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道御术的管理新思维
详细内容

以道御术的管理新思维

时间:2012-10-31     人气:1302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作者:
概述: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道,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术。(这是一般说的,当然也不那么绝对。)“天人合一”这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中国早就提出来了。‘有无相生”这个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国也早就提出来了。但现代企业管理的整套方法,还主要......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简言之,“道”就是基本原理,“术”就是操作方法。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视道,西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术。(这是一般说的,当然也不那么绝对。)“天人合一”这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中国早就提出来了。‘有无相生”这个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国也早就提出来了。但现代企业管理的整套方法,还主要是西方提出来的。我们现在要把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其中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就是“以道御术”。

    所谓“以道御术”就是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的统一,不变的规律和万变的应用的统一,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根干和枝叶的统一。

    “以道御术”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悟道。对学习者来说,也是重点环节,就是从万变的术中悟出不变的道。这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眼花缭乱的大干世界中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个环节,御术。懂得了道就可以更好地驾御术。即使是学习别人的术,也知道它的实质和根本,才能消化吸收。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见得能够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第三个环节,创新。把握了道就更有利于创新,创造别人没有的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但创新的基础在于对道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可以悟哪些道?

    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举例做一些分析。

    易经说的道:变易、不易、简易

    《易经》这部伟大的著作,可以说是异常博大精深,对于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成为最神秘而永远理解不透的东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学它不是为了用来占占卜算卦,而是为了把握其中的基本道理。这中间,把握这三个“易”—“变易”、“不易”、“简易”,可能是把握易经之道的一个重要角度。

    所谓变易,就是事物永远在不停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面对的市场是这样,企业自身也是这样。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与其说是经济管理的书,不如说是通俗哲学书。

    所谓不易,就是变中有不变。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企业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应该是不变的。企业成功的诀窍在于“目的是不变的,手段是多变的”。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目的是多变的,手段是不变的”。

    所谓简易,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最重要的方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果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让人们从理论体系

    高度把改革开放说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企业管理要有效地实施,办法也要比较简约。过分复杂的办法,写成文字的制度就是几百万字,肯定是难以执行的。我们的头脑里有了这三易之道,看问题处理问题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

    老子说的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NextPage]

    从直观的现象看起来,天下万物都是有生于有。有种子,才能生出庄稼,有小猪崽才能育肥猪,有机器才能造产品,有钱才能办企业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有生于无。初看起来,有生于无是荒谬的,“无中生有”等于造谣,等于胡说八道。其实,现在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有许多是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人类社会上的诸多事物更是如此。大的说,社会主义原来是没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来是没有的,现在都有了。小到你的企业,原来是没有的,现在也有了。许多都是从无到有的东西。有生于无,是一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有生于无”的道就是发展的道,创新的道。我们知道现存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无到有创新创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创新,继续按照从无到有的规律办事呢?

    “有无相生”,即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之间互相循环、相互转化。

    这更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需要理解的道。企业的有形资产是企业的躯体,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健全的躯体,灵魂要受到很大制约,但没有高尚的灵魂,即使有健全的躯体也不会做什么好事,最后健全的躯体也会垮下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无形资产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不认识“有无相生”之道,不认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是目前中国企业经营者最大的弱点。反过来说,成功的企业大都是领悟了“有无相生”之道的企业。海尔自觉实施名牌战略,就是悟出了有无相生的原理。

    重视从无到有的创新,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重视有无之间的循环。

    ——这是我们对老子这句话的悟道。

    老子说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首先是“一生二”。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体,矛盾双方对立斗争和统一转化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接着是“二生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用“·分为二”这个正确的理论有时会把事情做错呢?以致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时还要出来纠正说‘不要老是抽象地争论姓资姓’。为什么老是争论‘姓资姓’呢?就是因为按照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事物不是姓资就是姓社。所以一定要分清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哲学上说,就是缺少了“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即没有认识到老说的“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不是“二生万物”,而是“三生万物”。

    “一分为二”是研究事物基本性质的基本思维方式。“二分为三”是研究事物存在状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式。一切存在都是“三”的存在。上中下,左中右,大中小,过去、现在、未来,正电、负电、不带电,固态、液态、气态,我、你、他,敌、我、友都是“三”。

    世界万物是极其复杂的,但既然三生万物,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三”把“万”概括分析清楚,把复杂变得简单。用三生万物的思维来研究我们的企业,也是充满了三,可以把一切归纳为三,于是容易发现要害和抓住关键。

    老子说的道:“无为而治。”

 [NextPage]

    老子“无为而冶”的思想可以说贯穿其道德经全篇。

    在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其中心的意思是说“使民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使老百姓没有欲望,使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这样的态度去治理,就可以治理好。

    在第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基本规律并不说话,似乎并不作为,实际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违背这个规律。

    在第五十七章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一段讲的是文化理念这种无形东西的重要。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去管理,才是高层次的管理。

    第二段讲的是道的重要性和特点。道是无形的,平常是并不直接说话的,但它是无处不在的,违背了是不行的。

    第三段讲的是领导表率作用的重要。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必须是领导以身作则。

    “无为而治”这个“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延伸。现代企业都讲“做大做强”。但做大了往往会发生“大企业病”,内部关系复杂松散,外部反应迟缓低效。之所以提倡把“垂直管理”改变为“扁平管理”,其中要义就是发挥“无为而治”的作用——企业内部运转不需要都到最高领导层去决策,而是主要靠各个部门自己解决。从最高层看,这就是无为而治。我还说过,大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机制应该学习“94串子”这种昆虫。“钱串子”有很多节,每节上有四条腿。如果把它切开,如果每一段有一个完整的节的话,它这个单独的节不仅能够活下来,还能够逐渐生长成一个完整的多节的“钱串子”。

    这就告诉我们,大企业的每一个组成单元都需要有单独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样,大企业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儒家说的道:“以和为本。”

    儒家学说很丰富,其经典著作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主要是《四书》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过两千多年的演绎,中间又加入了许多儒家学者的增添和阐述,其内容要义归纳为“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那么这些字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一

    个“和”字。现代儒家提倡‘和合学”,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所谓“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以达到和谐的手段。

    中央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也是以和为核心的。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近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更是以和为核心的。

    搞市场经济,讲求市场竞争,是不是“以和为本”呢?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人和自然的和,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有所谓“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市场竞争同时更重视合作的观念提出来了,有所谓“资源整合”、‘企业竞合”的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所谓优势对接的问题。

    济南钢铁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和顺文化”——以和求顺,它的企业管理就是“和顺管理”,讲求人和、物和、利和、心和。

    儒家说的道:“和而不同。”

 [NextPage]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其直接意思是,君子和别人和谐相处,不见得完全同意人家的观点。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和别人的观点不同,君子也要能够和别人和谐相处。

    我现在把这句话加以引申,单独取出这四个字:“和而不同。”它的意思就要广泛得多,成为构建各种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需要承认不同,允许不同,并协调不同,才能建立和谐关系。

    承认不同,就是承认任何事物、任何社会、任何单位、任何企业都是客观存在着不同。没有单独存在的共性,一切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我们不能离开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去找“人”。

    允许不同,我们不应该总是想办法消灭不同,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不同个性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发展。都“一样”不仅不能和谐,反而是不和谐的原因。都想当总理,国家会是内战不断;都想当总经理,企业会是一盘散沙。

    企业都是同一竞争,大家都付出惨重的代价协协调不同,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使各种和各个不同能够“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也就是说,不是取消不同,而是协调不同,才是构建和谐的基本方法。

    交响乐就是协调不同而生成的和谐。都是同一种乐器,不可能和谐。各种乐器各干各的,彼此不协调,也没有和谐。

    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于“和而不同”的理念。

    儒家说的道:“内圣外王。”

    儒家认为,首先要“内圣”,自己成为“人”,才能在外面称王称霸。

    所以儒家列出的顺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由己而他,逐步扩展。我们请啥佛大学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在岳麓书院讲了一天课,他划了好多层次,我理解基本也是按照以上的思路展开的。

    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倒过来归纳:企业决胜在市场,市场决胜在管理,管理决胜在经营者,经营者决胜在老总,老总决胜在素养。

    老总自身的素养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遇到问题,不仅要在下面找原因,还要在自身找原因,这样的老总才是不断进步的老总。

    海尔在运用这个理念的时候,把顺序颠倒了一下,改为“外王内圣”。他们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两条,一条是定位,一条是差异化。首先是定位,如果定位不准的话,做了多事,可能是南辕北辙,做了许多成功的失败事。他们认为,所谓“外王”就是做世界名牌,所谓内圣就是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支持实现外王的目标。只有树立了外王的目标,才能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标准。

    传统文化的道:法、德、礼、术

    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主要有四大家‘懦”、‘墨”、‘道”、‘怯”。儒家强调德礼,法家提倡法制,道家崇尚自然,墨家讲求方法。

    这四大家争论不休,后来到了汉朝又独尊儒术。

[NextPage]仿佛儒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起码这四大家,都应该加以重视,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实际上,治理现代社会,治理现代企业,这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缺少。

    “理”是社会运行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基本的原理我们可以称为“道”。而“法”、“德”、“礼”、“术”则是在“道”的基础上或指导下运行和管理社会的四种基本手段或方式。

    “法”是我们中国最薄弱的方面。法是强制性规则,不管什么人都要守法。法是“他律”,你不遵守法律,别人会用法来管你。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官本位的社会,所以总是以人代法,以言代法,即使有一些法律,也往往是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

    “德”一直是我国最强调的。德是道德,德是“自律”——自己约束自己。法虽然重要,但不可能把法制定得面面俱到、处处俱到、粗细俱到,所以还得用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一个人来讲,德的约束是无处不在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德也会失灵,有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现象。所以没有法的规范,道德的作用就会打很大折扣。

    “礼”是儒家最强调的。孔子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但他的礼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说的,所以又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礼节、礼仪、礼貌。在封建社会,实际上是用礼仪来区分等级的。就一般社会来讲,礼作为一种行为的规范也是需要的。没有一定的礼仪,内涵表达不出来。

    “术”在中国一直是被贬低的。中国的许多理念很好,也有一些世界级的重大发明,但因为轻视应用技术,所以真正能够推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倒是一些阴谋诡计的所谓权术、骗术非常发达。我们做好企业其实也必须用好这四种手段,并且让它们加以配套。

    制度是企业的法。文化理念是企业的德。礼仪习惯是企业的礼。经营策略和操作方法技巧是企业的术。

    我们在研究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全面借鉴和吸收这四个方面的传统文化营养。比如“礼”的建设许多企业都是弱项。

    孙子说的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平常说“商场就是战场”。商场其实不等于战场,但战场的一些原理也还是可以借鉴的。

    商场确实要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主要是争夺消费者。争夺消费者的办法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天天搞对手。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当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是“攻心”。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办法是获得消费者的心。

    “上兵伐谋”,打仗最上策是善于利用谋略。“其次伐交”,第二位的是靠交际,靠交往,靠关系。“其次伐兵”,第三位是直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其下攻城”,第四才是关注一城一池的得失。这说明了企业战略管理和策略运用的重要性。

    孔子的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提倡不仅要学,还要习。学是由不知到知。习是反复领会,并付之于实践。孔子非常热爱学习。他把学习不当成任务,更不是当成苦差事,而是当成一种乐趣。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消费者在选购家具时,除了款式,最关心的大概就是家具是否环保了,于是天然本色的松木家具越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儿童松木家具,更是成为许多父母的首选。松木家具虽好,但也有着木质松软的“先天不足”,由扬子晚报联合省质监局共同主办的“每周质量大讲堂”,本期就请来了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家具室主任李敏,请来他教授我们一些松木家具的选购小技巧。 

        松木家具为何有节疤?不是“死节”影响不大 

        与一般家具光洁的表面相比,节子是松木家具区别于其他家具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些消费者觉得节子是松木家具最为独特的风格,显得自然而本色,可有的消费者却认为,好的板材不应该在表面带着明显节子。李敏告诉记者,松木有节子是正常现象,只要不影响家具部件的结构强度,小的节子还是允许的。但消费者最好避免选购带有“死节”的松木家具。 

        从专业角度来看,松木的节疤分为“活节”和“死节”,由于“死节”是松木在生长时出现的,后期生产加工时需要进行修补。所以带有“死节”的松木家具日子一久,“死节”便很容易脱落。那么消费者如何识别松木家具上的“死节”呢?如果节疤颜色发黑,纹理和周围花纹不相连,呈独立状态,而且疤节和周围木材之间有空隙或以乳胶相粘连,那就是“死节”了。 

        颜色为何会变深?与空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松木家具除了自然本色外,淡淡的松香也是不少消费者喜爱的理由之一,不过有些使用过松木家具的消费者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木家具的颜色会越来越深,这让不少消费者感觉疑惑,难道是自己购买的松木家具品质不好吗? 

        李敏解释说,松木家具颜色变深属正常现象,松木中含有大量的松脂等其他物质,松木家具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时,内含物便会与空气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家具的颜色变深,这不是材质的品质问题,也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 

        松木为何不经碰?木质松软“先天不足” 

        松木家具不仅天然本色,而且在实木家具中的价格也比较便宜,但也有消费者发现,松木家具经不起磕磕碰碰,稍微碰一下便会有明显印记,不仅如此,松木家具还很容易开裂,甚至在刚刚买回组装的时候,就会出现开裂的现象。李敏介绍说,天然、环保、不易变形是松木家具的优点,但松木也有着“先天不足”:木质松软易开裂,经受不住磕碰,而且也不能承受太重的重量。针对松木家具的优缺点,李敏建议消费者,松木家具的环保性使得它适宜在卧房中使用,而餐桌、餐椅等容易“损耗”的家具,则最好不要选购木质偏软的松木。 

        儿童家具如何选?最好跟着孩子“长” 

        在儿童家具中,松木占据了重要地位,那么消费者该如何为孩子选购最适宜的松木家具呢?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家具时,首先是安全性,一定要仔细检查家具棱角等处理的是否圆滑,固定家具用的铆钉等不要外露,带护栏的床,护栏不仅要结实,而且还应有一定的高度,以防孩子在熟睡时从床上摔下来跌伤。 

        除了安全性,适宜的尺寸也非常重要,家长在选购儿童家具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与体型,尤其是儿童桌椅,最好具有调节功能,以便孩子在成长中也能使用便利、舒适。
    阅读全文
  • 阅读全文
  • 分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