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拉动通用机械行业呈良好发展态势
详细内容

需求拉动通用机械行业呈良好发展态势

时间:2007-08-08     人气:1025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受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拉动,中国通用机械制造业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产销继续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通用机械行业规模以上的4525家企业......
    受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拉动,中国通用机械制造业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产销继续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通用机械行业规模以上的4525家企业统计,2007年1~6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04.46亿元,同比增长34.32%,其中,新产品产值175.15亿元,同比增长24.79%;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56.27亿元,同比增长34.27%,其中完成出口交货值249.87亿元,同比增长48.04%。(各分行业情况见表)。

下半年出口增速趋缓

从我国通用机械行业进出口情况来看,今年以来通用机械行业出口高速增长,顺差继续扩大。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6月通用机械行业累计进出口总额96.06亿美元,同比增长32.81%。其中:累计出口51.8亿美元,同比增长54.83%;累计进口44.2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8%,进出口顺差7.54亿美元。

从统计数据看,虽然上半年通用机械产品出口势头强劲,但由于受新出台的出口退税下调政策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泵、风机、阀门及其零件等相关产品出口增速将有所减缓。如何降低出口退税下调政策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摆在石化通用行业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受宏观经济的拉动,专家分析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将成为下半年整个通用机械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

上半年固定资产继续增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比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同时,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4%。据了解,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已经持续了六年多。

按照在建规模投资惯性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由于全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充裕。同时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投资回报率较高。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企业设备利用率指数连续四个季度攀升,第二季度有84.1%的企业家认为设备利用率正常,创历史最高纪录,而认为设备利用率不足比例为9.9%,跌至谷底。这表明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太突出。

虽然国家继续控制信贷,但由于70%的企业投资来自于自筹资金,同时贷款利率、企业自有资金、企业设备利用率、投资回报率以及银行放贷压力继续加大,并考虑到调控力度加大等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下半年固定资产增速仍将保持高位。

节能减排为通用机械行业营造商机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世界节能减排设备的订单将有30%来自中国,市场规模可达30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节能减排市场。

据了解,中国钢铁工业作为耗能大户,在节能减排方面与国外先进钢铁工业相比有两个劣势,并且在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一是钢铁生产以高炉、转炉为主,其能耗是电炉流程的2倍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电炉流程的3.8倍;二是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这些恰恰为节能减排设备,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废气处理装置、环境检测设备、除尘设备、通风设备的应用孕育了巨大商机。

脱硫设备市场需求旺盛

在电力方面,据国家电网公司预测,2010年全国装机容量8.14亿kW,“十一五”期间新增3.14亿kW,年均新增装机6000万kW。而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10年全国装机容量7.5亿kW,“十一五”期间新增电源装机容量2.5亿kW,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kW。无论哪种预测,电力装配业发展都趋平缓,预计电力装配业下一个建设高峰将在2010年以后出现。

由此看来,电力市场对通用机械的需求将主要集中在脱硫设备上。到2010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与6家电力企业签订的“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计划书,脱硫工程开工量在2006年达到顶峰。

现在,所有脱硫公司已经签订的脱硫合同总量已经达到1.8亿kW,而截至2006年12月全国火电机组总量仅3.8亿kW,这意味着,老火电机组脱硫改造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这将导致整个脱硫行业竞争加剧。

节能环保产业是“十一五”重点鼓励产业,据了解,2004~2006年是新增装机脱硫市场高峰,2007年之后火电配套的新增市场需求大幅萎缩,老机组尚有2亿kW待安装脱硫设备,存量市场约有350亿~400亿元的份额,预计2007~2009年后仍能维持较高需求水平。

早期,由于该行业的丰厚利润及较低的进入门槛,众多企业纷纷涌进。而随后的激烈竞争,使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全行业步入微利时代,行业低价竞争问题一直没有明显好转。

政策驱动 风电制造业崛起

除此之外,在各种电力能源构成中,核电与风电是发展最快的两个子行业,核电设备制造业在我国基本上被三大动力集团以及各重型机械厂所垄断。而风电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并且技术路线并不是走原来传统的火电、核电等模式,因此风电产业的大力发展必然诞生一批新的给风电设备制造商配套的通用机械企业。

从风电特许权招标的政策来看,电价在招标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技术、国产化率等指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风电政策由注重发电向注重设备制造方向转移,而由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制定的《促进风电发展实施意见》,这一政策对风电设备制造商十分有力。

石化需求大增 带动行业发展

在石化方面,乙烯装置的第二轮扩能改造完成后,预计到2010年,我国乙烯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合成树脂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600万吨左右。合成橡胶(未包括再生橡胶)的发展速度低于合成树脂,到2010年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68万吨左右。这意味着大型压缩、泵及阀门等通用产品在石化行业需求强劲。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提醒制造企业,虽然有些行业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但制造企业不要跟风投资,你上脱硫产品,他也上脱硫产品,犹如开餐馆。这样的投资风险是投资回报率降低,甚至容易导致亏损。因为当进入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增加后,必然发生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下降,这时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小企业就危险了。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从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良好的背景下,得益于主机市场的稳定发展,内燃机行业发展势头强劲。1~6月,我国内燃机总产量2.88亿千瓦,同比增长34.37%;产值达415亿元,同比增长18.06%。其中新产品产值76亿元,同比增长27.37%。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内燃机行业累计出口15.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整机出口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5%;配附件出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48%;累计进口2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其中,整机进口1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64%;配附件进口10亿美元,同比增长7.75%。预计短期内逆差仍将存在。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理事长倪宏杰认为,虽然整体市场向好,但随着下半年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以及油价的不断攀升,无形中给内燃机行业带来很大压力。内燃机企业还需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质取胜。

    多缸机市场需求强劲

        内燃机不是最终产品,它为各种动力机械提供配套动力。因此,内燃机产品的市场实际上取决于相关终端产品市场情况,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相关法规的制约。今年,内燃机行业尤其是多缸机市场快速增长,究其原因还是要从多缸机的下游配套市场的高景气度说起。

        作为多缸机的第一市场,汽车工业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轿车销量同比增长26%,卡车销量同比增长27.3%;尤为突出的是重卡,销量同比增长66.84%,它的超预期增长让内燃机企业也难掩喜色。就潍柴来说,它的产品主要是大功率高速柴油机,在重型汽车动力配套市场占主要份额。截至2007年6月,潍柴发动机销量约为13.5万台,同比增长63%。

       在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产值同比增长42%;重型机械产值同比增长28.72%;大型船舶更是供不应求,订单都排到了2010年。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不仅拉动了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内燃机工业技术的提升推波助澜。

       随着国家加大落实“三农”政策力度,农民收入不断提升,收获机械、拖拉机产品的消费正不断呈现出功率上延的趋势。大马力农机产品日益成为农机市场的主流。因此在农机配套领域,多缸机逐步占据以傻大黑粗为人所知的单缸机市场。据统计,上半年农机产量同比增长了15.9%,尽管相比之下,增速有所减缓,但对多缸机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单缸机急需产品升级

        受农用车(低速汽车)以及小马力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产销量的连续下降影响,单缸发动机市场显露颓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小拖总产量97.98万台,同比增长仅为4.4%。在我国农机整体水平持续上扬的形势下,小拖的增长略显低迷。
    倪宏杰认为,造成今年单缸柴油机市场低迷的原因:一是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机的导向性政策,农机产品结构升级、农机结构调整导致农民的购买力发生转移,大马力农机占据市场主流。二是目前我国生产的单缸机大多技术水平比较低,型号也比较少,尽管经过技术革新、产品升级等努力,但总的来看技术和质量都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着重量大、耗油高、可靠性差、排放难以达到日益严格的法规标准等问题。

        因此,面对市场现状,单缸柴油机必须开发新一代的产品,逐步取代目前的产品,这是单缸柴油机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倪宏杰还指出,改善单缸机市场并非一日之功。一方面,由于单缸机的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于是造成生产企业鱼龙混杂。许多小企业请几位老技工,买一条生产线就可以生产。另一方面,鉴于中国的市场特点,要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容易。不光是农民承担不起产品升级所造成的价格提升,还有配附件的生产与销售跟不上的原因。他表示,协会目前正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新产品予以免税或补贴等鼓励措施,推进单缸机产品的更新升级。
    阅读全文
  •     散货船:运输格局突变未来需求充足

      在世界海事组织(IMO)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推出的"共同机构规范(CSR)"于2006年4月1日生效前的3月份,全球船厂都出现船东突击订船的现象,之后部分月份略有下降。2006年9月之后开始大幅增加,尤其在2007年各月急剧攀升,大大超过2006年3月份的订船量,表明市场的内在需求相当旺盛。

      同时,由于现有散货船大都高龄船多,未来需求较大,订单仅能满足更新需求。另外,自2006年12月开始,二手船平均价格超过新船,且有扩大趋势,主要原因是散货船运输市场火爆,造成二手船奇货可居。

      业内人士表示,订单和交付量都大幅增长,说明全球有效产能增速仍跟不上需求增速,产能缺口有持续扩大趋势。

      油船:更新需求支撑订单船价居高不下

      现有的油船多为高龄船、单壳油船,共9890万载重吨,按国际防污公约规定2010年之前必须淘汰。双壳船中船龄20年以上的有440万载重吨,15~19年的800万载重吨,预计双壳高龄油船可以创造约840万载重吨更新需求。更新需求共10730万载重吨,按目前1.5亿载重吨的订单计算,尚有4270万载重吨的订单需要新增需求去解决才能保持平衡。

      自2003年起,二手油船均价超过新船,随后两者价差逐渐扩大。而2006年以来,运价与船价的走势出现背离,主要原因是在新船不断投放市场的同时,单壳油船的淘汰步伐没有跟上,造成油船市场运力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

      同时,油船运输市场的需求保持相对稳定,运力供过于求导致油船运价在低位徘徊。相比之下,船厂由于手持订单充足、产能相对不足,没有必要为多接订单而打价格战,所以船价并没有跟随运价下跌,反而是稳步上升。

      预计在2010年单壳油船的大限到来之前,受单壳船拆解进展缓慢的影响,油船运价水平仍会继续下降。但在2009年底到2010年初之间,油船运价可能会出现急剧上升的情况。因为照情况来看,大部分单壳船都要拖延到那个时候集中拆解。

      相比之下,新船市场会比较稳定,受运价波动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原因是庞大的更新需求对订单和船价形成有力的支撑。

      集装箱船:新增需求不足前景不容乐观

      2005年5月至今,集装箱行业的状况是:集装箱海运量增速趋于平稳,运价回落;新船价格小幅回落;新船和二手船价差扩大,并维持高位震荡;二手船船价随运价一同回落。以上情况表明,现在的船舶市场需求不畅,导致二手船价格下跌,而船厂由于订单充足,没有必要打价格战,新船价格下跌动力不足。

      业内人士指出,2007年新接订单下滑已成定局。新接订单延续了2006年8月以来下降的趋势,2007年前4个月新接订单总数仅为2006年的25%,预计全年订单约为120万载重吨,连续4年新接订单超过160万载重吨的历史将不会再现,下降趋势难以避免。

    全球集装箱船的总体船龄低,未来更新需求小,船龄20年以上的现役船共有95.5万载重吨,占比仅为10.1%。而造船企业手持订单与船队规模比近年来已高达50%,更新需求远低于手持订单,因此未来船价与订单不容乐观。

      相关链接:造船业竞争格局演变

      世界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史,就是世界各国国力变迁的见证史。西方列强借助蒸汽机革命,率先成为海上霸主和造船强国,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英国、美国、西欧轮流坐上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交椅。

      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造船业的崛起,西欧造船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但到上世纪70年中期仍然保持在40%左右。70年代后期开始的世界性造船危机,对西欧造船业的打击严重,大批船厂倒闭、转产,造船能力急剧下滑。80年代后,西欧造船业的国际份额保持在15%~19%,并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领域保持着优势。随着日本、韩国造船业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西欧在这方面的地位也开始动摇。

      日本造船业在1956年造船产量首次超过英国,此后的40多年间,先后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等手段不断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韩国不断加大造船能力,大幅提高技术水平,日、韩两国生产效率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加上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韩元大幅贬值等因素,韩国造船业竞争力逐渐超过日本,并在2003年新接订单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