起做,战线太长,使营销资源过于分散。于是郭振宇决定先集中力量来打造“康王洗剂”,将先前分散的营销资源整合之后向这个单品牌倾斜,使“康王洗剂”成为继“皮康王”之后滇虹的又一个支柱产品。这个整合营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康王洗剂”当年销售量过亿,增长幅度超过80%。

      “在打造每一个单品牌时,滇虹这个企业母品牌的含金量也不断累积,最后用母品牌来提升所有子品牌的价值。”郭振宇向记者解释道。

      郭未料到假康王如影随形,他立刻对这些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穷追猛打。算起来,滇虹每年用于打假的资金高达1亿元。最有名的是滇虹花费几千万和汕头康王打了5年的官司,官司打到全国人大和最高人民法院,最终胜诉。在一系列的打假活动之后,康王、皮康王等品牌的价值迅速提升。现在,光康王这个品牌已经市值20亿元。

      现在的滇虹已经逐渐走过重金品牌营销的阶段,尽管看上去滇虹基业非常壮观,郭振宇所面临的却是大企业病所带来的困扰:增长放缓,打假牵制了产品创新和企业营销,滇虹甚至有名大于实的倾向。郭振宇坦言:“现在我想把滇虹实实在在地做大,抓住现有契机,从今年走向跨越式的发展。只要再给我3~5年时间,我会进行产业整合,把云南医药产业做大。”

    一个科学家的商界历险[NextPage]

          他在美国实现了自己曾经的学术梦想,而他现在的梦想,是把滇虹这个民营企业带向世界的舞台,并借此复兴中国医药产业。成为滇虹掌门人之后,他将滇虹这个当地规模不大的小药厂变为年盈利近8亿元的医药龙头企业。
      
    科学家变身企业家 裁员不怕当“坏人”

      说起当初决定回国的原因,郭振宇补充到:“我每年回国都在对比,在不断地对比中,我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潜力。更何况我是拿着云南省外汇出去的,拿了10000美金,当时相当于40000元人民币。那时我还在云南大学任讲师,月工资为76元,要多少人的工资才够我1年的学费啊?所以我觉得为了反哺家乡也应该回来。”

      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郭振宇以前的学术经历对现在的工作反而很有帮助,他认为,做小事靠数,做大事靠道,到一定的高度,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

      “我在国外当教授的时候就已经做了老板,管理十多人的团队。国外的学术经历也让我知道应该怎么去整合资源,规划项目,分析解决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我后来管理企业很有帮助。”

      他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企业的管理都是从经验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滇虹药业提倡“刚柔相济”的管理。刚性就是制度,是药品生产的西方标准;柔性就是文化,是东方理念。

      在管理上,郭振宇沿用了中国的一套传统理念,比如感恩、善良、积极的心态等,这些和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我总是说服自己不去生气,这么多年在滇虹,我从没和下级翻过脸,只是和老板争吵过。但是在工作中还是公事公办。”

      但是刚柔之间平衡,显然并非易事。郭振宇现在正处在一个本地药业巨头和一个未来发展最重要市场的交叉点上。但要敲开世界这个庞大的市场,依然有形形色色的阻碍。他自己也意识到,过多的柔性文化会使企业懈怠,丧失高速发展的活力。加大企业的刚性文化是他近期的工作重点,人力资源改革和生产标准化是重要利器。

      2011年一开年,郭振宇连炒了3个重要的中层管理人员。他说今年试图使自己做一个“坏人”,大刀阔斧地进行史上最大力度的人事改革。

      2011年,郭振宇准备加大使用新的“空降兵”和“子弟兵”,为的是让今后的发展有相应的资源来匹配。力求实现滇虹2011年的跨越式发展,他制订了超越25%行业发展水平的盈利目标。

      郭振宇提倡的西方标准体现为企业严抓产品质量,所有运营都是流程化、制度化、标准化。在药品开发上,公司必须严格按GLP要求,在天然药物原料供应上,必须严格按GAP要求。

      郭振宇说:“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作为第一大医药市场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的最佳品牌必然就是国际品牌,那时占领大份额的世界市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家们,在一开始就应该重视专利、技术及人力资源这些中期资源,并注意积累品牌和企业文化这些长期资源,来把企业做强做大,让基业常青。”

      进军药妆 20年滇虹要走向世界

      现在的郭振宇和过去比,更加低调和内敛。如果说2008年以前的他还有遮不住的书生意气,那么现在的他更像是一个稳健、冷静的CEO,惟一不变的是他的理想主义。

      对于云南当地的行业老大云南白药,郭振宇更是抱着双赢的心态,认为双方不同质,可以共同做大蛋糕。“云南白药是一个国企,而滇虹是一个民企,云南药业应该由两驾马车——云南白药和滇虹来推动。一个体制内和一个体制外的药企可以形成互补,共同把云南的医药产业做大。”

      作为当地的行业标杆,郭振宇还有更大的理想:把面向全国和东盟的销售渠道建立起来;在10~15年的时间内建立中国自己的中药生产标准;在20年内把滇虹做成世界一流的药厂。而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源于郭振宇对政策和环境的敏锐分析、判断。

      制药向功能性的个人护理用品即药妆转化是未来医药行业的大趋势。药妆属于健康产业。从政策上讲,国家的新医改会使药店多元化管理,现在的药店就是一半卖个人护理用品,一半卖药。

      “现代医学把人当做病人,而以后的医学会把人看成不需要治疗的正常人,人们需要的不是就医而是保健。药厂除了生产治疗用药外会更多地生产保健药品,以满足人们功能性的个人护理需求。同仁堂、哈药和云南白药都在加大力度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我们滇虹也在这么做。” 郭振宇的这番话透露出他进军日化和药妆市场的决心。

      早在2006年底“康王”品牌打响,郭已经打算借助已有的品牌优势,延展“康王”的产品领域,确立了“一体两翼”的产品发展战略:即“以药品为主体,以日化产品和保健品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战略后,把日化领域拓展为滇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滇虹旗下薇诺娜等药妆具有当地原料优势,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其销售渠道已经从美容店扩大到药店,成为下一步滇虹主打的药妆产品。

      除了加大药妆研发生产,郭振宇还希望在未来通过滇虹的努力,制定合理的中药生产标准。

      中药在世界医药行业里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现在的中药采取的是西方标准,“随着中国的强大,中药将真正走向世界,滇虹有树立中药标准的志向。”

    阅读全文
  • 装修攻略

      DIY1 衣帽挂架,贴心实用的玄关必需品

      摆在门厅入口处的衣帽架为你进门顺手挂大衣、帽子等户外用品提供了便利。动手制作它你需要准备一块2.1m高、30cm宽的胡桃木木板,在木板的两侧手绘出圆形凹槽,每边4个,与对面的凹槽交错开。按照描摹的标记使用竖锯切割凹槽部分,然后保留3个品相完整的凹槽木块作衣帽挂架正面的挂钩部分,用专门处理木器的胶水粘合,同时从木板背面上6.25cm深的螺丝钉加固,完成后上两遍清漆润色。

    装修攻略

      DIY2 椅凳,稚拙随意的极简风范

      挑选你喜欢的木材,比如桃花心木之类的。根据房间的面积,计划好椅凳的大小。从一块长1.95m的木板上切割出一块1.1m长的椅面和两条36cm高的木板作椅子腿。在椅面和椅子腿交汇处加固5cm×5cm的夹板,要想在椅面上装饰些字样,你需要在电脑上设计好图纸,然后打印贴到椅面上。使用小型的钻头透过图纸在椅面上钻出浅显、等距的洞眼,完工后涂刷清漆保护层。

    装修攻略

      DIY3 花瓶支架,温暖而质朴

      花瓶的支架全部由回收的旧木板切割出凹槽,相互拼插而成。凹槽的深浅、宽度不同,所容纳的圆柱体花瓶的高度和维度也就不一样,不过为每个凹槽多预留出0.3cm的富余,这样花瓶可以更容易地插进去。

    装修攻略

      Y4 美人镜,给你超强成就感

      千万别被镜子的花哨外框唬弄了,其实它是由一块长5.4m的柏木切割成8段粘合成的。每块长方形板子的长度为66cm,为了使镜框上的纹理显得更自然,在粘合木板的时候翻转其中的几块。在板子的一边绘出镜框的图案设计,使用竖锯切割,在处理中间的部分时,需要先钻一个小洞,再插入竖锯。切割完的板子边缘要用砂纸打磨光滑,最后粉刷清漆,从背面卡牢镜面。

    [NextPage]

    装修攻略

      DIY5 置物架,占地零空间

      制作这样一件墙壁置物架,先从切割一段长木板开始。从木板的一头截3段22.5cm×35cm大小的隔板,然后紧着木板的顶边间隔均匀地切割出3段同样大小的凹槽。木板的主体部分最后会固定到墙上,使用专门的木器胶将每块隔板顶着凹槽的边缘粘合到位,并由3.75cm深的螺丝钉加固。最后给组装完的置物架粉刷一下,加固悬挂到墙上。

    装修攻略

      DIY6 收纳板,首饰的最佳收纳之处

      每个姑娘都离不开首饰盒,这里却是用一块胶合板做成的。先将一块大小合适的班子用布包起来,把布的四边别到背面去。挂首饰用的部件就拿抽屉把手、门把手充当,固定到板子上,最后选一条漂亮的丝带系在板子一端,当作纯装饰。

    装修攻略

      DIY7 木制隔断,物品摆放更有序

      壁橱或储藏室等带有搁架的地方都用到这些架子托架。你可以选择旧家具上的附件,并固定到架子上。这种废料做的小隔断做了二次处理,物品摆放会更有序。

    装修攻略

      DIY8 餐具插座,厨房的趣味景观

      把喷涂电镀管卡固定到墙面上的小板条上,可以代替在橱柜墙面上安装金属拉篮。橱柜上方的墙面是你天天能看见的储物空间,烹饪时随手会用到的小工具都可以悬挂于此,不仅方便寻找,还能成为厨房一景……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