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机械:世界第一难掩背后尴尬
时间:2007-09-05 人气:1193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一、世界第一难掩背后尴尬 中国塑料机械的年制造能力20万台(套),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然而,60%的高端产品仍需进口! 21世纪的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已成为机械工......
一、世界第一难掩背后尴尬
中国塑料机械的年制造能力20万台(套),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然而,60%的高端产品仍需进口!
21世纪的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已成为机械工业中的一支生力军,近几年我国塑料机械产业年增速都在30%左右,塑料机械制品门类齐全,年制造能力约20万台(套),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塑料机械制品的发展速度与所创主要经济指标在机械工业的194个行业中名列前茅,是中国机械工业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塑料机械每年仍有百亿元的市场缺口,60%的高端塑料机械产品仍需进口。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出口的中低端塑料机械产品占90%以上,而高端产品的缺口正在为进口塑料机械所填补。“塑料机械是为塑料制品提供加工装备的,它也是整个塑料产业中最能体现核心技术价值的领域,但在这个领域,我们几乎不拥有重要的核心技术。”全国著名的塑机技术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兴天如是说。
二、大量进口究竟为何?
在我国塑料机械市场,高精设备仍需进口,随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进口的塑料机械总量依然没有减少,始终占市场总容量的50%左右。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型乙烯工程中的塑料造粒机组,一直依靠进口;电子、通信工程中所需的精密注塑机,汽车工业领域中所需的大型注塑机、大型多层中空成型机,包装工业中大量采用的双向拉伸膜生产设备、多层中空成型机,医疗卫生领域中所需的精密挤出机,一直依靠进口。大量的进口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想应该是这样两个方面:
(一)确实存在技术差距
目前我国塑机产业与国外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精密机械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相比,主要表现在品种少、能耗高、控制水平低、性能不稳定等方面。粗略列出差距如下:
设备效率:我国水平相当于世界水平1/2;
制品精度:我国水平比世界水平低一半以上;
能耗:我国水平比国外水平高一倍以上;
测量和控制技术:落后国外10-15年;
寿命:我国水平比国外水平低一半;
噪音:我国水平比国外水平高10dB以上;
产品开发周期:我国是国外的三倍。
(二)政府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塑料机械的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怪异的现象:国产设备的性能、质量并不比进口的差多少,而且在整体的使用上也完全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还是要从国外进口!明明100万可以买下的设备,非要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进口,很多行业者给出的答复居然是国外的设备质量好,使用时间长……
这样的进口花费了巨大的费用似乎也太冤了,不过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似乎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些措施,改变这中并不正常的局面!
三、解决之道:技术仍是主导
不论怎么分析,核心技术的缺失都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要承认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企业要想有所突破也需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塑料机械与模具的水平是塑料制品能否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切实加强引进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同时采用合资生产等多种合作方式以及购买必要的制造技术的方式,着重提高塑料机械及成套设备的技术水平。比如开发精密的大型注塑机、复合和大型中空成型机、平挤出塑料薄膜、片材、板材生产线,拉伸和共挤出技术等。同时必须抓好微电子技术在塑料机械上的应用开发,逐步实现注塑、挤出、中空、压延4类基本成型加工机械主机及后续设备程序计算机控制系统,以提高塑料机械的控制水平。
2、开发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农用、包装、建筑用塑料领域,还是为其它工业产品配套用塑料领域,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塑料领域,今后都要积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或把原有的应用领域加以拓宽和引向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现有装备的开工率,以较少的投入换回较大幅度的可持续增长。
3、灵活利用市场机制,开发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正确运用价格规定,把更多的产品价格降下来,不仅能促进行业内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竞争,做到优胜劣汰,而且能够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使更多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还要做好产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允许产品技术性能指标的多样化,这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
4、提升营销能力,开发国际市场
国外塑料机械业的产品集中在高档精密机械上,而我国塑料机械产品的优势在于实用、廉价。为此,国内企业应通过提升营销能力,增加销售渠道,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新产品开发目标,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如通过提供设备的租赁服务,利用互联网对机器做远程保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有效途径,在国际塑料机械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
四、塑料机械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集成化是发展方向
国内塑料机械企业要取得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开发是关键。从目前国际塑料机械的发展趋势上看,智能化、集成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塑料机械技术将融入更多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诊断、自动调节。
2、用户服务个性化是发展关键
企业应该树立用户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设备这一理念,力求设备运行的高速、高效和节能。从制品开发开始,向机械使用者提供从制品、工艺配方、设备和售后服务等的全方位服务。按照用户的要求,设计制造出专为用户解决其工艺困难的适用设备。打破原有行业界限,为各行业服务并向纵深发展,进而有可能向引导市场消费过渡。
3、企业发展多元化出现
国内中低档市场容量将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部分企业分化重组,有些企业将减小塑料机械比例而转向多种经营,有的企业将避开国内恶性竞争进而开辟国外市场。同时,社会专业化协作将逐渐走向成熟。有些厂家将集中精力在某一个局部市场将生意做大。个别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吸纳高素质的管理及科技人员,以图进一步发展并争取与世界列强相抗衡。
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使我国的塑机水平尽快与世界接轨,单纯地靠引进国外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入手,改变我国塑料机械水平的落后局面。目前塑料机械技术在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差距不明显,国内企业可以从该领域着手,以此为契机,开拓高端市场,凭借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改变我国塑料机械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塑料机械的年制造能力20万台(套),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然而,60%的高端产品仍需进口!
21世纪的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已成为机械工业中的一支生力军,近几年我国塑料机械产业年增速都在30%左右,塑料机械制品门类齐全,年制造能力约20万台(套),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塑料机械制品的发展速度与所创主要经济指标在机械工业的194个行业中名列前茅,是中国机械工业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但是,尽管如此,我国塑料机械每年仍有百亿元的市场缺口,60%的高端塑料机械产品仍需进口。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出口的中低端塑料机械产品占90%以上,而高端产品的缺口正在为进口塑料机械所填补。“塑料机械是为塑料制品提供加工装备的,它也是整个塑料产业中最能体现核心技术价值的领域,但在这个领域,我们几乎不拥有重要的核心技术。”全国著名的塑机技术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兴天如是说。
二、大量进口究竟为何?
在我国塑料机械市场,高精设备仍需进口,随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进口的塑料机械总量依然没有减少,始终占市场总容量的50%左右。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型乙烯工程中的塑料造粒机组,一直依靠进口;电子、通信工程中所需的精密注塑机,汽车工业领域中所需的大型注塑机、大型多层中空成型机,包装工业中大量采用的双向拉伸膜生产设备、多层中空成型机,医疗卫生领域中所需的精密挤出机,一直依靠进口。大量的进口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想应该是这样两个方面:
(一)确实存在技术差距
目前我国塑机产业与国外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精密机械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相比,主要表现在品种少、能耗高、控制水平低、性能不稳定等方面。粗略列出差距如下:
设备效率:我国水平相当于世界水平1/2;
制品精度:我国水平比世界水平低一半以上;
能耗:我国水平比国外水平高一倍以上;
测量和控制技术:落后国外10-15年;
寿命:我国水平比国外水平低一半;
噪音:我国水平比国外水平高10dB以上;
产品开发周期:我国是国外的三倍。
(二)政府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塑料机械的市场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怪异的现象:国产设备的性能、质量并不比进口的差多少,而且在整体的使用上也完全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还是要从国外进口!明明100万可以买下的设备,非要花更多的钱从国外进口,很多行业者给出的答复居然是国外的设备质量好,使用时间长……
这样的进口花费了巨大的费用似乎也太冤了,不过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似乎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些措施,改变这中并不正常的局面!
三、解决之道:技术仍是主导
不论怎么分析,核心技术的缺失都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要承认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企业要想有所突破也需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塑料机械与模具的水平是塑料制品能否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切实加强引进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同时采用合资生产等多种合作方式以及购买必要的制造技术的方式,着重提高塑料机械及成套设备的技术水平。比如开发精密的大型注塑机、复合和大型中空成型机、平挤出塑料薄膜、片材、板材生产线,拉伸和共挤出技术等。同时必须抓好微电子技术在塑料机械上的应用开发,逐步实现注塑、挤出、中空、压延4类基本成型加工机械主机及后续设备程序计算机控制系统,以提高塑料机械的控制水平。
2、开发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农用、包装、建筑用塑料领域,还是为其它工业产品配套用塑料领域,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塑料领域,今后都要积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或把原有的应用领域加以拓宽和引向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现有装备的开工率,以较少的投入换回较大幅度的可持续增长。
3、灵活利用市场机制,开发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正确运用价格规定,把更多的产品价格降下来,不仅能促进行业内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竞争,做到优胜劣汰,而且能够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使更多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还要做好产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允许产品技术性能指标的多样化,这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
4、提升营销能力,开发国际市场
国外塑料机械业的产品集中在高档精密机械上,而我国塑料机械产品的优势在于实用、廉价。为此,国内企业应通过提升营销能力,增加销售渠道,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新产品开发目标,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如通过提供设备的租赁服务,利用互联网对机器做远程保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等有效途径,在国际塑料机械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
四、塑料机械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集成化是发展方向
国内塑料机械企业要取得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开发是关键。从目前国际塑料机械的发展趋势上看,智能化、集成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塑料机械技术将融入更多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诊断、自动调节。
2、用户服务个性化是发展关键
企业应该树立用户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设备这一理念,力求设备运行的高速、高效和节能。从制品开发开始,向机械使用者提供从制品、工艺配方、设备和售后服务等的全方位服务。按照用户的要求,设计制造出专为用户解决其工艺困难的适用设备。打破原有行业界限,为各行业服务并向纵深发展,进而有可能向引导市场消费过渡。
3、企业发展多元化出现
国内中低档市场容量将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部分企业分化重组,有些企业将减小塑料机械比例而转向多种经营,有的企业将避开国内恶性竞争进而开辟国外市场。同时,社会专业化协作将逐渐走向成熟。有些厂家将集中精力在某一个局部市场将生意做大。个别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吸纳高素质的管理及科技人员,以图进一步发展并争取与世界列强相抗衡。
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使我国的塑机水平尽快与世界接轨,单纯地靠引进国外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入手,改变我国塑料机械水平的落后局面。目前塑料机械技术在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差距不明显,国内企业可以从该领域着手,以此为契机,开拓高端市场,凭借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改变我国塑料机械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记者从8月29日在会昌县召开的全省水稻少免耕抛秧技术现场会上了解到,今年全省水稻少免耕抛秧面积达到400多万亩,比推广起步之初2002年的4.24万亩增加了近100倍,排名全国第2位。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六年来,全省累计推广水稻少免耕抛秧面积突破1000万亩,增产稻谷近18万吨,农民节本增收约6亿元。
水稻少免耕抛秧技术是一项新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在推广中,各级农业部门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科技驱动、项目促动,做到“四个结合”:免耕与少耕(轮耕)相结合,免耕与覆盖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广泛开展除草剂、育秧肥(剂)、秸秆还田和耕作模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克服了免耕抛秧除草、立苗和多年免耕带来土壤板结等技术难题,摸索出免耕直播、稻草(绿肥)还田免耕抛秧、“两免一少”(油菜免耕、早稻免耕、晚稻少耕)、莲藕—晚稻、烟草—晚稻等多种生态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了水稻少免耕抛秧技术的快速推广。
推广少免耕抛秧技术取得了喜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各地测算,水稻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产量增3%,比翻耕手插每亩增产7%—10%。与常耕抛秧相比,免耕覆盖能挡风固沙,减少径流60%,减少水土流失约50%,提高土壤贮水量15%,每亩可节水50至60立方米,节肥、节药在10%左右,节省人工2至3个,扣除除草剂和喷药成本,每亩可节本增收50至70元;同时,少免耕抛秧简化了作业程序,缓解了季节矛盾,可提早水稻栽插期3至5天,解决了农民犁耙、拔秧、插秧“三弯腰”难题,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水稻少免耕抛秧技术是一项新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在推广中,各级农业部门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科技驱动、项目促动,做到“四个结合”:免耕与少耕(轮耕)相结合,免耕与覆盖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广泛开展除草剂、育秧肥(剂)、秸秆还田和耕作模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克服了免耕抛秧除草、立苗和多年免耕带来土壤板结等技术难题,摸索出免耕直播、稻草(绿肥)还田免耕抛秧、“两免一少”(油菜免耕、早稻免耕、晚稻少耕)、莲藕—晚稻、烟草—晚稻等多种生态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了水稻少免耕抛秧技术的快速推广。
推广少免耕抛秧技术取得了喜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各地测算,水稻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产量增3%,比翻耕手插每亩增产7%—10%。与常耕抛秧相比,免耕覆盖能挡风固沙,减少径流60%,减少水土流失约50%,提高土壤贮水量15%,每亩可节水50至60立方米,节肥、节药在10%左右,节省人工2至3个,扣除除草剂和喷药成本,每亩可节本增收50至70元;同时,少免耕抛秧简化了作业程序,缓解了季节矛盾,可提早水稻栽插期3至5天,解决了农民犁耙、拔秧、插秧“三弯腰”难题,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阅读全文
长期以来,小型装载机始终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政府部门没有对该行业进行规范管理,知名装载机企业对此产品也是不屑一顾。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小型装载机(以下简称小装)的迅猛发展,而今的小装市场尽管以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诸如龙工这样的工程机械知名企业参与竞争,在以农村为主战场的小装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年产销4万~5万台,有超过200个品牌参与市场竞争。但小装市场可以说是极速扩张无序竞争并存。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摆在小装行业面前的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
缺失行业归属
与大中型装载机行业相比,小装行业的发展可以用“计划外”来形容,不仅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或发展规划,而且至今也没有彻底明确行业归属问题,现实中的小装行业是横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建筑机械等三个行业的灰色地带。尽管,小装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但所有的小装生产企业和代理商都不能回避横亘在整个行业面前的诸多发展障碍。
小装主要指额定载荷在0.3~0.9t之间的产品,也称之为微型装载机。由于行业归属不明确,小装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国家技术质量标准,绝大多数小装产品都是在四轮拖拉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此外小装产品目前所使用的配套件主要来源于拖拉机和轻卡,没有小装所需要的低速重负荷专用桥、专用箱等关键配套件,甚至包括小装专用的工程轮胎。由于技术含量很低,导致小装行业门槛非常低,成为事实上的“不设防”的行业,任何人、企业都可以十分轻易地进入。
至今小装生产企业的数量是一个“迷”,据工程机械协会铲运分会秘书长陈凯运先生保守估计在200家以上。比较集中在山东莱州、泰安、潍坊、河南洛阳、福建泉州等地,年产销量超过2000台的小装企业屈指可数,多数小装企业的年产销量在200台以下,因此对于小装生产企业而言,成立与倒闭同样容易。
正是由于小装企业的实力十分有限,产品技术含量又不高,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取价格竞争单一手段,以售出产品为目的,而不考虑未来市场的事情。在大装行业常见的信用、服务、品牌等竞争手段,小装行业基本上都没有,除了企业实力差异和产品差异之外,营销理念和管理水平恐怕是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小装产品的用户以农村用户为主,而能够覆盖农村用户的只有农机销售网络,建筑机械和工程机械销售网络都只能部分覆盖农村。和大装销售方式相似,小装产品也要求代理商或经销商能够主动向用户销售产品和向用户提供规范周到的售后服务,而农机经销商多习惯坐店经营,没有专门的销售队伍,也没有专门的服务队伍,更难奢望市场策划、客户管理等。建筑机械经销商与农机经销商也有很多的相似性,而工程机械经销商又不习惯与农村用户打交道。因此,小装市场没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进程,一方面不能实现对用户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实现对厂家的促进作用。作业环境和使用习惯的不同,导致缺乏非专用配套件的小装产品根本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用户满意度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市场分化加剧
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关于小装有没有市场前途的疑虑基本上没有了。
但是,当小装面对由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庞大潜在市场需求时,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业发展水平,显然都不能满足。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下,小装市场出现分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并不能使小装行业得到良性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度价格竞争,导致小装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低下,销量上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整个行业的生存危机。少数先知先觉的小装企业已经开始启动了“革新计划”,在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的同时,借鉴大装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经验,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和分销网络,市场竞争趋于差异化。
中高端小装用户的需求变化,直接带动了小装企业的分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进步和资金实力的壮大,部分农村用户(尤其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用户)对产品性能和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辽宁鞍山海虹生产的高档小装产品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利用机械装置大幅度提升产品性能,避免利用电控、液压等装置升级产品性能后给农村用户带来的使用维护成本上升),而且推出了“无争议”服务。
特别是大装企业介入加大了小装企业压力,2006年底,龙工控股收购了河南白云机电,涉入小装生产领域。小装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但只有做到满足用户需求和引导用户需求,小装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现有小装企业已经面临装载机知名企业介入小装生产领域和部分小装用户转向购买大装或小型挖掘机等其他替代产品的双重危机,因此小装生产企业主动升级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市场空间。
缺失行业归属
与大中型装载机行业相比,小装行业的发展可以用“计划外”来形容,不仅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或发展规划,而且至今也没有彻底明确行业归属问题,现实中的小装行业是横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建筑机械等三个行业的灰色地带。尽管,小装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但所有的小装生产企业和代理商都不能回避横亘在整个行业面前的诸多发展障碍。
小装主要指额定载荷在0.3~0.9t之间的产品,也称之为微型装载机。由于行业归属不明确,小装产品至今没有统一的国家技术质量标准,绝大多数小装产品都是在四轮拖拉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此外小装产品目前所使用的配套件主要来源于拖拉机和轻卡,没有小装所需要的低速重负荷专用桥、专用箱等关键配套件,甚至包括小装专用的工程轮胎。由于技术含量很低,导致小装行业门槛非常低,成为事实上的“不设防”的行业,任何人、企业都可以十分轻易地进入。
至今小装生产企业的数量是一个“迷”,据工程机械协会铲运分会秘书长陈凯运先生保守估计在200家以上。比较集中在山东莱州、泰安、潍坊、河南洛阳、福建泉州等地,年产销量超过2000台的小装企业屈指可数,多数小装企业的年产销量在200台以下,因此对于小装生产企业而言,成立与倒闭同样容易。
正是由于小装企业的实力十分有限,产品技术含量又不高,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取价格竞争单一手段,以售出产品为目的,而不考虑未来市场的事情。在大装行业常见的信用、服务、品牌等竞争手段,小装行业基本上都没有,除了企业实力差异和产品差异之外,营销理念和管理水平恐怕是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小装产品的用户以农村用户为主,而能够覆盖农村用户的只有农机销售网络,建筑机械和工程机械销售网络都只能部分覆盖农村。和大装销售方式相似,小装产品也要求代理商或经销商能够主动向用户销售产品和向用户提供规范周到的售后服务,而农机经销商多习惯坐店经营,没有专门的销售队伍,也没有专门的服务队伍,更难奢望市场策划、客户管理等。建筑机械经销商与农机经销商也有很多的相似性,而工程机械经销商又不习惯与农村用户打交道。因此,小装市场没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进程,一方面不能实现对用户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实现对厂家的促进作用。作业环境和使用习惯的不同,导致缺乏非专用配套件的小装产品根本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用户满意度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市场分化加剧
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关于小装有没有市场前途的疑虑基本上没有了。
但是,当小装面对由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庞大潜在市场需求时,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业发展水平,显然都不能满足。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下,小装市场出现分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手段,并不能使小装行业得到良性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度价格竞争,导致小装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低下,销量上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整个行业的生存危机。少数先知先觉的小装企业已经开始启动了“革新计划”,在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的同时,借鉴大装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经验,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和分销网络,市场竞争趋于差异化。
中高端小装用户的需求变化,直接带动了小装企业的分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进步和资金实力的壮大,部分农村用户(尤其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用户)对产品性能和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辽宁鞍山海虹生产的高档小装产品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利用机械装置大幅度提升产品性能,避免利用电控、液压等装置升级产品性能后给农村用户带来的使用维护成本上升),而且推出了“无争议”服务。
特别是大装企业介入加大了小装企业压力,2006年底,龙工控股收购了河南白云机电,涉入小装生产领域。小装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但只有做到满足用户需求和引导用户需求,小装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现有小装企业已经面临装载机知名企业介入小装生产领域和部分小装用户转向购买大装或小型挖掘机等其他替代产品的双重危机,因此小装生产企业主动升级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市场空间。
阅读全文