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管理不是管人是管事

时间:2012-05-16     人气:622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作者:
概述:什么叫管理?学过相关管理课程的人,都知道管理的定义是什么。管理就是机构内人与资源的结合,去实现目标、共同工作的过程。但我不认为大家真正理解它。......

    如果说管理难,它真的很难;如果说管理简单,它又真的很简单。

    什么叫管理?学过相关管理课程的人,都知道管理的定义是什么。管理就是机构内人与资源的结合,去实现目标、共同工作的过程。但我不认为大家真正理解它。

    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中,有三个词是我坚决反对的。第一个词,比如有人跟我说,他的下属非常不错,很有“悟性”。第二个词,人们常说,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第三个词,“揣摩”。悟也好,领会也好,揣摩也好,只能说明你指令不清。因为你指令不清,下属才会这么去做。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事情。如果想知道公司的管理状态,可以去问上下两个岗位的人。比如先找人力资源总监,问他在岗位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然后去找人力资源经理,也问这三件事。如果两个人所说的一致,那么人力资源总监是合格的。上下岗位做共同的事情,在很多公司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有一次,我到一家公司去,老板说:你一定要帮我,因为我们的人笨得像猪一样。然后我去做员工培训,员工说:陈老师,你讲的我们都懂,你去培训培训我们老板吧,他说的全都是鸟语,我们听不懂。这样的企业,老板和员工根本无法对话。管理者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我把管理称之为一门学问,理论要变为常识。很多人拥有知识,但没有学问。

    我有个学生读完EMBA后,对我说:陈老师,你来我公司看看我怎么工作吧。我说好。正好我有空就去了,参加了他们的一个月度工作分析会。他做了一套PPT(学过EMBA的人,第一会做PPT,第二知道很多名人的话),打开PPT,第一页是迈克尔.波特说,第二页是德鲁克说,第三页是陈老师说。我问,你说的呢?他说,我说的就是他们说的。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知道的只是知识和概念,并不知道学问。有规律的认知,会举一反三,能解决问题才是学问。每个学科都有它的规律,管理的规律是,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股东的投资亏损,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你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原因在于,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比如我在六和集团的时候,一开始定的东西,公司的人也评判:陈老师这对吗?我说你不用管,去做就好了。他说:万一错了怎么办?我说:万一错了我负责,跟你没关系。我用这个方法,把他的不正确思维纠正过来。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便你证明自己正确,上司错误,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管理是管事,不是管人

    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管事。同时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管理。

    比如“富士康连环跳”,大家都在说是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中国的产业环境很成问题,等等。对此,我连续写了几篇文章,我不是这样看。如果认真观察,富士康对所有的工人都非常好,它与所有的工人都签劳动合同,宿舍安排得好,还有游泳池。但他的错误在于,管的是人。抬头看到的是人,低头看到的也是人,一天工作14个小时,同宿舍的人基本不说话。其最大的错误,不是产业、不是环境,而是企业的管理。管理中要对人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来完成管理上的事。

    日本企业的管理为什么做得好,就是管人和管事分得很清。日本企业的现场管理是5S,让每一个进入现场的员工做好5件事: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中国企业有的讲6S,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有的说他是13S,我就没办法理解了。13件事是做不好的。

    我们的企业家到美国企业做访问,会问:销售额多少?企业有多少员工?美国的企业家却问:有多少用户?用户价值链的贡献率是多少?对此,我很有感慨:当我们在关心销售额和员工数的时候,他们关心的是用户和用户价值。他们是真正懂管理的人,企业最重要的是用户和用户价值。所以德鲁克说,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创造顾客。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

    在管理中,人们常遇到的问题是,一些很有能力的员工,他们不太听话,常常不受组织目标的约束,会背离组织目标,是最难管理的对象。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

    一些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家都能齐心合力把事情做好,但企业做出一定成绩之后,却很难留住人。更有甚者,一些核心员工离职后,会创立与原公司市场领域相同的企业。很多企业家用各种方法减少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约定条款,甚至用极端的手法去伤害。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能够达成一致。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利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有一次,我为一家公司做顾问,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我去分公司做调研,公司派区域总监陪同。到目的地之前,分公司的经理问我:到了之后可否与当地一位最重要的客户见面?我说好,我们到达后一起吃饭。这个客户已经开发了8个月,没有谈下来,因为他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但分公司经理没有权利答应,一直在打报告。吃饭时,区域总监当场答应了客户提出的要求,问题当场解决。当分公司的员工们庆贺,并认为区域总监很厉害时,我却很伤心。

    全国调研结束回到公司总部,我做了一件事,说服总部取消区域总监这个管理层,把片区资源给到分公司。因为恰恰是区域总监管理层,没有起到管理的作用。取消区域总监当月,公司业绩翻了一倍。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您的企业老员工,您感觉是资产?还是负债呢?一般情况下,企业往往特别优待老员工,这些人为公司从最初起步到发展到一定规模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跳槽成为家常便饭的背景下,一个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投入到一个组织的成长中,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应该来说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但是在企业发展到更高阶段,需要变革转型之际,有许多老员工却成为了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的障碍。

        问题出在哪里?老员工为何从优良资产变成了不良负债呢?是公司提供的待遇不高吗?是公司对老员工不够尊重吗?是公司对不起老员工吗?我们发现都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是老员工自身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局限性,靠经验主义办事,形成了思维定势,只管自己的的事情,对其他部门的合作协同敷衍了事,再加上岁数的增长,结婚生子一切求稳的心态做崇,导致老员工缺少动力、缺少激情、缺少热忱的去面对工作,产生了思维观念和知识的老化。

        同时,HR管理人员开始分析“新”、“老”员工的差别,深入研究老员工所表现的职业特点,用一切管理手段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老员工的工作惰性,发挥老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表示,老员工在公司工作时间长、资历老、了解公司情况、做事驾轻就熟,是公司的资源与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倚老卖老、仗势欺人,令公司头痛。如何管理老员工,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谈及老员工管理问题前,必须明确企业的哪些员工可以归为“老员工”?在这里,谭小芳老师(预定老员工管理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表示,我们所说的老员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资历老。所谓资历老,并不是指年龄大,而是指这些员工在本企业中的工龄(或司龄)相对较长,有的甚至是企业创业初期的员工,他们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经历了企业发展历程,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较强;第二是贡献大。所谓贡献大,是指这些员工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内拥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及人脉等,在企业任职期间曾做出突出贡献。

        老员工,提起来就让主管们心中如倒了五味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在一个岗位上时间久了,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规则,都是非常的熟悉。给他们布置任务,经理们需要的话语少得多,能达到的质量或者效率却象用尺子量过一样稳定。这就是老员工的好处,因此企业就省下了培训新员工和团队磨合需要的成本。不过这只是其一,不少老员工常常自称“老油条”,公司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实打实要遵守的,哪些是墙上的画,挂着看的,也都清清楚楚。当然,缺少进取心,没有冒险精神,甚至不把领导当回事,也是老员工容易犯的毛病。

        问题出来了,难道企业有老员工就不好吗?我们不能武断的回答好或者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来的建议是:首先要加强老员工持续学习系统的引导和执行;其次就是对在座的各位学员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要对你的老员工进行能力提升辅导与激励。经常与老员工描绘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对他们提出如何才能达到或完成战略目标,引导他们不断持续的学习;最后就是要引进岗位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让老员工做适合的事。这样,就会把老员工阻碍企业发展的系数降低,让其从事自己适合的岗位,从而使老员工对企业发展起到该起的作用。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常常有企业认为,老员工就是一张支付养老金的发票,会给企业带来无可估量的负担,有企业甚至表示:我们也是要做生意的,企业不是养老院。而在一些开明的企业家或管理者看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些经大浪淘沙成长起来的老员工,如果“开发”得当,也会焕发金子般的光芒。 

        如何对待老员工,历史上有朱元璋、赵匡胤和李世民三人可以为鉴。老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更大程度上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则会埋下隐患。关键是看领导怎样对待、怎样去用老员工,让老员工发挥什么作用。企业领导要考虑的是把老员工的责任感培养起来,让老员工发挥更多的能量。既然是老员工,与企业共同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付出了生命的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就有责任为这些老员工考虑到更多、更长远的发展。 

        因此,企业情注老员工,无论怎样讲也是不过分的。领导者除了要认真听取老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外,还要认真了解老员工的困难和问题,把解决老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给老员工多一份关爱,多办一些实事。一份和谐会平衡情感的天平,一份和谐能缓解工作的劳顿。一件小事,一份真情,感动的不只是老员工,全体员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这种亲情的感召,潜移默化地会在广大员工中转化为奋进的力量。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归属感,营造了祥和的工作氛围,企业才会有生命力。 

        企业情注老员工,关键的是要让老员工不断地“增值”,让他们感受到企业更多的关注与培养。那么,就有很多学员会问了——如何做到老员工的“增值”?方法很多,主要的是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老员工自然就会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成为企业的精英。这是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具体地,怎样管理老员工?谭小芳老师提出了以下9点,姑且称之为老员工管理的“九阳神功”:

    1、福利方面有所倾斜 

        很多公司的福利体系都会对老员工有所照顾,譬如工作满一定年限,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住房公积金,拥有更多的公司股票与期权,或者分发一笔奖金等等,谭小芳老师认为,这些措施对于吸引员工长期安心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另外,企业依法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实是企业对于老员工长期奉献的应有回报,也是长期奉献的老员工们应享的福利。

    2、让老员工有危机感 

        有些老员工,凭借积累的人脉与资源,即使在公司混日子,收入可能也比拼死拼活工作的新进员工要高。为此,要在公司内部营造危机感。譬如,去年华为让工号靠前的七八千人辞职再重新签约,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重新激发老员工的危机感与工作动力。

    3、防止诸侯封地为王 

        在合理授权的同时,要有效监控老员工,以免出现封地为王、难以管理,或者因为老员工的离开,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譬如联想的杨元庆,每隔段时间都要轮换高层。还有,马云亲自操刀集团八大高管换班,杯酒释兵权。记得当TCL手机业务总经理万明坚、电脑总经理杨伟强的风头盖过集团总裁李东生时,即使他们在TCL工作年限都要近十年,负责的业务部门曾有过辉煌的业绩,也免不了辞职的结局。

      4、不唯资历,唯能力 

        譬如联想倡导不唯资历,唯能力:所有的员工都要通过直接的对自己的岗位目标负责,而保证公司整体目标的达成,在这一点上是没有新老员工之分的。通用电气集团下属NBC的总裁安迪.莱克说:“CEO杰克和我已经是8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的妻子几乎天天见面。但是如果我开始走下坡路,做了4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决定,我知道他一定会炒我的鱿鱼。他会拥抱我,说他很难过。"而且你可能再也不想与我共进晚餐了。"但他对我的解雇却不会有半点的犹豫。”

    5、授权授责,利益捆绑 

        很多老员工之所以无事生非,那是因为有可能他们真正“闷”的慌,因此,需要搬弄些是非,以此提醒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员工老板,一定要转变“大当家”的职责定位,要成为一个战略家、规划家,更多的具体事务要交给这些老人去打理,让他们“连轴转”,要实现这个目标,老板就必须学会授权,对于跟着老板一起走过来的老员工,由于老板知根知底,不用担心会出现很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大胆地给予授权、授责,当然还有受控,通过给予其更多的责任,让其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责!

    6、强化考核,优胜劣汰 

        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淘汰落后员工的过程,老员工企业也不例外,过度地纵容、宽容、包容那些“落伍”的老员工,就是对其他优秀员工的一种打击与排斥,因此,老员工企业必须按照考核制度,用业绩说话,对于业绩较差而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提升或改善的,必须要按照考核制度,给予职务及其薪酬、奖金等方面的处罚,对于业绩一直很差,态度恶劣,而又不思进取和悔改的,必须亮起考核的“大棒”,果断地予以降职、降级,下岗或者待岗,严重的要予以开除,以“杀鸡骇猴”,起到警示的作用。

    7、培养新人,威慑老人 

        一些老员工只所以害怕管理老员工,甚至担心“失控”或者“跳槽”,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因为团队梯队建设不够,人才缺乏,以致让老人感觉无人可以替代,行为处事飞扬跋扈,因此,老员工需要不断地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引入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新的职业经理人,不断地培养一些后备人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通过人才的进出,威慑老员工,促使其有压力感,从而珍惜工作的机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8、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现在流行这么一个管理观念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用在老员工管理上非常合适。这里所说的“疑”包含着考察、监督、管理的意思。对待新员工,很多老板能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或者更长的时间,观其行,察其言,来判断他适不适合这个岗位,但对于老员工,老板们却疏于管理,因为他们认为公司的理念已经深入其骨髓之中,公司给了他们高额的回报,他们是没有理由不忠诚的,因此很多老员工是游离于制度之外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管理盲区。一个公司的发展,其根本是一个团队的发展,在制度的监督下,做到人尽其才,才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理念的最好注解。

    9、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史玉柱在关键岗位上用的都是跟他打拼过来的老人,在他看来,内部的员工就像是地底长出的树根。经历了二次艰难创业,那些老员工,史玉柱最看重的还是德,他自信5年时间能看出一个人的德性。当然也包括已经熟悉多年的人。征途的一名副董事长,是史玉柱18年前,赊账买电脑的那家小公司当时的副总经理。
    从长远来看,新员工知识体系结构较好,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不容易受到企业现在结构、文化的束缚,也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并在企业内实施,而且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慢慢淘汰“老”员工是大势所趋。问题就在于,如何让这些员工在不成为新员工上升的障碍的同时,在企业内发挥他们的优势,或是采取其他合理的方式让他们体面地离开企业,无疑都是HR的一大挑战。

    阅读全文
  •     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达芬奇位于上海淮海路繁华地段的门店已关门歇业。 

        分析人士认为,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从事奢侈品家具销售的达芬奇多少会受到冲击,经营业绩下滑明显,而繁华地段的房租压力也是一大因素。 

        不过,达芬奇董事黄志新近日否认房租压力大的说法,称目前达芬奇经营恢复情况尚好,上海淮海路门店的关闭纯粹是因面积太小。 

        而达芬奇家具是否造假一案也似乎正如达芬奇密码一样难于破解,代理消费者维权的律师近日也向记者表示,法院最终没有立案受理,消费者也没有办法。同时,近日记者从上海工商局得知,该局至今并未收到任何法院方面发来原告为达芬奇的传票,此前,2011年12月底,达芬奇声称对工商局的处罚决定不满欲提起行政诉讼。 

        淮海路门店易主 

        位于上海繁华路段上的达芬奇淮海路店如今关门歇业,其中淮海中路1174号的大门紧锁,店内空空如也,“DAVINCI”的商标也已脱落。 

        而在其对面的1177号展厅店门口记者发现,达芬奇张贴的告示中称,“本店即日起进行内部调整,暂停营业。”同时告示中还称,华山路有12000平方米的新展厅,而延安西路展厅也经过2011年底的重新装修,有意光顾者可以前往。 

        记者发现该展厅的门虚掩着,里面确实正在装修,不过装修完之后不是卖家具,而是卖琴。 

        据现场装修工人称,达芬奇早已搬走,他们一周之前到该店进行装修工作。据工人介绍,接下来该店面将可能用来销售钢琴。 

        对于达芬奇淮海路店的易主,有分析人士认为,达芬奇在遭遇上述风波之后业绩受挫,而经济危机的蔓延带来奢侈品销量的下降,从事奢侈品家具的达芬奇自然也遭波及,繁华地段房租成本攀升,达芬奇由此不得不放弃该店。 

        不过,达芬奇董事黄志新否认了上述说法,并称达芬奇的业务目前恢复状况良好。 

        “纯粹是因为淮海路那边的展厅太小了,只有1000平方米”,黄志新日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目前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华山路门店与延安西路门店,其中去年底开业的华山路店有12000平方米的面积。” 

        记者从多家中介公司了解到,位于淮海中路1177号与1174号的达芬奇门店相对不是最繁华,但租金也达到20~40元/平方米/天,具体看店铺的具体情况。同时中介人士表示,尽管目前租金比较平稳,但空的店面很少,而近几年来租金的走势不断上涨。 

        同时黄志新还告诉记者,达芬奇今年3月份在广州新加了门店,同时也正计划在南京增添新店,目前正在选址。 

        记者走访达芬奇位于华山路与延安西路的两个店面,发现店面客户寥寥。其中,在12000平方米的华山路门店,记者逗留了近一个小时,除了现场不少的工作人员走动之外,仅有零星的客户前来参观。 

        奢侈品营销顾问刘浦然对记者表示,欧债危机形势依旧并不明朗,美国经济也依旧并未完全复苏,奢侈品是受经济波动影响最为敏感的商品之一,其销售自然也会受到波及。 

        刘浦然也指出,很多一线品牌在繁华路段开设门店,宣传大于盈利目的,其中租金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果昂贵的租金给企业带来的边际效益并不合算那就得考虑战略调整了。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达芬奇主要不是一个自有的产品品牌,而是多元品牌的经营,它在核心竞争力上有所欠缺,对于提升品牌价值和创造利润可能并不值得,因此而做出调整将租金用于其他方面的宣传经营手段。 

        达芬奇“密码”恐难解 

        自央视2011年7月份的《每周质量报告》报道达芬奇“质量门”事件之后,伴随央视自身卷入风波,达芬奇是否造假的话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曾负责代理消费者维权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的李仁正律师日前向记者坦言,最终案件法院没有立案受理,消费者也没有办法,如今恐不了了之了。李仁正坦言,还有很多名消费者维权的诉状要递,但最初的诉状都还未曾得到法院受理通知,目前,整个维权很难继续进展下去。 

        2011年8月5日,李仁正律师代理相关当事人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递交了三份起诉书,首批诉讼请求中索赔金额共计近200万元。不过,此案一直没有接到法院方面是否立案的通知。 

        另一方面,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工商局了解到,该局至今也并未接到法院方面发来的关于达芬奇起诉上海市工商局的传票。 

        “我们发出处罚决定的时候,达芬奇对媒体宣称不服处罚决定欲起诉”,该局人士近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过据我所知,一直没有听到有接到法院方面的传票通知,如今也恐过诉讼时效。”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