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大技巧助你进入第2轮面试
详细内容

9大技巧助你进入第2轮面试

时间:2011-03-23     人气:1175     来源:BNET博客     作者:
概述:面试就如过五关斩六将。当你得到第一轮面试以后,怎样才能顺利进入第二轮面试呢?给你9大技巧。......

      求职者们,准备好抓住你的下一个面试机会。我向我的专家们咨询了能帮助你进入第二轮面试的A级建议。我觉得你们已经足够聪明,知道发感谢信并知道避免在简历中说谎了。那让我们继续,让你的技术更上一层楼。

  接下来是根据可靠的经验总结的面试技巧,不分先后顺序的。当然,如果有其他对你来说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请登录并留言与我们分享。

  1.    坦率的询问他们为什么不雇佣你。
  在面试临近结束时,要确认你得到此职位了没有,人力资源策略公司总裁罗伯塔·琴科斯·马图森(Roberta Chinksy Matuson)说,她也是《突然的监管:上下左右的全面管理》一书的作者。"记住要用这样的问题来结束对话’我的背景资料中有没有您特别关注的部分呢?’"马图森说。这样你就给自己赢得了消除疑虑的额外的对话。

  2.    准备好一些陈述口号。
  成就和技能都需要被清楚的展示出来。"陈述口号是简洁直接的,也是容易让人记住的。举个例子’我曾经给三家500强的公司设计过徽标,’或者是’我的效率计划可以让公司不花一分钱而缩短15%的交货时间,’"查尔斯·珀迪(Charles Purdy)说,他是Monster。com的高级编辑以及职场专家。把这些话牢记在脑子里,这样你就不会乱用词句了。

  3.   询问并要求准备工作。
  直到你被录用,对于你的潜在雇主来说你还是非常陌生的。在面试中你听上去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你的实际表现又如何呢?通过要求测试任务来消除这些疑虑,FlexJob公司的创始人及CEO萨拉·萨顿·费尔(Sara Sutton Fell)这样建议。"询问你是否能为他们做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任务,得到允许向他们展示你的能力,也许还能帮他们节省一些时间。"萨顿费尔说。好好完成任务,很快再做相同的工作时你就能得到足够的报酬了。

  4.    配合你的面试官。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身处窘境,但是如果你能配合面试官说话的速度以及言谈举止,你们两个都会觉得像是面对老朋友一样自在,而不会感觉好像是在海军罪案调查机构的审讯室里一样了,肯·森海姆(Ken Sundheim)说,他是纽约市KAS员工就业安排中心的主席及创始人。不确定你要怎么做?"你跟随着他们的节奏,速度,保持呼吸平稳,可以喝一小口水来调整你的速度--面试官同样也会喝一点水,"森海姆说。

  5.    做一位潜行者(一定限度的)。
  我希望你已经在网上搜索过要面试你的人了,并且读过一些对公司的介绍--但是你还需要进一步的感受它。"你可以利用像Klout和Pipl这样的工具来挖掘更多的资料,"公共关系主管梅丽尔·韦恩斯福特·库珀(Meryl Weinsaft Cooper)这样说,她也是《作你自己的最佳公关:如何利用公共关系技巧获得录用,并在工作中得到好评和奖励》一书的合著者之一。"在LinkedIn网站潜水。通过观察在那里工作的人或是离开那里的人来做一些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公司的文化和员工们。"

  6.    录制一段面试预演的练习。
  希望了解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么?找出它,教育学博士,《批判性思维工具箱:35个解决问题的活动激发你的团队的创造力》一书的作者玛琳·卡罗斯利(Marlene Caroselli)建议道:"面试前一周,录下你对于预估问题的回答。播放录音带并分析你自己的答复。你会想要雇佣你自己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按下录音键再试一次。

  7.    像是要被砍头一样前倾。
  好吧,我们确实稍微夸张了些。但是你确实想要稍稍向前倾,这样面试官可以感觉你很投入。"无精打采或靠在椅背上可能会传达出错误的信号。当你坐下参加一个正式的面试,前倾可以表现出兴趣以及你在积极的聆听。"凯瑟琳·明斯(Kathryn Minshew)说,她是PYP媒体公司的总编辑及联合创始人之一,这是一个专为女性服务的在线职业顾问工具。

  8.    使用"我们"这个词。
  听着,当你告诉我你是团队的一份子的时候,我相信你--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如果你只用"我"这个字,只能充分表现出你是一个自恋狂,金伯利·施耐德曼(Kimberly Schneiderman)说,她是求职顾问,也是"城市职业服务公司"的拥有者。她建议讨论一下你上一个团队的成就,然后只描述一下你的特殊作用。举例来说:"在某某公司里,我作为组员的新项目组开发了一款新的应用程序,可以根据位置为用户辨别面包房。我在这个小组中的工作是在纽约市一个确定的半径内识别面包房,并按照特征把它们归类。"

  9.    带一些小道具。
  把面试看做是一场演出,"妇女协作网"的国家行政主管詹妮·卢克(Jenni Luke)这样建议。"带一本事业成就的’自夸目录’展示一下你的工作能力和特点。或者,如果你看到竞争对手做了非常棒的工作,你也可以带来进行一番评论,"卢克说。这将很明确的展示你能做些什么以及你的思考方式。额外的好处:带一些小道具同样可以让紧张的神经镇静下来。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亲爱的人力资源女恶魔,
      我在一家大型跨国IT公司担任中层管理职位,而我正在考虑换公司。在LinkedIn上没有个人资料是否会让我变得对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吸引力?我确实有很强的教育背景,也是我的专业领域里的专家,而且有长期且成功的职业生涯,还可以提供整个公司的所有高层主管所写的内容很好的推荐信。我的意思是,我没有什么可隐瞒的,而我认为我自己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但是我在LinkedIn上并没有个人档案。

      原因:我个人觉得LinkedIn是一个非常有偏向性的工具。从我的个人实践来看,越是糟糕的雇员,他们在LinkedIn上的联系人和推荐就越多--这让我很沮丧。我亲身认识一些非常低效率的员工,他们实际上工作不到一年就被解雇了。但是,他们全都在LinkedIn上拥有非常漂亮的个人资料内容,其中包含了很多商业术语、联系人甚至推荐信,而这些推荐信都是一些与他们类似的人给写的(我碰巧也亲身认识他们)。而这让LinkedIn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个非常差的不能反映真实的个人资质的工具,在我注意到我定期从表现欠佳的和完全陌生的人--看上去现在人们只找这些人--那里得到多少的联系人和推荐信邀请之后,我已经抛弃了"我的"个人档案很长时间了。同样的,我在诸如Facebook和Twitter等网络社区上也没有帐户--把时间花费在这些活动上违反了我的本性……

      但是,反过来说--现在看上去好像每个人都在LinkedIn上有个人资料,因此我在考虑我这种"没有坐在同一条船上"的情况是否让"我"看上去更糟或是会让未来的新雇主怀疑我的能力?你是否能够就从事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们现今如何看待社交网络上的公开的个人档案的问题给我一些启示呢?

      我在LinkedIn上有很糟糕的个人资料,因为我不认为它对我的快乐和成功起关键作用。我从一开始就有这种偏向性。我太经常从绝对不认识的人那里收到无数的请求。基本上我都忽略它们。并且,我也读过很多热情洋溢的推荐信,而所推荐的是我亲身与其一起工作过并得出结论猴子都会比他们成为更好的同事的人。

      但是,我也从我与其一起工作过的很出色的人那里得到过邀请,我也读过那些写给我与之共事多年的确实有才华的人们的推荐信,而这些推荐信确实反映了这个人是多么有才华。

      LinkedIn上存在的问题和推荐人的问题是相同的。当一位候选人向招聘人员提供了一份推荐人名单时,并不能保证在这个名单上的人是理性的头脑清楚的人。因此,一位好的招聘人员经常会在这份推荐人名单之外找一些你没有列在上面的其他人联系。当然,这就可能导致电话会打到你的那位讨厌你的,脾气暴躁的工作狂,且喜欢监控员工工作的前任老板那里。但是,招聘人员也不是一定能够打给这个人询问相关内容。这是说不准的。

      但是,如果招聘人员能够给某个她认识的也同你共事过的人打电话的话,她就会知道提供了推荐人名单的这位候选人是一位头脑清楚的,理性的,勤奋工作的人。而此处LinkedIn就派上用场了。你都和哪些人有联系?哦,看,你认识鲍勃,而我和鲍勃曾经在X公司一起工作过。我会给鲍勃打个电话并问问看他是怎么说的。

      管理咨询顾问艾莉森·格林(Alison Green)(全面披露,我们是LinkedIn上的好友)针对社交网络讲了如下内容:

      从我个人来说,我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而且我真的很喜欢它们。但是,我使用它们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它们。而如果驱使我到LinkedIn的唯一动力是一种义务感,某种因为你觉得这是现今人们找工作的方式而认为你自己必须使用它的恐惧感,并且你发现使用它们也不符合你的本性,那就给让你自己休息一下并花时间做些其它别的事情吧。

      不管别人想要让你相信的是什么,其实仍然还是有很多高素质的受青睐的候选人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些网站上过。使用这些网站并不是强制性的。

      另一方面,职业建议作者凯伦·伯恩斯(Karen Burns)说:

      一个专业的社交网络并不仅仅是做到有了更好,它该是新的商务、新的工作、支持、建议、想法以及安慰必不可少的一个来源。因此,如今,你要加强和已经认识的人的联系,也要投注精力去认识新的人。(注:社交网络也包括你的在线社区。LinkedIn,脸谱网,推特以及其它的--使用它们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因为它们是一个与一大群人保持联系的有效率也有效的方式。)

      但是,即使凯伦认为你的在线活动非常重要,但这也不是进行社交的唯一方式。这是众多社交方式中的一种。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对此担忧。这并不重要。你在你的工作领域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长期的成功的职业生涯。你将会通过与真实的活人们联系而取得你的下一份工作,而不是让招聘人员浏览LinkedIn通过你的技能特长找人。

    阅读全文
  •     购买家居产品,你保修了吗?针对此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地多个家居卖场,对多位消费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享受过保修服务的消费者不到20%,这与家电、电讯、燃气等较为成熟行业存在着较大差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居行业的产品保修状况究竟如何?根据本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家居行业的保修服务可谓十分参差,好信誉的品牌可以做到5年以上的保修,终生维护,甚至有回购服务,而有的品牌连名义上的一年保修可能都难以保证。

    现象篇 

        3万元家具的保修远不如300元家电 

        3万元一件的家具,在目前的市场上已经算是中高档家具了,然而,就平均水平而言,其保修服务却远不如售价只有300元的家电。 

        一叹:一年保修何其短暂 

        记者在各卖场经营中高档家具的商家了解到,大多数商家都只有一年的保修时间,超出一年如要维修就需要付费了,收费维修期多为5年,5年以后可能就没有维修服务了,而售价3000元以下的空调机保修期一般有3-5年,至于收费服务通常都会延续到终生。 

        一年的保修期,虽然符合国家的规定,却被很多消费者认为“很没诚意”。有消费者称,用木头、金属做的家具,划痕、污迹等都不在保修范围内,而家具在一年内出现问题的几率实在太小,而一年过后所有维修就要收钱了。 

        二叹:手无凭据如何保修 

        记者在卖场走访时发现,除了少量较为规范的商家外,大多数家具、建材产品在销售时不会出具产品说明以明确保修责任。部分家具在售卖时还没有正式发票,只有收据或发货单。更关键的是,几乎没有一家店的销售人员会主动向消费者介绍关于售后服务的事项,当消费者主动问及,大约只有20%的销售人员会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想把提出这些问题的人请走,还有大约一成销售人员表示自己也不太清楚。 

        三叹:保修范畴不明确 

        更让人担心的还有保修的范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特价产品都不在保修范围内,但在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也几乎没有哪一家店铺就此进行主动的说明。而且,“人为损坏”也不在保修之列,可什么才算人为损毁?大多数销售人员也只是说“师傅上门看看自然会分得很清楚”。这样的说法,自然会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十分纠结。 

        四叹:全国联保难以做到 

        其实,由于生产厂家的实力不同,不仅是维修年限,就连服务项目家居企业也是与家电行业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说,家电企业往往会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专门的配送中心和维修网点,接受全国联保,生产厂家或其特约维修点会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而在家居行业,除了少量有规模的企业有全国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外,很多企业基本都做不到。 

        五叹:上门时间遥遥无期 

        很多家居企业对消费者提出的保修要求,如最迟何时答复、何时上门维修等都并无明确的规定。在采访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保修电话要么迟迟没人接,要么要听一段长长的电话录音让人烦心,要么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没有安排师傅上门维修,让人对保修失去信心。 

        六叹:榜样效应并不明显 

        当然,家具行业的维修服务也有亮点,知名品牌商家提供的保修服务相对较好,像联邦家居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其产品将提供3年左右的保修服务和终身的维护服务,实木家具品牌———木·奕的保修期则长达10年。 

        专业做沙发的品牌———斯蒂罗兰,把售后服务的范围和年限规定得特别细,明确沙发内框会保修5年,车线缝线条保修10年等。定制的橱柜产品售后服务则普遍较好,各品牌橱柜的免费保修年限多在2-3年,很多企业都有终生维护服务。而知名品牌像欧派等,保修年限则达到5年,保修期过后需要维修也只收路费、材料成本等工本费。 

        价格更高的红木产品,其保修服务又会好很多。据《红木古典家具供应商》杂志的CEO林伟华介绍,很多红木企业都推出了“一年包退,三年包换,终生保养”等服务政策。知名品牌企业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一些:如“2010年最受欢迎的中国红木家具十大品牌”之一的波记古典家具,推出了20年7折回收的服务;同获这一称号的伍氏兴隆则已经多次以高于原价回购过许多自己生产的家具。林伟华介绍说,红木家具和别的家具不一样,很多现代家具用了几年之后就没用了,但红木是越老越值钱,越用越好看的,所以生产企业对自己产品自然有了勇于承担的保修责任。 

        只可惜家居行业太分散,品牌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示范效应并不明显,瑕不掩瑜。

        困惑篇 

        消费者对保修问题“了”而不“解” 

        消费者自身是否也有责任?现场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家具、建材产品也有保修,并且有八成以上的人在购买时都会主动了解保修和售后服务事项,但可以大多数人都是“了”而不“解”,因为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对家具、建材的保修年限完全不清楚,包修范围更是不甚了了,当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之后,近三成人都会选择自己修理或花钱另外找人修理。而真正寻求保修服务的人还不到两成。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年家电市场上也是因为有了众多维权事件后才会换来今天的如此规范,价值不菲的家居产品保修问题,消费者是否也应该更主动一些、更积极一些呢?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