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的艺术
时间:2011-08-02 人气:772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作者:
概述:“911事件”原是少数恐怖分子所为,但美国硬是将矛头指向阿富汗,阿富汗被美国打下来了,却找不到本拉登。于是再打伊拉克,认为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支持恐怖分子,伊拉克也很快被拿下,却找不到它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911事件”原是少数恐怖分子所为,但美国硬是将矛头指向阿富汗,阿富汗被美国打下来了,却找不到本拉登。于是再打伊拉克,认为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支持恐怖分子,伊拉克也很快被拿下,却找不到它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事实胜于雄辩,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但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不仅一直不承认他的决定是错的,还认为自己为中东带来了民主。这一切,只因为他有这样一个信条—领导者一旦作出了决定就必须坚持到底,出尔反尔会使领导者丧失威信。然而这样拒不认错的结果却是,世界没有变得更安全,美国则一步步走上衰退之路。
人皆有过,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过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些著名科学家和企业领袖由于取得了一些成功,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做错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承认,并且为自己辩护,以致一错再错。掩盖错误和自圆其说在领导人中并不少见,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会过多强调客观因素。更有甚者,会为错误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后果不堪设想。
过错面前,先考虑谁的利益
面对错误,人们的自然反应常常是辩解。最近时有中国学者学术造假被揭露的报道。他们大多要么不承认,要么虽然承认但把事情轻描淡写,或迟迟不回应,乃至狡辩,甚至把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这些做法会对所在单位的名誉造成极大伤害,也有损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当然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科学道德抓得很严,造假事件一旦被揭露就会对当事人的学术生涯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也常常有人会不承认、不作声。其实,认错可以使一场危机变成一个成功的机会,同时展示优秀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在科学界有两个有名的案例,反映了不同应对方式导致的不同结局。
著名遗传学家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曾被牵连进一次造假事件。他当时担任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事业如日中天。他的实验室里一位 MD/PhD(医学/哲学双博士)的学生向一个学术杂志投的一篇文章被退稿,该杂志认为这篇文章盗用了其他学者文章中的图表。弗朗西斯首先针对实验结果作了深入调查,确认学生的文章确实存在造假问题,于是立即撤回该文,迅速写信给另外几个杂志社,把署有这个学生名字的其他5篇已经发表的文章也全部撤回。随后,他写了2000多封信给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告知在他的实验室发生了造假事件,向大家道歉,并表明要为该事件承担责任。他说:“尽管事情不是我做的,而且6篇文章里的其他5篇也不一定都有问题,但这篇被抓住了,其他的就都有造假的可能性,所以要把文章全撤下来。”毫无疑问,这样做对弗朗西斯本人和实验室的名誉有很大损伤,但他认为这样做对科学界有益。后来这个造假的学生被开除了,而且受到了惩罚。在这起事件中,弗朗西斯及时承认了错误、进行道歉、承担责任,并非常快地采取了行动。最终,这起造假事件对他本人、实验室及研究所不但没有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大家对弗朗西斯鲜明的是非立场、果断的危机处理能力反而钦佩有加,由此他被认为是一位有科学道德修养的科学界领袖。
反面案例与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有关。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担任过世界顶尖的白头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所长,是国际生命科学界极少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这起造假事件牵涉到他的时候,他正担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巴尔的摩与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一名日本籍女教授合作项目的一篇论文出了问题—有个博士后出来指证,认为塔夫茨大学实验室的结果不可靠,可能有假。虽然这篇论文不是巴尔的摩自己的实验室做出的,他只是合作方,但他站出来打抱不平。他说:“科学文章里有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并非所有错误都是故意造假。”事情越闹越大,以至于美国国会成立了一个调查组进行调查。巴尔的摩很强硬,事情越大越争辩,认为国会调查属于政治干预科学等。洛克菲勒大学的校董会认为背着洗不清污点的人不适合再当校长,巴尔的摩被迫辞职。
领导者在认错和道歉时,需要考虑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林登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是肯尼迪遇刺后的继任总统。当选总统之前,他是美国南方民主党非常有影响的参议员。他有一句名言:“首先,我是自由之士,其次,我是美国人,而后,我是国会参议员,最后,我才是民主党人。”他认为不能把顺序搞错,不能为了民主党人的利益牺牲美国的利益,也不能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人类的利益。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界领导者,都要想清楚这种关系。作为一个领导人,你需要对自己负责任,对小部分人负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你对社会具有影响力,要对社会负责。只有把大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懂得为什么要认错和道歉。 [NextPage]
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
去年葛兰素史克公司CEO安德鲁威蒂(Andrew Witty)来上海研发中心访问。葛兰素史克是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在全球有十多万名员工。当时,CEO和R&D(研发部门)的一把手及二把手一起过来,这种情况很少见。上午汇报各个项目的工作进展,中午按计划安排是CEO和全体员工合影。四百多人都在楼下集合,等候合影留念。照相时间到了,汇报还没完,这时有人问威蒂:员工在楼下等着,要不要先照相?威蒂还是想继续听汇报。照相原本定在11点30分,推迟到11点45分,又推迟到12点,最后因为时间太晚取消了。
接下来是全体员工大会,威蒂做了演讲。在问答环节,有一位员工站起来发问:“威蒂先生,我知道您是公司中最重要的人,工作也非常忙,对我们上海研发中心这么关心,我们很感动。虽然我们的时间没有您那么有价值,但我还是希望高管们对员工有所尊重。您知道吗?我们在大风里站了半个多小时。”当时全场都愣住了,竟然有人敢跟CEO说这么有挑战性的话,搞得他下不了台。
威蒂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他说:“我一进会场就向大家道歉了,现在我再次道歉。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你们的时间也非常宝贵,我完全能体会你的感受,所以我再次道歉。我想要借此机会解释一下。今天上午我听完你们的汇报,得知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成就,我很受鼓舞。我也在想,是接着再听一个项目呢,还是去照相?如果能多听一个项目,并且觉得有价值,那我很可能会向上海研发中心再投入2000 万美元的研发经费。你说,是得到更多资金来支持你们的科学研究重要,还是一张相片重要呢?今天有员工敢向我提这个问题,说明上海研发中心已经成功了。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很好的员工。我敢打赌,十四年前在中国没人敢问这样的问题,三年前的上海研发中心也没人敢问这样的问题。现在有人敢这么提问,说明我们的员工成熟了,说明你们在乎这个团体,在乎我们的研发中心,在乎我这个CEO,所以我恭喜你们。”
不难看出,威蒂是一位非凡的企业领袖,一位善于沟通的演说家。他不但能对突发的挑战应对自如,而且勇于承认错误,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
认错四要素
记得刚到美国不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强生公司CEO吉姆伯克(Jim Burke)的。当时强生公司生产一种药叫“泰诺”,是市场反应很好的一个非处方止痛药。有人用针把氰化钾注射到药片里,结果有7个人因为吃了这种药而死亡。这是一起恶性事件,虽然不是强生公司的错,但这件事就是发生了,怎么办?
伯克立即上电视台诚恳地承认他们有错。他说:“我们的瓶子不好,容易被人打开,我们公司有责任,我向大家道歉。”并马上采取行动,把所有药店货架上的泰诺全部撤回销毁,并告诉大家不要再服用老的泰诺。公司马上研制生产一种非常安全的药瓶,打开就能被察觉,很难再被动手脚。大家可以拿老的泰诺来免费换取新的泰诺。
这件事很明显是有人捣乱。而且由于事件发生在芝加哥附近,换成另一个CEO也许只会将芝加哥这个城市的泰诺撤掉,而伯克则决定把全部泰诺都撤回来销毁,这对公司造成将近一亿美元的损失。伯克指出,等到处理完这次危机他就下台,然而大家都非常赞赏他的行为,老百姓纷纷购买强生公司的其他产品,强生股票也随之升值,不到一年时间就挽回了全部损失。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包含了认错必备的四个要素—诚恳认错、承担责任、道歉和及时采取行动。反面案例则是默克(Merck)。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制药公司,注重科研,注重创新,是医药企业界的优秀典范。但现在的默克是非常糟糕的企业,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曾犯了一个大错。当初默克生产的一种关节炎止痛药—“万络”(Vioxx)被发现对心脏有副作用,长期服药者中有死亡病例。与强生不同,默克是药物本身有问题。也许是临床实验没做好,或是质量把关不严,以致药物毒性在销售后才显示出来。但默克时任CEO 拒绝承认错误。一开始他不作声,不出面。后来批评声越来越大,死者家属联合起来起诉默克,以致惊动美国国会,专门成立调查组,此时CEO才不得不出来。但他还是狡辩说:“是药三分毒,我自己的太太也正在服用‘万络’,说明该药毒性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后来国会调查的证据浮出水面—默克内部专家当初曾经警告过公司该药有问题,而公司领导层还是决定将它推向市场。这位CEO直到完全没有退路了才开始道歉,但道歉既不诚恳又不及时,越拖越糟,小事变大事,公司因此受到巨额罚款。默克股票大跌,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损失近 1亿美元,不得不裁员7000多人,公司几乎垮掉,该CEO也下台了。
领导者为什么要敢于承认错误?首先,领导者做了错事就会有损名誉,不光是个人名誉,还会影响公司名誉,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和国家。所以必须承认错误,并通过道歉来恢复名誉。其次,认错可以重新凝聚团队。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做错了,大家会有意见,会有反感,通过道歉你可以把大家重新凝聚起来。第三,道歉可以对外修复关系。除了个人威望,集体凝聚力得到恢复,对于外部关系受到损害的部门,认错也可以缓冲与对方的紧张关系,甚至重塑关系。第四,承认错误、道歉是一个人的美德,这个美德会让你拥有自我的和谐。有些人面对错误始终狡辩,其实他心里是很难过的,他一直生活在自己错误的阴影里。你承认错误了,给了自己一个平衡,别人也会对你更为尊重。
人皆有过,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过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些著名科学家和企业领袖由于取得了一些成功,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做错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承认,并且为自己辩护,以致一错再错。掩盖错误和自圆其说在领导人中并不少见,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承担责任,会过多强调客观因素。更有甚者,会为错误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后果不堪设想。
过错面前,先考虑谁的利益
面对错误,人们的自然反应常常是辩解。最近时有中国学者学术造假被揭露的报道。他们大多要么不承认,要么虽然承认但把事情轻描淡写,或迟迟不回应,乃至狡辩,甚至把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这些做法会对所在单位的名誉造成极大伤害,也有损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当然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科学道德抓得很严,造假事件一旦被揭露就会对当事人的学术生涯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也常常有人会不承认、不作声。其实,认错可以使一场危机变成一个成功的机会,同时展示优秀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在科学界有两个有名的案例,反映了不同应对方式导致的不同结局。
著名遗传学家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曾被牵连进一次造假事件。他当时担任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事业如日中天。他的实验室里一位 MD/PhD(医学/哲学双博士)的学生向一个学术杂志投的一篇文章被退稿,该杂志认为这篇文章盗用了其他学者文章中的图表。弗朗西斯首先针对实验结果作了深入调查,确认学生的文章确实存在造假问题,于是立即撤回该文,迅速写信给另外几个杂志社,把署有这个学生名字的其他5篇已经发表的文章也全部撤回。随后,他写了2000多封信给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告知在他的实验室发生了造假事件,向大家道歉,并表明要为该事件承担责任。他说:“尽管事情不是我做的,而且6篇文章里的其他5篇也不一定都有问题,但这篇被抓住了,其他的就都有造假的可能性,所以要把文章全撤下来。”毫无疑问,这样做对弗朗西斯本人和实验室的名誉有很大损伤,但他认为这样做对科学界有益。后来这个造假的学生被开除了,而且受到了惩罚。在这起事件中,弗朗西斯及时承认了错误、进行道歉、承担责任,并非常快地采取了行动。最终,这起造假事件对他本人、实验室及研究所不但没有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大家对弗朗西斯鲜明的是非立场、果断的危机处理能力反而钦佩有加,由此他被认为是一位有科学道德修养的科学界领袖。
反面案例与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有关。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担任过世界顶尖的白头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所长,是国际生命科学界极少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这起造假事件牵涉到他的时候,他正担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巴尔的摩与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一名日本籍女教授合作项目的一篇论文出了问题—有个博士后出来指证,认为塔夫茨大学实验室的结果不可靠,可能有假。虽然这篇论文不是巴尔的摩自己的实验室做出的,他只是合作方,但他站出来打抱不平。他说:“科学文章里有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并非所有错误都是故意造假。”事情越闹越大,以至于美国国会成立了一个调查组进行调查。巴尔的摩很强硬,事情越大越争辩,认为国会调查属于政治干预科学等。洛克菲勒大学的校董会认为背着洗不清污点的人不适合再当校长,巴尔的摩被迫辞职。
领导者在认错和道歉时,需要考虑好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林登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是肯尼迪遇刺后的继任总统。当选总统之前,他是美国南方民主党非常有影响的参议员。他有一句名言:“首先,我是自由之士,其次,我是美国人,而后,我是国会参议员,最后,我才是民主党人。”他认为不能把顺序搞错,不能为了民主党人的利益牺牲美国的利益,也不能为了美国的利益牺牲人类的利益。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界领导者,都要想清楚这种关系。作为一个领导人,你需要对自己负责任,对小部分人负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你对社会具有影响力,要对社会负责。只有把大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懂得为什么要认错和道歉。 [NextPage]
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
去年葛兰素史克公司CEO安德鲁威蒂(Andrew Witty)来上海研发中心访问。葛兰素史克是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在全球有十多万名员工。当时,CEO和R&D(研发部门)的一把手及二把手一起过来,这种情况很少见。上午汇报各个项目的工作进展,中午按计划安排是CEO和全体员工合影。四百多人都在楼下集合,等候合影留念。照相时间到了,汇报还没完,这时有人问威蒂:员工在楼下等着,要不要先照相?威蒂还是想继续听汇报。照相原本定在11点30分,推迟到11点45分,又推迟到12点,最后因为时间太晚取消了。
接下来是全体员工大会,威蒂做了演讲。在问答环节,有一位员工站起来发问:“威蒂先生,我知道您是公司中最重要的人,工作也非常忙,对我们上海研发中心这么关心,我们很感动。虽然我们的时间没有您那么有价值,但我还是希望高管们对员工有所尊重。您知道吗?我们在大风里站了半个多小时。”当时全场都愣住了,竟然有人敢跟CEO说这么有挑战性的话,搞得他下不了台。
威蒂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他说:“我一进会场就向大家道歉了,现在我再次道歉。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你们的时间也非常宝贵,我完全能体会你的感受,所以我再次道歉。我想要借此机会解释一下。今天上午我听完你们的汇报,得知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成就,我很受鼓舞。我也在想,是接着再听一个项目呢,还是去照相?如果能多听一个项目,并且觉得有价值,那我很可能会向上海研发中心再投入2000 万美元的研发经费。你说,是得到更多资金来支持你们的科学研究重要,还是一张相片重要呢?今天有员工敢向我提这个问题,说明上海研发中心已经成功了。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很好的员工。我敢打赌,十四年前在中国没人敢问这样的问题,三年前的上海研发中心也没人敢问这样的问题。现在有人敢这么提问,说明我们的员工成熟了,说明你们在乎这个团体,在乎我们的研发中心,在乎我这个CEO,所以我恭喜你们。”
不难看出,威蒂是一位非凡的企业领袖,一位善于沟通的演说家。他不但能对突发的挑战应对自如,而且勇于承认错误,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
认错四要素
记得刚到美国不久,我就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强生公司CEO吉姆伯克(Jim Burke)的。当时强生公司生产一种药叫“泰诺”,是市场反应很好的一个非处方止痛药。有人用针把氰化钾注射到药片里,结果有7个人因为吃了这种药而死亡。这是一起恶性事件,虽然不是强生公司的错,但这件事就是发生了,怎么办?
伯克立即上电视台诚恳地承认他们有错。他说:“我们的瓶子不好,容易被人打开,我们公司有责任,我向大家道歉。”并马上采取行动,把所有药店货架上的泰诺全部撤回销毁,并告诉大家不要再服用老的泰诺。公司马上研制生产一种非常安全的药瓶,打开就能被察觉,很难再被动手脚。大家可以拿老的泰诺来免费换取新的泰诺。
这件事很明显是有人捣乱。而且由于事件发生在芝加哥附近,换成另一个CEO也许只会将芝加哥这个城市的泰诺撤掉,而伯克则决定把全部泰诺都撤回来销毁,这对公司造成将近一亿美元的损失。伯克指出,等到处理完这次危机他就下台,然而大家都非常赞赏他的行为,老百姓纷纷购买强生公司的其他产品,强生股票也随之升值,不到一年时间就挽回了全部损失。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包含了认错必备的四个要素—诚恳认错、承担责任、道歉和及时采取行动。反面案例则是默克(Merck)。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制药公司,注重科研,注重创新,是医药企业界的优秀典范。但现在的默克是非常糟糕的企业,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曾犯了一个大错。当初默克生产的一种关节炎止痛药—“万络”(Vioxx)被发现对心脏有副作用,长期服药者中有死亡病例。与强生不同,默克是药物本身有问题。也许是临床实验没做好,或是质量把关不严,以致药物毒性在销售后才显示出来。但默克时任CEO 拒绝承认错误。一开始他不作声,不出面。后来批评声越来越大,死者家属联合起来起诉默克,以致惊动美国国会,专门成立调查组,此时CEO才不得不出来。但他还是狡辩说:“是药三分毒,我自己的太太也正在服用‘万络’,说明该药毒性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后来国会调查的证据浮出水面—默克内部专家当初曾经警告过公司该药有问题,而公司领导层还是决定将它推向市场。这位CEO直到完全没有退路了才开始道歉,但道歉既不诚恳又不及时,越拖越糟,小事变大事,公司因此受到巨额罚款。默克股票大跌,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损失近 1亿美元,不得不裁员7000多人,公司几乎垮掉,该CEO也下台了。
领导者为什么要敢于承认错误?首先,领导者做了错事就会有损名誉,不光是个人名誉,还会影响公司名誉,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和国家。所以必须承认错误,并通过道歉来恢复名誉。其次,认错可以重新凝聚团队。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做错了,大家会有意见,会有反感,通过道歉你可以把大家重新凝聚起来。第三,道歉可以对外修复关系。除了个人威望,集体凝聚力得到恢复,对于外部关系受到损害的部门,认错也可以缓冲与对方的紧张关系,甚至重塑关系。第四,承认错误、道歉是一个人的美德,这个美德会让你拥有自我的和谐。有些人面对错误始终狡辩,其实他心里是很难过的,他一直生活在自己错误的阴影里。你承认错误了,给了自己一个平衡,别人也会对你更为尊重。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3种途径即刻提高工作效率
你是否总是第一个冲进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没有比夏季工作50小时以上更恐怖的事了。为了能够使用夏日星期五(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你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我问过效率专家兼《职场工作:如何征服工作中的拦路虎》(Workarounds That Work: How To Conquer Anything That Stands In Your Way At Work)的作者Russell Bishop:有什么好点子可以帮助我们,花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下面是他的秘诀。请享受你的夏日星期五吧,或者至少在8点之前能吃上晚饭。
1、关闭你的邮箱
当然了,你需要一直保持邮箱处于打开状态,因为你的工作可能要求你处在登陆状态。但是关掉"ping"将防止巴甫洛夫反应导致的时间浪费,即每五秒钟你会点击你的信息。"在签名行添加一个记号,标出你查看的邮件,比方说一天三次--上午8点,下午1点和4:30,"
Bishop提议到。"同时标出24小时内(或根据工作性质在其它时间)你曾回复的邮件,最后标出这个邮件是否紧急,以至于你需要打电话处理。"
2、参加需要你在场的会议
严肃地说,还有什么事情比周五下午的会议更糟糕呢?或许七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下午要开会。即使会议在本周早些时候也会占用你日程表上宝贵的时间,这些时间用在其它事情上可能更好。这是Bishop的聪明绝招:"询问会议邀请人你会在会议中扮演什么角色,你好做准备。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这不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吗?我不去参加’以防万一会议。’’如果这只是一个更新会议(update meeting),通过文案的方式提供你的更新,就可以继续你现在的项目了’"
3、制定你的职业优先次序
显然,你需要完成老板吩咐的任务。但是还要自愿做一些与你的方向一致的项目,Bishop如此说。"启动一个任务之前,要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完成此任务,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尽你所能去做那些帮助你实现关键性目标的任务。"这会节省你的时间,因为你不会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你必须做的。
遵循这三个简单的步骤,你应该会在周末的时候拥有半天悠闲的日子。"当你处理邮件时,只要遵循电子邮件的建议,一天会帮你节省30到60分钟," Bishop如是说。
我问过效率专家兼《职场工作:如何征服工作中的拦路虎》(Workarounds That Work: How To Conquer Anything That Stands In Your Way At Work)的作者Russell Bishop:有什么好点子可以帮助我们,花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下面是他的秘诀。请享受你的夏日星期五吧,或者至少在8点之前能吃上晚饭。
1、关闭你的邮箱
当然了,你需要一直保持邮箱处于打开状态,因为你的工作可能要求你处在登陆状态。但是关掉"ping"将防止巴甫洛夫反应导致的时间浪费,即每五秒钟你会点击你的信息。"在签名行添加一个记号,标出你查看的邮件,比方说一天三次--上午8点,下午1点和4:30,"
Bishop提议到。"同时标出24小时内(或根据工作性质在其它时间)你曾回复的邮件,最后标出这个邮件是否紧急,以至于你需要打电话处理。"
2、参加需要你在场的会议
严肃地说,还有什么事情比周五下午的会议更糟糕呢?或许七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下午要开会。即使会议在本周早些时候也会占用你日程表上宝贵的时间,这些时间用在其它事情上可能更好。这是Bishop的聪明绝招:"询问会议邀请人你会在会议中扮演什么角色,你好做准备。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这不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吗?我不去参加’以防万一会议。’’如果这只是一个更新会议(update meeting),通过文案的方式提供你的更新,就可以继续你现在的项目了’"
3、制定你的职业优先次序
显然,你需要完成老板吩咐的任务。但是还要自愿做一些与你的方向一致的项目,Bishop如此说。"启动一个任务之前,要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完成此任务,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尽你所能去做那些帮助你实现关键性目标的任务。"这会节省你的时间,因为你不会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你必须做的。
遵循这三个简单的步骤,你应该会在周末的时候拥有半天悠闲的日子。"当你处理邮件时,只要遵循电子邮件的建议,一天会帮你节省30到60分钟," Bishop如是说。
阅读全文
下一条:杂志的新媒体之变
一、新媒体来势凶猛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在全球迅速发展,2002年-2007年全球网民数量整体翻了一番,互联网在全球的平均渗透率达到了21.9%,在欧洲、北美、大洋洲地区以及接近或超过了50%,手机用户也迅速增长,在全球的渗透率超过50%,2003年至2007年全球手机用户增长了约20亿人,同期移动网络的渗透率达到了50%
研究表明,数字媒体(digital)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print)却逐渐下降,譬如,2002-2007年,全球杂志广告市场的份额5年间降低了0.9,同期网络广告的市场份额增加了+1.8。多个国家的杂志媒体的广告增长也出现了放缓乃至负增长的现象,法国杂志行业广告净收入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1%,美国广告毛收入2006年与2005年相比仅仅增长了0.1%,中国的调查也发现,61的受访者过去一年的杂志阅读时间有所减少,而同时,69%的受访者上网的时间在过去一年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显示,新媒体的发展确实分流了一部分杂志等媒体受众和广告,但是必须认识到,至少对于杂志而言,与新媒体之间并非取而代之的关系。
1、杂志是“我”的媒体:
由于杂志多页成册的特点和较长的生产制作周期,杂志在各种媒体中时效性最低却可以有最强的内容深度,所以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据研究,驱动读者阅读杂志的主要因素是多是较为深层的心理动机。
所以,杂志和受众之间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 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杂志可以让受众有一种“我的”杂志的拥有感,成为受众的非正式的朋友,杂志有一种效果是让受众认为“杂志可以帮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这样杂志可以和读者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关系,读者有他/她自己的关于希望成为什么人的理解,当一份杂志与受众的自我形象相吻合时,被受众选择的几率便大大提高
从德国的情况看来,在网络增长的过程中,只有报纸收到了明显的影响,使用时间出现了下滑,而杂志仍可保持4%的增长。
国内调查同样发现,尽管30%左右的人认为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会影响自己购买/阅读杂志,但5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受其影响。
2、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
杂志媒体本身具有较好的广告效果,调查显示杂志广告相对于其他媒体有更好的接触体验,读者对杂志广告更容易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同时,杂志可以和其他媒体形成良好的搭配,所以在广告投放的过程中,杂志仍然将是广告主的必然选择。
3、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传统的杂志仍然存在巨大空间
虽然近年杂志市场在国内快速发展,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杂志市场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首先中国杂志市场占总体广告的份额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比如在美国,杂志占广告市场的份额约为20%,在意大利,杂志占广告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1%,而在德国也有14%,而同期相比,中国杂志占整个广告市场的份额则仅约为3%。其次,中国国内的百万人口杂志拥有量也还很低,百万人口消费类杂志的拥有量仅为7本,远低于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杂志也的这种发展现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比例提升,居民收入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趋势背景下,可以说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4、新媒体并没有明显改变杂志业的五力关系,所以并没有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
总体来说网络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改变杂志行业的5力关系,一方面,新媒体降低了杂志的进入门槛,通过电子发行,更多杂志可以进入市场,但同时网络传播的方式为新创刊杂志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廉价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侵蚀广告商的投放预算,但杂志仍然具有被广告商选择的充足理由,再者新媒体的发展对纸张、内容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未有明显改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结论就是,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NextPage]
三、换一种角度,将新媒体看成机遇
网络不仅给杂志带来威胁,同时也带来新的机会,新媒体显著的降低了杂志发行的成本, 提供了潜在的付费业务开发机会(读者数据库、分类广告、付费数据等),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所以,未来杂志和新媒体之间,并非必然的替代关系,两者可以实现多方面的协作与发展。
桦榭(hachett)集团就看好杂志与网络的结合,认为可以通过平面和数字间良好的互动而获得成功,用网站拓宽品牌的认知,提升刊物的发行,用杂志锁定网络带来的流量,巩固品牌的认知。桦榭已经打造形成了以网络为中心的大媒体平台,单只ELLE网站已经拥有超过100万的用户群,集团整体的在线销售等业务为桦榭带来了10亿美元的收入。
瑞丽则依托自身品牌优势,成功的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市场资源,通过电子媒体、市场活动、数据库营销及平面媒体的整合传播,充分挖掘了自身业务的价值。
精品购物指南同样非常重视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实现品牌价值的综合开发精品提出了以精品品牌为核心的,报纸、网站和活动的同心圆策略,报纸提供新鲜资讯和实用知识,精品网站提供丰富信息和互动通道,精品活动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体验。
四、长期的转变不可阻挡,杂志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
1、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
杂志和新媒体可以产生有效的结合,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杂志媒体形式方面向新媒体方向的必然转变转变,国外的研究表明,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根据预测,杂志数字形态的业务未来在全球的增长将远远快于传统的平面业务,每年增长速度将超过35%,杂志运营者必须对数字业务的开展十分重视。
国内调查也反映出,虽然大多数读者不接受在网上看杂志, 但有21%的读者由于方便性和信息量大而开始接受电子杂志,表明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同时半数左右的读者不接受付费的电子杂志,但也有半数左右的读者愿意为电子杂志付费,而通过手持终端阅读电子杂志,读者的价格接受度则更高。 2、杂志的新媒体之变已经开始
事实上,杂志媒体已经积极的开始向新媒体转型,从2004年到2007年,美国杂志设立网站的数量大幅增加。
3、杂志应与新媒体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办个网站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深层次的融合,笔者认为,同时运营杂志与新媒体的运营机构则需要在组织层面进行整合,以实现对内容的有效整合与管理,其关键在于对内容的整体看法,要将网站等新媒体的内容看作杂志内容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衍生品,各种形式的媒体内容应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编辑处理而非是在一部分内容形成之后由其他部门进行机械的转化,这要求未来的编辑部门将各种媒体的编辑统一整合。
新媒的发展不可阻挡,它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危险,也并非有些人所说的不会有什么改变,我们不应恐慌,也不应麻痹,只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应对,管理并且掌握这种变革,成为赢家和胜利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